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分布式光伏尴尬的商界定律:多方看好 回应寥寥

2014-06-13 09:31来源:新华网电力频道关键词: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投融资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模式欠挖掘

除了部分政策,当下该受板子的还应包括企业。从3月份开始,一些光伏企业在多个场合呼吁调整光伏补贴。不止于此,部分光伏行业协会的资深人士也指出,中国今年要完成8吉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目标较难,原因是“财政部的补贴政策并不是真正鼓励分布式发电”。

事实上,从分布式项目模型理性分析来看,若假定分布式光伏电站单位投资为8.5元/瓦、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100小时、组件年衰减率0.08%等前提,单个分布式项目投资回收期约6~9年,内部收益率高于10%。也就是说,即使在只考虑国家度电补贴0.42元的情况下,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收益率仍具有一定吸引力,补贴电价并非行业没有快速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

如果说此前因为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盈利前景不佳,企业的呼吁尚可理解。而当下不同,补贴电价能够保障项目的基本收益率,经过2年的行业洗牌,存活下来的光伏企业具备相对更好的资本实力和生存能力,一味提高分布式补贴电价并不能有效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

更要命的是,对政策补贴的过于追捧和依赖,让企业忽略了更重要的问题——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对于任何行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政策可以出台,示范可以扶持,但模式还需靠企业自己去挖掘。

但是,盘点涉足光伏分布式的上市企业,会发现采用的商业模式分为两种。一种为EPC,即项目建设完毕后直接出售给用户,这种模式存在较大难度,因为分布式收益率存在一定的风险,用户很难接受直接收购电站。另一种为BOT,即项目建成后与用户共同运营光伏电站,将分布式电站收益进行分成,但这种模式下,项目建设方存在收益不确定、回款不及时等风险。

当然,企业不愿涉足盈利模式有自身的客观原因。棘手的原因是,建设需要涉及当地政府、企业、电网等多方利益,但分布式项目体量小、项目分散、可复制性差等,民企要通过自身能力,形成可复制盈利模式的难度较大。

但试想,如果没有好的模式出现,即便补贴继续提高,行业仍会持续“烧钱”的状态。更何况在4月17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已在公开场合明确表示,“补贴继续增加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唯一的出路是另辟蹊径、挖掘商业模式。

原标题:分布式光伏:亟待建立可行的赢利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伏投融资查看更多>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