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上海“十四五”规划: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

2021-07-26 10:32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十四五农光互补上海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7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发《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结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集中打造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基地。

全文如下: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21〕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6月25日

上海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推动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根据《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一)规划政策逐步完善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部署后,2018年3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上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步骤、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12月,《战略规划》制定出台,同步出台《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项目化方式,提出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以推进“三园”(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等为抓手,落实各项关键举措。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推进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以规划为引领、政策为支撑、项目为基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体系。

(二)乡村产业提质升档

“十三五”以来,上海积极构建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乡村产业体系。都市农业提质增效,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总面积136.56万亩,实施养殖业布局规划,稳定地产农产品供应。实施绿色农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0年底,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率达到24%。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9.09%,居全国前列。组建了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和推广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农业设施装备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拓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发展地产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全市农业产业化企业总销售额达到1266亿元。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了郊野公园、采摘基地、现代观光农业园等多样化的休闲载体,全市目前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315个,年接待游客达1500万人次。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产前产后社会化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快速成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鲜农产品新零售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

(三)乡村面貌持续改善

2019年底,全市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部完成,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布局。启动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采取“上楼”“平移”等差别化方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按照“整镇推进、成片实施”的方式,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市行政村在2019、2020年完成整治任务,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水环境整治、“四好农村路”建设、村内道路硬化等12大类工作。至2020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留农村地区的村庄改造基本完成,项目覆盖行政村1026个,受益农户76万户。2016至2019年,全市累计评定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4个。2018年,启动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累计69个村列入建设计划,其中37个村已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四)乡村文明更上台阶

“十三五”时期,上海乡村文明建设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基础上,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基层民主协商形式进一步丰富。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深化创新村务公开,有线电视、手机APP等村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共完成42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试点。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系统建设,实现村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全联网。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评选出2017-2018年度上海市文明村422个,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90个,32个村镇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62个村镇通过复查,继续保留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全面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

(五)乡村治理井然有序

以贯彻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为重点,以任务清单形式将加强乡村治理纳入全市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形成了具有上海超大城市特色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村级治理架构普遍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比例稳步提升。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社区工作者、退役军人、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村人员、大学生村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选用村党组织书记320人。深化拓展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实施“结对百镇千村,助推乡村振兴”行动,各中心城区和市委各工作党委、中央在沪企业所属2702个基层党组织与涉农区所有乡镇、村级党组织开展全覆盖结对共建,已启动镇级层面合作项目228个,村级层面项目3113个,共签约帮扶资金2.1亿元。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危害农村治安、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六)乡村生活更加丰富

“十三五”期间,上海各涉农区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市、区、街镇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向远郊地区和基层村居倾斜、下沉,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约占全市供给总量的63%。推动养老服务优先向农村倾斜,完成133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改造,新增养老床位3.2万张;农村养老示范睦邻点建成1744家。启动第二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到2020年,共完成15个“造血”项目的遴选和报备,总投资超过52亿元,累计收益超过1亿元。

二、发展特征和功能定位

(一)发展特征

上海乡村具有城郊融合型特点,在形态上要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要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在发展方向上要强化服务城市发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凸显乡村地区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上海乡村的发展优势包括市场优势、要素优势和重大战略优势。同时,上海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一是环境和配套现状水平与承担更多功能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二是乡村特色不明显、引领力不够,缺乏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龙头企业,对周边和全国辐射服务能力较弱;三是政策和科技供给仍不能适应超大城市乡村发展要求,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的动能不足等。

(二)功能定位

当前,上海乡村发展面临空间稳定、地位凸现、功能复合“三个趋势”。作为超大城市的乡村,要落实保障供给功能,为上海超大城市提供高品质鲜活农产品;保持生态涵养功能,依托乡村田、水、林、湿等各类自然资源,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环境净化、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提升生活居住功能,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居住条件,为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拓展提供适宜的生活配套服务;发掘文化传承功能,传承好传统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农耕文明,成为记得住乡愁、留得下乡情的美丽家园和广大市民向往、舒心游憩的后花园。

三、“十四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强化城乡整体统筹,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不断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使上海乡村成为高科技农业的领军者、优质产业发展的承载地、城乡融合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逐步显现,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较为完善,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农村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多元多样、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完善、乡村风貌宜人、公共服务健全、基层治理有序、农民生活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让乡村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为建成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形成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为代表的乡村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彰显上海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农村价值、适应城乡需求的产业体系,农业现代化水平和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进一步集聚,依托“互联网+”的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特色农业品牌更有影响力。

——基本形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郊野自然风貌和乡土景观特色加快修复,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加快推进,江南水乡文脉与上海传统农居风格进一步融合,城乡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完善,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基本形成民风淳正的乡村文明氛围。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农民群众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乡村文明素养显著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传统农耕文明的优秀遗存与国际大都市海派文化结合更为紧密,充分展现大都市乡村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新时代风采。

——基本形成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镇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进一步提高,自治法治德治有效结合,体现特色、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善治格局基本形成。

——基本形成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的持续发展之路。城乡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再上新台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综合帮扶机制更加精准有效,农民就业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农民和乡村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三)主要指标

7e687515fc569cc19b4e7e9f882ae87e.png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大都市乡村产业体系

1.全面推进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地产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到60%,绿色农产品认证率达到30%以上。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10万亩蔬菜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基地和2万亩蔬菜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建设12家美丽生态牧场。建设100家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比重达到80%。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结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集中打造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个示范镇、100个示范基地。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业薄膜回收处置,回收率达到100%。支持种养结合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和粮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加强地产农产品生产价格监测,建立完善产销信息共享机制。推进横沙东滩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二是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探索基于5G通信的农业物联集成应用模式,以区、镇为单位建设一批基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建设2万亩高标准蔬菜绿色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智能化菜(果)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粮食、蔬菜等生产基地提档升级工作。积极探索植物工厂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种苗、花卉园艺等工厂化生产,全面提升都市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夯实数字农业发展基础,推进蔬菜、水稻、特色果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监测和信息采集,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共享,生产端、销售端与监管端数据对接,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水平。

三是提升现代种业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健全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建设,加快地方特色农业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现代种业自主创新,推进本市优势特色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创制及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开展种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种业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新培育1-2家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打造8-10家行业领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加快推进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提升建设农作物、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推进建设区域性育苗中心和综合性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基地。加强种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是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浦东、崇明、金山三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新建一批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投资项目,重点打造1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50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3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做优做大做强。加强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重点培养100家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和20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在金山、崇明两区整体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发展区域性农业服务组织,打造5个区域性集约化育苗中心,提升种苗社会化服务能力。布局一批规模适度的农产品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聚焦蔬菜生产保护区和农业绿色生产基地,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服务覆盖率达85%。培育高素质农民,引导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到2025年,全市累计培育农业经理人500名、新型职业农民2.5万名,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五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优化粮食储备保障基地和应急保障中心布局,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强化粮食绿色仓储和智能监管,加快实施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涵的“五优联动”,引导建立优粮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

六是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打造优质食味稻米品牌,调优水稻品种和茬口布局,筛选和推广一批品优味佳的食味稻米品种,完善地产优质食味稻米品质评价以及稻米生产、加工、保鲜贮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食味稻米品牌电子信息追溯标识,集中打造优质食味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到2025年,上市销售的地产稻米品牌化比例达到50%。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优势,做精做优一批区域特色明显、深受市民信赖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积极推动地产特色农产品品牌列入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开展品牌农产品评优品鉴活动,提高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做强休闲农业文化品牌,加强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乡村农耕文化品牌,各涉农区重点培育和提升1-2个休闲农业文化品牌。

2.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围绕绿色蔬菜、食味稻米、特色瓜果、都市花卉、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生鲜乳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涵盖生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集群,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二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集聚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及乡村文创、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是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水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提升行动,重点打造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建成2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改造和新建30个美丽田园精品示范园,推动建设40个乡村特色民宿集聚点,培育50个农事节庆文化活动,推动生态林地开放共享。围绕旅游古镇、特色村落、乡村民宿等,打造一批特色村镇休闲区。到2025年,年接待游客量2500万人次,农民就业岗位数超过3万个。

3.培育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分类开发,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对纯农地区,结合特色产品积极打造田园休闲农业,发展林业经济。对城乡过渡地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田园综合体、民宿等特色文旅休闲农业发展。对城市化周边地区,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开展城市公园、城市绿肺等建设,探索推进文旅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人才公寓。推进特色小镇清单化管理,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微型产业集聚区,聚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促进产城人文融合,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二是发挥产业空间方面的承接优势,更好承载城市核心功能。探索模式创新,培育与乡村资源相吻合的各类业态,打造产业发展新的战略空间。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功能性区域的辐射带动优势,在周边乡村嵌入式布局关联产业集群,集聚一批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探索在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与中心城区、新城形成错位发展,吸引科研院所、研发、教育机构等落户乡村。

三是依托重大项目、平台和政策,打造特色产业空间。针对农村低效闲置的各类资源,加大盘活利用力度,创新开发模式,鼓励有实力的社会资本进行整体开发,在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居住环境的同时,引入产业内核,形成特色产业空间。依托花博会,加快建设松江、崇明和浦东等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区域经济带动能力强的市级花卉产业集聚区,积极推进花卉物流服务体系标准化和专业化发展,逐步打造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花卉市场交易中心,服务高品质生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十四五查看更多>农光互补查看更多>上海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