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价格战难以为继 国内光伏业寻求技术突围

2012-06-04 08:58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李仙寿光伏招标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2009年之前,薄膜电池曾有机会与晶硅电池一争高低,当时薄膜电池转换率虽只有7%~8%之间,与晶硅电池的14%相去甚远,但成本只有晶硅电池的二分之一,但自从多晶硅价格从高峰期的400美元/公斤跌至目前的25美元/公斤,薄膜低价优势尽失。

据记者了解,目前薄膜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不足20%,剩下的皆为晶硅电池,而在我国一线光伏大企业中,包括尚德、英利、晶澳等基本都为晶硅厂商,而国际上曾经最大的薄膜电池设备制造商美国应用材料也因业务亏损,停止了该设备的销售,而薄膜设备制造商德国欧瑞康也将生产线全部卖掉转型。

“薄膜可以找到细分市场,但绝不是主流。”李仙寿对记者说。他认为,价格战损人不利己,技术创新才是让光伏走出困境的唯一路径,自2009年至今,公司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大约在两三亿元,皆为晶硅电池领域,而今收获颇丰。

据李介绍,昱辉最新的技术革新是,树脂金刚石切割线和Virtus新型组件,前者大幅提高了单台设备的产能和电池的转换效率;而Virtus能将常规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从16.5%左右提高至18.2%以上,而近日TüV也向Virtus组件颁发了认证证书,表明Virtus组件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

他认为,此前很多光伏企业走入了一个从多晶硅到组件的全产业链误区,当年这些做全产业化的公司也曾赚到钱,但如今因为利润大幅下降,导致陷入亏损泥潭。随着未来市场趋于成熟,专注于产业链某一环节的公司显然更有竞争力。“昱辉就是坚持做专业化,今年第二季度,我们的组件销售增长了100%,复苏迹象明显。”

李仙寿表示,现在我国光伏行业正处在转型的阵痛时期,很多企业都在遭受空前的痛苦和磨难,优胜劣汰让实力不济的企业出局,而如昱辉一样的大企业则纷纷开始了转型之路,从以生产、制造为主,开始转变为研发和市场为主。

中盛光电人士则对记者表示,实际上无论是晶硅还是薄膜技术路线,企业只要认真去研发,皆有收获,对整个行业而言,也会带来新风气。不过,他也认为技术研发并非朝夕间能完成,突破性的技术变革往往需要数年,比如美国第一太阳的碲化镉薄膜电池就研发了七八年,国内像尚德、昱辉这样的用心投入研发的公司自然有,但难免也有些公司在浑水摸鱼。

光伏设备制造商德国Manz公司同时生产晶硅和薄膜两种生产设备,其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他们更看好薄膜电池,因为晶硅电池的成本和转换率已经到了谷底,难以再降低,而薄膜电池技术上还能有突破,“我们研发的铜铟镓硒薄膜电池设备,生产的薄膜电池转换率已达14%,只是成本有些高,若成本能降到晶硅以下,相信肯定更有竞争力。”

“如果国内的一些光伏企业沉不住气,只是以技术为噱头,难免又会陷入一场在技术战名义下的闹剧。”上述人士提醒说。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李仙寿查看更多>光伏招标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