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企业正文

尚德员工质疑:钱都去哪了?

2013-03-25 08:41来源:北青网关键词:尚德破产施正荣光伏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原因追溯

错判多晶硅行情拖垮尚德

现在发生的四年前就应发生?

无锡尚德是否真正能够“大而不倒”,现在还无法判断。但目前大多数人都认同,如果当年不搞这么大,可能就不需要面对如此之大的烂摊子。

2006年,因为太阳能组件需求暴增,加上国内公司的不断哄抬,主要原材料多晶硅价格开始暴涨。国内的一些太阳能企业选择向上游拓展,自建多晶硅项目;而施正荣为了锁住成本,选择了签订长期协议,其中同美国MEMC签订的多晶硅协议长达十年,供货价100美元/公斤。

2007年,多晶硅的价格从100美元/公斤涨到了300美元/公斤,黑市接近400美元/公斤。施正荣还为自己的英明决策沾沾自喜,在国内其他竞争者被原料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无锡尚德早早地控制住了成本。他借机进一步扩大产能。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迅速打破了整个市场的虚幻憧憬,多晶硅价格暴跌,施正荣被他的长期供货订单套牢,资金链紧张,被迫进行裁员。如果不是时任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亲自出马,施正荣很难在当年拿到银团的30亿贷款。“实际上,尚德现在发生的一幕四年前就应该发生了。”

“他判断多晶硅价格10年内不会低于100美元。”一位尚德离职技术员工告诉记者,施正荣的许多投资决策也基于这一判断。因为担心多晶硅价格持续高涨,施正荣2007年决定在上海开建非晶硅薄膜生产线,耗资超过2亿美元。

到了2011年,多晶硅价格跌破50美元/公斤。“当其他公司从市场上采购便宜的原材料时,尚德不得不继续按长期协议价购买,最后坚持不住,又付出了一大笔违约金解除协议。” 2011年,尚德花费2亿美元的代价解除了与MEMC的长期协议。同时,多晶硅价格的不断下降让制造非晶硅薄膜电池的优势荡然无存,施正荣又只好停掉非晶硅生产线,改生产多晶硅电池,这一折腾让他最少损失5000万美元。“在中国太阳能薄膜科研领域,他是教父级人物,但在商业方面,他的决策经常多变。”一位泉州的太阳能企业主告诉记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尚德破产查看更多>施正荣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