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 (2025—2035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加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稳妥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陆上风电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构建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
原文如下: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 关于印发《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 (2025—2035年)》的通知
鲁环委〔2025〕1号
各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省委和省政府各部门、单位:
《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已经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
2025年4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美丽山东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
为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部署,坚决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推进美丽山东建设,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切实维护生态安全,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塑造绿色低碳转型新优势,努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美丽山东新篇章。
坚持全领域转型、坚持全方位提升、坚持全地域建设、坚持全社会行动。到2027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美丽山东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显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稳固,美丽山东目标基本实现。展望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东全面建成。
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
1.保育永续利用生态空间。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构建“两屏、三带、七廊、八心”生态保护格局。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设立和长岛国家公园创建,逐步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格河湖水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岸线分区管控,重点保护以黄河、大运河、马颊河、徒骇河、沂河、沭河等主要河流和南四湖、东平湖等重要淡水湖泊为骨干的河湖水系。加强沿黄重要湿地、河口、湖泊、森林等生态空间共保共育,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东平湖生态治理,打造济南—德州—聊城、滨州—淄博—东营黄河风貌带。严格保护海洋生态空间,构建“一带、两湾、三海域、五岛群”的全省海洋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探索优化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划定严格保护、限制开发和优化利用三类岸线,严控海岸线开发建设活动,严守自然岸线保有率。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与相应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核对一致,合理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制定由省级、3大经济圈、16市、生态环境管控单元等组成的“1+3+16+N”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体系,实行“一单元一策略”精细化管理。统筹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及时调整和控制开发行为。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健全生态保护监管政策标准体系,完善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布局,建设重要生态空间“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网络体系,持续开展重要生态空间强化监督工作。到2035年,全省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4.5%,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完成国家下达的保护目标,生态保护红线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典型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
2.打造高质高效农业空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上图入库。按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要求,推动零星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整合优化,促进集中连片。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全面提升耕地质量,重点加强黄泛平原区、山前冲积平原区、黄河三角洲、鲁东低山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等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耕地用途管制,落实省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占补平衡制度。按照“恢复优质耕地为主、新开垦耕地为辅”的原则,科学安排补充耕地空间和时序,统筹实施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落实补充耕地任务,禁止围湖造田和围垦河道。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32.74万公顷(9491.1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560.81万公顷(8412.20万亩)。
3.形成集约紧凑的城镇空间。立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载体功能,编制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持续优化城镇体系和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加强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按照城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主体功能定位,引导人口合理集聚,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融合产业空间、创新空间和城市空间,形成以济南、青岛、烟台“三核”为主引擎,以济青产业发展带、沿海产业发展带“两带”为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空间布局。落实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制度,严守城市黄线、蓝线、绿线、紫线,促进城镇有序、适度、紧凑发展。
(二)“双碳”引领绿色发展。
1.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全面落实《山东省碳达峰实施方案》。以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总抓手,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主要行业碳排放有序达峰。稳步推进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深化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4个城市国家低碳试点,加快二氧化碳达峰进程,积极谋划落实碳中和任务。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领域典型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实施“绿碳”碳汇试点建设,整体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升海草床、滨海盐沼等固碳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碳计量中心,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和制度建设,开展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方法及标准研究,积极推进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
2.实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措施。着力推动产业低碳发展,深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以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领域为重点,控制产业过程碳排放,加大短流程炼钢工艺推广。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能和新能源车辆。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以农业、油气系统、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为重点,加强甲烷、氢氟化碳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理。落实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落实国家碳市场监管要求,加大企业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夯实火电、水泥、电解铝、钢铁等行业碳排放数据管理,为进入全国碳市场打好基础。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加强重点排放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核查。
3.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探索开展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相关标准研究,推动实现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一张网精准化管理,建立大气污染物减排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目标指标体系和实施路线图。以2035年实现所有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标为目标,倒排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与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时间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与碳达峰工作。将温室气体排放管控纳入环评管理,积极探索减污降碳协同治理路径和有效模式。
(三)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用好“两高”行业电子监管平台,推行清单化、动态化、精准化监管。推进高耗能产业全流程清洁、循环、低碳改造和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推进“两高”行业能效升级。对有色金属冶炼、水泥熟料等行业整治要求,通过产能转移、产能置换等方式,提升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融合化转型升级。统筹推进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稳妥推进地炼产能整合转移,加大短流程炼钢工艺推广,逐步减少独立焦化。推动能源、钢铁、焦化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存量企业及园区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技术创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深入开展企业环保和清洁生产“领跑者”行动,系统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巩固提升冶金、化工、轻工、建材、纺织服装、机械装备等六大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生产工艺革命、产品精深加工和绿色低碳转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建立绿色导向的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全过程监管机制。培育以绿色生态为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加快建设美丽田园综合体、海洋生态牧场。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生态文化等生活型绿色服务业。
2.强力突破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新兴产业,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探索培育“生态+数字”新模式和新业态。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梯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以绿色化工、绿色智造、绿色港口、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为重点,培育“领航型”企业。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面向油气开发、深远海渔业、核心配套等领域,建设世界领先的海工装备基地。加快海洋新材料研发应用,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培育壮大生态环保技术装备和材料制造业,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和生态环保制造业发展。促进生态环保产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311”工程。以生态修复、农业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等为重点发展环境服务业,培育做强一批环保技术服务企业。发展未来网络、碳基半导体、类脑计算、深海极地等未来产业,做强氢能及储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磁悬浮等园区。
专栏1:绿色低碳产业重大工程
1.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在建材、化工等领域实施产业集群绿色化改造工程。以钢铁、焦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全流程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项目。
2.新兴产业创新突破。实施一批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以重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培育集成电路、大数据、高端软件、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一系列数字产业培育工程。开展碳捕集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快二氧化碳气驱采油与地下封存等技术攻关应用。
3.生态环保产业培育。在济南、青岛、淄博等市建设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在青岛、枣庄、烟台、潍坊、济宁、泰安、日照、德州、聊城、滨州等市建设10个生态环保产业特色园区。
(四)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1.强化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控制。坚持“先立后破”,充分挖掘现有大型煤电机组供热潜力替代,有序推进低效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优化电力结构,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通过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加大燃煤锅炉淘汰力度。压减散煤消费,因地制宜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加大散煤替代力度,重点区域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逐步推进山区散煤清洁能源替代。保持石油消费处于合理区间,持续推进成品油质量升级。
2.大力发展新能源。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加快打造山东半岛海上风电基地。稳妥有序推进陆上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陆上风电改造升级。积极参与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发,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构建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有序推进海阳、荣成等核电厂址开发建设,打造胶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积极推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
3.推进能源技术模式革新。大力推进能源技术模式革新,探索可再生能源制氢、储能应用等新模式,构建智慧能源系统。培育壮大氢能产业,实施“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实施“外电入鲁”提质增效行动,扩大“绿电入鲁”规模,加快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建设,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不断提高省外来电规模和绿电比例。提升新型储能应用水平,加快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能量型锂电池、压缩空气等先进储能技术,实施一批新型储能工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获悉,上半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共开工建设35~500千伏电网工程88项,变电容量981.1万千伏安、线路长度2238.0千米;建成投运35~500千伏电网工程86项,变电容量884.0万千伏安、线路长度1954.1千米,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8%、57%,超额完成上半年电网建设任务。今年,山东电网有400余项35千伏及以
当前至2030年是我国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期。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电网高质量发展,坚定当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主力军,全力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上半年,公司加快新能源外送通道建设,扎实做好配
7月10日,滨州市沾化区关于解释转发《关于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等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提升光伏发电质效,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项目建设。2024年积极推进鲁北风光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项
7月10日获悉,今年上半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开工建设35~500千伏工程88项,建成投运86项,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8%、57%,超额完成上半年电网建设任务。今年,山东电网在建35千伏及以上工程400余项,线路计划投运规模超过4000千米,总量比2024年翻了一番。上半年,国网山东电力统筹计划安排,深化专业
近日,北京院勘测设计的全国最大卤盐池风光储项目——国电投吉电(潍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光储多能互补试点项目首批42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项目位于卤盐池地区,距离海边较近,具有盐雾腐蚀。总规划容量为1750兆瓦,含1500兆瓦光伏和250兆瓦风电、538兆瓦/1076兆瓦时储能。作为全国卤盐池环境下
5月30日,北京院勘测设计的国电投吉电(潍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风光储多能互补试点项目首批420兆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对于积极响应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十四五”开发计划,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项目总规划容量为1750兆瓦,含1500兆瓦光伏和250兆瓦风电、538兆瓦/1076兆
5月13日,山东滨州500千伏高地变电站开工,本期新建150万千伏安主变压器1组,架设500千伏出线2回、220千伏出线5回。该站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新能源电力送出的枢纽变电站,建成后可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大范围配置和高比例消纳,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在高地变电站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重点工作研讨班提出,“要提前做好迎峰度夏准备”“按期投产140项度夏重点工程”。公司坚决扛牢电力保供首要责任,统筹部署、稳步推进迎峰度夏重点工程建设,持续提升电网供电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各单位落实落地落细各项目标任务,抓紧电网建设黄金期,深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3月31日~4月3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山东山东500千伏弥河输变电工程3月24日,由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的500千伏弥河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作为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的送出工程,弥河输变电工程的投运拉开了国网山东电力以高电压等级、大容量方式服务新能源项目并
3月31日,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是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也是国家海洋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首个获批的光伏用海项目。项目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滨海镇,占用海域滩涂1.58万亩,安装光伏组件169万余块,敷设电缆超8000公里,集电线路最大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
7月13日,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光伏场区建设项目EPC工程总承包(第二批)招标公告发布,本项目分为3个标段,预估建设容量为1.72GW。详情如下:山西晋北采煤沉陷区新能源基地项目(简称“晋北基地”)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配套清洁高
7月10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举办新闻发布会,中电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郝英杰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中电联连续20年发布年度发展报告。作为中电联“1#x2B;N”年度系列报告的主报告,《报告》以电力行业统计与调查数据为依据,系统回顾了我国电力行业2024
第六章非化石能源发展本章作者伍梦尧(中能传媒能源安全新战略研究院)一总体发展概况01非化石能源成为发电量增长主要力量2024年,全国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4%,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量占总发电量增量的比重达到84.2%。其中,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2024年度发
日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依托仿真实验室ADPSS平台完成±800千伏昭沂直流近区新能源全电磁暂态仿真分析,初步建立了仿真实验室全电磁仿真流程。本次仿真分析针对昭沂直流控制区新能源500千伏汇集站单线送出场景,对极端工况下可能出现的非全相过电压问题开展精细化分析。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更
蒙古自治区能源局7月4日消息称,内蒙古首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配套外送通道——蒙西(内蒙古西部)至京津冀直流输电工程,顺利取得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批复,标志着该工程正式转入建设实施阶段。蒙西至京津冀直流输电工程是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三交九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首批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电力交易是服务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建设和新能源全面入市的新形势新挑战,如何更好发挥市场作用,实现新能源更高质量发展?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总经理、党总支副书记谢开。《国家电网》:
6月26日,蒙西至京津冀±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蒙西至京津冀工程”)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核准批复,每年可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的360亿千瓦时“绿电”打捆送至京津冀地区。蒙西至京津冀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条获批的以输送“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新能源为
近日,青海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获得备案,标志着华电青海公司“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开发建设迈出坚实一步。柴达木沙漠格尔木东基地是目前国内规划建设容量最大、总投资最大、新能源占比最高、包含海拔最高的超超临界火电项目的“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电源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跨
盛夏时节,天山南北,绿意盎然。一排排光伏板整齐排列,风机叶片迎风转动,昔日的茫茫戈壁如今已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风水宝地”。在新疆哈密,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将风光资源转化为清洁电能。这些清洁电能通过“疆电入渝”工程直抵2260千米外的重庆,点亮巴渝万家灯火。6月10
北极星输配电网整理了6月23日~6月27日的一周电网项目动态。安徽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6月20日,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安徽500千伏金牛输变电工程属于陕北—安徽±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的配套送出工程之一,线路全长152.8千米,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铁塔370基。浙江浙江衢州衢江横
7月17日,山东省发改委、工信部、能源局联合印发《山东省零碳园区建设方案》,并在附件提出省级零碳园区14项指标:1、整体目标坚持“高标准、少而精”原则,加强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要素保障,分期分批,有序推进我省零碳园区建设,逐步达到国家级零碳园区标准要求。到2027年,全省建成15个左右省级
7月10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青岛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方案》。文件提出,积极稳妥发展非化石能源。积极布局海洋新能源,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海域集中开发海上风电,加快深远海海上风电项目和即墨区海上光伏项目建设,谋划储备远海漂浮式光伏项目,力争2030年建成千万千瓦级海上
7月10日,滨州市沾化区关于解释转发《关于印发滨州市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十强产业”“十大扩需求”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等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提升光伏发电质效,根据国家政策调整,稳妥有序推进海上光伏项目建设。2024年积极推进鲁北风光基地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具备条件的项
“531”后,风光新能源正式进入市场化“下半场”,各省136号文承接方案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此前,北极星已就正式下发文件的新疆、蒙西、蒙东三地136号文承接方案重点进行了梳理(正式文件!新疆、蒙西、蒙东136号文规则对比)。那么,众多周知,保障新能源项目平稳过渡,136号文的一个关键设计即新能源
7月10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园区名单的公示》。根据公示名单,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绿色循环产业园、青岛市氢能产业园、庆云经济开发区中庆新能源绿色近零碳产业园、冠县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10个园区入选试点名单。原文见下:关于2025年度山东省绿电产业园试点
7月4日,山东淄博市淄川区发改局发布关于2025年第十一次光伏平价上网项目名单的公示。根据公示名单,入选2025年第十一次光伏平价上网项目为淄博衡运经贸有限公司220KW太阳能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淄博奕垚恒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新上170k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两个项目均为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采用自发自用余
6月30日,山东省烟台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第144613号:关于“深化工业余热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融合应用,加速烟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议的答复》。文件提到,截至2024年底,全市光伏装机容量698.8万千瓦,占全省光伏装机容量的9.2%,占全市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的40.8%。其中,陆上集中式光伏
6月27日下午,山东省发展改革委亲清发改会客厅总第18期,今年第5期“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在济南举办。活动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25〕136号)精神,围绕我委会同省能
6月24日,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发布关于征求《山东省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涉网安全能力提升工作方案》意见的函。方案指出,纳入涉网安全管理范围的新能源和新型并网主体(以下简称并网主体)包括并入电网的各类集中式风电、集中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新型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智能电
6月23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布2025年度济南市光伏建筑试点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经自愿申报、专家评审,决定将“中建八局建筑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产业基地项目(一期)扩建研发中心”等3个项目列为2025年度济南市光伏建筑试点创建项目。原文如下: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公布2025年度济南
2025年6月17日,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山东监管办公室联合印发《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现就《实施细则》制定背景、制定依据和过程、主要内容等方面解读如下。一、制定背景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双碳”战略目标,加快推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