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风电风电运维评论正文

中国风电、光伏的发展比较

2012-02-29 11:0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光伏光伏发电风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能源发展战略的重心可以向促进技术提升更多倾斜。对于新能源事业必须扶持,扶持的方向、力度和时间,最终会体现在新能源的经济性。而决定新能源经济性的关键,是市场大小、技术高低、补贴金额和补贴时间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前两者关乎成本,变化趋向无限,后两者关乎补贴,变化有限。在前两者中,市场空间趋向无限是被动的,技术提升趋向无限是主动的。技术的变化受后两者影响,后两者力度大,技术的提升变化就应该大,技术一提高,成本就降低,市场就扩大。简单地说,这是一个“补市场”还是“补技术”的择优问题。短时间内,通过加大对电站建设和电价的补贴来扩大市场需求是必要的,但那只能为新能源企业提供生存的空间。能够真正为新能源创造发展空间的,一定是依靠技术水平的提升。总结我国的工业发展过程,总体看是重“量”较多,重“质”不够,从而缺少“中国创造”。建议新能源发展战略中,扶持政策的重心应更多向促进新能源技术提升方面倾斜,国家可以跨部门地制定一系列促进新能源技术持续提高的政策,组织攻关。在这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科技发展的成果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合理规划,通过市场手段扶持重点企业。要有世界领先的新能源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在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达到世界级的新能源企业群。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业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当前的行业整合,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更是产业再上台阶的难得机会。当企业萌发并购、扩张冲动时,他们会强烈地感受到行业内从技术到资本市场的不成熟,发展资金的严重短缺,会担心未来扶持政策的力度和持续性,担心目前新能源技术的生命周期等。许多问题,需要在国家层面加以研究、制定,帮助解决。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过程中,国家扮演的角色应当是从政策、市场、技术、资金、布局规划和舆论宣传等方面,努力构造适合企业发展的环境和土壤。据此,国家是“巡边员”不是“裁判员”,前段时间,个别部门、地方仅采用行政手段组织企业整合,未必能够取得理想效果。我们高兴地看到,2011年9月,工信部编制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对过去、未来详尽分析,明确提出“集中支持骨干光伏企业做强做大”。当前,中国的风电、光伏企业家们在认识层面上已经有了难得的整合机会的正确判断,在行动层面上已经表现出强大的冲动。只要国家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通过本次行业整合,一个更为强大的中国风电、光伏发电企业群即将诞生。

逐步构建、完善中国新能源发展金融市场。能源企业必须是规模化的,没有可持续、规模化融资方案的能源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要打造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企业群,必须首先打造一个能量巨大、功能完备的金融市场。通过巨量投融资需求的多种解决方案,多元金融产品的交易,新能源经济景气指数的建立等手段,实现市场的价格确立和传导作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功能,国际市场定价权的取得等多方面功效需求。当前最为紧迫的是建立能量巨大的投融资市场问题。据国际能源署估算,未来20年,全世界有关清洁能源产业的投入将近76000亿美元,其中中国将占40%,达到近20万亿元人民币。如何筹集如此巨额资金以确保中国新能源事业的持续、领先发展?依靠国家财政不可能,依靠企业自身和银行融资的空间也有限。未来两年,在市场整合,行业平均利润率偏低,企业负债率偏高的前提下,企业能够有效解决生存问题已属不易,面对并购机会,提高技术等发展问题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外源融资尤为重要,支持丰厚外源融资的基础是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国家应当通过尽快建立了政府导向的长期投资产业基金,加大开发性金融的支持力度,尝试推进新能源行业特殊的债务融资条件,创建新能源产品期、现货交易市场等金融支持手段,逐步构造有利于中国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关键技术及装备制造国产化问题。要打造世界级新能源企业,缺少世界领先的技术和装备制造能力也是无法完成的。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产品加工能量世界第一,但从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完整性,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和设备制造方面,还是软肋和硬伤。这一问题始终困扰风电,特别是光伏发电业的发展。当我们把建立世界领先新能源行业作为国家战略时,这一问题就到了必须高度重视,需要做出战略规划的时候。对此,应当注意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内延发展,应当通过多种手段,提升已有的设备生产水平,加大其他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二是外延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产业转移日趋明显,应当抓住当前世界范围的新能源行业,特别是光伏行业的调整时期,鼓励中国的装备制造商走出去或引进来,加速提升装备制造行业的知识产权和制造能力。重大装备制造是我国国家竞争力的强项,也是国家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列入“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条,只要国家重视,予以一定引导和扶持,中国的风电、光伏发电设备制造能力一定会有极大提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