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光伏行业痛苦蜕变 等待破茧成蝶

2012-04-25 14:46来源:OFweek 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光伏行业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8年6月,作为协成硅业的母公司,新成达集团曾向当地描绘了一份美好的图景:一个总投资40亿元,规模达40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池和3300吨/年的多晶硅生产建设项目,将会在嘉兴港区诞生。其中一期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项目将在5年内全部建成投产,预计将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这在当地并不多见。协成硅业原本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全部项目,不曾想全部投资尚未完成,公司在第4年便走到了尽头。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身陷困局的多晶硅企业不单单是协成硅业一家。此前也有多家公司试图上市,但都因多晶硅价格暴跌而搁浅。其中,乐山电力和天威保变就曾发布公告,其合资公司乐电天威硅业的多晶硅生产线就因生产成本倒挂而停产。彼时,国内大部分中小多晶硅企业已经停止生产,协成硅业面临的困境仅仅是一个侧面。光伏产业整合不可避免,不少企业也将吞下盲目扩张的苦果。这这只不过是继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门槛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面临的又一次大洗牌。

编辑视点:多晶硅行业是一个对技术和规模化生产要求较高的领域,此前高纯原生多晶硅几乎被海姆洛克、瓦克和三菱这三家海外公司控制,直至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起云涌,多晶硅的自给率才大步提升,尽管此前国内某光伏巨头引进了美国福禄的万吨级全套原生高纯多晶硅生产设备,但是无论是生产成本还是产品质量都还与国外硅料巨头相差甚远。这说明,引进设备与掌握核心技术完全是两码事,国内所用高纯多晶硅仍严重依赖进口。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和成本优势,当危机来临倒闭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没有利润分配的基础就没有整合

去年,当很多光伏企业老板都不知所措时,沈福鑫给出了一个浙江光伏企业的自救方案,那就是“抱团发展”。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是在每一个区域比如宁波和杭州,选择当地的光伏龙头企业,如昱辉和正泰,由这些企业牵头整合光伏中小企业,达到企业的共赢。

10月28日有消息报道昱辉阳光将整合20家开化当地的中小光伏企业,并成立了开化昱辉公司,由昱辉阳光控股,20家小企业参股,通过输出管理经验,实际上是让中小企业做昱辉的代工。

但是这一美好的设想却遭到昱辉阳光的否认:“这一开始就只是一个意向。”昱辉之所以会启动整合,原本的意图是通过这些小企业和分销店建立联系,抓住客户。另一方面希望可以整合小企业各自的成本优势,使整体成本降低。但是目前小企业没有任何利润,全部亏损生产,而没有利润分配的基础,整合也无从谈起了。当时昱辉阳光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光伏产业多面临的低谷期不是一个短时间的低谷,而是将持续下去,中小企业即使不生产而采取停产战略,也没有可能维持太久,因为预计不到市场的复兴会在什么时候。”

而此前正泰太阳能董事长仇展烨也表示,没有整合中小企业的计划。他还表示,正泰太阳能目前对产能扩张的需求不大,即使需要扩张,也希望是通过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引进来提升,不考虑整合中小企业的手段。

编辑视点:光伏行业本来就是一个高投入的行业,任何一个光伏企业与同等规模的传统行业相比,其投资额度都是惊人的,当市场骤然收缩,下游需求的疲软势态势必推动上游光伏设备等固定资产总值的下滑。“没有利润分配的基础就没有整合”的逻辑固然有些荒谬—如果中小企业有利润还会接受整合,屈居别人的屋檐下?但是,这一略显荒谬的逻辑正好折射出这样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在整个行业的冬天里,即使是体型巨大的“东北虎”也得小心翼翼的留存自己的能量,以期能够度过漫漫寒冬。投资本身就是有风险的,中小企业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把自己做大做强,才能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生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行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