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光伏产业发展受困体制“网关”

2012-02-10 10:28来源:经济参考报关键词:光伏光伏产业光伏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但事实上,政策引导的结果恰恰与此相反。“当前的国家政策总是集中在某一个点上,永远不是系统化的思维。”在某光伏企业的张总看来,中国的上网电价政策缺乏相应的细则,例如没有规定补贴截止日期,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此外,上网电价没有分区,于是大批发电站被集中建设到光照资源丰富的西部,但其内部无力全部消化,最后又要向东部远距离输送。如此之下既浪费了资源,又使得成本大增,进一步降低了经济竞争力。

与此同时,作为分布式开发示范的“金太阳”工程,由于机制漏洞,并缺乏相关配套规范,也面临着“隔靴搔痒”的问题。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括若干产业领军者在内的一些公司已撤出了已获“金太阳”计划批准的工程项目,而主要原因就是补贴不足造成项目亏本。

而对于还要靠“金太阳”运转的中小企业来说,面对肯定要赔钱的项目,唯有想尽办法节省成本,甚至是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产生很多无法上网的废电。

然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并网难。很多屋顶光伏发电因为无法并网,只能闲置“晒太阳”。而且,本可用380伏电压直接使用的分布式光电装置,却因“供电专营”的规定,被要求原地升压至10千伏以上入网计价,再降回380伏按销售价格结算,无端增加了大量输变电投资。

地面建设的光伏电站也遭遇了类似的问题。张总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自己运营的电站,有一部分到现在都没能并到网。而且在并网的过程中,电力方案必须由电网的电力设计院来承担才可以通过,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并网的成本。

“并网难主要是体制方面的问题,并网侵犯了电网公司的利益,所以电网公司对于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阻碍可再生能源并网。”江华坦言。

李胜茂也提醒,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充分借鉴风电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现在国内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比较小,并网难的问题还未凸显出来,但需要“未雨绸缪”。

出路

突破体制“网关”谋发展

“整个光伏产业又在重走其它产业的老路。缺乏科学规划、市场监管不力、准入机制滞后,这一切导致光伏产业产能迅速膨胀直至过剩,并很快出现很多旧模式的弊端。发展到最后,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企业越来越少。”张总感叹道。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