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其他市场正文

民营光伏回归国内市场撞“玻璃门”

2010-09-16 11:29来源:深度·关注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到2004年,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启动二期扩建工程,产能由3兆瓦迅速发展至100兆瓦。正当企业步入正轨开始高速发展前夕,作为国资控股方的高新区发展有限公司果断退出。马学禄介绍,当时保定市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一致认为,企业孵化工作已经完成,国有资产和管理撤出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国资撤出后,英利的发展不但没有减速反而通过获得海外资产实现跨越式发展,至2006年产能已增加4倍,并于次年成功在纽交所主板上市。

在光伏行业获得政府“保送”待遇的并非英利一家。国内另一家民营光伏巨头无锡尚德也走了这一发展路线,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无锡模式”。2000年,澳大利亚籍华人博士施正荣回国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怀揣着一份200多页的可行性报告跑遍上海、大连、杭州等地,寻找愿意出资800万美元的投资人。无锡市政府成了施正荣的伯乐。果断出资,并委任施正荣为总经理,给予25%的股份。在政府的敦促下,小天鹅集团、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当地企业成了第一批股东。最后项目获得了成功,无锡市政府也适时退出国有股。

暴利神话

民企搭上国际需求头班车

如果说英利和尚德两家企业走上光伏产业道路是出于创业者和地方政府明智的预判,那么时隔一年,国内光伏产业就正式迎来了国家级的政策推动。2001年,中国光伏产业的产能还不足1兆瓦,国家发改委的前身国家计委推出了“光明工程项目”。孟宪淦回忆,当时政府财政拨出了几十亿元资金用于山区的分布式发电建设。

“事实上,这一项目的长远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中国偏远山区的用电难题,更为中国光伏产业的起步拉开了大幕。”孟宪淦说,发展到2003年,中国光伏产能已达到13兆瓦。

孟宪淦介绍,本世纪初民间资本已初具规模,而国内传统产业已趋于饱和,民间资本缺乏出路,在国家释放利好信号的前提下,新能源产业成了民间资本投资的全新兴奋点。而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国内市场大幅度开启仍遥遥无期,即使是2003年的13兆瓦产能,仍不具有任何吸引力,所以民间资本成了起步之初产业布局的主角,也就逐渐定格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角。而这一批企业的提前布局,也为此后迎接国际市场打下了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