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热发电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利好光伏、光热产业 甘肃“十四五”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发布

2022-01-27 08:55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发电光热发电甘肃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在储能与分布式能源产业领域,通知明确提出:发展以调峰调能为主的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太阳能光伏/光热装备和分布式新能源技术综合应用体,实现新一代光伏、光热、大功率高效风电、生物质能、新兴储能装置等产业化。推动建立新能源发、输、储、用、造一体的产业体系。

太阳能光热产业方面,积极发展高性能太阳能选择性吸收真空镀膜,建设绿色镀膜成套设备生产基地。推广应用大规模光热发电站集成方法、低成本聚光器、高温真空吸热管、高温储热放热系统,发展光热熔盐泵阀装备。

加快形成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光伏支架、光伏玻璃、控制系统及光伏电站成套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壮大光热光伏发电设备制造业规模。围绕新型高效晶硅电池和组件、薄膜及其他新型光伏电池和组件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等开展科技攻关。

全文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1〕120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和《甘肃省“十四五”工业互联网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12月31日

(此件内容有删减)

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为加快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制造业在“产业兴省、工业强省”中的基础性作用,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大力实施强工业行动,认真贯彻落实《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甘肃省“十四五”制造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重大机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克服不利因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制造业发展稳中求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规模效益稳步提升。全省工业规模稳中有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6%,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相对稳定,平均27.1%。制造业生产效率稳步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左右;制造业竞争力明显提升,质量竞争力指数从2015年的80.3增加到2020年的82.5。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和产出明显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2.9%,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达到0.41件,新增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共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3家,认定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2家(其中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6家),培育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9家,认定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7家、企业研究院5个;推荐认定国家备案众创空间32家、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家、省级众创空间135家,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4家、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4家,打造创业就业孵化平台200个。新产品备案200余项,鉴定新产品新技术180多项,实施技术创新项目944项。

“两化”融合深入推进。深入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47.8%,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43.2%;推动17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评估,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云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成立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兰州)基础平台基本建成,兰州市工业互联平台建成运营,依托酒钢集团、兰石集团等建成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国家支持。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实施绿色化改造重大项目7个,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设计平台、绿色关键工艺突破、绿色供应链系统等绿色系统集成模式,在工信部绿色制造示范创建中,共认定绿色工厂28家、绿色产品12种、绿色园区5家、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1家。开展甘肃省绿色制造体系名单认定,绿色工厂38家、绿色产品8种、绿色园区3家、工业节水型企业17家。

中小企业发展势头强劲。深入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甘肃省促进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和鼓励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累计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9户,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9户。特别是2017年以来,规上工业中小企业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8.4%提高到34.8%。

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坚持改造传统和培育新兴并举,强力推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建成酒钢集团7号高炉优化升级、兰州石化公司24万吨/年乙烯产能恢复、金川公司30千吨/年动力锂离子电池用三元前驱体等项目。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变,形成了新兴接续产业的有力支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及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初具规模,精细化工、数字智能等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同时,我省制造业发展仍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基础能力不强,公共服务能力配套尚待完善,关键基础能力对外依存度高,新型基础能力亟待强化。二是产业链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很多企业原材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尚未形成较强的产业链生态控制能力。三是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新兴制造业占比偏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高端供给能力不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亟待培育。四是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我省处于多重机遇叠加期,发展机遇主要有:

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拓宽我省产业发展新空间。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发挥承东启西、连南通北区位优势,强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切实打造“甘肃制造”品牌,为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广阔空间。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将有力促进东西部产业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和要素配置能力,为制造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供了政策空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我省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产业选择空间。

国家新发展格局确立我省产业发展新基调。国家推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我省制造业深度参与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大循环纵深发展,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撑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点,形成国家内循环的优质原材料供给基地和精深加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基地。

国家创新核心地位支撑我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国家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省进一步发挥创新平台载体作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努力把我省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有利于制造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我省产业发展条件。国家推动西部地区基建补短板,我省在新型信息通信网络、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合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发展条件将得到极大提升和改善,为我省用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重构我省制造业体系,推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开辟了新路径,创造了新条件。

系列政策组合开创我省产业发展新局面。“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国制造2025甘肃行动纲要》《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甘肃省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专项行动“1+N+X”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路径,产业兴省、工业强省深入实施,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将开创我省产业发展新局面。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深刻认识到,“十四五”期间我省和全国一样,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市场供需双侧受挤压,全球供应链体系运转发生重大变化,对我省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一方面“消费下沉、精准消费、精致消费”固然能释放更多增长潜力,但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迫使我省制造企业提升快速响应、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三是资源环境要素约束趋紧,企业综合成本上升,制约了我省制造业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以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坚持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特色鲜明、功能明确、梯度有序、运行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产业兴省、工业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产业引导和市场监督的作用,系统利用政策杠杆和调控机制,通过规范市场、搭建平台、加大扶持,努力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政府、市场和企业间的良性耦合。

2.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引领相统一。聚焦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针对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整合各方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根治痛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实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和从优变强的高级化跨越。

3.坚持内生驱动和开放带动相促进。围绕制造业发展短板弱项,加速推进自主产品和技术应用成熟,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契机,深化拓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靠外力打破路径依赖,带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跃升。

4.坚持优化存量和做大增量相衔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工业发展新引擎,构建存量支撑增量、增量牵引存量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制造业规模持续壮大。“十四五”期间,全省制造业实现稳步增长,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5%左右,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形成对全省经济的强力支撑。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牵引的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0%,规上工业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5%,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平台,研发一批有较大影响带动作用和推广价值的前瞻性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攻克一批影响和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转化应用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重大科技成果,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强基升链取得新进展。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到2025年,公共服务能力全面配套,关键基础短板有效缓解,新型基础能力布局基本完成,培育形成400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认定100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基础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链短板明显改善,产业链韧性和协同性进一步增强,产业链效益大幅提高,打造6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千亿级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5个具有竞争优势的百亿级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重点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积极推进5G网络覆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规模以上企业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有效展开,建成100个以上智能工厂(车间),其中重点企业各建成2个以上智能工厂(车间)。

绿色制造水平显著提升。制定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和任务。到2025年,传统制造业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物耗、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标准体系和认证机制,初步形成绿色制造市场化推进机制。积极推进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建设,推广普及绿色产品。

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到2025年,入围年度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家)显著增加,质量竞争型产业、装备产业和出口领域的产品质量显著提升,重点企业品牌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形成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

2035年远景目标: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制造业结构明显优化,建成甘肃特色现代化制造业体系,引领和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四)总体思路。

聚焦一个目标,紧抓四大重点,打造三条产业集聚带和六大产业集群,建设五大产业集聚区,推进实施八大任务,推动制造业实现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加快向中高端跃升。

一个目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四大重点: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壮大新兴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三条产业集聚带:沿黄河流域生态产业集聚带、河西走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带和陇东南先进制造产业集聚带。

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相关融合产业等6个具有重要地位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五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煤炭高效利用、医疗装备和新型建材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

八大重点任务:深化结构调整、坚持技术创新、实施强基升链、加快两化融合、聚焦绿色制造、加大企业培育、强化产业协同、深化开放合作等8大重点任务。

三、发展重点

(一)持续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高效利用、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实施产业基础能力提升行动,开展提升产业链水平攻坚行动,围绕重点产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设计和推进实施,积极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活力和综合竞争力。

1.石油化工产业。

发展目标:建设兰州石化、玉门油田和庆阳石化3个产业基地,打造丙烯、芳烃和精细化工3个产业集群,建成1—3个国家级或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创新平台,培育10—2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2—3家获得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平均达到年营业收入的5%以上。到2025年,力争石化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领域:

——炼油。依托兰州石化基地,减柴油和“三苯”产品,力争46万吨/年乙烯扩能改造项目落地建设,乙烯形成150万吨/年产能。依托玉门油田,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挖掘有限资源条件下的组分分质梯级利用,在特种液压油和环保溶剂油领域,丰富产品品种和结构。

——丙烯产业。以兰州为核心,辐射白银,大力发展管材、熔喷布、汽车用品等聚丙烯专用料产业链,做优做强丙烯腈—聚丙烯腈—高性能碳纤维产业链,力争发展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卫生用品产业链、环氧丙烷—聚醚多元醇产业链,形成特色丙烯产业集群,带动管材加工、化工新材料、涂料等行业快速发展。

——芳烃产业。围绕三苯(苯、甲苯和二甲苯)资源,重点发展衍生物、特种丁腈橡胶/高抗冲聚苯乙烯产业链、聚氨酯和高端聚酯产业;依托重芳烃发展偏苯三酸辛酯精细化工产业,打造芳烃产业链群,带动工业包装、电线电缆和精细化工等行业发展。

发展路径:(1)推进兰州石化“减油增化”、玉门油田“特色发展”和庆阳石化“炼化一体化”,优化油品结构,打造丙烯和芳烃两大产业集群。对接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塑料、电子等领域,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2)立足相关工业园区资源供给、环境容量、安全保障和产业基础等条件,重点建设兰州新区化工园区、白银银南化工集中区、玉门市老市区化工工业园、玉门东建材化工工业园、高台盐池工业园。(3)推进石化产业“三化”改造,优化生产过程,实施全生命周期管控一体化,建设智慧炼厂,推进绿色制造。(4)在炼油、烯烃、芳烃、合成橡胶、工程塑料、高性能氟材料、聚氨酯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和精细化工中间体等领域规划布局重大支撑项目,因地制宜、依产施策、增减结合,突出技术优势、产业特色,有序推动重点项目突破。

2.有色冶金产业。

发展目标:建设金昌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兰白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和嘉峪关冶金产业基地,进一步提升选冶、加工环节关键工艺数控化水平、资源保障程度和二次资源利用率。到2025年,保持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在国内领先地位,力争有色冶金产业总产值达到3500亿,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领域:

——镍钴加工。提高有色金属冶炼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发展镍基不锈钢、高温合金等产品,延伸镍钴金属深加工能力,打造国内外领先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先进钢材加工。强化发展高品质碳钢线棒材、碳钢板带材、不锈钢板带材、特殊钢、合金钢及深加工,补充发展高碳合金、炭素等钢铁辅助材料,延伸发展面向大型工程建设、工程机械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家电制造等下游产业需求的高性能、高品质优质钢。

——精品铜铝加工。发挥资源和铜铝冶炼加工优势,进一步提高冶炼加工技术水平,强化发展无氧铜杆、传统电线电缆和特种电缆、超微细电磁线、超薄铜箔、铜合金带材、铝型材、铝模板、铝彩板等,延伸发展高纯铜、白铜系列、高性能铜、高强度轻量化铝材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形成有色金属高端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1)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创新能力,重点推进低品位复杂难选矿石选矿和冶炼、“三废”无害化处理、二次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高性能镍钴铜铝及稀土等功能材料、大数据与智能技术应用等。(2)建立高效协同的研发设计、生产集成应用平台,响应下游用户个性化定制、加工配送等需求,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提高增值服务能力。(3)加快传统有色金属加工产业向新材料、高端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热发电查看更多>甘肃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