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市场正文

万亿级光伏行业巨头在路上

2020-05-28 08:57来源:二级狗看世界作者:二级狗一枚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言: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史,是一部充满血泪极为励志的行业发展史,是中国制造业崛起的典型样本。

一、从组装到全球霸主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现代社会离开了能源,基本上就无法运转了。各国为了发展经济,都在发展能源产业。煤炭、石油、天然气,又称石化能源,基本是靠天吃饭,要看祖上留下的地盘如何。水电,也要是有条件才能发展。核能,要看技术,但由于安全等原因,各国近些年貌似都不再大力发展了。至于可控核聚变之类的,是未来技术,啥时候突破还不知道。

新能源中,光伏和风电,是两个异类。在10多年前,光伏和风电是非常不经济的发电方式,成本奇高。这两个产业是人类靠情怀,靠给子孙后代留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的信念发展起来的。在火电、水电等发电方式的发电成本在几毛钱的时候,光伏发出一度电的成本,要好几块钱,是传统能源发电成本的10倍以上。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中,光伏发电这种方式,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因为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不会有客户去大规模使用。但人类毕竟是人类,人类会考虑未来,会考虑可持续发展,是考虑石化能源用尽了怎么办,会考虑是不是有更绿色环保的能源提供方式。虽然经济上不划算,但光伏行业,还是诞生了。方法就是,政府补贴。

光伏行业出生的那一刻,就有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就有浓厚的白左情怀,就有绿色发展理念。当然,因为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这样的行业不可能诞生在当时仍以求生存、求发展为主要目的中国,光伏行业的原产地是欧美澳等资本主义国家。

在2000年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理念,并准备为此付出补贴的代价,光伏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新能源发展之初,都是依靠政府补贴的。那时候对中国来说,干的活和代工厂差不多,做的是来料加工。市场需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当地政府给补贴,建起的光伏电站成本虽高,但补贴了之后还是可以盈利;光伏各个环节的生产设备,也是欧美国家制造的,中国建厂生产所需的设备也采购自欧美;生产电池片、组建的硅料,甚至最初也都是靠进口的;至于各种光伏的技术路线,基本全部外来,中国就像一个大试验场,晶硅路线、薄膜路线等等各类路线,基本上全玩了一遍;中国做的,就是建厂后生产、制造,然后外销出去。当然,这也符合中国当时世界工厂的定位,利用土地、劳动力、环保不严格等方面的优势,为发达国家生产制造他们所需的产品。

说两头在外都已经是高看刚起步时的光伏行业了,准确的说除了制造几乎是每个头都在外。

就这样一个行业,10多年后,中国成了地地道道的全球霸主。光伏行业的设备,国内基本上都能够生产了,实现了进口替代;上游的原材料,硅料,逐步实现了自产;中游制造环节,硅片、电池片、组建等全流程,中国都可以做;下游市场,中国国内、欧美、中东、印度、南美、非洲等都是我们的市场,随着成本的不断降低,海外市场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些市场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在光伏这个产业,中国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国产替代,基本实现了全球的最低成本和最高品质,基本逼退了发达国家的各类竞争对手,对全球主要市场实现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占领。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史,是中国众多产业对发达国家不断学习、追赶、超越的历史和缩影,也是一部将来值得大书特书的行业发展史。

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史,有几个非常值得一说的地方,这对于我们理解产业发展、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理解投资,非常有意义。我们需要简单的捋一下光伏发展史的关键要点,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何中国的光伏产业能够屌丝逆袭,无法理解国家之前为何在这个行业投入大量的补贴,有助于理解全产业链如何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1、中国光伏产业链,全球霸主地位已经形成

前面已经提过了,光伏行业起步的时候,最初技术在海外,设备生产在海外,市场在海外,硅料等原材料在海外,国内做的是高耗能、污染大、价值量分配少的加工制造环节。

到目前,中国从上游到下游已经基本完成了全产业链布局和国产替代,德国、美国、澳洲的光伏行业巨头,几乎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或者仅剩研发等环节了,或者已经卖给中国或在准备卖给中国的路上了,原因是中国入局光伏产业链后,各个环节不断降低成本,一轮轮降价,将欧美各大巨头的利润空间封死,持续亏损下只能逐步从这个行业退出了。至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既没有中国基建的效率,也没有中国产业链上下游配合持续降低成本的能力,更难以有比中国更大的市场规模,想获得超越中国制造的规模和成本优势基本上属于异想天开了。前面基本干掉了师傅,后面暂时看不到追兵,这就是中国光伏行业的现状。

一方面已经成了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强大竞争优势,另外一方面,光伏已经逐步平价,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光伏甚至已经成了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庞大的市场喷薄欲出,想想就激动。

2、光伏行业是中国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以市场哺育产业发展的典型

在经济或者产业发展史上,市场或者说市场的规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办法大规模降低成本,没有庞大的市场就没有办法让企业在其中实现持续的增长;没有市场,也没有办法对一项技术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

恰巧,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有足够国土纵深的国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几乎可以发展任何行业和产业,因为都有需求;只要做的足够优秀,就有可能成为全球巨头,因为单一市场规模最大。以前的时候,美国人说,只要做的美国第一,基本上就是全球第一。原因可以讲很多方面,但美国是发达国家中人口体量最大,美国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凭借美国的优势进行全球化倾销,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原因。

韩国和以色列等小国的创业者非常羡慕中国的创业者,原因是他们国土和人口规模太小了,一项技术或者产业搞出来后,市场规模搞不大,没法搞成大体量的公司。公司体量还不足够大的时候,内需就开发完了,就需要开发国外市场,而国外市场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各种壁垒和差异,大幅的提高了市场开发的成本。这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遇到了中国这样的对手,虽然技术上可能会稍微差一些,但是靠着庞大市场中国的对手可以养活自己并不断进步优化技术,最后形成成本上的强大竞争力,成本竞争力形成后会获得利润,利润又能支撑投入更多的研发,最终不仅形成成本竞争力,还能形成技术竞争力,变成了质优价廉,这样他们就直接被打垮了。以色列人搞出了ICQ,把这项技术发扬光大的是腾讯。同样,欧美人搞出了光伏产业,把光伏产业发扬光大的也是中国人。其他很多产业和领域都是,尤其是在制造业,中国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获得竞争优势。高铁,大飞机,芯片等很多行业,都在走光伏行业曾经走过的路。

欧债危机后,欧洲很多国家纷纷削减对光伏行业的补贴,中国当时新上了大量的产能,这些巨额投资直接面临巨亏的情况。后来发改委和能源局,开始对国内建设光伏进行补贴,在国内补贴之下,中国国内市场成为全球新增装机量最大的市场。到了2017年,中国新增装机量和累计装机量,已经形成了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绝对碾压。没有庞大的内需市场,中国的进步绝对不会那么快;没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做支撑,也不可能迅速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3、光伏行业是产业政策成功的典型

说起产业政策,很多人有非常多的非议,尤其是原教旨主义市场派,基本上非常反对产业政策,反对国家对产业的干预和支持。理由很简单,产业政策扭曲市场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产业政策导致了大量无效率企业的存在,产业政策浪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钱,产业政策换不来创新型产业。

从纯市场经济角度,我是认可这些关于产业政策的说法。但从后发国家追赶的角度,产业政策的价值和意义同样非常重大。

如果我们看二战之后发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新加坡体量太小不具备参考意义。日本、韩国、台湾这三个,基本全部采用了产业政策。日本的通产省、大藏省,有一群精英进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各种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财阀内部也协调产业发展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合;至于韩国,朴正熙当总统的时候直接就干预银行和各个产业发展了,直接通过行政方式让银行放款给大财阀,大财阀发展和整合产业。三星怎么长大的?还不是靠着国家和银行的一轮轮输血,搞逆周期扩张,撑到最后打垮日本等国的竞争对手,形成了半导体产业的优势。至于台湾,搞法我们就更熟悉了,蒋经国1970年代开始搞“十大建设”,把基础设施搞了起来,基础设施搞起来后又开始搞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和芯片产业,台湾的产业到现在都在吃蒋氏父子留的老底子。自从民进党和国民党轮流执政后,就没再搞出过啥新产业了,甚至以前搞的核电也放弃了,现在直接搞反智的“用爱发电”了。

对任何国家来说,产业发展是硬道理,没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于所谓的社会进步、民主、法治,根本就更无从谈起。

后发的追赶型国家,搞产业政策的道理也很简单,产业发展落后,不用产业政策进行支持,本国产业发展太慢、形不成竞争优势,在发达国家先发产业优势打击下,没有市场、没有利润直接就被打垮了。而且越是后发国家,体量越小,越难以形成各个行业整体的竞争优势,只能将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某个局部,形成局部优势,在选定的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里形成竞争力。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体量足够大,体制动员能力又强,搞起来产业政策非常容易形成碾压性的优势,当中国搞搞三峡电站、搞搞纺织化工这些产业的时候,发达国家还可以忍。但是你集中力量,不仅搞出了两弹一星,还搞出了航母歼20,搞完了高铁,又要去搞大飞机、搞芯片、搞5G、搞人工智能的时候,就不能忍了。都开始挖人家产业的祖坟了,要是再不吵两句,再不动动手,还对得起人家祖上一二百年打下的基业嘛?

回到光伏产业上来,在2010年欧债危机之前,国内光伏建设体量很小,这个产业是作为一个类似出口创汇、出口赚加工费的产业存在的。

欧债危机后,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希腊等欧洲五国(PIGS)等欧洲国家相继陷落,各国光伏补贴纷纷削减,中国投入数百亿美金建的生产线瞬间成为过剩产能,全产业链面临集体亏损的情况,巨额银行贷款也有变为坏账的风险。与此同时,欧美各国针对中国光伏产业掀起了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市场总量缩小,欧美本国光伏企业日子也不好过,自然要动员政府打击中国的产业链)。国内光伏产业也觉得“委屈”,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我们接过来了,靠土地优惠和退税,补贴发达国家享受清洁的新能源,反而要被倒打一耙。危机之下,中国政府出手了。

自05年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直到2012年,中国国内真正意义上鼓励光伏发电并网的政策几乎没有,至于落实和执行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国内市场极小,光伏产业非常依赖出口。2012年全行业几乎要垮掉的时候,政府出手了,光伏行业被纳入战略新兴产业,一系列扶植光伏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政策支持不仅仅是给补贴那么简单,而是进行顶层设计和规划后,解决光伏行业发展面临的众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靠一个部门是解决不了了,只能是顶层设计。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并网、金融服务、增值税优惠、补贴额度、补贴细则等政策相继推出,国内光伏市场加速启动。


原标题:万亿级光伏行业巨头在路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阅读下一篇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太阳能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