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工信部部长苗圩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

2015-11-19 09:16来源:人民政协网作者:陈建萍关键词: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跻身一流方阵尚需时日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从世界工业化300年进程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是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美、德、日、英、法等经济强国都是从制造大国和强国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看,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长期不会改变。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就很难实现现代化,就很难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苗圩强调,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最重要的砝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顶梁柱,也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有着坚强决心,今年5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苗圩告诉记者,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30年的不懈努力: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面对中国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发展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在关键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做优做强中国装备,不断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针对创新驱动,苗圩重点介绍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一个断层,也被称为‘死亡之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即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按照计划,我国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加快智能转型方面,苗圩谈到,发展自主安全可控的装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近年来,通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测控装置、智能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等的发展,有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

下一步,要组织论证智能制造工程,研究确定工程目标和路线图,从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安全可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5-10年发展重点、目标和实施路径。至于强化基础支撑,苗圩表示,要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围绕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了航空航天关键基础材料、输电设备基础零部件等。除了做到基础强能力,还要集成上水平。”《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产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苗圩认为,打基础是为了避免建成空中楼阁,但并不妨碍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下一步,我们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强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苗圩还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不断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着力缓解制造业融资困难;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苗圩表示,如何将规划变计划,计划变行动,行动变效果,需要选择有限领域设定有限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扎实往前走,同时也希望广大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国制造业发展,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

原标题:工信部部长苗圩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工信部查看更多>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