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评论正文

光伏竞标:曲终“议”不断

2010-09-25 16:08来源:中国联合商报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光伏竞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悉,中电投成立于2002年,注册资本金120亿元人民币,其能源发展的重点是在核能和水电领域,在国内光伏发电市场起步比较晚,在与其他四大电企豪门的竞争中尚处于劣势。 

李建民认为,在去年敦煌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中,众多大企业为了夺标,在那场“跑马圈地”热潮中压低价格,结果0.69元/千瓦时的超低价诞生了。 

在今年28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中,虽然规模是去年的28倍,仍然是“僧多粥少”,现在包括中广核、大唐等央企都没有拿到一个项目,中电投一家却拿下七个项目的最低价,的确令人吃惊。 

针对13个中标项目均在一元以下的现象,尚德电力董事长兼CEO施正荣9月17日对媒体表示,按中标价发电“肯定亏本”,要盈利起码要在1元以上。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鲍云樵研究员对《中国联合商报》表示:随着国外光伏补贴的下降,国外光伏市场开始在萎缩,而在国内扩产的背景下,这就需要理性规划,以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局面,适时开启国内市场也是国内发展新能源的需要。这么多企业低价投标说明他们看好国内光伏市场的未来。 

那中电投为何敢于以低价竞标呢? 

沈一扬认为,中电投以低于一元的价格中标,可能看中的是未来光伏产品和设备成本下降的趋势。 

面对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可能导致的产能过剩,带来多晶硅等光伏产品成本下降。李建民表示,中国需要一个庞大的光伏产业和市场,因此,以后出现过剩那也是阶段性的产能过剩。无论是从太阳能光伏行业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每个行业的发展来看,在市场化的条件下,都会出现阶段性的产能过剩。 

中电投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认为产能过剩和技术升级会带来未来光伏产品成本下降。这是中电投敢于低价投标的重要原因。 

能否再次因“祸”得福 

据多家媒体爆料:在去年第一轮光伏特许权敦煌招标项目中最终废标0.69元,定标1.09元之后,获得了位于甘肃敦煌的已遭废标的国投电力集团和英利控股公司组成的联合体的项目,相当于1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其上网电价也是1.09元。 

国投电力和英利联合体投出的0.69元超低价最终“因祸得福”,无疑给央企在本轮特许招标前赴后继的开出超低价解决了后顾之忧,这次国企能否因祸得福值得期待。 

李建民认为,去年有公司因“祸”得福,今年有这么多大企业没有拿到一个光伏项目,今年“塞翁失马”的情况依然有可能出现。 

从2003年,我国第一期陆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开始,到2008年总共进行了5期。通过5期风电招标,大大降低了陆上风电的发电成本,并且有效促进了国内风机制造企业的发展。而国家通过光伏电站特许权招标现在只有两次,发改委摸底光伏发电成本的目的还没有完全达到。所以这种光伏特许权招标的形式目前还会继续进行下去。 

现在我国的光伏发电市场才刚刚开启,发展潜力很大,为了培育光伏应用市场,国家也可能像去年一样拿出一些项目给空手而归的大企业。 

民企盼分一杯羹 

今年,中央对发展光伏产业发展的基调大体是: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国内市场。9月8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确定把新能源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为开启国内光伏市场,推动民企参与光伏产业提供了更多机遇。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表示:“政府推出的‘金太阳工程’和建筑屋顶光伏项目,正式开启了国内光伏内需市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一年50万千瓦(500MW)左右。” 

目前国家能源局最新确定的光伏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5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到2020年则达到2000万千瓦,而今年的这一数字仅为50万千瓦。这意味着5年后国内光伏装机容量要达到今年的10倍。民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自今年5月13日国家颁布“新36条”(即“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意资本进入一些垄断行业,但民营资本却频频遭遇“玻璃门”。 

根据国家第二批光伏特许权光伏招标的规则:竞标公司需为每个标的缴纳500万元保证金,抵押时长为14个月,而且公司必须具备10%的项目资本金,并在公司融资方案中保证30%的自有资金。这一条被很多人士认为是限制民企进入的重要一环。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伏竞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