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电站EPC人物正文

刘文良:破解光伏电站EPC困局

2012-03-12 15:10来源:《太阳能发电》杂志关键词:光伏光伏电站刘文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相比于现在动辄几十兆瓦乃至吉瓦级的光伏电站项目,尽管“国家西部光明工程”的项目体量都很小,但40多个项目总装机容量700多千瓦,在当时也已经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目了。

回想起这段历史,刘文良颇为感慨。当年带着一帮兄弟穿梭于青藏高原农牧区做项目的那些日子,既有数不尽的艰辛,亦有头顶蓝天脚踩雪域畅饮奶茶美酒的豪情与惬意。

当时,光伏还很少有人知道,也远没有形成一个产业,正是通过参与“国家西部光明工程”的建设,刘文良觉得这个行业一定会发展起来。不过,他看到的不是这个产业会形成如今的制造业规模,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个产业走到最后也一定是由市场终端说了算。在刘文良看来,EPC应该是激发下游需求和拉动上游产品销售的联接桥梁,是整个光伏产业链的终端核心以及基础。但他强调说:“终端的概念,并不仅仅是指光伏系统集成,也不仅仅是指电站投资,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技术与相关环节的整合,比如电站如何上网、如何稳定运行等涉及电网、发电端以及用户的众多资源的协调与配合。”

当时刘文良就意识到,能够把握住终端的企业,才能够最终把握住市场。也正是因此,看到时至今日光伏制造业的激烈竞争市况,他不免几番唏嘘。

尽管才年届不惑,刘文良却已是国内光伏行业中的“老人”。进入这个行业多年以来,他一直都有一个习惯,就是不断根据市场的变化去思考中国的光伏市场未来会怎么发展。在2006年前后,国内有十几家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上市成功,但都是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刘文良觉得,随着产业的逐渐成熟,再往后制造业企业上市恐怕就比较困难了。但后来者又应该如何进入光伏市场并发展壮大呢?他想来想去,认为只有在产业链终端才有机会。

而这恰恰契合他的梦想。多年的光伏系统集成经验积累,刘文良发现了一种他认为是最理想的光伏EPC模式。他的梦想,就是要自己去实践这种EPC模式。

EPC商业模式的沦陷

刘文良离开天合光能后的数年中,一直游走于光伏“江湖”,拜访了不少行业内的大企业,以期寻找到具有共同理念的合作伙伴。但几年下来,刘文良发现很多EPC公司都只注重于表面,并没有深入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终端。在辗转几家企业后,他与朋友合作创办了国润天能,从零开始创业去实践他的EPC模式。

但让刘文良没有预料到的是,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国内EPC企业的生存环境已被快速挤压,其生存模式也越来越趋同于建筑市场中的建筑工程公司,不仅设计和采购被拿掉,甚至连仅存的施工环节也开始复制建筑市场的“层层分包”和“垫资”模式。由此,越来越多的EPC公司正日趋成为光伏产业链上的“民工”——依托光伏电站建设而生存的简单的施工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查看更多>光伏电站查看更多>刘文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