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青岛“十四五”战略新兴产业规划: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 建设一批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区

2021-11-01 10:06来源:青岛市发改委关键词: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发电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0月29日,青岛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建设新能源装备和应用强市,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加快新能源在电力、交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动我市成为新能源产业集聚示范区。

太阳能方面,积极发展太阳能光伏装备、太阳能热利用装备、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等。大力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应用。支持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打造品牌、做大做强,延伸产业链条,力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实施光伏“领跑者”计划,重点发展大型中温平板集热器、选择性吸热体涂层材料等产品。建设一批农光、渔光等“光伏+”综合利用示范区,促进光伏与其他产业有机融合。

风能方面,探索在远海建设大型海上风电场,加快海上风电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推进3-5MW风电机组技术研发及规模化应用,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10MW及以上风电机组和轴承、叶片等关键部件,提升风电产业智能化加工和质量控制水平。加快开展海域离岸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验,健全海上风电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和用海标准。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级海上风电检测基地。坚持集中与分散并举开发利用风电,有序发展陆上集中式风电。

氢能方面,综合推广利用氢能源,打造国内重要的氢能产业基地,建设“东方氢岛”。探索氢能纳入区域能源体系,拓展氢能在工业、建筑、交通、物流等领域应用,实现多种能源协调发展,建设绿色、智能、高效能源体系。壮大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链条,重点突破质子交换膜、双极板、高性能碳纸、低铂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形成系列化燃料电池品牌产品,实现“单电池-电堆-发动机-整车”全产业链高端化发展。依托山东能源研究院等建设山东氢能检验检测平台。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8日

青岛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时期,是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必须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格局新优势,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及国家、省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关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持续提升,产业规模持续增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1.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北汽新能源汽车、空客直升机等一批重大引领性项目落地,卡奥斯入围全国十大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产业集聚发展成效显著,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电力装备等10个集群入选省雁阵形产业集群。

2.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能级迅速攀升,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86.6亿元,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5件,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220%、215%和417%。高新技术企业4396家,较“十二五”末增长近4倍。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高速列车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山东能源研究院、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成功落户,已拥有6家国家工程实验室、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6所大学、212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海尔集团、青岛高新区、莱西市和青岛蓝谷高新区获批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创新人才加速集聚,筹建青岛人才集团,推进市场化引才,海外、国内招才引智工作站总数分别达到36家和14家,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2019年获评全国“最佳引才城市”。创业投资体系逐步完善,创投风投资本规模突破千亿元。

4.新经济业态加快培育。新经济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2020年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6%,拥有海尔卡奥斯、酷特智能等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先后培育了杰华生物、聚好看、日日顺、伟东云教育、能链、特来电等一批独角兽企业。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深度演进、相互交织,全球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变革,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加速渗透,持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将更加明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市场,为商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高技术产业应用场景广泛,对供给侧特别是高技术产品服务供给的需求持续上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上合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日韩区域合作、中德生态园、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对部分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一定冲击;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高端芯片、基础软件、高端医疗设备、机器人核心部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乏,生物医药开发与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尚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才匮乏;创新型领军企业数量较少,科研资源有效整合不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金融支持、政策供给等方面还相对滞后,统计监测数据支撑产业分析有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促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速提升,打造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迭代,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新经济,形成新动能,培植新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监管服务等方面作用,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构建有利于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数字先导,融合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虚拟与现实互动、线上与线下整合、技术和产业跨界融合,全面优化重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

示范带动,集聚发展。实施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示范项目,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形成规模效应。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链和创新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放合作,协同发展。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包容的方式,高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的国家融合和全球配置。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引领作用,打造产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共同体。

(三)发展目标。到“十四五”末,支撑和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与软环境不断完善,科技基础设施对创新能力增强的支撑作用不断提升,攻克并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市场活力迸发的产业发展新生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建设一批科技引领、自主可控、主导行业创新能力突出的产业链条,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8%左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9%,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000家。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现代海洋等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部分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集聚发展形成新格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途径,培育3-5个规模超千亿的特色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新经济培育形成新动能。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跨界融合化,推动3000家以上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新经济新业态模式,建设新经济新业态模式的场景培育地、要素集聚区和生态创新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建筑一体化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