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市场正文

Q-Cells事件深思 中国光伏企业可能取而代之西方企业主导地位

2012-04-10 08:53来源:Solarzoom关键词:Q-Cells光伏企业光伏组件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Q-Cells,与之前那些倒闭的同行类似,也仅仅是这些泡沫的残余。德国以及其它欧洲各国的高补贴令光伏业蓬勃发展,然而它们中很多被创建也仅仅是短期利用采取补贴的市场。资本是廉价并且易得的,尤其矿物燃料的价格飙升,可再生能源被视为替代品的时候。

丰厚利润也令资本扩张的投资回报率变得丰厚,以致投资在短短一年之后即可全面回收。另一方面,获取资本的简单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大型光伏企业)可以令那些投资于并未证实的技术以及未经检验羽翼未丰的企业也有利可图。

过去几年,大多数光伏企业的失败并非光伏业的错误,而是业务模式的错误。与多数欧洲以及美国高成本制造同行一样,Q-Cells的商业模式目标即降低成本,直致能够与电网平价相匹配以及在没有补贴的背景下依然可以经济可行。倘若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这是一个健全的策略。不过在真实的自由市场里,竞争会驱使成本大幅下降,一旦市场价格低于制造成本,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只能黯然收场。

补贴政策令缺陷颇多的商业模式得以实现,比如去年美国企业Solyndra的破产,Q-Cells的破产亦是资本主义下的一个受害者。过去一些年里,很多著名的企业在过去5、6个季度里在市场依然产生利润。在封闭的环境里,一年前组件平均销售价格足够低,如果相比于电网电流价格,很多没有补贴的市场依然能够在经济上可行。没有竞争,那些与Q-Cells制造成本相同企业在很多地区市场已经达到非补贴的可持续性。鉴于此,很多类似企业在原先的成本目标上取得成功。

在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一切皆是相对的。中国顶级光伏企业,比如尚德、英利及天合,已经将栏杆设的很高。很多人会心生埋怨认为这是不公平的做法。但随着各家企业不断公布财报,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一线光伏企业是如何降低成本的。这一切并不复杂,仅仅依靠的就是成功的商业策略:规模以及一体化。

英利绿色能源与天合光能是效率的绝佳典范。英利去除了一些中间环节,并保持完整垂直一体化的制造模式。天合通过重要供应商(供应不在内部制造的组件)的现场协同定位取得了同样的成绩。在集中地点的极其大规模的经营业令中国制造商达到水平整合并在内部生产出可消费的组件,以进一步提出额外的中间商。纵向与横向的协同作用不仅为成本也为运输时间降低了后勤方面的挑战。

Q-Cells则相反。该公司以生产光伏电池为主,原先为单一性垂直制造商。如果从中国采购硅片,路线通常要绕过半个地球,塞维LDK曾经是他们的主要供应商。Q-Cells也从下游扩展至组件生产,随后与中国企业(比如韩华新能源)签署组件合约。这种情况并非Q-Cells独具,美国企业Sunpower也曾详细介绍过横跨5个不同国家的供应链。

一切可以浓缩为一句话,即竞争摧毁了低效率。业内最低制造成本的光伏企业(尤其中国企业)持续致力于降低制造成本,使得光伏组件的市场平均销售价格越来越低。价格下跌(尤其是过去三个季度)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整合。由于组件平均价格从2011年的Q2的每瓦1.50美元下降至去年年末的每瓦1.00美元,业内多数企业(在中国之外的企业)的制造成本的门槛受到冲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Q-Cells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组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