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原材料及辅料多晶硅企业正文

光伏“寒流”中的赢利明星

2012-06-01 09:32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保利协鑫多晶硅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经历了几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多晶硅行业在2011年遭遇“寒流”,价格暴跌,企业大面积停产。但在行业不景气的局面下,中国多晶硅龙头生产企业保利协鑫在2011年仍取得22.9%的营业利润率,被誉为是“中国最赚钱的光伏企业”。产能扩张、技术提升和与下游企业的长期合作是GCL-poly在光伏行业取得成功的三大原因。这为其他多晶硅企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和榜样,未来中国多晶硅行业也将面临进一步的整合。

中国多晶硅行业遭遇“寒流”

过去5~6年,中国多晶硅行业在下游需求的拉动下,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作为多晶硅的重要应用领域,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全球装机总量从2006年的1,581MW提升到2010年的18,229MW,5年增长11.5倍。其中中国的装机总量从2006年的12MW提升到2010年的520MW,5年增长43.3倍。

在光伏下游行业发展的驱动下,中国国内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从2008年的16,544吨消耗量,增加到2011年的146,131吨,3年增长8.8倍。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中国一度出现多晶硅项目的投资热潮,产量也随之快速提升。2006年中国全年多晶硅产量才只有区区287吨;2008年,中国当年开建的多晶硅建设项目就接近50个,建设规模超过10万吨;2011年中国多晶硅总产量达到82,768吨,同比2010年增长84%;多晶硅国内自给率从2007年之前的不到10%,提高到2011年的56.6%。

但2011年,风云突变,多晶硅价格暴跌,中国多晶硅产业遭遇“寒流”。首先,2011年随着欧债危机的影响,光伏装机全球占比超过70%的欧洲各国纷纷减少对太阳能的补贴,导致全球光伏行业陷入低迷,下游需求增长放缓甚至萎缩。结果,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不少太阳能中游光伏组件、电池生产企业出现库存积压,从而倒逼对上游多晶硅原材料的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保利协鑫查看更多>多晶硅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