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广东清远:十四五支持区域内有条件地区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2022-10-24 16:14来源:广州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太阳能十四五广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 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建设北部生态发展区为核心,建立区域污染联合防控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以环保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都市生活圈。

第一节 提升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能力

衔接两市能耗标准和限制发展产业目录,加强项目节能评估工作,完善广清两地生态环保协调工作机制,联合制定强制性或限制性能源环保政策,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加快推进北江饮水工程建设,依法依规划定和管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探索建立原水联动及水资源应急供应机制,强化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加强北江、潖江、乐排河等广清跨界流域河涌综合整治联动,协调统一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措施以及评估考核制度,完善广清跨市交界水质监测信息互通共享,继续做好水质安全预警工作,建立系统、长效、可持续的广清水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在广清跨界流域沿岸执行严格的产业准入和执法监管,禁止新建印染、重化工、电镀、有色冶炼等重污染项目。

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严控广州、清远两市高污染行业发展,共同推进工业源污染、移动源污染、扬尘源污染、农业源污染等重点领域综合整治,推动臭氧(O3)、氮氧化物(NOx)、细颗粒物(PM2.5)协同防控,严格实施对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物等主要污染物的重点行业排放总量控制。开展区域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统一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分级标准,夯实应急预案、应急减排措施,在发生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期间实施区域应急联动。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清远服务中心,探索推动清远以北部森林碳汇参与温室气体减排。

构建固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强化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加强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联合打击无证经营、非法转移、乱堆乱倒乱排固体废弃物违法行为,推动危险废物区域协调处理处置。共同宣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广州生活垃圾分类及处理水平,推广广州全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经验,共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加快推进两地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等环保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

第二节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按照区际公平、权责对等、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完善多元化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广两地交界河流流域上下游地区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多种生态补偿模式。强化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投入。推进排污许可全覆盖,健全生态环保评估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环境管控规划,建立广清合作园区环境容量评估制度。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加快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清远发挥生态优势,与广州联动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功能,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水权、林业碳汇等生态资源产权交易。

第三节 提升污染防治科技应用水平

推进冶金、水泥、陶瓷、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广清两市燃煤电厂推广建设烟气除尘、脱硫和脱硝设施,实现超洁净排放改造,推行清洁生产。综合利用5G、NB-IoT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城市大气环境监测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网络,实现对两市河流、湖泊、大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重点污染源的线上线下实时监测,共同打造信息互通、结果互认的区域生态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监控平台。借助大数据等高新技术,深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和智慧化管理,加速推动对危险废弃物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全面提高环境管理信息化水平。

第七章 推动发展成果全社会共享

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进一步提升广清两地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均衡程度,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让两市人民更好更公平地享受广清一体化建设成果。

第一节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加强两地优质教育资源交流共享,以广东省职教城(清远)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两地产教融合发展,进一步巩固广清一体化建设成果。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广清两地中小学建立教育联盟,加强办学合作和教师交流,组织两地青少年体育竞赛、科技夏令营和科技技能大赛,推动广州名师工作室吸纳清远优秀教师作为工作室学员,提升清远市基础教育资源质量。巩固广州学校对清远学校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打造示范性学校,提升清远办学质量,优先推进教育一体化。

着力推进省职业教育城规划建设与产教融合。将省职教城(清远)建设紧密融入广清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中,全面发挥省职教城(清远)的比较优势,加快与国内外优质高校对接,提升教育水平,扩大招生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中国职业教育高地。加快落实广清城际轨道交通、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与省职教城(清远)对接,完善省职教城(清远)周边的城市配套设施。建立产教融合等系列平台,重点推进省职教城(清远)的产教研融合,建立大学生创业和创业项目孵化联动机制,共建创新性和实战型的实训中心,对接产业园技术人才需求,创新打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流程,为广清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同时,支持清远根据当地主导产业,建设特色大学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持续推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支持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的建设,引导高等级科研院所在清远设立校区。推进中、高职教育贯通,探索构建广清中等职业教育联盟,推动中、高职贯通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为粤港澳大湾区及广清两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专栏7 广东省职业教育城(清远)

广东省职教城(清远)的规划建设概况:省职教城(清远)项目位于清远市中心城区东北部,总体规划面积为50平方公里。目前项目首期工程、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已进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等9所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约7.3万人。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已于2021年秋季投入使用。第三期工程拟进驻广州体育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项目拟于2025年底全面建成,预计总进驻高校22所,在校大学生将达26万人。

广东省职教城(清远)的发展目标:打造一流的“中国职业教育高地”,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全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清远市新型城市化建设的样板,为提升我省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动服务加快融入大湾区作出“清远贡献”。

第二节 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支持广州大型综合医院、示范性卫生学校等到清远市建立分支机构,探索省市级三甲医院托管清远辖区内医院。推动清远医疗机构与广州医院建立对口支援、巡回医疗和远程医疗制度,提升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加强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鼓励县级医院与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县城医疗服务共同体,加强清远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广清紧急医学救援协助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体系,加强传染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重大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治等卫生应急联动合作,健全广清联合救援和病人转送机制。依托省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动两市医疗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探索逐步推行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共享。

第三节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探索建设广清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参保人员信息互联共享。开展养老服务跨区域合作,建设一批高质量养老服务机构,依托优质生态、优美风景和高品质服务,吸引广州都市圈内老年人入住。开展合作区内基本医疗保险异地门诊即时结算合作,加快推动合作区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推进广清两市的工伤认定政策统一、结果互认。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统筹救助资源,在危重病人救助、精神病人救助、未成年人救助、长期滞留(流浪)人员安置等方面深化合作。建立住房公积金异地信息交换和核查机制,推行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异地贷款。推动建设涵盖各类社会保障信息的统一平台,与港澳共建跨境社会求助信息系统。

第四节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覆盖城乡的公路、电力、天然气、供水、信息、物流和垃圾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联通广清两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电网升级改造、天然气管网延伸布局、宽带网络建设应用、垃圾污水集中处置,鼓励广清接合片区中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统一的供水管网,加强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便捷高效水平。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多元投入机制,实施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提高区域交通通达能力和其他基础设施综合配套水平。

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国家、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加大农村医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推行城乡社区服务目录制度,促进城乡社区服务标准衔接和区域统筹。

第五节 加强文体交流合作

促进广州、清远两市文化资源和文化人才队伍对接,加强两市文学创作人才交流与培训,推动建立文体人才挂职交流机制,共享两地优质的文化体育领军人才。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重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加快广州岭南文化与清远北江文化交汇融合发展,共同加强岭南文化保护和传承,开展广州广彩、广绣、广雕和清远瑶族刺绣、壮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共建传统工艺传承人工作室,合作申办一批国际性、全国性的文化艺术节、博览会和民俗文化节。推进“广清共创最美乡村”规划设计试点工作,引入专家团队为清远开展美丽乡村规划示范研究。推进“老广游清远”项目。加强区域历史特色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合作开展珠江流域史前文化遗迹的研究和保护。推动两市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持续举办两市图书馆联合年会。加强体育交流合作,联合举办或互相参加竞技性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推广两市体育场馆面向广清市民开放预订和共享使用。

第八章 打造融通一体的营商环境

强化广清两地政策互融互通,着力搭建一体化的政务服务平台,为各类所有制企业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全面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第一节 推动广清政务服务一体化

加快推进广清两地政府自身改革,减少行政干预,促进规则衔接,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为两地企业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打造最优的营商环境。

建立异地联办工作机制。深化推动“广清通办”业务。在两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立互通互办专窗,由专门人员通过远程数字设备协助完成需要当事人现场办理的事项。加大力度拓展跨城办理事项渠道,完善各业务审批系统建设,推进咨询、查询、申请等前端性服务由“网上”向“掌上”发展,推动异地办理自助服务,进一步开拓自助终端通办等渠道,推广更多线下代收代办点,从业务和数据两方面持续加强融合,为广清两地企业和群众提供多渠道、便利化服务,真正实现两地跨区域办理事项“只跑一次”。

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促进两地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有关公众企业主体服务相关流程与信息的整合,政府之间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共享,实施统一标识和全生命周期集中管理,通过大数据对信息进行多类别汇聚、主题化整合、知识化分析和个性化服务,有效提高政务服务能力。

共同推动营商环境改革。以广州市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经验为基础,推动两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上的对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技术审查与行政审批相分离、工程方案联合评审、施工图联合审查和限时联合验收等,优化工程项目审批流程。

第二节 着力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着力营造广清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增强市场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活力,推进市场主体健康运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推进广清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广清一体的市场准入制度,为广清两地市场主体准入提供同质化、便利化的服务。开设广州企业迁往清远、清远企业在广州注册登记的双向绿色通道,便利广清两地企业迁移。进一步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提高社会投资效率。简化和完善两地企业、个体工商户的注销流程,加速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实行功能性和普惠性支持政策。清理和规范广清两地不合规补贴,废除有名无实的“支持政策”。在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探索推行普惠性金融政策、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增加政府市场采购和消费者补贴等措施,弥补市场短板,实现更优化的市场资源配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广清高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强化司法和行政双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重点健全中小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政策,优化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机制,强化公共服务,推进知识产权纠纷仲裁调解工作,助力中小企业维权。

完善法治制度体系。共同推进法治建设,健全社会行政管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体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促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方式、行政执法裁量权,共同促进规范、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三节 加强配套服务支撑

清远推广学习广州依靠优质的全链条配套服务改善营商环境的做法经验,深化广清配套服务合作,加强清远市配套服务支撑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生活配套设施。打造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人居环境,推进清远成为广州的休闲花园。配备高标准医疗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构建多元教育帮扶体系,推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学校建设,打造特色化、精品化和个性化的示范学校,提升教育水平。

创新人才服务。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人才引进“一站式”服务,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办理有关业务“最多跑一次”。围绕广清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探索制定产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政策措施。制定为符合条件的清远专家发放广州人才绿卡的办法,吸引更多人才到清远发展,建立广清两市培训协调联动体制,促进清远企业与广州高校合作对接,加强引进、培育优质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配套政策,推进广清人才互认,针对专业技术人才实现职业资格、职称和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时三方面内容互认。探索广清两市人才库互联,共建共享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创新平台。

推动营商政策融合对接。加快形成广清跨区域的各类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促进两地营商政策融合对接,推动两地实现营商政策体系一体化。结合广清发展实际制定营商政策,两地政府在企业登记、土地管理、环境保护、投融资、财税分享、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等政策领域充分协商,并基于协同方案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逐步取消通信、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跨市收费项目。

第九章 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

坚决破除制约广清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强广清一体化工作的顶层设计,在两地合作利益机制、资源配置、协调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为重点,积极探索一体化推进广清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打造两地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两地一体化发展迈向新高度。

第一节 加快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改革创新

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整体改革创新,以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相互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为关键,积极探索形成以城乡融合为主要内容的“广清一体标准”和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的“连樟标准”,力争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广清经验”,塑造跨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合作典范。

探索一体化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广州引领,广清联动,叠加广州中心城区功能和广清接合片区乡村潜能,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壁垒,探索两市互促、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模式。聚焦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11项试验任务,重点围绕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等5项任务改革创新、先行突破,同时在拓展完善农村产权、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推进改革探索。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因城施策完善落户政策,广州片区降低城镇落户门槛,构建分类弹性落户机制;清远片区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完善市民化配套政策,探索广清接合片区内居住证互认,健全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市民化成本机制。建立人才加入乡村激励机制,推动城市科教文卫等人才下乡,服务经历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且在广清两市互认。探索制定广州地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人员服务清远片区的激励措施。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开发机制。依托集体土地整备平台,以托管方式对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开发、统一招商。健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依法合规推进广清接合片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就地或异地调整入市。制定入市配套文件,完善出让、出租、转让、抵押等制度。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立健全入市监管服务体系。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地区信用、信贷联动,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广清接合片区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及涉农小微、民营等各类企业融资。拓宽农村产权担保物范围,分步推进农村各类资产资源确权颁证,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林权等抵押融资以及承包地经营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担保融资。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抵押担保配套制度,推动广清接合片区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创新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相关保险产品。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完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广清接合片区城中村改造的激励机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改造,支持集体和国有建设用地混合改造。健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配套机制,优先将城中(郊)村纳入“三旧”改造范围,健全村集体和成员收益分配机制。因地制宜通过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盘活闲置村集体物业和宅基地,发展特色民宿、创意产业、乡村旅游等业态。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为重点,支持广清接合片区内花都区北部“四镇”(狮岭镇、花山镇、梯面镇、花东镇)、增城开发区、增城新塘产业集聚区、从化经济开发区、从化明珠工业园、清城区源潭镇、清新区西部“四镇”(太和镇、太平镇、山塘镇、三坑镇)、佛冈县汤塘片区、英德市连樟样板区等区域率先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创新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优化各类城乡协同发展平台。发挥广州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中心城区与广清接合片区产业梯次转移、联动协同发展,创建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项目。推动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建立美丽小城镇发展机制,支持产业向小城镇集聚。加强产业项目用地保障,推进广清接合片区内有条件的地区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

专栏8 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试验重点任务

试验范围:广州市:增城区、花都区、从化区;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英德市连樟样板区。

试验重点:1. 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2. 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3. 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4. 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5. 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

十四五”时期建设目标:广清接合片区实现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徒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试验区的引领示范带动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

第二节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行政区壁垒和市场壁垒,促进要素在广清两地自由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激发广清市场活力,实现广清两地优势资源互补共用共同发展。

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通过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市场产生、释放真实信息,发挥市场价格竞争性及高效配置资源的信号、激励和导向作用。消除地方和行业壁垒。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与服务,建立两地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引导资源按需配置,促进人力、土地、创新等要素充分流动。建立要素市场化配置统一管理制度。加快推进两地标准互认,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交易行为。

第三节 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体制机制

建立广清产业协同创新发展机制,立足两地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长远发展进行产业布局,促进两地各种产业发展要素的相互补给、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产业发展中的要素耦合效应、技术波及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共生经济效应。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共建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以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为试点,基于当前广清产业合作财税分配基础,探索建立公平互惠的税收分成制度,并推广至其他合作共建园区。探索成立广清共同发展基金作为投资基金,根据两地经济能力进行共建,专门为共建园区提供公共投资服务。

健全产业引导机制。制定各园区主导产业目录,明确合作园区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注重广清产业互动的有效衔接。鼓励产业引导基金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第十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广州、清远两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广清一体化发展规划。建立广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协调机制,健全广清两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定期会商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协调机制以及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管理机构的作用,强化两市政府部门的对口衔接,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一体化规划实施,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实际困难和重大问题。建立两市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高效运转的工作执行机制,两市有关单位要明确各自在一体化开发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切实按照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并逐项落实。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

第二节 加强政策保障

根据规划目标任务研究制定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社会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对广清一体化在体制机制创新、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切实保障广清一体化发展项目的实施,重点关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以及社会民生工程等领域,梳理出与一体化发展相关的重大项目,合规合法加大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力度,建立重大项目推进落实机制,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

第三节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发挥各类行业协会以及非政府社会团体组织在规范市场秩序、清除要素跨区域流动障碍等方面的支撑作用,为企业、个人参与广清一体化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等提供渠道。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图1广清两市GDP数据及表1的数据分别来源于广州、清远两市统计局,人均GDP根据两地的当年人口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表1中除年末常住人口、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其余指标的增长情况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2.“三园一城”:三园指广清产业园、广佛(佛冈)产业园和广德(英德)产业园,一城指广清空港现代物流产业新城。

3.清远南部地区:包括清城区、清新区、佛冈县和英德市。

4.清远北部地区:包括连州市、连南县、连山县和阳山县。

5.“半小时通勤圈”和“1-2-3工作圈”:清远市南部地区到大湾区核心以及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内联通;至深圳先行示范区及湾区重大枢纽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湾区其他城市及粤北地区地级市实现2小时内通达;至沿海经济带地区实现3小时通达,与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水平不亚于或略超过大湾区其他非核心城市。

6.“421现代产业体系”:4是指四大战略性支柱和新兴产业,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大数据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装备制造配套产业;2是指商贸服务和生态服务业;1是指都市现代农业。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22年10月8日印发

1.png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太阳能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广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