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软成本”促光伏“硬增长”

2013-11-07 10:39来源:《光能》关键词:光伏发电成本光伏组件价格光伏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行业主流组件企业生产成本下降至0.6美元/瓦以下,部分骨干企业已近0.5美元/瓦,年底有望降至0.5美元/瓦以下。根据GTMResearch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一级晶硅光伏组件制造商从2012至2017年每年成本将下降6.5%左右,到2017年底生产成本将削减至每瓦0.36美元,比过去几年降幅明显缩小。

不过未来几年企业通过提升组件转换效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路子依然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光伏组件转换效率保持在18%~20%的区间内,提升幅度已经非常慢。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讲,最近几年光伏产品价格剧烈下降,更多是恶性竞争造成的结果,与技术进步没有多大关系。而技术进步恰恰才能从根本上二次降低发电成本,一点点的技术突破都会给行业带来曙光。据了解,电池转换效率每提升0.1个百分点,就能节约发电成本5%~7%。中国光伏行业似乎就被绊倒在了这微小的0.1%上,20%成为每个企业始终迈不过去的门槛。

美国SunPower公司的电池转换效率达22.6%,日本夏普公司的为21.5%,说明中国光伏组件转换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但这个时间点何时会来到不得而知。总之,不管是多晶硅还是组件,都需要技术来促进成本的再次下降,其他方面企业该做的都已经做了,目前来看企业短期内还很难取得大突破,只能挤牙膏式的在细节上发力。

“软成本”存深挖空间

前面笔者分析到不管是多晶硅还是光伏组件,在成本方面的下降空间已经非常窄,后续下降几乎不再对光伏产业的竞争力构成影响,全行业在加强科研力度的同时,需另辟蹊径,在其他方面下功夫。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两年德国光伏系统的平均安装成本是2.6美元/瓦,美国光伏系统安装成本高出一倍达到5.2美元/瓦,日本是惟一一个光伏系统安装成本比美国高的国家,目前的平均成本为5.9美元/瓦。相较于0.70美元/瓦左右的组件成本,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力和其他成本高的国家,组件已经不再是光伏发电的奢侈品,行业“软成本”较高极大增加了光伏发电的价格,也存在很多深挖的空间。

即便在中国,虽然电站组件成本占比远高于发达国家,但在“软成本”方面也有很多急需改善的地方。以10MW的西部光伏电站为例,如果自己去将“路条”跑下来,那么各种费用统合起来需要60万~70万左右;如果从别人手上买“路条”,那么这个价格在200万左右。10MW的光伏电站投资不过1000万元,60~200万元的审批费用占比已经非常大,显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中国光伏电站特别是大型地面电站申请流程繁琐,申请10MW和申请50MW的成本费用几乎一样,于是很多企业干脆扩大申报规模,将超出计划外的规模到卖掉,衍生出了路条掮客这一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光伏电站约有1/3的路条是企业从掮客手中购买的,这无形又增加了光伏电站的建造成本。

同样的问题在美国更为突出,Sunrise公司发布一篇报告称,美国部分地区光伏发电审批成本为0.50美元/瓦,这意味着安装一个居民屋顶光伏系统需要2500美元审批费用。考虑到美国4~5美元/瓦的系统装机成本,Sunrise的调研结果或许并不是耸人听闻。

美国RMI公司的研究结果或许更能够说明这一问题。RMI前不久发布了一份美国民用光伏系统成本路线图,图中显示:2008年当美国民用光伏系统装机成本为8美元/瓦时,硬件成本和“软成本”几乎一样,都大约为4美元/瓦;2013年当美国民用光伏系统装机成本为4.99美元/瓦时,硬件成本为2.47美元/瓦,软件成本为2.52美元/瓦。美国国家光伏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RMI公司基本保持一致,其表示,“软成本”在美国民用光伏总装机成本中的占比仍超过50%,每个光伏系统的软成本费用为10000~15000美元。对美国市场而言,行业在“软成本”方面还有很多的挖掘空间,而且任何的改进都会带来光伏装机成本的大幅下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成本查看更多>光伏组件价格查看更多>光伏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