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江西赣州: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突破700万千瓦

2023-01-09 11:10来源:赣州市人民政府关键词:新能源装机量碳达峰江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着力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严格执行现行节能降碳标准,推动城镇新、改、扩建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设和运营,到2025年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建设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着力推动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统筹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鼓励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建立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和公示制度,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模式,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实施高效制冷行动,更新升级制冷技术和设备,优化负荷工序匹配,大幅提升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市市政公用集团、国网赣州供电公司等〕

3.大力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深化可再生能源应用方式,深入挖掘建筑本体、周边区域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潜力,推动太阳能光电、光热等新能源的综合利用。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多元化能源供应。充分利用工业建筑、仓储物流园、公共建筑、民用建筑屋顶等资源实施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推广“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运行模式。鼓励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探索“光储直柔”项目示范,推动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在城镇新建建筑中应用面积占比达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国网赣州供电公司等〕

4.推行绿色低碳建造方式。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设比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和基地,培育一批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加快形成有利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市场机制和环境。积极推广绿色建材,鼓励建材企业开展绿色建材评价认证,鼓励优先选用获得绿色建材认证标识的建材产品。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推动循环生产方式,推广绿色施工。〔市住建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

(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打造智能绿色物流,确保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

1.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加快运输工具电气化替代,加快普及电动汽车,差异化管控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引导新能源车替代老旧传统燃料车,提升社会车辆新能源化的比例。加大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等公共领域新增车辆新能源更新力度,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占比分别达72%、35%。积极扩大电力、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在交通领域应用。加快探索新能源配送车辆通行政策,提升城市配送车辆的清洁化水平。强化船舶污染防控,加强船舶岸电设施改造,推动清洁能源船舶使用。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提高交通运输装备能效和碳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引导轻量化交通工具成为市场主流产品。探索建立绿色能效标识制度,鼓励购置能效等级高的交通运输装备。到2030年,营运车辆、船舶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分别下降10%、5%。〔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等〕

2.构建绿色高效运输体系。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工矿企业、港口、物流园区等铁路专用线建设,积极开展货运铁路的升级改造工程,促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公转铁”“公转水”。推动赣粤运河研究论证。加快打造赣州国际陆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发展集装箱运输,推广跨方式快速换装转运标准化设施设备,提高集装箱共享公用水平,推广应用电子单证,推动铁路企业与港口、物流等企业信息系统对接,提升港口码头岸线资源化利用,鼓励建设专业化码头作业区。加快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和快递公共末端设施建设,完善农村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智慧配送。构建以城市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汽车和城市慢行系统等为补充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加强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积极引导公众选择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到2030年,城市绿色出行比例不低于70%。〔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南铁赣州车务段、赣州国际陆港委员会等〕

3.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养护全过程,降低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积极谋划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建设。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材料、技术,扩大粉煤灰、矿渣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废旧路面材料回收率达到98%,循环利用率达到80%以上。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进高速公路服务区、公交场站、停车场、客货枢纽等区域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等配套设施规划及建设,完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强综合交通枢纽与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推行综合交通枢纽绿色化建设及改造,推动照明、温控设备节能化改造,减少能源消耗。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大空间提高交通运输能力。到2030年,交通枢纽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达到15%的车位比例,民用机场场内作业机械力争全面实现电气化。加快设施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高速公路、旅游景区和城乡公共充电网络,完善住宅小区居民自用充电体系。积极推动码头岸电设施和氢能应用,研究推进加氢设施建设,探索氢燃料电池在城市公交等领域应用。〔市交通运输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南铁赣州车务段、赣州机场分公司等〕

4.打造智能绿色物流。推进物流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商贸业、金融业等深度融合,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优化物流基础设施布局,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提升铁路、水路在综合运输中的承运比重。大力发展绿色物流,规范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加强运力整合、车货匹配以及供应链与物流链融合。优化城市配送网络布局,鼓励货运物流企业仓配一体化物流模式。探索建设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动物流全程数字化,培育智慧物流、共享物流等新业态,打造智能交通、智能仓储、智能配送等应用场景。健全ETC发行服务体系,拓展多场景应用模式,完善服务网络,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全面推行“互联网+货运物流”模式,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降低空载率和提升现有客货运周转量。到2025年,实现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达15%;到2030年,水路和铁路货运量占比力争达到23%。〔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邮政管理局、市公安局、南铁赣州车务段等〕

(五)节能减污降碳增效行动

落实节能优先方针,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加强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管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建设能源节约型社会。

1.提升节能管理综合能力。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加强对各县(市、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分析预警,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重点关注新建高耗能项目对地区能耗双控特别是能耗强度的影响评估,统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综合评价。加快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完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和能源计量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加快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建立跨部门联动的节能监察机制,依法依规开展节能监察,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节能事中事后监管。大力培育一批专业化的节能诊断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全面提升能源管理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

2.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实施重点县域城市节能降碳工程,推进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节能降碳适用技术示范应用,实现城市综合能效提升。以“两高”项目集聚度高的园区为重点,实施重点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加快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和梯级利用,打造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立足传统产业,实施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工程,严格落实行业能耗限值,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展节能降碳改造。实施重大节能降碳技术示范工程,支持取得突破的绿色低碳技术开展产业化示范应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等〕

3.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严格执行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等设备的国家最新能效标准。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价格、补贴等多种政策,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鼓励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聚焦能源、工业、建筑等节能领域,推广一批节能先进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全面落实。〔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4.促进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优化第五代移动通信、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切实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支持数据中心企业建立数据中心能耗监测平台,优化用能结构,推广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等多样化能源供应模式,配套建设可再生能源电站,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通讯、运算、存储、传输等设备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设备和技术。积极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技术,推动现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将年综合能耗超过1万吨标准煤的数据中心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管局等〕

5.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的管理制度、基础能力和市场机制。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增强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的引导作用,有序推动重点区域、重点流域落后和过剩产能退出。紧盯环境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源头,突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主要领域,推动实施减污降碳重大项目和示范工程。〔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等〕

(六)循环经济降碳行动

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打造资源型循环经济升级版,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的协同作用。

1.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以提升资源产出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为目标,优化全市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化国家级、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搭建资源共享、服务高效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逐步完善园区产业共生体系,深化能量梯级利用、副产物交换利用、余热余压资源化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强化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智能化管理。优化清洁生产审核重点和方式,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比例,促进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到2025年,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实现全覆盖。〔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等〕

2.提升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加快赣州高新区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实施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矿产资源合理开采水平,提高低品位矿、共伴生矿、尾矿等综合利用水平,积极创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推进工业固废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大力加强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炉渣等大宗固废利用,鼓励利用大宗工业固废生产水泥、新型墙体材料、土壤改良剂、复合肥等产品。建立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机制,积极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所和处理设施。到2025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30%,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秸秆年综合利用率达95%。〔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发展中心等〕

3.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促进再生资源应收尽收。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新能源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强化溯源监管。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培育多元化回收主体,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废旧物资分拣中心,因地制宜新建、改造绿色分拣中心,促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集聚化、信息化、智能化。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完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网络。到2025年,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到560万吨,到2030年达到1120万吨。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扩大生活垃圾收集覆盖面。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系统,推进以焚烧发电为主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大力整治过度包装,探索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效模式。到2025年,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闭环系统基本建成,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2%左右,到2030年提升至70%。〔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装机量查看更多>碳达峰查看更多>江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