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9月9日,景宁畲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布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指出,巩固光伏帮扶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光伏产业。
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2.0版系列工程,按照发展一批、巩固一批、保障一批的思路,重点发展一批优质的集体经济好项目。抓好物业、光伏和水电等“老三样”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重点村落,通过农业标准地招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大额闲置资金存放等集成改革推动村集体增收。
原文如下: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前 言
景宁畲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宁县)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关爱的民族自治县和“三个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赋予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景宁县肩负着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使命。“十四五”时期,是景宁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高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根据《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丽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主要成就
“十三五”时期,景宁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三农”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整体性提升。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16年的9.5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16亿元,年均增长3.2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4989元增长到2020年的21625元,年均增长8.86%。城乡收入比缩至1.93:1。生态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试点探索、解决相对贫困、农村金融改革等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现代农业逐步成型。大力推动生态农业绿色创新发展,扎实推进“肥药双控”改革,新增“三品一标”产品66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以上抽检连续8年合格率100%,成为全省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食品安全示范县,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体系基本成型。大力发展“海拔经济”,成功打响“景宁600”区域公共品牌,启动景宁县600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高标准建成生态农业基地11.57万亩,打造金奖惠明、深山野蜜、畲五味等“景宁600”产品110款,建成“景宁600”精品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累计实现销售额18.62亿元。景宁县成为中国茶业百强县,惠明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鹤溪街道成为全省首批惠明茶特色强镇,“景宁600”助农增收举措入选省十大精准扶贫案例。
美丽乡村更具韵味。深化推进“千万工程”,一体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建设,美丽风景串珠成链,打造省级历史文化古村落41个、特色精品村16个、美丽乡村示范乡镇7个,省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55个行政村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获得2020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考核优秀县称号。全面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创成省级美丽乡村标杆县,连续2年获评省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连续4年获评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秀县,两次夺取“大禹鼎”。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彻底改善,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持续深化,建制村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85%,实现20吨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标准化运维、行政村公厕全覆盖。成功争取并启动首批全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圆满完成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
城乡融合加快推进。开展全国唯一的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创建“四级融合、多元一体”社会治理模式,提名浙江省改革突破奖。以县城为中心,以特色小镇为平台,加强以城带乡服务能力建设,“畲乡小镇”列入首批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试点。根植民族优势和生态优势,推进乡村农旅深度融合,成功注册农家乐民宿集体商标“畲山居”,建成13个农家乐民宿集聚区,12家市级精品示范民宿,创成一批农业观光园和体验园及农业休闲观光精品线路。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发布全国首个乡级(大均乡)GEP核算报告,设立全市首个GEP专项资金,建立“两山金融”服务站,成立“两山公司”,探索推出“生态价”“生态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走在全市前列。
全面小康胜利实现。坚持全面小康“一个也不少”,联动推进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攻坚战和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顺利实现“四个清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2%,53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收入增幅连续15年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获2019年度省政府督查激励。深化推进“脱贫保”“防贫保”“政银保”,创新建立困难群众高额医疗费补助机制,低收入农户实现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推动高山远山群众向中心镇、城区集聚,累计投资11.78亿元,建成安置小区23个,完成搬迁3260户11025人。
(二)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的短板和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就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景宁而言,尽管“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对照共同富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很多短板弱项。主要体现在:从农业产业质量来看,“景宁600”规模效应还未形成,农业产业“低、小、散、弱”特征依然明显,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还没完全打通,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有效。从乡村建设水平看,景宁县农村面貌虽然发生很大变化,但村庄布局分散、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不高不足问题仍然突出,相当多的村庄人口大量流失、空心化问题严重。从农村资源要素来看,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乡村人才紧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突出。从农民收入来看,增收渠道单一,持续增收动力不足,部分低收入群众还存在一定返贫风险。做好“十四五”“三农”工作,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牢固树立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凝聚起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共识和合力。
(三)“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任务
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脆弱,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从全国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加快山区跨越式发展等多重战略机遇叠加,越来越多的政策红利、资源要素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从区域看,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省委提出要推动山区跨越式发展,加快把山区经济打造成为新增长极,丽水提出要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生态经济示范区,给景宁带来新机遇。从自身看,景宁县经过多年持续抓赶考、抓党建、抓基层,党在农村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增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从市场看,乡村的功能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发掘和重视。广大农村正逐渐成为创新产业发展的广阔天地和产业创新发展的活力空间。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景宁县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民族优势必将会获得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广大乡村拥有的无可比拟的多元功能价值和巨大发展潜力必将会得到更加充分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时期,全党“三农”工作重心已经历史性地由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三农”工作依然极端重要,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这也明确了景宁县“三农”工作新的历史方位。做好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形势任务,抓住数字化改革带来的机遇,把数字变革作为主抓手,大力推进党政机关整体智治、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法治有力提升。抓住“内循环”和“高质量”发展机遇,畅通高端要素流通渠道,打通堵点、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深入推广与上海静安区战略合作模式,进一步扩展与其他发达地区战略合作范围。抓住山区跨越式发展机遇,向上级争取更多政策红利,加快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短板。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不断培育壮大生态产业,打造大花园最美风情特色园。
(四)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务院公报2018年第29号)
3.《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农规发〔2019〕33号)
4.《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农产发〔2020〕4号)
5.《关于进一步支持民族乡村加快发展的意见》(浙政办发〔2018〕13号)
6.《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7.《关于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政发〔2020〕21号)
8.《关于贯彻落实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的意见》(浙农党〔2020〕22号)
9.《浙江省民族乡村振兴实施方案(2018-2022年)》(浙民宗发〔2018〕43号)
10.《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256号)
11.《农业农村领域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浙农办发〔2021〕4号
12.《浙江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浙发改规划〔2021〕78号
13.《关于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六条意见》(丽委发〔2020〕1号)
14.《关于大力推进跨山统筹全面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丽委发〔2020〕13号)
15.《丽水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通知(丽乡指办〔2019〕24号)
16.《丽水市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
17.《关于深入开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攻坚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
18.《丽水市争当全国民族乡村振兴排头兵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丽委发〔2018〕1号)
19.《关于全面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丽委发〔2018〕29号)
20.《丽水市民族乡村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年)》(丽发改规划〔2019〕442号)
21.《关于补齐“三农”发展短板确保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意见》(丽委发〔2020〕1号)
22.《景宁畲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3.《丽水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4.《以“景宁奋斗”践行“丽水之干”加快建设山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中国共产党景宁畲族自治县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牢记“立足畲乡特色、山区特点、后发特征,走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嘱托,坚定不移走创新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道路;以“景宁奋斗”践行“丽水之干”,感恩奋进,实干争先,落实品质化升级、组织化发展、数字化赋能三大战略,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全面增进农民福祉,统筹推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成为全省“重要窗口”民族板块排头兵,努力把景宁乡村建设成为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地、浙江大花园最美风情特色园和山区共同富裕新家园,为全县打造“中国畲乡、品质景宁、宜居胜地”,建设山区和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贡献“三农”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政策供给,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人才配备等方面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加快补上农业农村短板,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在经济上维护农民利益,在政治上保障农民权利,激发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民群众勤劳致富、创新致富,让农民更广泛参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更公平分享农业农村现代化成果。
坚持守牢安全底线。树牢底线思维,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压舱石”作用,维护好农村社会稳定。
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和数字赋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以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加快推进共同富裕。
坚持特色发展。根植景宁民族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优势,高水平推进生态保护,大力发展“海拔经济”,做大做强“景宁600”、“惠明茶”、“畲山居”品牌,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典范。
(三)发展目标
远景目标:到2035年,努力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中“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最美风情特色园,在浙江“重要窗口”建设进程中发挥民族自治县独特作用,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率先实现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共同富裕、高水平现代化。
“十四五”目标:到2025年,乡村振兴取得显著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公共服务更趋完善更加普惠,群众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国民族自治县前列,“富裕畲乡”成为全国民族地区富裕富足的景宁样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5%以上,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0%,低收入农户收入年均增长12.5%以上,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9:1以内。全县农村主要指标见表1。
表1“十四五”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重点实施三大行动:
一是实施农业高质高效“六强”行动。聚焦建设长三角地区品质农产品首选供应地,开展稳定农业生产强保供、实施“双强行动”强效益、做优主导产业强特色、加大主体培育强基础、推动融合发展强产业、借势数字赋能强动力等农业高质高效“六强”行动,构建以惠明茶为主导的“一核两区三带”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推行“1+2+N”产业发展体系,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地。
二是实施农村宜居宜业“六美”行动。聚焦建设中国畲族风情旅游高品质目的地,开展优化村庄规划打造组团之美、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环境之美、创建花园乡村打造特质之美、弘扬优秀文化打造人文之美、发展美丽经济打造活力之美、培育未来乡村打造现代之美等农村宜居宜业“六美”行动,构建“一轴两环四片区”的空间格局,形成“点上出彩、面上美丽、看过难忘”的乡村图景,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风情特色园。
三是实施农民富裕富足“六促”行动。聚焦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民族山区样板,开展加快提升农民素质促“扩中”、健全常态帮扶机制促“提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消薄”、持续推进大搬快聚促安居、补齐乡村基础短板促共享、深化强村富民改革促发展等农民富裕富足“六促”行动,构建“扩中+提低+消薄+搬迁”精准施策体系,打造山区共同富裕新家园。
三、实施农业高质高效“六强”行动,打造民族地区高质量绿色发展先行地
(一)稳定农业生产强保供
1.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完成市下达的粮食任务指标,坚决打赢粮食保卫战。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整治优化,建成省级粮食绿色高产创建示范点4个、高标农田15.8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6万亩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9.25万吨以上。立足山地资源优势,大力推广小红薯、马铃薯、大豆、小杂粮等山地特色旱粮种植。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支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提高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大力培育新型粮食市场主体,支持粮油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广“稻鳖共生”“稻鱼共生”“稻蟹共生”“稻螺共生”、旱粮-单季稻-冬菜栽培等生态循环新模式,新增“稻渔共生”基地1万亩,打响“畲家田鱼米”“畲寨梯田米”品牌。加强以叶菜生产为重点的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设,蔬菜面积稳定在2000亩以上。坚持“六化”引领,新建2家万头猪场、20家适度规模养殖场,实现年出栏5万头的养殖规模。全力打好非洲猪瘟防疫阻击战,建成启用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保障生猪市场稳定供应。优化畜禽产品结构,鼓励发展特种养殖。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落实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全面完成4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和抛荒地改造提升工作。全面推行“田长制”,开展粮食功能区整治优化,确保每年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落实耕地保护“六严禁、八不准”要求,严控增量,分类处置存量。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落实补充耕地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耕地,做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强化耕地用途管制,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
3.持续打响“景宁600”公共品牌。聚力品牌兴农,持续深化内涵挖掘,优化要素配置,做深海拔经济,持续打响“景宁600”品牌,打造具有山区特征、生态特色、民族特味的新型现代生态农业。发挥生态和气候的独特优势,突出“一乡一策”“一村一品”,做强惠明茶、中药材、高山果蔬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在长三角享有盛誉的高品质绿色农产品,成为长三角地区高品质农产品供应地。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出台实施新一轮“景宁600”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提升“景宁600”基地面积13万亩,新建提升生态示范基地1万亩,建成示范乡镇2个、先行村10个,创成“景宁600”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景宁600”成为全国知名的区域公用品牌,年产销额力争突破12.5亿元以上。
专栏1:“景宁600”品牌体系建设
坚定走高品质、全程控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丽水山耕+景宁600”母子品牌体系的方向,开展“景宁600”系列农产品品质评价及品牌策略研究,不断丰富“高山+有机”的品牌内涵,把“景宁600”打造成为丽水山耕品牌体系中的耀眼明珠。
构建市场准入体系。包括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HACCP认证、ISO22000认证、食品检测、实验室CMA和CNAS认证,以及“景宁600”产品特有的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强化“景宁600”基地绿色生产管理,推广“互利共生”循环农业种养模式,积极推广茶园养羊、稻田养鱼、茭田养鸭、林下种药等系列共生经济项目,提高产品品质。
完善加盟企业准入机制。完善《“景宁600”品牌申请加盟标准》《“景宁600”品牌使用许可和合作协议》《“景宁600”区域公用品牌商标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确定使用“景宁600”品牌范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落实“红黑榜”制度,推进生态信用建设。建设加强对加盟企业检测、抽查力度,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定期公布产品抽检情况,完善“景宁600”品牌体系的品质管控体系。
建立品牌共建共享机制。采取“600”基本元素+企业特色标志,推动形成品牌标识。倡导“一个龙头企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行业包装一个品牌”的品牌共建共享模式,树立“景宁600”品牌形象,提高产品声誉。
健全统一品牌推广体系。紧抓山海协作重大战略机遇,与温岭、上虞、海盐、宁海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五县联盟”的山海协作新格局,积极融入长三角共享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广“景宁600+飞柜”,抢滩沿海地区生态农产品“高端消费市场”。
(二)实施“双强行动”强效益
1.推进机械强农行动。以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为基础,支持规模化开展农田宜机化示范改造,推动农机服务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积极引进推广适合山区、丘陵地带的小型农业机械。围绕粮食、中药材、水果、蔬菜等主导产业,分区域、分产业、分作物、分环节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开展全产业链机械化示范推广。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3个,高水平农机农艺融合示范点5个,新增农机具1万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鼓励农机服务主体与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普通农户组建农机服务联合体,推广“合作社购买、农民租用”模式,实现机具共享、互利共赢。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推动水肥一体化、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研发应用。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2.推进科技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现代高效农业、传统农耕与现代技术有机衔接的品质农业,谋划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推广项目,推进科技与县域产业、村镇经济融合,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打造农业科技强镇。围绕生态安全集约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现代农业装备、农业信息化、智慧化应用等领域,加快推进一站式农业科技转化推广服务链建设。加快推广以“机防”、“数字”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技术。扎实推进“对标欧盟·药肥双控”行动,完善推广“一证一码”“一品一策”产品管控,每年完成绿色食品认证3个,新增“三品一标”产品认证面积1000亩。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三)优化产业布局强特色
1.打造一个惠明茶产业核。围绕“铸牌、提质、扩量、育企、搭台”的总体发展思路,继续深化“品质惠明”工程,大力推进“种茶白茶化、管理有机化、经营合作化、卖茶干茶化”。重点发展和提升海拔600-800米高品质有机茶园,新发展茶园1.5万亩以上,提升改造生态有机茶园1万亩,到2025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万亩以上,其中80%以上茶园实现有机化或标准化管理。建设精深加工中心,开发新品类,延长产业链;培育有规模生态茶园基地、培育有带动茶农发展能力的龙头企业3家以上;深化落实促进惠明茶产业发展条例、实施办法,出台惠明茶提质增效新政策;重点打造惠明茶旗舰店、建立“惠明智库”,建成惠明茶包装服务中心,引进1家以上惠明茶专业经销企业,全县惠明茶年总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惠明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专栏2:品质惠明提升工程
惠明茶是景宁农业的支柱产业,是“景宁600”品牌的主导产业,是打开“两山新通道”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金钥匙”。
坚持农业科技赋能。加大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力度,打造一批具有时代性的高品质绿茶和红茶产品,彰显惠明茶特有的生态、技术、空间、时间、文化属性,以高品质的产品占领茶叶高端消费市场。“高山云雾出好茶”,依托景宁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通风条件好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大力在海拔600米—800米以上高山发展生态精品茶叶基地建设。
推行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提升惠明茶品质,通过“品优”“地优”“法优”“识优”,打造“品质惠明”。从种苗繁育、产品加工、技术培训等层面入手,积极推广集约化育苗管理、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减少农药化肥投入品使用,全力推进惠明茶标准化生产。优化提升《惠明茶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生态种植、有机管理、标准生产、分级包装、定价销售的品质管控体系,使有机茶成为“品质惠明”的显著特征。
提高品牌知名度。坚持“走出去”战略,主动出击提升县域外的市场知名度,组团参加农博会、农交会等展会活动,积极到大中城市开展惠明茶推介营销活动,把握互联网+农产品的趋势,发展电商服务,让惠明茶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加大主体培育力度。积极招引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努力培育成为头部企业。大力支持现有企业和合作社围绕“品质惠明”这一时代主题做优做大做强。培养一批懂技术、守信用、会经营的惠明茶师。实施文化赋能,打造一批体现惠明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生态理念的茶景点、茶空间和茶工坊,培养一批非遗文化传承人。
大力实施数字赋能。以构建“惠明智图”为核心,推进惠明茶数字化进程,通过数字化构建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全面提升发展效能和市场竞争力。
2.打造两大产业集聚区。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高山果蔬、道地药材两大“景宁600”产业集聚区。做精高山果蔬,充分利用大东景区块高山台地资源,打造大东景高山果蔬产业示范带,建设长三角地区优质高山果蔬的供应地。推动猕猴桃、黄桃、葡萄、香榧等水干果品种改良,加快发展樱桃、炭梅、无花果、蜜梨等特色水果品种。实施精品绿色菜蓝子工程,支持高山乡镇大力发展秋冬菜,提升澄照、梅岐、沙湾等蔬菜种植基地建设水平,推动高山茭白、四季豆以及食用菌等优质蔬菜扩面增效。到2025年,建成“景宁600”高山蔬菜基地3万亩,建成全市最大的集中连片高山果蔬精品产业园。实施“畲药振兴·特色药乡”行动,做深道地药材,保护、开发和促进畲药发展,壮大黄精、覆盆子、重楼、铁皮石斛和灵芝等“畲五味”道地药材,打响畲药品牌,发展高山良种繁育基地。
专栏3:“畲药振兴·特色药乡”行动
谋划畲药产业发展的布局,大力推进沙湾、英川片区“高山”道地药园建设,打造雁溪、标溪、梅歧等畲药主产区,发展5000亩以上的“畲五味”中药材。
制定地方产品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做好畲药品种审定和种苗基地建设工作。重点在生产标准化、品牌包装整合、药材初加工等环节加强引导,形成核心中药材产品,延长生产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壮大黄精、高山前胡、覆盆子、重楼、铁皮石斛和高山灵芝等“畲五味”道地药材,推广“空间利用+时间尺度”的共生康养农业技术,发展以“年份中药”为主的“时间农业”,建成年份药园基地1万亩,打造中药产业园。
开展畲药产业三师(医师、药师、厨师)培养,拓展畲药加工和应用范围。严把畲药产业发展的定位关、质量关、准入关,为产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和技术支撑。
通过“双招双引”,引进培育龙头药企,发展精深加工,构建产加销全产业链1-2条。挖掘中药材文化,开发游学线路,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药养康养产业。
3.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依托千峡湖、百山祖国家公园的品牌优势,打造“千百线”运动休闲为主题的农旅融合休闲产业带。挖掘“畲、山、水”等旅游资源,植入畲乡元素,打造民族体育运动基地、九龙地质公园,加快推进金钟雪梨产业文化体验区、千峡湾·渤海生态园、云上鱼芦田园综合体、东弄畲家田园综合体(二期)、惠明禅茶文化产业园、金岚鱼文化基地、洞宫畲王寨、丽景山居等项目建设,开展畲族特色体育与表演,开发运动健身、休闲、乡村度假、红色文化等旅游产品,打造一条运动休闲农旅融合产业带。连接大漈乡、大均乡两个4A景区,以发展避暑康养民宿为主导,打造“大大线”乡村民宿康养产业带。充分挖掘森林康养、畲医畲药特色资源,积极推进大漈、景南、雁溪、东坑、大均等“康养600”基地建设,深化“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工程,加快培育畲族风情旅游小镇,新增景区镇1个。创建大均省级休闲乡村,打造钻级精品示范民宿3家。场景化推出森林康养,激活马仙、汤夫人等地方民俗元素,推出系列文旅活动。聚焦壮大乡愁富民产业,打造“美食地图”、“景宁十景”打卡点,创新推出“畲乡十小咸”等特色产品,打造畲乡特味富民产业带。唱响以英川镇“畲乡粉皮”为代表的“畲乡小吃”品牌,完善“畲乡小吃”标准体系和培训体系,推出一批“畲乡小吃”旗舰店。在鸬鹚乡、梧桐乡、大均乡等沿线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探索“种粮+增收”双赢模式。鼓励发展设施化水产养殖模式,重点推进“溪鱼”等本土特色鱼类规模化发展。实施“菌菇返林、转型升级”行动,在澄照乡、梧桐乡、大均乡等区块推广林下种植原生态菌菇,建设一批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花厚菇标准化种植基地,重点推出“灵芝1000”系列拳头产品。打造渤海“桔柚小镇”,持续推进“四季果园”建设,加快带动强村富民。以九龙乡、家地乡为重点,发展壮大中蜂养殖业,加快“蜂旅融合”蜂文化展示接待中心建设,支持全系列蜂产品开发和研学课程设计。做大做强九龙乡地瓜面产业,带动更多农户勤劳致富。
专栏4:打响“畲山居”农家乐民宿品牌
大力发展“畲山居”农家乐民宿产业,拓展休闲农业发展内涵,通过全域化布局、多样化推进、集群化发展和品质化提升,推动农业与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康体养生、民俗文化等深度融合。到2025年,新增农家乐民宿50个;建成“丽水山居”精品民宿示范项目12个、农家乐综合体示范项目1个;建成省级休闲乡村2个、农家乐集聚村3个。
打造精品示范项目。实施“丽水山居”+“畲山居”农家乐综合体和精品民宿示范项目,推动“产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民房变客房”,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养、育”八要素的和谐统一。
开发配套体验项目。以现有观光农业基地等资源为基础,鼓励培育“花海、林海、库湖、茶园、果园、药园”等美丽业态,配套发展乡村“露营基地、拓展基地、骑行绿道、乡村古道、探险徒道”等休闲业态,大力开发“菜园租赁、家禽代养、特色工艺、特色小吃”等旅游商品,打造更多“有个性、有亮点、有核心、有竞争力、有吸引力”的特色产品。
打造农家乐民宿集聚区。创建省级休闲乡村和农家乐集聚村,丰富农家乐民宿休闲旅游内容,推进农家乐民宿集聚发展、提质增效,打造特质的休闲乡村区域品牌,形成高质量的乡村休闲产业集群。
(四)加大主体培育强基础
1.培育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为主力的现代农业主体。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种养能手、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大学生创办家庭农场,从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扶持一批主业突出、一体经营的专业生产型家庭农场,农牧结合、水旱轮作的生态循环发展型家庭农场,精致高效、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型家庭农场。深入推进示范合作社建设,建立健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方式和经营机制为核心,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把合作社建设成为产权清晰、机制灵活、运行规范、管理民主、带动明显的市场主体。支持同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联合和重组,着力培育一批“龙头型”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促进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大户等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到2025年,累计建成“景宁600”规范合作社100家、星级家庭农场50个。
2.加快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公共服务站点建设,支持发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为农民群众提供农技推广、农机综合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多样化服务。支持农机专业户或农机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农资综合服务商、返乡入乡创业新农人等主体为农户及合作社开展托管服务,新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10家。持续深化农合联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迭代升级“农合联2.0版”,支持农合联发展农资、农产品流通服务业,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全面推广“八位一体”的产业农合联新模式,提高山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机作业、机具维修、农产品推介、包装和品牌设计、仓储物流、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专业市场运营管护等专业服务公司。
3.发展壮大新时代“新农人”队伍。立足提升传统农民、转化返乡农民、引入新型农民,深入实施十万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专业种养大户、营销大户的培训,提升农业经营大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乡村振兴新青年发展计划,强化对致富能人、在外创业达人、返乡创业学子、新生代职业农民、退伍军人、青年乡贤等在金融、平台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引导大学生、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等从事农业开发,投资创办家庭农场、未来农庄,新培育农创客100名。系统开展绿谷精英·创新引领行动,实施畲雁归巢、畲乡英才、智库建设系列计划,支持创新创业主体发展。深化“两进两回”,积极招引现代种养、精深加工、农旅融合等产业项目,引育新农人400人。推动县乡村“三农”干部乡村振兴全员培训,培育一批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结构合理、带动力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新农人”队伍。
(五)推动融合发展强产业
1.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统筹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积极扶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以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果蔬、竹木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和加工基地,引导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聚集发展,形成上下游产品衔接的加工体系。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5亿元,建成1-2条全产业链,培育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2.健全线上线下农产品市场。积极谋划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健全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生鲜冷链物流体系,发展重要农产品流通主渠道企业,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创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孵化培育本土电商平台,积极对接各类传统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创新农产品电商模式,探索“农产品+可视农业”“农产品+直销店”“农产品F2C模式”“农产品+认养(互联网认养农业)”等模式,进一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快递业“两进一出”工程,推进“数商兴农”工程,加快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快农村快递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乡镇快递服务资源,支持快递、物流、电商等市场主体共建共享基础设施和配送渠道,降低农村末端寄递成本。培育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项目,畅通农产品进城渠道,促进寄递服务与农村电商协同发展,稳固“快递进村”水平。
专栏5:小微田园综合体建设工程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原则,融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投入机制、治理机制等内容,建设一批小微田园综合体。
促进区域产业融合。以“农业、文旅、民宿”三个产业为核心,推进农业产业和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把田园综合体建成畲乡特色明显、农业产业高效、乡村旅游兴旺、美丽乡村提升的特色农业展示区、生态农业功能区、观光休闲农业区,努力把小微田园综合体打造成展示民族文化和田园风貌的窗口。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撬动市场力量,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积极探索乡村振兴资金和涉农资金的资产折股量化改革,通过村集体将项目补助资金转化为资本,寻求实力雄厚的旅游经营公司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合理优化田园综合体空间布局,串点成线,串线成面,构建景宁田园综合体休闲体验带。充分发挥东弄畲寨等小微田园综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依托当地茶叶、食用菌及毛竹特色农业,结合畲族特色文化,以农业产业基地、田园观光体验区、畲族文化、畲族民俗、畲族建筑等要素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平台,形成具有畲族文化特色、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农旅深入融合的小微田园综合体。
3.推动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培育“农业+”融合业态,打造农、文、旅、体等有机融合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休闲、创意农业,促进生产、消费、体验互动,实现“三生”有机融合和“三农”统筹发展,打造一批小微田园综合体。拓展茶山茶园、蔬果园、农田、山塘水库休闲观光功能,挖掘创新惠明禅茶文化、香菇文化、畲乡小吃文化,开发以农事体验、科普、休闲观光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以打造成集“景宁600”窗口展示、创意农业、茶事体验、休闲民宿于一体的数字化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促进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实施直播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四季网红”项目,组建青春农旅主播联盟,孵化短视频创业基地20个,建成创客直播间50个,助力农旅产业开拓线上市场。融入“一带三区”发展格局,借力百山祖国家公园建设,深入挖掘、有效激活国家公园周边乡镇资源,植入旅游服务、休闲康养、文化创意等功能,打造英川美食特色镇、沙湾纤夫文化特色镇、秋炉乡村运动特色镇,形成国家公园文旅休闲区。推动龙庆景三地协同,共建共享百山祖国家公园。推进云景聚落发展区块建设,打造民族特色风情和产业合作样板。
(六)借势数字赋能强动力
1.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顺应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建立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推广农田智能监测、设施园艺精细管理、精准控制等技术手段和配套设施,加快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强化智慧气象服务,开展数字农业工厂和种养场数字化改造提升项目,加大数字技术在作物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和种子繁育等农业生产领域应用和推广。支持新型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数字+有机”农场,推进京东农场、智慧茶园等3个智慧农业项目试点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监管”体系,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推进落实生产主体追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过程追溯,建立生态农业质量安全管控体系。打造数字化绿色化植物保护AI人工智能平台,将农药生产、销售、使用等各环节的数据互联互通,形成农药管理数字化、流通数字化和平台数字化的运行模式。扩大乡村各领域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建设“浙里畲乡共富”“畲乡农场”,全力促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
2.建设“景宁600”数字综合服务中心。以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手段,以景宁惠明茶产业为龙头,带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形成以数字化引领的县域现代绿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服务三农窗口、要素整合平台、农合联改革阵地”的总体定位,按照“一个综合窗口,五大功能版块”的结构布局,打造“景宁600”数字综合服务中心。加快推进惠明茶数字化产业提升项目,建设惠明茶“数字工厂”和“惠明茶产业大脑”服务平台,构建惠明茶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助推景宁惠明茶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景宁惠明茶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水平。运用好“浙江乡村大脑”及其他涉农数字应用,围绕惠明茶和高山冷水茭白两大产业进行数字化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建成数字化农业示范基地2个、数字农业工厂5个、数字化改造规模种养基地30个。
3.探索发展“两山合作社”,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核心,在全国首个两山转化金融服务站运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深化“两山合作社”运营管理机制,强化“两山合作社”在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的主抓手作用的发挥。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争取出境水水质、空气质量等生态产品质量和价值相挂钩的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政策和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与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的兑换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经验;尝试开展对分散、零碎的生态资源资产进行集中收储、管理,健全价值评估和交易机制;探索生态资源开发经营服务平台和交易平台,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健全生态有机产品认证、追溯、营销体系,提高生态产品附加值。
四、推动农村宜居宜业“六美”建设,打造浙江大花园最美风情特色园
(一)优化村庄规划打造组团之美
以“一轴两环四片区”为蓝本,深化实施新时代“千万工程”,构建“一个城区、六线发展、全域美丽”的“1+6”美丽乡村整体布局,开展农村宜居宜业“六美”建设,打造“农耕味、风情浓、业态绿”的新时代畲乡美丽乡村。按照基础型、提升型、精品型、示范型、景区型分类施策,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加快美丽乡村迭代升级,推动“三大革命”高水平全覆盖,统筹推进古村复兴、最美畲家寨、花园乡村、未来乡村建设。深化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重点推进国家公园最美生态、环敕木山畲族风情、鹤澄茶香古韵、大东景农旅融合、溪杉水韵乡愁、千峡湖滨水峡湾等精品线路串点成线,绘就“点上出彩、面上美丽、看过难忘”的乡村图景。
(二)提升人居环境打造环境之美
1.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全面推行“四分四定”垃圾分类处理模式,巩固“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在垃圾处理环节,探索建立智能化处理系统,提高分类源头准确率,完善终端处理设施,做到全流程闭环。在全县形成全民自觉主动开展垃圾分类良好氛围,定点开设“垃圾分类教室”,定期开展垃圾分类教学活动。推广垃圾分类小游戏,全面提升村民垃圾分类意识,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到2025年,实现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
2.完善农村公厕规范化管护长效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包干负责原则,巩固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所有农村公厕实现“三有四无”,打造一批省级星级公厕。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管护机制,积极探索个性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建设管理机制。探索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村公厕服务方面的应用。倡导村办公大楼、企事业单位通过共享厕所、“认养”厕所等方式,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强保洁人员配备和培训。到2025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95%以上。
3.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标准化运维。按照“建设规范、设施完好、管理有序、水质达标”的目标,明确运维主体的运维职责,及时更新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行乡、村两级站长制管理制度,落实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村级站长(责任人)、监督员,督促指导农户做好户内设施的养护。积极推行第三方运维机构开展日常生活污水运维,提高生活污水运维效率。至2025年,全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100%、出水达标率98%以上。
4.完善美丽乡村长效管护机制。根据“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县级指导-乡镇监督-村两委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全民参与、全面管护工作局面。完善村庄保洁制度,对包括村庄及周边山、水、林、田、路等所涉及的环境整治和美化建设进行设施管护、绿化养护、环境保护,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化打造整洁田园,建设美丽农业行动。
(三)创建花园乡村打造特质之美
1.打造花园村庄。强化“以人为本、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乡土风情”的建设理念,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开展基于A级景区村庄创建的花园乡村建设。挖掘村庄个性和特色,对村庄风貌进行整体控制,对影响村庄风貌的建筑、断墙残壁、坍塌屋顶等进行整治。建设美丽林相,保护村内古树名木,配置灌、草、花,打造花园式景观。利用花园、菜地、乡土树种等进行植物造景,对村庄周边、公共休憩场所及房前屋后等地块进行绿化、美化、景观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及以上。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村庄主入口、小公园、小广场等重要节点和区域,打造景观小品及围墙、护栏、花坛、步行道、休憩小品等设施,以“绿化—美化—多样化—艺术化”的模式,提升村庄环境的艺术性、趣味性,展现乡村文化特色。到2025年,建设花园乡村66个,实现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达到95%以上。A级以上景区村达到110个,AAA级景区村达到15个。
2.打造花园田园。积极开展增花添彩、花漫田园建设,积极打造美丽自然的农业景观和“连片成景”的色彩景观。利用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对田间、地头、沟渠边的裸土荒地进行绿化美化,打造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美丽田园。对种养大棚、农业生产管理用房等设施进行整治,外观设计、色彩风格与自然环境协调。在田园区域范围内或周边范围建设休闲体验设施,开展创意农业、农事体验、采摘体验、加工体验等活动,丰富田园特色体验。
3.打造花园庭院。按照“布局美、清洁美、精致美、整齐美、家风美”六美标准开展花园庭院创建,打造一批风格协调,富有地方特色、区域特点的精致农家小院。对人口居住集中区域范围内50%及以上的农户开展庭院提升美化工作。以“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为原则,利用花木草类、果蔬、中草药等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运用生产、生活中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创意点缀打造景观小品。
4.打造花园民宿。推动“畲山居”农家乐民宿特色村村域范围内50%及以上民宿的公共空间进行草花花境、滨水花境、岩石花境、墙垣花境等多种形式的花境打造。结合民宿的主题特色和周边的地域特色、文化民俗,提炼并植入民宿花境空间,营造干净整洁、自然生态、和谐美观且具有文化特色的民宿公共空间。
5.打造农家地景。引导农户做好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文章,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村庄零星空地、村边田地等,建设与村景、山景、水景、林景等相融相生的乡村菜园、农田、鱼塘、花园,形成一批有品位、有颜值、有特色花园庭院、私家菜园、彩色稻田、花海村居、美丽菇棚、科教园地等农家地景,打造既有生产劳作、游玩采摘实用功能,又提升人居环境并成为花园乡村重要节点和农家风景点,成为现代美丽畲乡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索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的富民新通道。
(四)弘扬优秀文化打造人文之美
1.夯实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立足景宁实际,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形成“县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城乡实践点”四级工作体系。强化文明实践队伍建设,分门别类组建专业志愿者队伍。整合农村文化礼堂、乡村振兴讲习所、党群服务中心等阵地资源,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建成广大群众的“精神加油站”。
2.繁荣畲乡文化。系统梳理景宁传统文化脉络,厚植忠勇红色文化,走近宋韵古风文化,传承田园耕读文化,弘扬惠明禅茶文化,提升畲乡木偶馆、香菇非遗馆,擦亮文化标识,打响民族文化品牌。推进红色资源系统性保护和创造性转化,活态传承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好“中国畲乡三月三”等“1+N”系列文化活动,培育“中国好畲”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畲族文化总部。加大资金投入,深化畲族文化精品挖掘,加强畲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注重非遗传承人培养,打造一批非遗精品村。
3.加强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传承弘扬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畲寨复兴”“古村复兴”行动,推进历史建筑保护提升,加快古廊桥、古村落活化利用。每年实施一批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和一般村项目,创新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方式,积极推行“保护+文创”方式,加强业态植入,赋予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新的文化功能和价值,建设文创基地、艺术长廊、文创工作室和艺术空间,为文创产业发展提供平台和载体,促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加强对古民居、古树名木等“古字号”的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注重小溪、小巷等“小字号”的景观节点打造,结合地方乡土特色、文化特色或产业特色,打造文化景观节点。到2025年,完成五批56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与利用项目村(其中重点村5个、一般村46个)建设。
(五)发展美丽经济打造活力之美
1.推动村庄整体经营。以环境提升带动产业发展,以花园乡村的优美颜值、优越制度带动乡村生态产业、文创产业、康养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助推美丽花园转化为美丽经济。聚焦产业融合,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康养农业、创意农业、自然研学、农产品加工等,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依托特色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特色气候、特色美食小吃、传统村落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探索党组织领导、公司化经营、经理人运作、老百姓受惠的个性化、差异化村庄经营模式,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魂、一村一韵、一村一模式”。
2.大力推进“双招双引”。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把项目谋划与“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壮大、农民增收提速、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花园乡村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精心梳理谋划一批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和平台载体。全面摸清乡镇、村现有资源、产业、政策等家底,深入挖掘自身比较优势,理清现有土地、资金、能耗、环境承载等各项基础,梳理形成基础性、本质性的工作清单,建立“农业农村招引项目库”,深耕细分产业领域,突出“一张图”引航、“一把手”领衔、“小分队”出动,建立健全招引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出短板,着眼于本地农业主导产业,从种植养殖、精深加工、服务配套等农业全产业链开展“双招双引”。围绕加快花园乡村建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补上“三农”突出短板。围绕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推动乡村整体经营,招引一批现代乡村运营主体,实现村民家门口创业就业,振兴乡村。“十四五”期间,招引亿元以上大项目5个以上,落地资金10亿元以上。
(六)培育未来乡村打造现代之美
1.塑造主体风貌。按“五化十场景”的建设导向,强化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和风貌管控乡村规划体系,明确未来乡村新建房屋高度、样式和外立面色调,保持乡村应有的形态和肌理。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美丽畲寨”为基底,聚焦精美环境、精良设施、精致体验,开展微改造、精提升。围绕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融合化、共享化,通过造场景、造邻里、造产业,实现有人来、有活干、有钱赚,体现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打造一批集“自然味、烟火味、人情味、生活味、乡韵味、人文味、农业味、诗画味、科技味”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化未来乡村。“十四五”期间,开展未来乡村试点8个。
2.打造未来场景。打造“微空间+优服务”,改造夯土房、闲置楼,建设服务中心、邻里中心、健康之家等公共空间,集成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村数字大脑、便民服务中心、和睦客厅、共享食堂等功能,营造医生在健康之家坐诊看病、百姓在乡村振兴学堂学技术强本领,补齐补强未来乡村的公共服务短板。着眼未来积极开展探索,围绕“零碳排放”“智慧家居”“共享生活”等主题,支持建设各种类型的“乡村未来生活实验室”。全面普及垃圾分类,有机垃圾就近资源化利用,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材料,推行绿色低碳建筑。推广清洁能源系统和智慧家居系统、智能医疗看护系统,创造智能科技和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品质乡村体验。
3.发展未来产业。聚焦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等多元价值,引入专业机构,植入乡村主题民宿、艺术工坊、咖啡馆等时尚产业。坚持整体经营理念,做策划、建项目、布业态、搞活动,实施品牌化经营。挖掘未来乡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文化产品,横向细分产品门类、纵向做长产业链条,同步打开线上、线下两个市场,打造爆款产品,形成IP效应。充分调动各方社会力量,招引优质资本参与未来建设、运营,激活村经济合作社,成立国资公司,因地制宜探索“企业+村+农户”“片区多村成立公司+企业+农户”“合作社+村+农户”“平台+创客团队+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导新乡贤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投资兴业。
五、开展农民富裕富足“六促”工程,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新家园
(一)加快提升农民素质促“扩中”
1.开展十万农民大培训。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按照乡村人才振兴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惠及全民,聚焦乡村人才引、育、用、留、管等关键环节,突出整体智治,强化数字赋能,大力开展新时代农民大培训,全面提升农民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培养本土人才,高水平打造一支满足需求、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明显的乡村人才队伍。做强畲乡月嫂、惠明茶师、畲乡经理等培训品牌,发掘孵化新农人,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到2025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6000人次,高素质农民培训4000人次,普及型培训8万人次。
2.支持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职业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对有需求、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免费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实用技能,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行动,建立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农村劳动力余缺调剂,促进农村人力资源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优化政策扶持,健全“互联网+农民工”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民工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信息发布、劳动维权等“一站式”集成服务。搭平台稳就业,举办农民工就业专场招聘会,持续跟进企业招用工状况供求变化,采取线上信息对接,保持实时信息互通,做好指导服务。开展就业惠村、创业富村、技能兴村行动,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打造合作创业村。探索发展农民劳务合作社,承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住房改善等工程项目,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二)健全常态帮扶机制促“提低”
1.加强返贫预警。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实行低收入农户“浙农码”红、黄、绿三色防返贫动态监测预警管理,简化工作流程,缩短认定时间。严格落实监测帮扶责任,针对发现的因灾因病因疫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强化监测帮扶责任落实,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2.强化兜底保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畲乡“一老一小”关爱行动。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落实落细低保、救助、健康保险等综合保障措施,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减支,防止规模性返贫。扎实做好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工作。对低收入农户进行统筹健康保险,对纳入低保、低边、特困范围的困难人员“浙丽保”政府资助参保全覆盖;提高残疾人“两项补助”,争取生活补助与低保标准同步提高10%;落实好学前教育保育费资助、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困难生生活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四大政策,继续实施“雨露计划”。持续推动低保提标,精准把握好低保调标和资金发放的“时、度、效”,确保保障及时、增收有力。同时制定和落实低保退出机制。
3.实行开发式帮扶。实施新一轮低收入群体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有效路径,建立先富带后富的帮促政策制度。常态落实“一户一策一干部”“低收入农户创业联盟”系列帮扶举措,创新产业、项目、科技、金融等更多扶持举措,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低收入农户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15%以上。推进数字化帮扶,建立标准化清单化帮促制度和县乡村户一体帮促机制。派强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特派员和驻村工作组,健全社会资本、公益组织共同帮促的激励机制。巩固提升重点帮扶村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低收入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提高财政支农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强化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巩固光伏帮扶工程成效,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光伏产业。多形式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实现有劳动能力低收入农户培训全覆盖。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确保低收入农户就业规模稳定。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
(三)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消薄”
1.强化政策支持。实施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防滑”机制,对年经营性收入不足15万元和立地条件恶劣的村,开展集体经济收入动态监测,加强项目帮扶,防止出现“返薄”。进一步加大对中央和省级财政重点扶持村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统筹推进力度,打造一批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的引领村。推行“一村一方案”,通过第一书记下派、产业经营引领、县乡联动发展等“消薄”组合动作,引导村级集体经济与食用菌、茶叶、蔬菜、中药材、养殖、旅游等主导产业企业建立“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规模化经营。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五县联盟”格局,创新推进产业、科创、人才等“飞地”建设。开展工会旅游、科教文卫等领域专题合作,有序推进3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共建项目,加快推进4个“消薄飞地”建设,实现“飞柜”销售2000万元以上。到2025年,全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均达15万元以上,打造45个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集体经营示范村。
2.培育“造血”项目。实施村集体经济壮大2.0版系列工程,按照发展一批、巩固一批、保障一批的思路,重点发展一批优质的集体经济好项目。抓好物业、光伏和水电等“老三样”项目建设,重点扶持一批有竞争优势的重点村落,通过农业标准地招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大额闲置资金存放等集成改革推动村集体增收。同时,发动偏远村整合要素,跨区域发展具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实施产业“造血”,积极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申报优质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和支持村集体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乡村夜间经济、山谷经济和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村集体通过片区组团、联盟、联合等方式,参与乡镇推进产业发展项目,支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3.办好强村公司。将乡村闲置资产、低效利用资源和优质发展项目注入“强村公司”,整合乡村资源优势,推行村庄经营,培育一批乡村经营公司,采取村集体自主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经营等方式,积极探索公司化经营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鼓励强村公司之间开展联合,与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和金融机构在旅游、物业、新能源和金融借贷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盘活农村资产资源,鼓励和支持村集体以自主开发、合资合作、投资入股等多种方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校舍、旧厂房等集体资产,引导工商资本、各类社会组织和乡贤等市场主体共同参与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开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体验、健康养老、休闲度假等新型经济业态,增加村集体和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持续推进大搬快聚促安居
1.有序推进搬迁。持续实施“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针对重点人群加大搬迁力度,全面解决地质灾害点、火灾水毁受灾点、影响重点工程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点、高山远山困难群众搬迁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拓宽山区农民下山入城、各类要素上山创富的通道。严格落实安置小区规划和项目建设计划,建立项目进程跟踪督促机制,推动“安置先于搬迁”“以地块等项目”“以房等人”。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政策补助和安置方式。充分考虑特困户、老年户的实际搬迁困难,配套建设一批国有、集体共有的产权房和廉租房,杜绝出现搬迁致贫、搬迁返贫现象。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把搬迁工作与中心城镇培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口聚在现有的工业区、产业带以及城市周边,及时跟进产业配套,合理布局新业态,推动本地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继续开展乡镇美丽新家园、幸福新社区创建,利用省异地搬迁、特别帮扶和两山一类工程项目资金,整合部门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对中心镇、中心村统一规划搬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努力建设美丽新家园。到2025年,完成规划搬迁全部安置工作,总搬迁人数23525人,建设20个示范性幸福安置社区(点)。
2.做好后扶文章。完善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在不减少搬迁农民原有利益的基础上,按照“同城同待遇”的要求,将搬迁农民纳入城市教育、社保、医疗体系,解除搬迁户后顾之忧。围绕“组织化引领、网格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的目标要求,完善搬迁安置小区(安置点)管理服务,及时建立新的管理网格,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治理体系。把“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新建社区延伸,打通社区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让下山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积极创新“新居民、新社区”管理模式,努力让搬迁群众有社区可依靠,想办事有门路,遇难事有“娘家”。在新建安置小区规划安排集体物业、来料加工、电子商务等富民产业项目用房。加大对搬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综合素质、就业技能,鼓励“就近就业、外出创业”。对搬迁的低收入农户,实行点单式免费培训。积极搭桥引线,在同等条件下,鼓励当地园区企业优先安排搬迁农民就业,推动搬迁农户向“城市蓝领”转型,获得稳定的职业收入。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3.盘活搬后资产。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和布局,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原则抓好搬迁户的宅基地复垦,统筹抓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搬迁村点,退宅还林、封山育林,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宜林区域,积极探索“林长制”、组建造林合作社,发展珍贵树种、经济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内永久基本农田周边的搬迁户宅基地,复垦后纳入永久基本农田整备区,通过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提升等,逐步形成与永久基本农田连通连片、设施完善、质量相当的优质耕地。依法保护搬迁户的原所在村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及原山林、田地承包权,并通过宅基地复垦、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手段大力开发新业态,发展以前做不了的产业,让更多农村沉睡的资源要素“活”起来、“转”起来,实现乡村的“腾笼换鸟”,让搬迁农户同步获得租金、分红等财产性收入。
(五)补齐乡村基础短板促共享
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客运站点、文化体育、公共照明等服务设施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由政府承担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费用足额纳入地方政府预算。推动“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提质扩面,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设,实现60%的行政村通双车道公路。实施农村饮用水保障行动计划,基本稳定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现代化农村配电网。实施燃气下乡工程,稳步提高行政村覆盖率。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建设功能现代、结构安全、成本经济、绿色环保、与乡村环境相协调的宜居住房。
2.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谋划建立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整合现有乡村振兴服务队和景宁600品牌服务中心,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投资项目建设等提供相关服务和技术保障。为粮食、蔬菜、果树、中药材、畜牧、农机、渔业等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为开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安全、农机作业质量、农业病虫草鼠害监测及防控、植物检疫、农业防灾减灾等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集体资产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等相关工作提供服务保障;为动物疫病防控、动物检疫、畜禽屠宰、疫情监测、疫情处置和应急保障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多举措完善乡村社保体系。进一步加大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力度。针对外出务工、创业人员等,研究提出适应新特点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措施。推进医保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推行支出型贫困救助,推进低收入农户和低保边缘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标准“两线合一”,实施单列户、渐退期制度。深化“真情暖万家·关爱365”行动,提升儿童救助保障水平。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完成1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乡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稳步提升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和待遇水平,全面落实“浙丽保”政策。
3.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施“红耀绿谷、强基共富”工程,大力弘扬浙西南革命精神,推动基层党建质量整体跃升,构建党建统领带动实现共同富裕体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全域党建联盟,整顿后进党组织,切实增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管好带好农村基层党员队伍,选优配强村(社区)“领头雁”,推动加强“两委”班子、优秀村干部后备梯队建设。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纵深推进清廉村居建设。推动规范村(社)组织运行,运用好乡村数字化应用成果,健全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持续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善治示范村建设,注重挖掘利用传统文化精神,厚植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从政的土壤,积极营造以家风正党风淳民风的良好氛围,让好家风成为守护干部廉洁从政和家庭幸福、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推行“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模式,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加强基层治理四平台和全科网格规范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模式。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乡村治理途径。
(六)深化强村富民改革促发展
1.推进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深入推进全国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建设,争创省级乡村集成改革试点县,在民族村寨共享发展、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乡村闲置资源盘活、“大搬快聚”富民安居等方面形成景宁经验,让乡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希望热土。围绕农村产权“确权、赋权、活权、保权”,探索以土地为重点的乡村集成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土地规划利用“三权分置”“三权分离”形式,加快推动更多农村产权入市交易,推进闲置宅基地、农房盘活利用。积极稳妥探索农房财产权更丰富的权能实现形式。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还权赋能”,探索制定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管理办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通过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实施农民持股计划,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抵押等实现形式,引导农民自愿以土地经营权、林权等入股企业。盘活闲置宅基地、农房等资产,拓宽农民增收“租金保底、薪金创收、股金分红”等多种模式。
2.完善农村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健全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景宁600”产业发展基金,促进形成“景宁600”现代农业体系。探索建立少数民族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支持少数民族群体发展。整合支农资金,加强丰收驿站建设,推进农村普惠金融全面覆盖。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等业务,鼓励开发“农特产品贷”及创客贷、电商贷、民宿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推广“一村万树”绿色期权扶持“三农”建设模式。推动“政银保”延边扩面,打造“政银保”合作小额贴息贷款升级版,重点支持低收入农户群体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新增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亿元。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完善多元化保险保障体系,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创设农村服务网点,拓展保险服务乡村的广度与深度。
3.推进“两进两回”行动。持续推动科技进乡村行动、资金进乡村行动、青年回农村行动、乡贤回农村行动等四大行动,全力搭建“进和回”的平台、拓展“进和回”的领域、畅通“进和回”的渠道、优化“进和回”的环境,大力推动科技、资金进乡村,青年、乡贤回农村,破解乡村要素制约、加速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吸引工商资本和人才下乡发展农产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多元化业态,着力激发乡村活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出台“两进两回”扶持政策,实施乡贤助力乡村振兴2.0版。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在农业农村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落实党委和政府负责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督促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扎实推进十四五规划年度重点任务,及时向领导小组报告工作进展。加强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实工作力量,强化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责。加强集中换 届后县乡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分管“三农”工作的领导干部培训,将农业农村十四五规划纳入学习内容,强化基层党组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实施的领导。
(二)健全农业农村要素投入机制
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县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一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建立规划留白机制,预留指标用于点状农业产业用地,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落实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促进设施农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县财政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支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经营主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整合各级、各部门支农资金,优先支持聚焦投入现代农业、种业创新和乡村休闲旅游的各类建设。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用于农业农村的年度比例要求,逐年提高比例,直至2025年达10%以上。持续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降低理赔门槛,提高保障标准。加大对符合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条件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涉农资金的整合使用管理。
(三)动员各类主体共建共享
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强组织动员,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农村推进机制。定期组织开展乡村专场论坛、会议、学术活动等,及时总结推广乡村发展先进经验、先进做法,讲好“景宁故事”。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激发人民群众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广泛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加大规划宣传力度,探索创新公众参与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规划实施信息公开,提高规划实施的透明度,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和力量,共建共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
(四)加强规划实施全周期管理
建立景宁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制定规划纲要主要指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抓好工作落实。统筹应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等政策手段,建立衔接协调、责任明确、支撑有力的规划实施机制,推动规划任务逐项有效实施。建立健全系统评价体系,按年度监测评价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和规划实施情况。把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党政干部年度绩效考核,压实规划实施责任,确保各项规划内容落地见效。
名词解释
1.一核两区三带:“一核”,即打造惠明茶产业核,争当全国行业龙头;“两区”,即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打造高山果蔬、道地药材两大“景宁600”产业集聚区;“三带”,即打造“千百线”农旅融合休闲产业带;打造“大大线”乡村民宿康养产业带;聚焦壮大乡愁富民产业,打造畲乡特味富民产业带。
2.一轴两环四片区:“一轴”,即串联景宁畲族特色村落,打造畲乡传统文化走廊轴线;“两环”,即打造内“风情环线”和外“生态环线”;“四片区”,即打造中部畲族风情度假区、东部山水融合示范区、西部乡愁体验区、南部避暑康养区。
3.“1+2+X”农业产业体系:以惠明茶为主导产业,以高山果蔬、中药材为优势产业,以食用菌、中蜂、地瓜面、淡水养殖、畲乡小吃等为地域特色的多品类农业产业体系。
4.八位一体:一个产业、一个农合联、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一位首席科学家、一家合作银行、一个技术服务平台、一个销售平台、一批示范性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5.F2C模式:品牌公司把设计好的产品交由工厂代工后通过终端送达消费者,确保产品合理、保证质量和服务的一种商业模式。
6.公厕“三有四无”:有水、有电、有人员;无味、无垢、无尘、无积水。
7. 一带三区:“一带”即市域发展核心带,包括莲都、青田、缙云3个县(区)和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即“龙庆聚落发展区块”“遂松聚落发展区块”和“云景聚落发展区块”3个特色发展示范区。
8.“肥药双控”技术:通过综合运用植保、土肥及种子栽培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农药、化肥最佳使用效果,既减少农药化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又力求使农作物稳产丰产。
9.“六化”:规模化建设、标准化基地、智能化监管、科技化引领、专业化技术服务、品牌化销售。
10.“三大革命”:为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努力打造绿色美好家园。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10月26日,中煤新集能源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纲要。纲要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企业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资产规模达550亿元,年营收达150亿元,年利润超40亿元。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5%以内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10月26日,中煤新集能源发布“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调整)纲要。其中提出,到2025年,建成多能互补、绿色低碳、智慧高效、治理现代的能源示范企业。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企业规模保持合理增长,资产规模达550亿元,年营收达150亿元,年利润超40亿元。质量效益显著提升,资产负债率控制
10月22日,绍兴市柯桥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第290号提案的答复,现阶段区行政审批局对光伏项目备案收取资料包括:1、项目实施方案;2、项目用地或屋顶场址使用证明;3、项目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需提供与电力用户签订的能源管理合同等材料;4、地方电网企业出具的项目并网初步
2024年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147.8,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47.8%,同比增长11.1%;其中,新能源发电综合指数为221.1,比2020年基期增长了121.1%,同比增长31.6%。在“双碳”目标引领下,非化石能源发电综合指数快速增长。其中:9月,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指数为181.4,“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
为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陕西省人民政府制定并于9月23日发布《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实现“十四五”空气质量目标的实施意见》,陕西省将有序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完成国家下达的钢铁、水泥、焦化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推进玻璃、石灰、矿棉、有色等行业深度治理。加强生物质锅炉监管
10月11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答复关于支持光伏制造民企发展、助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提案”——青海省能源局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2024057号提案的函,文件指出,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电力装机规模达5718万千瓦,其中光伏规模达2685万千瓦,占总规模的47%,集中式光伏2663万千瓦,居全国
10月10日,青海省能源局发布答复关于支持黄南州融入全省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建议的函,文件指出,关于清洁能源布局,1.海南戈壁基地。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大基地牵头单位按照新能源场址不占用沙化封禁保护区的原则(光伏均布局在沙地,风电可使用部分牧草地),优化调整了电源实施方案,特别是将560万千瓦
为认真落实国家能源局有关安排部署,云南能源监管办立足监管实际,发挥驻在优势,持续开展“十四五”能源规划年度专项监管工作。云南能源监管办全面梳理国家规划涉及云南重大工程项目,增补形成6类24项重点监管项目清单,编制印发云南实施方案,及时与相关企业建立沟通联络机制,持续督促企业逐项对照
9月23日,甘肃嘉峪关人民政府发布《嘉峪关市“十四五”第三批100MW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预入选企业公示》,嘉峪关和利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国家电投集团山西电力有限公司(联合体)预入选。原文见下:嘉峪关市“十四五”第三批100MW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预入选企业公示按照《甘肃省风电光伏发电
中秋传喜报,荣耀暖人心!9月16日晚9时16分,一阵欢呼和掌声响彻川投集团资阳燃气电站项目调度中心。“太不容易了,我们见证了历史,创造了历史!”不少现场见证的参与者们更是激动地湿润了眼眶。两年前的这一天,该项目主厂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正式拉开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的大幕。两年后的同一天,
为推动国家能源规划、政策和项目落实,按照国家能源局规划监管工作要求,湖南能源监管办建立健全湖南“十四五”能源规划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测机制,分月开展监测分析,督促协调重点项目按规划推进落实。现将2024年8月监测情况简要通报如下:截至2024年8月底,纳入监测机制的能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共3269
近日,安徽省能源集团阜阳正午镇60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预计年发电量可达69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58万吨,对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带动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该项目由皖能股份公司下属的安徽省皖能能源交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自2022年10月开工以来,在
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
2024年11月7日14时深能北控禄劝县茂山镇娜拥、斗乌、至租村160MW光伏电站项目顺利完成升压站及光伏区倒送电工作,16时顺利实现首批光伏方阵并网发电。深能禄劝县160MW光伏电站项目于2023年6月13日通过云南省发改委与云南省能源局优选评估,取得项目建设指标。本项目规划容量为160MW(交流侧),新建220
根据《贵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黔财建〔2024〕70号)文件要求,现对拟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分配情况进行公示。附件: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分配情况表.xlsx
近日,厦门西柯水质净化厂318.8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投运,该项目是厦门区域首座“光伏+污水处理厂”项目。西柯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市政环科公司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市政环科公司综合研究厦门域内、域外污水厂“光伏+”模式的最优布置方案
日前,由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与仪征化纤公司合作建设的25.7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并网。据了解,仪征化纤光伏发电项目包括厂区屋顶及停车场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5.76兆瓦光伏,是目前中国石化装机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全部投运后每年发电能力超27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8316吨
最近,盐城供电华源公司承建的大丰悦达华辉华旭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顺利投产,共完成220千伏主变2台、110千伏出线1回、220千伏出线1回、110千伏升压站35千伏出线5回、220千伏升压站35千伏出线10回等,新建110千伏线路3.25千米,新建220千伏线路5.281千米,为大丰区产业乡村振兴“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
11月4日晚间,金开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独立董事寇日明先生的辞职报告,寇日明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独立董事以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寇日明先生辞任将导致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低于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且公司独立董事中缺少会计专业人士。根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日,涞源2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储能系统按电站交流容量20%配置,放电时间2h,总配置容量为52MW/104MWh。石家庄恩创商贸有限公司位列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8800万元,折合单价0.846元/Wh;山东中星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位列第二中标候选人,投
11月1日,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4—2030年)》专家论证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论证。规划以防沙治沙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深入总结我国新能源建设和防沙治沙经验成就、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与《全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国家电投下属集团转让济南中电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洛阳华美电力有限公司、上海中电长兴未来发展有限公司三家新能源公司股权。据悉,中电(山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均为国家电投子公司。中电(山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转让
11月5日,湖州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自2024年11月29日起实行。现解读如下原文如下:关于《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政策解读为规范全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管理,保障电站和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依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
11月5日,湖州市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湖州市分布式光伏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分布式光伏项目选址应符合电网承载能力和并网接入要求,市电力部门会同各区县发改部门开展分布式光伏并网承载能力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前应取得电力部门初步接入意见。对位
11月1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623号提案的答复,文件指出,推动“光伏+”各类应用场景建设。省能源局牵头,加强国家首批风光资源普查成果应用,不断提高光伏渗透率。持续推动“光伏+”各类应用场景建设,深挖分布式光伏潜力。因地制宜利用荒坡、滩涂、茶园、养殖鱼塘等未利用地
据“平安淳安”报道:近日,淳安县公安局汾口派出所快速破获一起伪造国家机关印章案,抓获7名嫌疑人。10月下旬,汾口派出所接到汾口镇政府工作人员报警,称镇政府暂停了光伏安装审批,但是在下乡检查时,发现辖区内仍有多位农户家正在进行光伏设备安装。接到报警后,汾口派出所立即组织精干警力开展调
10月30日,松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阳县进一步推动低效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工作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实施改造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行业要求设计工业厂房,建筑布局、平面设计、建筑形态应体现工业建筑特征。推动企业厂房改造时增加节能减排、光伏发电等功能。原文如下: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
10月28日,浙江宁波市镇海区政府发布宁波伏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年产30GW光伏连接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决定的公告。根据公告,年产30GW光伏连接器项目建设,项目位于镇海区蛟川街道东生路666号。模:项目从事光伏连接器的生产,年产量为30GW。主要设备有:放线、裁线、绕线生产线、跳线流水线、光
10月24日,衢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开关于对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第073号建议的答复,我们将继续根据市政府工作要求,积极与省能源局、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等对接,争取申报的5个项目纳入全省共富光伏农业提升工程创新引领项目清单,为光伏产品多场景应用提供案例支撑,促进光伏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10月24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发布《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青田舒海复合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建设用地的批复》,同意将丽水市农民集体所有农用地0.5150公顷转为建设用地并办理征收手续,作为青田舒海复合式光伏发电项目(一期)建设用地,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详情如下:丽水市人民政府
10月22日,浙江金华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金华市本级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资金奖补实施办法(2024年版)》(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通知。《实施办法》指出,对工业投资项目实施分类分档奖补,当年设备投资额300万元(含)至2000万元(含)、2000万元至5000万元(含)、5000万元以上的,分别按设
10月22日,绍兴市柯桥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区政协二届三次会议第290号提案的答复,现阶段区行政审批局对光伏项目备案收取资料包括:1、项目实施方案;2、项目用地或屋顶场址使用证明;3、项目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需提供与电力用户签订的能源管理合同等材料;4、地方电网企业出具的项目并网初步
日前,温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征求《温州市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显示,工业企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严格落实“四必须四严禁”要求。四必须:一是必须实行项目备案;二是必须由具备资质单位实施光伏安装、运维;三是必须通过建(构)筑物消防审验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