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当前的问题是,哪项技术将成为新一代太阳能技术?
(来源:微信公众号“贺利氏可再生能源”ID:Heraeus_Renewables)
仅采用单一吸收体材料的太阳能电池在提高转换效率方面的潜力非常有限,其效率增益空间主要取决于吸收体的禁带宽度。图1所示为热力学(细致平衡)效率极限与禁带的关系曲线。太阳能电池的热力学效率极限也叫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极限,以首次计算出该极限的两位物理学家命名。
图1:最大理论效率与吸收体禁带宽度的关系。[1]
在AM1.5标准光谱下,曲线上的最大值约为33%,对应的禁带宽度为1.1eV或1.4eV。不过,效率峰值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广。当禁带宽度为0.9-1.7eV时,转换效率也可超过30%。因此,大多数太阳光吸收材料的理论效率极限均较为相近。
晶硅的理论效率极限约为32%。然而,如果稍微偏离理想条件,考虑到(不可避免的)俄歇复合(Auger-Recombination),晶硅的效率极限便会降至29%左右。
2017年,日本钟化集团(Kaneka)开发的一块180cm2太阳能电池创下了26.6%的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已经比较接近理论极限。PERC电池(工艺改进)的转换效率记录目前由晶科保持,效率高达23.9%[3]。(注:此文为2019.1文章,目前PERC纪录由隆基保持)
未来5到10年内,晶硅太阳能电池将达到25%左右的效率极限。届时,在不影响其成本优势的前提下,电池量产技术将无法再进一步完善,这样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就将失去主流技术所需要具备的经济可行性。晶硅电池达到上述极限的过程将相对容易,主要依靠不断降低光学损耗、电阻损耗以及最关键的复合损失。这一过程不需要任何“真正的”颠覆性技术。
那么,光伏行业的效率增益将会就此止步不前吗?会不会所有的改进措施都将依靠进一步降低成本(以及通过冷却等方法提高发电量)?
目前看来,唯一的办法似乎只有突破肖克利-奎伊瑟极限。原则上,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一是汇聚更多的太阳光;二是采用两种及以上禁带不同的吸收体材料。采用两种吸收体的电池称为“双结叠层电池”,超过两种吸收体的电池叫做“多结叠层电池”。
若要提高单个太阳能组件的发电量,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使组件正反两面都能收集太阳光。相较单面电池组件,双面电池组件能够将光伏系统的发电量提高10-20%,但新增成本却微乎其微。在集中式光伏系统中,双面电池组件已是大势所趋,而且此类电站将是光伏装机项目中的主力军。
因此,在开发一项新的电池技术时,必须评估其与双面技术的兼容性。
聚光电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聚光电池技术。通过汇聚太阳光,会产生更多的载流子,同时其复合保持不变,这样开路电压就会升高,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也就随之提高。如图2所示,在理想条件下,电池效率随着辐照强度增强而呈对数增长。理论上来说,如果汇聚的太阳光增强1000倍,太阳能电池效率可提高约25%(相对值),电池效率极限可提高约7%(绝对值)。
图2:不同串联电阻下的电池效率与聚光比的关系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聚光存在许多限制,如光学损耗至少在15-20%、额外的电阻损耗、温度上升、入射接收角较小、成本高昂等。此外,聚光电池技术与双面技术也不兼容。因此,基于单结电池的聚光光伏系统在性能上不如未采用聚光技术的电池,并且成本还更高。我们不认为聚光电池是突破肖克利-奎伊瑟极限的可行技术。
双结叠层电池
双结叠层电池技术或多结电池技术旨在改善较宽的太阳光谱范围与单一半导体局限的吸收边限不相匹配的问题。图3所示为AM1.5G标准光谱。在禁带宽度为1.12 eV(约1100 nm)的晶硅太阳能电池中,能量较高(即波长较短)的光子全部被吸收,其剩余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散于晶格中——这一过程叫做热化。所有能量较低的光子均不被吸收,而是直接进入晶硅吸收体层。这些光子在背接触层被吸收并产生热量,或被反射或穿过组件。
图3:晶硅太阳能电池的光谱吸收和热损耗。[1]
图4描述了三结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三种不同的材料串联叠放。禁带较宽的材料位于顶部,可吸收所有能量大于其禁带的光子,其它光子将进入下一层。在这一结构中,禁带较宽的材料所产生的载流子的能量(VOC)将比禁带较窄的材料所产生的载流子要高,因此可有效减少热损耗。添加一层禁带较窄的材料可吸收更多的低能量光子,从而提高产光生电流。
图4:三结太阳能电池及相应的吸光区域。[4]
如图5所示,双结叠层电池的理论(细致平衡)效率极限取决于其顶电池和底电池的禁带能量。二者的最佳组合是0.95eV和1.7eV,这时效率最大值可达46%左右。对于底电池材料来说,晶硅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配以禁带宽度为1.8eV的顶电池,转换效率可达44%左右。另外,双结叠层电池技术与双面电池组件技术相容。根据不同的反射率,晶硅底电池可通过背面额外收集10-20%的太阳光。对于双结叠层电池来说,这意味着顶电池的禁带宽度需要降低,从而使其产生更多的电流,确保顶电池和底电池的电流相匹配。因此,在采用晶硅底电池的双面双结叠层电池中,顶电池的禁带宽度最好降低至1.6eV左右。
图5:双结叠层电池的(细致平衡)效率极限[1]
理论上来说,双结叠层电池技术可以将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提高12%(绝对值)那么,双结叠层电池技术能为量产太阳能电池效率带来又一次飞跃吗?
采用III-V族半导体的双结叠层电池或多结电池已被证明具有超高潜力:其实验室效率已超过46%[5],量产效率约为40%。不过,III-V族半导体技术极其昂贵。其中,仅晶片成本就已经是硅片的200倍以上。因此,只有将太阳光的聚光量提高500倍左右,该技术才具有可行性。总而言之,由于成本过高,III-V族半导体技术目前依然无法与主流晶硅电池技术相抗衡。
长久以来,研发人员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吸收体材料来作为顶电池,与晶硅底电池搭配使用。图6显示了与效率为25%的晶硅底电池组合时,顶电池所需要达到的效率[6]。
若要实现接近30%的电池效率,当采用禁带宽度小于1.7eV的材料时,顶电池效率需要达到20%以上。到目前为止,研发人员还未找到合适的材料。碲化镉(CdTe)本来有望成为候选材料,但其禁带过窄,只有1.4eV。非晶硅和铜镓硒(CGS)的禁带宽度在1.7eV左右,比较合适,但其转换效率太低。半导体量子结构不仅不解决问题,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图6:底电池效率不变,顶电池所需达到的效率。[6]
目前,顶电池有两种潜在候选材料:III-V族半导体和钙钛矿。那么,这两种候选材料各有何优劣?
首先,III-V族半导体顶电池可与晶硅底电池配合使用。由于晶格失配和温度收支现象,两种材料无法直接用外延法生长在一起。
目前,III-V族半导体顶电池与晶硅底电池的双结叠层组合已在实验室中达到了32.8%的转换效率[7]。不过,这种电池技术的成本比晶硅电池高出了一个数量级。用外延法生长在锗或砷化镓晶片表面,再进行剥离和转移,似乎是最可行的做法,不过这在技术和经济性方面是否可行,尚有待证明。图7所示为上述结构的截面示意图[8]。
目前,我们认为该技术在经济性上未达到量产标准。
图7:磷化镓铟/硅基双结叠层太阳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8]
第二个选项是采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作为顶电池。近年来,全球各地的实验室在钙钛矿电池研发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钙钛矿单结电池的转换效率已超过20%。2018年6月,牛津光伏(Oxford PV)公司成功开发出效率高达27.3%的钙钛矿/硅基双结叠层电池,首次打破了单结晶硅电池26.6%的世界纪录[9]。
钙钛矿是一种前景非常广阔的吸收体材料。它们属于直接带隙半导体,因此其作为太阳能电池的吸收体材料时,厚度只需达到1 μm即可。禁带宽度的调整范围为1.5 eV左右至1.7 eV以上。而且,即便采用低成本沉积技术,也能实现出色的复合特性。其开路电压也正在逐步逼近肖克利-奎伊瑟极限。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短时间内就能取得如此惊人的进展,着实令人印象深刻,但钙钛矿/硅基双结叠层电池在实现量产之前,还需要克服不少难关。
挑战1
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确保钙钛矿电池的长期稳定性。标准组件可以在恶劣的户外气候条件下耐受25-30年,而钙钛矿在几分钟之内便会退化。不过,这方面目前也已取得显著进展:钙钛矿/硅基双结叠层电池与双玻组件技术相结合,可以通过DH1000或TC200试验[10]。目前,研发人员正在努力提高钙钛矿/硅基双结叠层电池抵抗紫外线辐射、湿气、高温和氧气的能力。
挑战2
第二项挑战在于要将不足1cm2的实验室级电池提升到正常硅片大小。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工程设计,不过可以借助晶硅电池、薄膜电池及蓄电池生产中成熟的沉积技术,因此该项挑战不至于成为根本性障碍。
挑战3
钙钛矿通常含有铅、铯等剧毒元素。目前,这一点不会影响其在光伏组件中的使用,因为晶硅电池组件的焊带和金属化浆料中也含有铅。不过,未来新的法规也许会限制光伏组件使用有毒材料。如有需要,浆料和焊带中的铅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替代品。但铅是构成钙钛矿的主要元素之一,目前还无法被取代。
钙钛矿/硅基双结叠层电池及组件结构
原则上来说,双结叠层电池组件有两种设计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集成一体化结构:将底电池和顶电池集成在同一个电池片(如图8所示),再按照标准晶硅电池的工艺将双结叠层电池连接起来,形成电池组件。另一种方法是将顶电池和底电池分开,制成两个组件,然后再串联叠放并封装在一起。底电池组件的敷设多多少少有标准可循。顶电池组件可采用薄膜叠瓦技术。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顶电池和底电池之间不需要电流匹配,缺点在于接触和电池连接的工作量翻倍。
我们相信,在协同效应、成本和生产良率方面,第一种方法的前景更加光明。此外,就目前的生产技术而言,这种方法所需要的改动也少得多。因此,我们将重点关注一体化双端叠层电池。
图8:典型的一体化双结叠层电池结构[11]
底电池
底电池可以采用P型硅片或N型硅片。虽然大多数实验室项目都采用N型异质结电池,但P型电池其实也是可行的。其中,顶电池和底电池的极性需要相匹配,这一点至关重要。在集成一体化型电池结构中,顶电池通常采用“反型”结构,将P层作为底层。这意味着底电池也需要将P接触层作为底层,这一点可以通过背结N型电池或常规的P型电池来实现。
不论是N型电池还是P型电池,都需要在顶电池形成隧穿结以及一层(导电)光学层。底电池正面无需镀减反射膜,也无需金属化。由于底电池不导电,因此不适合采用标准氮化硅正面钝化工艺,可以选择晶硅/氧化铟锡(a-Si/ITO)异质结技术,或选择带ITO覆盖层的多晶硅钝化接触作为光学元件。
目前,钙钛矿沉积工艺还不适用于制绒表面,因此底电池的正面需要进行抛光。不过,只要背面是制绒表面,正面抛光只会造成些微损耗。
顶电池
顶电池通常采用反型结构,第一层为空穴传输层(HTL),可采用贺利氏生产的氧化镍或PEDOT:PSS。空穴传输层必须足够薄,以防止红外寄生吸收。
钙钛矿吸收体层的禁带宽度可调整至1.55-1.6 eV,以便用于双面电池。许多论文特别关注如何提高钙钛矿的禁带宽度,使其达到1.7-1.8 eV,并且设法解决宽禁带材料的潜在损耗较高这一问题。机缘巧合的是,在确定与双面电池相匹配的电流时,恰好可以选用最合适的钙钛矿种类。
对于电子传输层(ETL)来说,PCBM聚合物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其次是用于横向导电并作为减反射膜的ITO层。
金属化和电池连接
钙钛矿只能承受130-150°C的温度,因此无法采用温度高达900°C左右的标准烧结工艺,而必须用低温银浆取代标准银浆或铝浆。贺利氏可根据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具体要求为客户提供定制浆料。
如果采用PERC电池作为底电池,那么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低温铝浆。晶硅和铝的共晶温度为577°C,要在低于这个温度的情况下形成局部背场可能比较困难。因此,背面金属化必须在顶电池沉积之前完成印刷和烧结。不过,这种无法保证清洁度的金属化工艺(含粉尘及有机残留物)可能会对后续工艺及顶电池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此外,还可以选择涂覆背银栅线,该工艺目前在双面异质结技术和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技术中均有使用。
在任何情况下,正面(和背面)的低温银栅线的电阻率均高于标准银栅线。因此,虽然电流减半,但建议选择多主栅(MBB)结构来降低串联电阻,减少银浆用量。多栅线连接和低温焊锡涂层有可能成为电池连接工艺的理想选择。此外,也可以考虑采用导电胶的叠瓦技术。贺利氏可根据固化温度的具体要求为客户提供定制导电胶。由于电流只有5A左右,半片电池组件很可能没有明显优势。
封装
相对来说,钙钛矿对湿度等环境因素更加敏感,因此优选双玻组件。考虑到近期1.5-2 mm玻璃取得的技术进步,对于任何双面组件来说,双玻结构都是优选解决方案。根据我们的计算,无框双玻组件的生产成本已经低于标准有框玻璃背板组件。
系统
每块组件的电压提高了一倍以上;每片电池的开路电压从700 mV左右提高到1800 mV左右。如果将60片电池串联形成组件,总开路电压将达到108 V。因此,电池串长度必须大幅缩减,使电压处于1000 V或1500 V以下。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多个子串并联(例如类似基于半片电池的组件设计),或采用组件级直流优化器或微型逆变器。
成本
技术可行性解决之后,下一个问题自然是双结叠层电池技术在经济上可行吗?图9所示为当前市场价下无框双玻组件的生产成本。比较双面PERC单结电池与上述双结叠层电池的生产成本,可以发现双结叠层电池的效率需高出约4-5%(绝对值),其组件生产成本才会与双面PERC单结电池持平。如图6所示,这要求顶电池的效率达到20%左右。
图9:单结电池和双结叠层电池的组件生产成本与电池效率的关系
由于光伏平衡系统(BOS)带来的额外成本,从系统层面来看,每瓦组件价格会随着组件效率的提高而上涨。图10显示了当组件效率提升时,为保持光伏系统成本不变,组件价格的上涨空间。根据不同的BOS成本,组件效率每提高1%(绝对值),组件价格可提高约0.01欧元/瓦。
因此,双结叠层电池所需要的效率增益可以更低:只需要2-3%(绝对值)即可,不用达到5%(绝对值)。这样,组件生产成本只增加不到0.02欧元/瓦,而且可以转嫁到组件价格上。
图10:在保持光伏系统成本不变的前提下,组件价格的允许上涨空间与组件效率的关系。
结论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如今已成为双结叠层电池的可行解决方案,可搭配晶硅底电池,并且在全球各地的多家实验室内都取得了良好的试验成果。未来几年内,有望开发出转换效率比单结晶硅电池高出2-3%(绝对值)的双结叠层电池。钙钛矿双结叠层电池在经济性方面也颇具吸引力。目前最大的挑战依然是钙钛矿电池缺乏长期稳定性。
主流晶硅电池与组件技术的发展也令钙钛矿双结叠层电池受益匪浅,如多主栅连接和双玻双面组件。要将钙钛矿顶电池直接叠加在PERC底电池上似乎颇具挑战性,不过可以选择异质结电池或TopCon电池作为底电池,从而进一步推动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
凭借贺利氏的低温银浆、PEDOT:PSS和导电胶,贺利氏将为客户开发钙钛矿双结叠层电池技术提供一臂之力。
钙钛矿电池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距离实现量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不过,此类电池是目前唯一有望突破肖克利-奎伊瑟(Shockley-Queisser)极限、光电转换效率达到30%以上的可行解决方案。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由南方凯能(广东)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山市农村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承接的“高性能高温超导材料及磁储能应用示范工程”在翠亨新区正式动工。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配套项目,该工程将建设全球容量最大的5MVA/10MJ超导磁储能装置,将高精尖产业的供电稳定性推向“毫秒级”时代,标志着我国在新型
硅料价格本周了解多晶硅市场陆续订单成交,但当前拉晶环节自身仍有一定量体的硅料库存,整体采购节奏仍较慢,目前仅有部分小单落定,本周前期新单小部分成交仍是贴近每公斤36-37元人民币。国产颗粒硅当期签单执行交付状况相对较好,主流价格区间落在每公斤35-36元人民币。海外硅料厂家发货仍受波动影响
2025年5月18日,晶澳迎来了成立2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回顾晶澳的发展历程,没有大起大落,而是一直依靠产品力和口碑,以持续领跑的姿态,在光伏产业中走出了一条稳健的韧性成长之路。当众多同期崛起的行业巨头相继折戟沉沙,这家诞生于2005年的“元老级”企业,却始终稳居全球光伏产业“第一排”——这
近日,TaiyangNews发布了2025年5月版《TOPSOLARMODULESListing》报告。本月列表收录来自32家公司的50款已实现商业化量产出货的太阳能组件,公司与产品数量与上个月保持一致,但是有两款组件效率/排名发生了变化。本月榜单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来自天合光能,其VertexN系列组件效率从22.5%提升至23%,使得
2025年5月16日,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2024年度数据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国家光伏、储能实证实验平台(大庆基地)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是国家能源局批复的国内首个“国字号”实证实验平台,由国家电投集团黄河公司建设运营,规划布置实证实验方案640种,规模约105万千瓦。大庆基地
5月15日,InfoLink发布最新光伏产业链价格。硅料价格本周了解多晶硅市场陆续订单成交,块状料价格下滑较快,采购节奏仍较慢,市场消息混杂,当前仍在开会阶段,具体需等至本周下旬才能有较具体内容。本周前期新单小部分成交贴近每公斤36-37元人民币。国产颗粒硅当期交付整体价格区间落在每公斤33-36元
日前,亿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布。报告期内,企业营业收入608,160,615.73元,同比下降39.50%,主要系太阳能销售量及销售价格下降所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142,725.22元。此外,公告显示,受光伏行业周期性波动及市场不确定性加强的影响,亿晶光电常州基地5GWPERC电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5月7日最新报价,N型复投料人民币价格为RMB39/KG,跌幅为1.27%;N型致密料人民币最新价格为RMB37/KG,变动幅度为-1.33%。N型颗粒硅人民币价格下滑至RMB35.5/KG。非中国区多晶硅料美金价格略有变动,为US$18.2KG。N型183单晶硅片人民币最新价格掉落至RMB1.02pc,较
硅料四月硅料产出约10.2万吨。截止四月底,硅料环节面临的困境仍为高库存影响。虽然整体硅料库存略有减少,但主要消化来自拉晶环节自身硅料囤货消纳。买方采购节奏放缓至五一节后,因此硅料库存仍主要集中在硅料厂家自身手上,四月硅料厂家面临整体价格有价无市,新签订单落定难度较高。如此困境之下,
5月8日,集邦新能源发布最新光伏产业链价格。硅料本周N型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9元/KG,N型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7元/KG;N型颗粒硅主流成交价格为35.5元/KG。交易状况:本周硅料交易维持缩量态势,拉晶厂报价已击穿大部分料企生产成本水位,大部分料企对过低报价的接受程度有限。供需动态:5月硅料
日前,金阳新能源发布公告称,公司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金阳泉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金阳泉州)已与义乌晶澳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义乌晶澳)及福建金石能源有限公司(福建金石)就义乌晶澳与福建金石拟成立合资公司订立4吉瓦(GW)混合钝化背接触(HBC)升级改造项目合资协议。根据协议,义乌晶澳及福建金石同意于中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5月20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科学技术局发布鄂尔多斯6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布9项前沿科技成果,其中,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张宇闻发布“iMEMS储能电池能量管理系统技术”,该技术可实现储能系统内部微电网的能量控制,对智能电网的能量实施正确、高效的能量自动分配和管理。鄂尔多斯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4月28日,吉林省长春新区管理委员会发布长春日耀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无尘车间建设项目拟审批公示。根据公示,项目位于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长智光谷产业园西地块A1栋,投资1000万元,建筑面积2237平方米,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模组的研发。详情如下:长春日耀
4月16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消息一出,关于隆基“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1年零5个月,提升0.95%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技
4月21日,全球知名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IPRdaily发布了《全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发明专利排行榜(TOP50)》《全球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发明专利排行榜(TOP30)》和《全球TOPCon太阳能电池发明专利排行榜(TOP30)》三大榜单。其中,在全球钙钛矿专利布局前三的企业中,天合光能作为唯一的中国企业,以
从钙钛矿光链官微获悉,4月11日,浙江绍兴柯桥区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举行了重大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仪式,共有43个项目签约,其中24个项目现场签约,计划总投资达317亿元,项目主要涉及光电信息、新型复合材料等领域。杭绍临空示范区共有13个项目签约,计划总投资达110亿元。其中,新一代光伏
4月10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与全球钙钛矿/晶硅太阳电池技术领军企业OxfordPhotovoltaicsLtd.(以下简称“牛津光伏”)正式达成独家专利许可协议,通过此次合作,公司获得了在中国内地研发、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使用、分销基于牛津光伏钙钛矿电池技术和钙钛矿/钙钛矿叠层技术及钙钛矿/晶
3月12日,佛山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计划草案的报告。2024年,佛山建成23项电力主网工程,投产1683项电网项目,供电可靠性连续14年排名全国前十。2025年,佛山将加强电网规划建设,推动500千伏楚庭第二通道线路工程、220千伏乐顺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持续提升
2月27日,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显示,以赣州经开区、南康区、赣县区、定南县为重点,抢抓能源革命机遇,重点布局太阳能、氢能等领域。太阳能加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型太阳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
日前,有投资者向京山轻机提问,钙钛矿不仅可用于太阳能电池,也可用于LED和显示技术、量子技术等等。贵司的设备生产的钙钛矿是否可用于除太阳能电池以外的其它领域?或者是否具有提供相应设备的能力?2月21日,京山轻机表示,当前公司的发展战略聚焦于光伏装备和包装装备这两大核心业务。公司能提供钙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开始征集《北京市绿色能源新技术新产品首应用目录(第一批)》,本次目录产品征集主要面向电解水制氢装备、液氢装备、固态储供氢装备、氢气压缩机、高温燃料电池、氢燃机等领域。原文如下: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关于征集《北京市绿色能源新技术新产品首应
日本将根据内阁批准的第7个战略能源计划,到2040财年在电力结构中实现40%至50%的可再生能源份额,这将比2023年达到的22.9%有所增加,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其能源系统的中心。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计划,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中的重点技术。考虑到日本缺乏合适的太阳能地点,政府的目标是在下一代太阳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5月21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2025年度关键技术研发计划“新能源”项目申报指南》,征集范围包括:绿色燃料、可再生能源、新型储能、新型电力系统。其中绿色燃料领域包括电催化合成氨关键技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高性能膜电极开发及批量化制造技术、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4月30日,海目星发布2024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的评估报告暨2025年度“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公司深度参与新一代锂电池技术固态电池设备的开发,与某固态电池的技术领军企业达成5年期战略合作协议,并签订了价值4亿元的2GWh固态电池设备量产订单,成为了行
4月16日,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消息一出,关于隆基“量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研发体系再次引发行业关注和讨论。1年零5个月,提升0.95%光电转换效率是光伏技
近日,华晟新能源在东南亚市场再传捷报——为泰国橡胶制品龙头企业SriTrangAgro-IndustryPublicCo.,Ltd.(简称“STA”)供货的13.6MW异质结项目群陆续完成并网发电。在该项目中,华晟喜马拉雅系列G12-132异质结组件以地面与水面协同部署的“水陆两栖”模式,在泰国多个地区形成独特的清洁能源矩阵,暹
近日,PV-Tech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组件制造商可融资性评级出炉,隆基连续第21次荣膺AAA最高评级。连续21次获得AAA评级,不仅是隆基在技术创新、产品价值、经营水平等多维度卓越表现的有力证明,还凸显了权威机构对隆基企业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信心。实力加冕PV-Tech可融资性评级体系是业内权威的分析工具
4月18日,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发布一周要闻回顾(2025年4月14日-4月18日)。政策篇广西、重庆、广东、江苏……6地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上网比例敲定日前,广西、重庆就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据北极星统计,截至目前,已有6个省区市出台相关文件,对分布式光伏上网电量比例作出规定。
近日,隆基电池研发再次取得重大突破。经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认证,隆基自主研发的晶硅-钙钛矿两端叠层太阳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4.85%,再次刷新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世界纪录。晶硅-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作为下一代超高效太阳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其理论极限效率高达43%,远超单结太阳电池的
4月11日,隆基在安徽芜湖基地宣布:经德国哈梅林太阳能研究所(ISFH)权威认证,其自主研发的杂化背接触晶硅太阳电池HIBC(Hybrid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光电转换效率达到27.81%,将单结晶硅光伏电池的极限探索推向新高度。2022年11月,隆基创造了26.81%的晶硅电池转换效率世界纪录;2024年5月,隆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发布有关于太阳能制氢/储氢一体化系统的科研成果。该项目在太阳能制氢储氢一体化系统取得了显著成果,技术特点鲜明,拥有高效的光电转换效率和催化活性,实现了制氢与储氢的无缝对接。在主要技术参数方面,系统具有稳定的光电转化效率,催化剂表现
继去年10月纤纳自主研发的钙钛矿小组件实现23.65%的效率突破之后,纤纳小组件再拓效率边界。近日,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权威认证,纤纳光电自主研发的19.48cm²钙钛矿小组件光电转换效率达24.12%(正扫23.62%,反扫24.12%),全面积稳态效率提升至23.93%,在恒久的自我革新中实现了效率的快速
3月11日,在欧洲西北部最大的太阳能贸易展——2025荷兰太阳能光伏展上,爱旭宣布正式启动第三代黑洞系列“满屏”组件的全球量产交付。继2024年Intersolar展首次亮相后,“满屏”组件将面向全球户用及工商业市场正式量产上市。爱旭始终以极限光电转换效率为创新原点,致力于通过革新性技术持续为客户创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