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国际正文

欧洲惊呼:中欧光伏谈判关键时候北京突然让步了

2013-07-08 09:48来源:西陆东方军事关键词:中欧光伏谈判光伏产品欧盟双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王世江表示,“这一初裁结果貌似明显好于之前的预期,但实际上足以将我国光伏产品驱逐出欧盟市场”。

“欧盟吃定了中国”,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由于光伏产业已实现典型的“全球化分工”,而中国企业在光伏产业链上只是位居中下游,上游的核心技术、材料以及光伏生产设备等,都对欧盟有依赖,最关键的是中国企业还必须依赖欧盟市场,“他们抓住了你的软肋,就算是增加关税成本,你也不得不割肉饲虎,继续出口。谁让你既缺乏自主技术也缺少自主市场呢?”

其实,早有业内人士对中国光伏产业严重“对外依赖”的情况发出预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两年前就强调,技术瓶颈是中国目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大弱点。在光伏产业,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欧美企业垄断,这个核心环节占成本的50%。

当时,尚德董事长施正荣也疾呼,如果只注重制造不注重科研,造成“技术短腿”,只关注短期利益不关注长期效益,“杀鸡取卵”,中国的“光伏神话”最终可能成为“光伏泡沫”。而如今,他的公司竟然兑现了这个糟糕的预言。

当核心技术与核心市场都依靠国外市场时,一旦关税变化或贸易战打响,中国光伏企业就变成了“待宰羔羊”。而在风平浪静的时候,碍于各地政府对新兴产业“大干快上的冲动”,这些显而易见的“瓶颈”并未得到重视。

这是货真价实的贸易保护主义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反映,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往往是中国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他们从自身利益考虑,认为投入大、见效慢,而更钟情于上马短、平、快项目,这样只要把基础设施建起来,搞技术引进,或直接进口,搞组装、拼装,产业做大了,地方经济的数字指标好看了,但长期效益和利润却不一定有多少。”

这一轮“双反战”,正是对中国光伏产业“畸形”发展的严峻考验。财经分析人士席淑静认为,“双反”并不完全是坏事,“光伏产业曾经热过了头,热得头脑发昏,‘双反’这盆冷水浇下之后,泼灭了一些企业不切实际的扩张念头,泼灭了中国一些地方政府上马光伏项目的冲动。”

她引用一位国内光伏企业总裁的话,“市场不是这么玩的,现在就是欧美教你应该怎么玩。过去光伏企业的玩法是拼价格,拼到最后谁也挣不到钱,先是国外有几家光伏企业撑不住了倒闭,接着是中国自己也岌岌可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欧光伏谈判查看更多>光伏产品查看更多>欧盟双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