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光伏郭台铭:如何让富士康摆脱“血汗工厂”的骂名

2012-03-01 15:30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光伏郭台铭富士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过,富士康还是来了。一位富士康光伏业务的人士表示,“目前虽是光伏行业的危机,但也是最好的时机,因为现在进来投资成本是最低的,包括设备、技术、人才等都是最低的。”

此前,鸿海集团曾对光伏行业进行过两年的调研,对产业前景、市场、利润等均有仔细预测和估算。一位富士康内部人士透露说,2009年光伏业大热让郭台铭萌发了进入的念头。而后的调研结果认为,在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虽然利润是最高的,但并非人员密集型的,为技术主导,而且投资巨大,并不适合富士康。“下游的电池、组件是属于人员密集型的产业,投资额不需要太大,正好可以发挥富士康在管理、规模化上的优势,因此郭最终把生产方向定位为电池、组件。”

鸿海此前从未涉足过太阳能光伏行业。但郭台铭称,光伏业的技术还不很成熟,“需要富士康这样具有强大设计能力的公司来做产业整合”,“富士康目前有最佳的方向和时机”。正当今年郭台铭想在光伏行业大展宏图之际,让郭台铭倍感头疼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龙年春节临近之时,富士康武汉厂部分员工因转岗问题集体向厂方表达不满。因为富士康武汉工厂在不变更合同内容、工作岗位、地点和薪资福利等前提下,将部分员工安排到产能相对饱和的生产线上。武汉厂方认为,这是企业正常的人力资源和岗位调整,但员工们认为厂方违反了劳资合同。无独有偶,富士康烟台厂部分员工也因同工不同酬集体向厂方表达不满。富士康武汉工厂有3万多名员工,是全球最大的台式电脑生产基地,而富士康烟台厂更有超过6万名员工。

按照郭台铭原本的管理构想,深圳总部几十万员工将逐步转移到内地厂。一个地方厂大概5万人,相比几十万人容易管理。不过,这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则是当初郭台铭大举在中西部布局,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人力成本。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从深圳分流到武汉、烟台、成都、郑州等地的员工,回到家乡后,虽然干的还是那份工作,薪资水平却大为下降,这就引发了同工不同酬的问题。

富士康深圳厂一名河南籍女工在签署返乡工作协议后抱怨说,工资和社保福利不公平,“好像河南工人是富士康的二等公民一样”。因为她的基本工资比在深圳时低,在河南办的医保也不能在深圳用。类似的管理问题,似乎非富士康一家企业能解决。即使富士康将工厂和员工分布在内地不同城市,但百万员工的规模,足以使其成为一个小型社会或社区,百万名员工的心理归属依然在富士康,它考验着郭台铭。

郭总原来打的是“分迁内地设厂,降低人力成本”的如意算盘,现在却变成了同工不同酬的烫手山芋。不加工薪,各地工潮此起彼伏;同工同酬,则让降低成本的计划打了水漂。诸多因素都迫使富士康必须从单纯企业管理模式,向更高的社会管理模式迈进。而社会管理更注重人文关怀,这与代工企业所追求的低成本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种“头痛”之苦,眼下还不知如何化解,郭台铭还得熬下去。

“头痛”之二,是国内外日甚一日的对富士康作为苹果”血汗工厂“的揭露和抨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