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国际正文

欧盟反倾销大棒将把中国光伏打醒

2012-09-19 15:53来源:solarF阳光网关键词:光伏产品光伏产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挨"刀"的背后 光伏问题凸显

然而,这"灭顶之灾"真的要归咎于欧盟双反?其实不然。专家表示,这只是压倒中国光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矣。其实,从2011年开始蔓延的光伏危机已渗透到整个行业。应该说,欧盟双反这一刀下来有些狠,但挨"刀"的背后是光伏企业自身的诸多问题凸显。中国的光伏产业有着先天不足,也即"三头在外"的商业模式:原材料更多依赖进口;核心技术设备在国外;主要市场在海外,欧洲市场仍为目前的绝对市场。

产能过剩,是当前光伏业的迫切问题。近10年来,我国光伏电池生产能力快速增加。据统计2011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量约为27GW,光伏产能却超过了50GW,其中,仅中国自己就至少拥有30GW以上的产能。而来自新浪财经的一篇报道称,中国光伏产能过剩95%,虽说具体数字还有待考证,但光伏产能过剩却已是不争的事实。

过剩的产能要如何去消化?去问市场。严重依赖海外市场,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目前,欧盟市场占据到65%以上,美国市场将近20%,而中国的内需市场仅能消耗到10%左右。原已过剩的国内产能,还得将市场押在海外,其产业脆弱度可想而知。如今双反这样的"超级大案"接踵而至,"三头在外"的中国光伏产业除了挨"刀"还能咋的?

产能、市场,可能还是表象的部分,制约中国光伏企业的瓶颈,还在于其技术软肋,以及深层次的体制等方面。盲目审批、盲目上马、盲目扩张的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产能过剩、结构失衡、企业盈利能力弱等困境。

虽然隶属高科技的新能源领域,光伏制造商实际上却是高科技领域的劳力出售者。好的企业不乏工艺设施,然而欠缺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换一句话说,我们在高科技行业,仍在为国外打制造业的工。关键技术、设备的缺失,技术创新能力的薄弱,让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专家表示,如果中国只是作为制造车间向国外输出廉价产品,永远没有主动权,没有定价权,没有技术核心,最终也没有市场进入权。在越来越多的国际摩擦下,各种"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都足以对中国制造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品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