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光伏产业头顶清洁光环 却被扣上“高污染”帽子

2012-04-12 11:40来源:工业以太网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污染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但这毕竟是少数。中国的大多数多晶硅企业还与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内还没有企业能做到100%的四氯化硅和三氯氢硅的循环生产,没有达到‘近零排放’的标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常瑜肯定地说。

她是上述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环保还是污染

在讨论到底有没有污染以前,理清污染的源头是有必要的。事实上,在光伏的整个生产环节中,多晶硅制造既是耗能最高的环节,也在“三废”排放方面首当其冲。

多晶硅要在高温条件下提炼还原,需消耗大量的电能,同时,其生产中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等属于危险化学品,若处理不当将产生危害。也正因此,多晶硅被视为“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但事实上,作为一种成熟的能源转化技术,光伏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是可以通过清洁生产技术解决的。比如,对四氯化硅等危险化学品,“首先可以通过冷氢化技术提高其转化率,再通过使用闭路循环解决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氢硅的排放问题,达到回收并重复利用的目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介绍说,“这样就不会造成污染。”

所谓闭路循环,即所有生产的废料、废气可以在一个闭环系统里面重复使用,不会对环境产生任何的污染。而这些措施和技术已有企业实施。“从国际经验来看,‘近零排放’在技术上是不存在瓶颈的。”常瑜肯定地对记者表示。

孟宪淦也一再强调说,多晶硅污染不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多晶硅生产技术最早来自欧美等对环保要求非常严格的发达国家,它并非污染产业。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了污染,跟其产业发展有关。”

由于起步晚,且工艺和装备落后,我国的多晶硅产业有着先天的缺陷。据介绍,国内大多数多晶硅企业是从2007年才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其生产线主要依靠从德国、美国或俄罗斯引进,然后自行组装,设计产能多为1500吨/年,不但生产规模较小而且基本使用热氢化法。

“国外一直都对先进的多晶硅生产技术实施封锁垄断,尤其是在核心的尾气回收和废料处理、循环利用方面,同时他们也不在中国设厂,因此,国内引进的工艺和设备往往不成套,难成体系,技术也没法全然掌握,就导致了污染的排放。”孟宪淦告诉记者说。

常瑜也对记者坦承,“由于初始投资比较大,且多晶硅的生产技术被国外垄断,国内只有60%的企业采用冷氢化技术。而国际上这一比例为90%。”

由于引进的产能相对落后,升级工艺流程和改造设备只能靠企业自身努力,但这对大多资历尚浅的企业来说,并非易事。再加上早期多晶硅供不应求,受暴利驱动,该产业急速扩张。在缺少相关技术、环境标准的背景下,一大批多晶硅生产项目没有考虑到选址、能耗、环保、规模等因素就急于上马开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污染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