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揭秘光伏企业Q-cells破产的来龙去脉

2012-04-25 13:45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Q-Cells太阳能电池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记者认为,Q-Cells等企业失败原因并不复杂,既是“成本”。过去三四年,由于光伏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大幅下跌,高成本的光伏制造商赢利遭到重创。尽管每一家多晶硅垂直一体化企业的价格并不一样,但组件的平均销售价格从2008年的每瓦4美元下降至2011年末每瓦1美元。随着市场价格大幅下跌,直至低于制造成本,很多原先在组件业务方面赢利的光伏企业出现不利状况。尽管大型企业Q-Cells比那些较小型同行“生命”延续了久一点,但依然逃脱不了濒临破产的宿命。去年,价格下跌低于绝对最低限额给Q-Cells致命一击。

与大部分企业类似,2011年Q-Cells以亏损告终。但相比于中国三大顶级光伏企业(尚德、英利及天合),该企业的亏损细节显示出其处于更为严峻的位置。对于2012年严峻的市场环境预期所导致的减值费用达3.985亿欧元,几乎占净亏损(8.458亿欧元)的一半。Q-Cells2011年营收10.23亿欧元,扣除非经常性费用,其净利率为-43.7%。

更值得指出的是,该公司的毛利率为负值,这与中国大型光伏企业形成鲜明对比。2011年,Q-Cells的毛利为3300万欧元,总减值/偿付费用为9720万欧元,那么年度毛利率即为-6%。而中国光伏企业尚德、英利以及天合的年度毛利率分别为12.3%、16.7%以及16.2%。2011年平均ASP下跌25%-35%,Q-Cells的年度平均毛利率转为负值。在过去几个月里,市场定价很可能已经下降并低于Q-cells的最低成本门槛。

有鉴于此,企业开始生产产品就意味公司将亏损更多,这也是为何当市场开始全面复苏之时,一些企业反而关门大吉。过去一些年,那些在资产负债表上有压力的企业无法熬过长期停产而走向破产之路就是明证。除了一些其它因素,这些动态因素也导致了Q-Cells走向消亡。

Q-Cells的破产,是自去年12月以来多家进入破产程序的德国太阳能企业中最大的一家,直接影响超过2000个工作岗位。这一连串的太阳能企业破产似乎给德国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前景蒙上了阴影,也给世界太阳能光伏的产能过剩敲响了警钟。

辐射

Q-Cells事件不是一个企业的破产而是一个行业的没落。在此之前已有多家德国太阳能企业宣布破产,2011年12月是Solon和SolarMillenium,2012年3月破产的包括ScheutenSolar、Solarhybird和Odersun,现在轮到了曾经的行业领跑者Q-Cells。连续的破产反映了目前德国太阳能行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归根结底,这些德国企业走到今天这一步主要是盲目扩张和对竞争对手的不够重视,当然很多企业包括德国媒体很愿意把企业推到中国企业身上,指责中国企业的超低价格破坏的公平竞争,中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提供大量补贴等等。其实德国新能源产业也得到国家的补贴,而中国的生产成本要比德国低得多,而且产品质量毫不逊色于德国同类产品,可以说是物美价廉,那么这样的产品当然受到市场的欢迎。过去靠打质量牌取胜的德国产品显然是已经被竞争者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后起之秀赶上甚至是超越。

数年前的德国光伏产业风光无限,政府优厚的补贴几乎支撑起了世界光伏市场的半壁江山,使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光伏大国。截至2011年底,德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经达到2500万千瓦,建成大约270万个太阳能装置,其中80%在屋顶,其余的在建筑外表面或太阳能电场。全德国大约有1.5万家提供太阳能技术、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板和其他相关电子元件的企业。行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没想到转眼间整个世界太阳能行业就进入了调整期,2011年美国就有数十家太阳能企业破产,因此没有成本和独特技术优势的德国企业紧随其后陷入困境并不奇怪。对于德国太阳能组件制造企业的前景,最为悲观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整个产业将不复存在,约10万个工作岗位将受到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Q-Cells查看更多>太阳能电池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