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其他会议正文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秘书长牛小化:中国供热行业现状与智慧供热发展方向

2019-09-11 14:08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清洁取暖智慧供热智慧能源与绿色发展论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传统供热向智慧供热的发展升级,还有供热的多能互补、装备,依靠互联网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秘书长牛小化在智慧能源与绿色发展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主题分享《中国供热行业现状与智慧供热发展方向》。

牛小化.jpg

中国城镇供热协会副秘书长牛小化

专题链接:现场直播丨智慧能源与绿色发展论坛

牛小化:感谢正泰集团邀请我来学习。听了很多专家演讲,非常高大上,供热是民生工程,贴近大家的实际。今年正好是建国七十周年,我跟大家来分享一下,首先来分享一下供热发展的历程。

大家看这个地图(没画全),国家气候分布的情况,供热从建国初期是按照气候的分界线来划分,北方地区是严寒、寒冷地区,是供热基础涵盖的范围;南方地区,温州南方冬天特别冷,也需要供热。从国家来说,实际上国家政府一直是不主张南方集中供热,南方应该发展个性化供热,供热期很短,房子结构不一样,北方房子结构非常厚,它的节能做的非常好,南方不具备外部的条件,当然还有其他原因,主要是国家节能减排压力非常大。从住建部是目前集中南方做大规模集中供热。

国家供热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五几到70年代,到90年代,到2000年以后三个阶段。主要是建立国家工业基础,在热电厂周围开始发展集中供热。中间环节大家都知道,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基本上经济是停滞发展,所以,作为集中供热来讲基本上也没什么发展,从1979年开始发布环境保护法,里面规定要积极推广区域供热,所以在1979年真正发展起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供热得到长足的发展,另,也出台了很多集中供热的管理办法。

1980年,在北方地区只有10个城市实现集中供热,1989年是81个,2003年321个。集中供热面积到2017年底全国城市是83亿的供热面积,总共将近100个亿,这里面还不包括一些政府机关和军队自己供,不是通过社会的供热企业来供,是自己烧的,这个是住建部统计的范围。到2017年集中供热管网。

刚才说的97个亿是有统计的数据,实际上供热面积到2016年是132个亿,燃煤锅炉是48%,其他是燃气锅炉和可再生资源,农村大家可以看到,农村实际上供热面积总共才45个亿,但是它能耗非常高,这是2+2城市清洁能耗的原因。

这个表是国家从2017年底能耗的占比,在供热的系统里,热电联产是逐年上升,供热总的能耗占到全社会的4%,加上农村是6%这个比例,说明能耗在全社会占比中还是非常高的。

协会统计情况,从统计结果大家可以看到,热电联产一直在上升,现在将近50%。

供热标准体系的情况,在这个标准相当于是宪法性的标准,在这个框架下会有其他三个层级的标准体系。

总结一下,供热行业从建国到现在以来,规模得到较大发展,节能减排有序推进,能耗指标,尤其是节能煤耗,现下降比较多,应该讲是比80年代应该下降了一半多,行业标准规范不断完善、服务管理水平大幅提升。90年代国家一直在提供热体制的改革,只能说取得阶段性的发展,在座搞供热知道,尤其是供热计量带来很多问题。

供热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个方面

第一个是能源结构,化石能源占到95%,天然气严重依赖进口,去年国家天然气依存度很高,这种情况下用天然气,在冬天出现气荒;

第二是供热基础设施,供热设备自动化程序非常低,北欧,一间房间可以在墙上有控制的装置,采暖跟制冷是一样的,末端调控整个系统是自适应过程,现在国家是分配式的,我们都是先跟电厂要热,再把这个根据外面气候条件进行调配,每个热力站再据控制温度热量平衡,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控制方式,实际上还是落后的,要以人为本,人的末端来调节,全部来适应的过程;

第三,保温结构非常差,建筑保温这一块,东北地区的保温做的必须好,中部地区,比如河南,还有山东,甚至包括河北省南部的一些地区,它的建筑保温结构非常差,它能耗比西北地区还要高。大家住在北方都知道,经常会听说有爆管,管网差不多二十年要进行翻修。农村的采暖方式没有改变,水平低下。

还有一个就是机制障碍,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供热完全不是市场化的行业,它的政策制定缺乏顶层设计,供热行业是割裂开来,上游是国有电厂在控制,能源结构不是供热来调节和分配,各个地方都是各自为政。上游和下游价格都被卡死,没有权利去进行调节。还有供热的政策补贴,基本上是企业向政府要钱的方式,我们协会做统计工作做三年,90%的供热企业都是亏损,如果没有补贴的话都是不能正常运营的。所以希望今后能够从价格上国家制定一些让这个行业捋顺的价格体系,从暗补实现为明补。

第四、碳排放问题,国家现有的碳排放已经到100亿吨每年,碳排放已经比预测提前10年,非常严重,供热跟碳排放有非常大的关系。一说到雾霾,一到冬季供暖时雾霾更加严重,也有人说都是供热造成,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温州没有供热,我觉得温州空气也不是很好,我是这么说,我们供热加剧了大气污染。

这个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两个节点,总结一下,现在供热已经上升到重要的发展战略,它跟民生有关系,安全有关系,也是城市生命线,另跟能源也有关系,因为能源结构决定供热,到底能不能很好去供,还有关乎环境。

供热的机遇和挑战

供热行业问题比较多,发展的潜力还是非常大。城镇供热采暖面积2030年能到200亿平方米,一平米是100块投资,这个投资强度非常高。还有北方农村的清洁供热,2+2供热基本上说的是农村供热,农村供热是大有可为。另外农业设施也存在供热的问题,当然还有第三个方面,刚才说到的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南地区流域的供热需求。

这个说的是大气环保压力倒逼供热发展的情况,北京市2017年氮氧化物已经30毫克/立方米,钱都用在刀尖上,北京已经花很大代价来进行碳排放,但是实际上收效也不是特别好,实际上还是高排放的汽车尾气、工业污染这一块。

清洁供热的发展路径,从燃煤来讲更多发展煤粉和水煤浆,天然气主要是低氮。

排放的标准不细说,因为现在地方标准远远高于国家的标准。

面临的变革二,新能源成为分布式供热能源的首选,国家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国,在太阳能,刚才光伏协会的领导也说到,在太阳能利用上在全世界做的都比较好,包括地热,生物质有排放的问题发展不是太好。各地政府对核供热的安全问题比较担心,推的不太好。还有风电,消纳问题也是很大问题。现在可利用的体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供热的一些需求。

面临的变革三,面临多能耦合和能源的互联互通,把刚才说的可再生能源,因为很多能源是有波动的,尤其像风能,它不稳定的能源和稳定的能源要结合起来进行用,集中供热要与分散的锅炉房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能打造安全、运行、环保、节能供热的环境。

面临的变革四,传统供热向智慧供热的发展升级,还有供热的多能互补、装备,依靠互联网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提出以绿色能源的使用、高端装备的升级打造清洁供热,第二个就是要通过政府、企业、设备商、用户的互联互通来实现智慧的服务。

努力的方向主要是,可以说从2014年开始国家出台一系列跟供热相关的大政方针,尤其2016年年底,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工作上的小组会上提出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是六件事关民生的大事之一。2017年9月份四部委出台了推进北方清洁供热的指导意见,把推进北方清洁供热直接提到国家战略部署的高度,所以它对存在的问题也都做一些说明,从各个方面都有一些指导的措施。我现在想强调一下,国家推动清洁工人的方针是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我们搞煤改电过程中,农村搞煤改气可行吗?农民舍不得用,就是给他补贴也舍不得用,去山东调研,将近两年有的用户用很少的气,可能就花个一两百块钱,有的都不用。

其实在这个指导意见里面是全面取消散煤取暖,现在很多人说煤改气、煤改电是把煤都取消,这个不对的,是取消散媒。

总结起来城市要推广燃煤热点联产为主导,做好三十五吨位以上大型燃煤锅炉的超低排放。大家要关心的话,可以看看我们协会的网站,上面有相应的文件,一共是四个一。基本上是这两个方面推动清洁供热的工作。

供热是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面临着互联网、大数据传统行业的深度连接,从供热生产型变为供热服务型的变革,面临消灭城市与农村供热水平差异,最后是保护生态,共创美好蓝天。兼顾4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做到服务互联和能源的互联,这个是智慧城市的管理系统,现在很多地方开始在做了,把应急抢修、现场服务结合起来,也和政府对供热企业的监管结合起来,采用互联网和服务体系来升级供热的服务。

还有应急灾害系统,也可以用到云计算,还有微服务机构。通过现在的一些技术都可以实现在供热行业当中能够得到实现。其实供热行业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实现以人为本,按需供热,我想用随时可取。能够实现供热系统自我诊断,不需要人为操控。安全的保障问题是非常重要。

这个核心是实现传统供热方式向现代供热方式的升级,这都是具体的技术。

这方面跟正泰做的项目还有点共同之处,跟智慧家居结合起来的供热系统的一个图。

最后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将集成化、智能化融入源、网、站、户各个环节的设备功能中,通过互联网和服务务联网结合起来,推动数据共享。

(发言为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清洁取暖查看更多>智慧供热查看更多>智慧能源与绿色发展论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