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浙江湖州:到2030年光伏装机将达到5GW以上

2024-07-05 13:40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浙江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五)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1.加快新能源化,提升运输装备低碳化水平

(1)加快城市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化。采取资金补助、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快公交、出租、邮政、环卫等城市公共领域车辆新能源更新,提倡使用新能源混凝土搅拌车,到2025年,实现城市建成区公交车(应急保障车辆和特殊需求车辆除外,下同)新能源化比例保持100%,出租车、邮政快递业全行业配送比例分别达到80%、89%以上。完善公务车辆采购制度,到2025年,新增和更新公务用车新能源化比例达到100%。

(2)引导社会车辆新能源化。构建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新能源汽车通行便利、停车优惠等政策,加强充电桩车位燃油车占位管理,实施差异化交通管理,引导提升新增私人小汽车中新能源车比例,到2025年、2030年,当年新能源汽车注册登记数量占比力争达到20%、40%。

(3)积极推动船舶新能源化。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等船舶应用,鼓励相关企业在安全可控前提下开展氢(内燃机)、氨、非粮食原料先进生物液体燃料和可再生合成燃料船舶试点。到2025年、2030年,力争内河客运船舶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化比例达到78%、100%。

2.以内河航运为重点,构建清洁低碳绿色高效运输体系

(1)深化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先行示范区建设。推进千吨级航道贯通成网,建成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湖州段)、东宗线湖州段四改三航道整治等工程。提高公用码头占比,建成投用长兴铁公水码头项目三期、天畅智慧物流综合体码头等项目,试点推进内河骨干航道重点港区码头泊位提升改造工程。探索形成“管养用”一体的智慧航道体系,发布智慧航道市级标准。加快推进湖州铁公水综合、德清临杭、德清港国际、长兴铁公水综合、安吉上港等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衔接、信息互认共享,探索联运业务“一单制”模式。大力推广内河三层集装箱运输,到2025年,内河集装箱吞吐量达100万标箱。支持长兴县创建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示范县。

(2)完善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大力推进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创建,争创国家级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形成“全域绿配”湖州品牌。完善以综合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公共配送(分拨)中心、末端配送网点为支撑的城市配送网络,健全以县级物流中心、乡镇配送站、农村货运网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加快推动城乡配送中心、配送网络、配送资源协同共享,创新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共同配送、夜间配送等集约化运输组织模式。提升货运智能化水平,推广应用物流机械化、自动化装卸、分拣设备,鼓励机器人、无人叉车、无人机等试点应用,提升配送智能化水平。

(3)健全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完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构建由城市轨道、中运量快速公交组成的快速通勤系统,形成“2+4+N”客运枢纽网。建立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制度,精准对接公众出行需求,实时优化调整公交线路。强化公交场站与轨道交通衔接,推进德清城西公交换乘枢纽、长兴煤山公交枢纽站等项目建设,推广无感安检、无感通关、智能引导、人站互动等现代化服务,实现便捷换乘。到2025年,城市公交站点300米半径覆盖率达到60%,主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40%,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推进城乡公交服务一体化,加强城乡公交基础设施、运输服务资源共享和衔接,发展城乡微公交,鼓励开展预约式、定制化等个性城乡公交服务。

3.统筹交通全要素,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

(1)建设绿色低碳“交通走廊”。深化美丽公路建设,推广应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发展公路沿线碳汇。依托运河历史底蕴、人文价值和自然风情,积极推进美丽航道工程建设,健全和完善航道养护管理长效机制,到2025年、2030年,美丽航道里程分别达到318公里、380公里。以环南太湖、沿运河带等为重点,大力推进交通绿道、滨水绿道、城镇绿道、乡村绿道、森林绿道等多类型绿道建设。打通南浔-乌镇、安吉-临安等省级区域绿道,到2025年、2030年,省级绿道规模分别达到315公里、380公里。

(2)推进交通枢纽场站绿色升级。依托湖州东站、南浔站等新建项目和湖州站、长兴站等改建项目,推广节能设计理念,打造绿色低碳交通枢纽。鼓励利用太阳能光伏、热泵等节能技术,加快构建“分布式光伏+储能+微电网”的综合客运枢纽能源系统。推进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到2025年、2030年,全市低碳高速公路服务区占比分别达到30%、50%以上。打造低碳港口,加大港口岸电建设和使用力度,加大船舶受电设施和改造力度,到2025年、2030年,充换电港口分别达到90个、100个,港口岸电数量分别达到500套、600套,纯电动船舶分别达到10艘、100艘。迭代升级德清绿色码头建设标准,推进全市扩围建设。推广南浔练市等近零碳水上服务区建设模式,将城东、和孚、韶村、梅溪等打造成为融合岸电、风能、光伏、污染物收集处置等多要素的水上低碳服务区,建成具备“低碳清丽、智慧共享、人水共亲”等特质的内河低碳水上服务区示范群。

(3)推动实现充电基础设施城乡全覆盖。加快城乡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网络为依托,推动充电基础设施从城市逐步向城区边缘、县城、乡村区域延伸,补齐乡村地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实现公共充电站“县县全覆盖”、公共充电桩“乡乡全覆盖”,形成城市五分钟、城乡半小时充电圈,到2025年,城市地区、乡村地区分别建成公共充电桩4200根、5000根以上。加快推进全市商用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

(六)推进碳汇能力巩固提升

1.聚焦生态系统,稳步提升碳汇能力

(1)以安吉为核心提升林业碳汇能力。高质量编制湖州林业碳汇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设国家竹林碳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州工作站,加快推进林业碳汇(竹林碳汇)研究和CCER项目开发。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修复力度,实施竹林、白茶林、板栗林等重要林地和森林资源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森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加快珍贵树种发展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功能。严格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加强天然林松材线虫病疫情控制,积极开展天然中幼林抚育,加快推进退化林修复。建立健全森林可持续经营体系,持续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改革。

(2)以德清为核心提升湿地碳汇能力。严格按照“占补平衡”原则实施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管建设开发侵占自然湿地,保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完善湿地分级管控机制,加强吴兴西山漾、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等省级以上湿地的恢复和治理。因地制宜采取退田还湖、退养还滩、退耕还湿、河岸带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植被恢复、生态补水、外来入侵物种和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恢复保护湿地生态空间,重点恢复德清下渚湖等重要湿地空间。强化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湿地旅游开发管理。

(3)全域提升农田碳汇能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壤健康行动,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有机肥施用、秸秆利用、土壤改良、绿肥种植等技术应用,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积极开发应用二氧化碳气肥等增汇型农业技术,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提高农田固碳增汇能力。联合浙江大学、中国农科院、浙江省农科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农业碳汇项目研究,探索开展水稻炭基肥料应用和秸秆碳汇应用示范。

(4)大力提升低碳茶园碳汇能力。开展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试点,集成应用一批茶园固碳减排关键技术,创新推广一批绿色低碳生产模式,培育打造一批生态低碳茶园,构建生态低碳茶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提升低碳茶园固碳增汇能力。到2025年,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争取建成全国首批生态低碳茶整建制推进示范县,建成生态低碳茶示范基地规模3万亩以上,培育示范区核心生态低碳茶认证企业50家以上。

2.聚焦共同富裕,拓展碳汇价值转化路径

(1)完善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竹林碳汇计量监测理论和技术体系。持续完善湿地碳汇计量方法学研究,探索将生物多样性价值、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湿地碳汇定价因子,研究制定湿地碳汇计量标准。积极推进农业碳排放与碳汇监测、报告和核查体系建设。

(2)深化竹林、湿地碳汇交易改革。以两山合作社为重要载体,推进竹林、湿地碳汇收储、核证、备案等开发管理。应用数字技术大规模推动碳汇产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碳汇产品开发,做大竹林、湿地碳汇交易项目储备。深化安吉国家林业碳汇试点县、竹林碳汇交易试点工作,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竹林碳汇收储和交易中心落户湖州。

(3)完善碳汇产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碳汇纳入生态保护补偿范畴,健全政府引导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体系。探索引入“碳汇”补偿方式进行生态修复,以认购“碳汇”补偿费的方式对受损的生态环境进行替代性修复。探索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的方式,开展竹林、湿地碳汇权益有偿交易。

(七)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低碳高质量发展

1.推动绿色低碳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

(1)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协同创新。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氢、电化学储能、CO2化学与生物转化利用等方向,开展新材料、新方法、新机理研究。聚焦绿色低碳技术与生物技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的协同创新,持续强化物质转化、先进材料、多技术耦合等研究,运用碳卫星监测评估技术加强碳排放与碳汇测算等新兴技术创新。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南浔光电产业、南太湖新区生物质能产业技术创新,依托浙能、天能等优势企业重点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高压气态和液态储氢、固态储氢、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在安吉县开展热电CO2利用、竹林碳汇、生态保护与修复等稳碳增汇技术攻关。积极创建省、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到2025年,重点突破煤电低碳清洁利用、分布式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钠离子储能硬碳制造技术等关键技术10项以上。

(2)加强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每年发布绿色低碳科技项目申报指南,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加强新能源技术转化,积极部署氢能、储能等领域先进技术。积极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国内外先进技术,聚焦水泥、纺织、化纤等重点传统行业,引进消化国内外低碳先进技术,推动低碳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促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2.打造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

(1)培育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转化平台。推进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白马湖实验室长兴氢能基地、德清县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绿色低碳安全储能技术创新中心等“双碳”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领域,鼓励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湖州师范学院等院校创建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建设绿色低碳领域市级科技创新平台20家以上,争创省级科技创新平台5家以上。

(2)健全绿色低碳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引领作用,加快吴兴现代物流、南浔智能电梯、德清地理信息、长兴新能源、安吉绿色家居等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围绕绿色低碳技术加大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3.创新创业主体培育和创新人才引育

(1)加快培育创业创新主体。加快实施头部企业领雁工程和科技企业“双倍增”工程,进一步完善高企、科技型企业和双高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梯次培育机制,积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到2025年,培育10家以上绿色低碳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5家高新区绿色低碳升级,培育300家以上绿色低碳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

(2)加快引育高端人才团队。聚焦碳中和技术需求,结合“南太湖精英计划”的实施,积极开展碳中和领域院士创新工坊建设,培养绿色低碳领域本土高层次人才,培育“双碳”领域本土咨询、认证服务机构,扩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到2030年,力争引进50名以上碳中和领域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20个以上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绿色低碳领域本土高层次人才3000人,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人才200人。

4.塑造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

(1)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融合。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加强在绿色发展、科技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和政策协同,推动人才、技术、金融等创新要素跨区域开放、共享和流动。鼓励头部企业开放各类创新资源,引导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南太湖新区开展企业协同创新先行先试。

(2)实施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按照“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的原则,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围绕“绿色创新引领生态资源富集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主题,高标准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聚焦氢能、储能、CCUS等领域,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依托西塞科学谷,开展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机制创新,举办碳达峰碳中和高端论坛。

(八)推进绿色低碳全民行动

1.坚持理念先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1)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常态化更新生态环境保护读本,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教育,让学校成为引领社会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阵地,到2025年,学校低碳教育覆盖率达到100%。面向企业、社会组织、公共机构等各类主体开展低碳主题宣传和培训,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及相关行政单位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分阶段、分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开展培训。开展“美丽湖州,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工厂、进机关,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

(2)广泛开展绿色宣传。聚焦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光盘行动”等公众参与度高的绿色生活行为方式,充分运用新媒体等新型宣传方式,全方位推进浸入式、互动式宣传。推动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持续发布绿色低碳生活指数报告,贯彻实施绿色生活评价通则,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2.倡导全民参与,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1)促进绿色消费。深化绿色认证改革,推进德清“乡村民宿”、安吉“美丽乡村”等绿色认证试点,持续完善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节能产品等采信、评价、认证制度,丰富“天下湖品”等本土化绿色低碳产品种类。开展绿色商场创建活动,鼓励和支持商场、超市设置绿色产品销售专柜,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宽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到2025年,累计建成省级绿色商场25家;到2030年,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商场3家。在湖州市绿色集采平台上开设绿色产品馆,在本地生活应用平台优先推荐绿色产品,开设绿色产品展览馆,利用中国绿色产品标识认证信息平台湖州试点专栏等载体,扩大绿色产品消费者知晓度。倡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以竹代塑”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消费用品使用。促进居民耐用消费品绿色更新和品质升级,健全强制报废制度,进一步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2)践行绿色生活。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细胞建设行动。积极开展大型活动事前碳预算、事中碳管控、事后碳中和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倡议举办“零碳”会议。组织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倡议活动、绿色出行宣传月和公交出行宣传周等活动,全面发动机关事业单位优先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推进“1公里步行、2公里骑车、3公里公交”的“123”绿色出行专项行动。到2025年、2030年,中心城区居民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5%、80%。深化“光盘行动”,在醒目位置设置节约用餐标识,通过优化菜单、设置引导标识、提供打包服务等方式,倡导“适度适量、浪费可耻”的餐饮文化。严格执行酒店行业“一次性用品减量措施”,提倡循环使用与绿色替代方案。鼓励家庭合理使用空调等家用电器,减少待机能耗。开展绿色包装全覆盖行动,推行绿色外卖、绿色快递。支持吴兴区打造绿色生活样板实践地。

(3)统筹推进全民碳普惠。以个人绿色低碳行为碳减排价值实现为主攻方向,整合优化“碳达人·惠湖州”“绿色生活文明码”等数智平台,完善“碳标签”“碳足迹”等制度,科学打造可识别可量化的绿色行为碳减排场景,全面构建“识别精准、参与便捷、场景丰富、普惠有力”的碳普惠机制。推进居民生活碳减排量与全国碳市场、企业碳中和、城市数字货币发放、个人绿色征信等项目的对接,推广碳积分等碳普惠产品,创新个人绿色金融产品,扩大社保卡(市民卡)在绿色低碳生活场景的使用范围,推动社会主体对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给予多样化奖励。

3.聚焦企业主体,引导履行社会责任

(1)推动企业绿色发展。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有效调节社会主体利益,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内生动力。实施能源利用高效低碳化改造,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制定节能减碳工作方案,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管理水平提升。加大企业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开展清洁生产型“产业生态圈”试点,鼓励企业提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品和服务。提升企业碳排放管理水平,打通关键产品全生产周期的物料、辅料、能源等碳排放数据以及行业碳足迹数据,开展产品碳足迹测算与评价。

(2)鼓励企业践行责任。推动规上企业加强环境信息披露,定期公布企业碳排放信息,引导上市公司完善ESG管理体系。利用绿色金融等政策工具,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企业资源节约和环境责任意识,提升资源利用和绿色低碳水平。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开放日,建设教育体验场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和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作用,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绿色低碳发展主体责任。

四、区县碳达峰重点任务

(一)吴兴区

全面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居住建筑、公共建筑以及规划要求范围内的相关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鼓励建筑企业建造三星级绿色建筑,到2025年,全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进一步对大东吴杭萧钢构装配式生产基地、乔兴绿色建材生产基地等项目进行政策扶持,提高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节能水平,到2025年,全区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推进构建“车-油-路”一体绿色交通体系,提升公交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37%。

推进吴兴经济开发区以新凤鸣集团湖州基地为核心,开展化纤行业生产过程中废水、物料循环利用。依托力聚热水机、德马科技等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加快形成物流装备、工程装备、机电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产业链。依托美欣达集团循环经济产业园,推进废旧汽车、废轮胎、废化纤面料、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再生利用,构建区域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湖州现代物流装备园区物流装备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集成服务全链条发展。引入报废装备拆解企业,推进铁、铝等废金属回收利用。推进织里童装产业低碳发展,采用低碳服装面料、可降解生产加工助剂等,开展童装“碳标签”研究。加大园区分布式光伏建设,到2025年园区分布式光伏装机达到15万千瓦。

(二)南浔区

重点培育光电通信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家居、智能电梯、高效电机、电线电缆、现代纺织、金属新材六大优势产业,全力打造“2+6+N”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力争分别达到60%、40%。加快木业、纺织、化纤等传统产业转型,严格限制印染产能,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延伸地板企业产业链条,构建废旧边角料再利用体系。推进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推动电梯等行业探索开展碳标签试点。以南浔古镇景区为重点,部署智能感知设施和智能终端,促进景区内客流引导,与碳普惠平台进行桥接,开展低碳旅游积分兑换等活动,积极打造零碳旅游景区建设。

推动南浔经济开发区扩容升级,引导发展光电信息、智能电梯、绿色家居等主导产业,提升主导产业集聚度。持续做强新型电子元器件、光纤光缆、高端电磁线等电子信息基础材料,全力打造“南浔数字光谷”。推进智能电梯、绿色家居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推进绿色家居产品开展绿色认证,推动产业转型。

推动南浔智能机电产业园区聚焦打造电梯整机制造、配套件生产、安装维保全产业链,依托电梯龙头企业引进培育一批关联制造企业,重点加强高速电梯曳引机、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企业引入。推动电机、电磁线产品提档升级,发展直驱变频电机、特种电机、微特电机、超微细电磁线等产品。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推进废铜、废铝、废钢、废木材等资源再生利用。优化提升纺织印染产业区,加快纺织印染低小散企业整治和搬迁集聚,推动污染集中处置和能源集中供应,开展企业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能源梯级利用。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

(三)德清县

以下渚湖天然湿地为样本,依托两山合作社建立湿地碳汇交易平台,研究制定碳汇计量方法学和核算标准体系,推进湿地碳汇交易和“碳汇金融”创新。依托全省唯一的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加快道路生命周期信息系统建设,实现道路全生命周期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应用。持续推进民宿服务绿色认证工作,全县每年新增通过服务认证民宿10家以上。

推进湖州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大做强地理信息、人工智能、通用航空等高端制造产业,积极培育新材料、医药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依托德清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域城市级自动驾驶与智慧出行示范区建设,推动地理信息与人工智能跨界融合,赋能交通领域碳达峰。加快推动城北全域有机更新,推进化工园区拆迁,腾出有效发展空间,提高园区土地产出效益。

推进浙江德清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电梯设备、空气分离及特殊气体存储设备、治水治污管道成套设备及其他节能环保产业。围绕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三大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壮大工业机器人产业。推动电气机械制造相关企业开发新型结构,采用新型材料,改进加工工艺,扩大高效、节能、低噪、智能电机产品生产规模。依托园区重点企业,在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战略前沿材料领域突破一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

(四)长兴县

创新发展储能产业,持续推进铅蓄电池轻量化、绿色化转型,做优铅蓄电池回收与再利用,布局发展锂离子电池产业。借助“铅蛋”废铅电池再生循环生态数字经济产业平台,推进废弃动力电池循环利用改革,构建废弃蓄电池污染防治及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电池产业绿色循环发展。依托天能、超威等龙头企业,拓展各类“储能+”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电池租赁、能源互联网等服务,推广“和平共储”综合智慧能源模式。

推进长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产业优势再造,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系列、超级电容器、新型电池材料及电池管理系统(BMS)。打造电池“制造(研发)-销售-回收-再生-制造(研发)”闭环体系。推动电池产业向储能电池发展,建设区域性储能电站和微电网。以燃料电池及氢能装备为核心,谋划布局氢能产业,推进浙能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打造氢能装备产业集聚区,重点在液氢制备、储运、加注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上攻关示范。

(五)安吉县

以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为统领,持续推进浙江省林业增汇试点县建设工作,聚焦探索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路径。持续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做大做强碳汇产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全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运营体系,完善竹林碳汇收储交易机制,推进省级竹林碳汇交易试点,积极争取全国性的竹林碳汇收储和交易中心落户。持续推进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加强碳汇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和完善竹林碳汇、碳足迹的核算和监测方法。创新森林“碳汇+”金融机制,开发碳汇共富贷、收储贷、惠企贷等金融产品。大力推行生物质材料制品代替塑料制品,加快推进竹制品创新应用。

推进安吉经济开发区壮大绿色家居产业集群规模,加快安吉发展智能健康座椅、智能家居集成、办公产品集成、新型竹木制品等绿色家居,打造“安吉椅业”区域品牌。设立全球椅业研发中心,建设椅艺创新服务综合体,推动椅业产品绿色设计,开展座椅、沙发等产品碳足迹研究及标准制定。推进“以竹代塑”产品开发。建设装备制造、生命健康产业循环产业链,开展金属、塑料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蒸汽梯级利用、冷凝水回收。

(六)南太湖新区

积极培育新能源、半导体及光电、生命健康等绿色低碳新兴增长点,着力打造浙北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地。率先在动力电池、现代物流等行业开展绿色产品规范标准,推动具备条件的地方标准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国家标准。持续推进全领域屋顶光伏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储能系统,到2025年,该区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新型储能新增装机1.5万千瓦。积极发展固态储氢产业,延伸发展氢能产业链。加快湖州铁公水综合物流园建设,创新发展铁公水多式联运示范。

(七)长合区

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打造以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数控机床、通航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产业链,提升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聚焦高端金属材料、新型装饰材料、前沿信息材料等重点领域,着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园区纺织、化纤等传统行业绿色发展,推进化纤废丝循环利用,推广高效节能电机等先进适用节能减碳技术。

五、重点工程

(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

聚焦能源基础设施布局优化、效率提升、低碳转型,实施集中供热项目迁建和改造、燃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管网建设、天然气管网建设等领域项目。聚焦可再生能源利用,实施分布式光伏、农光互补、垃圾焚烧发电、城市可再生能源集中供能等领域项目。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实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光储充换一体化等领域项目。

(二)节能降碳技术应用工程

聚焦数智化赋能,稳步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实施数字化赋能纺织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传统行业清洁化提标改造等领域项目,实现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聚焦提质增效,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窑炉改造升级、高效节能技术改造、设备节能更新改造等领域项目,实现生产过程的节能降碳。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程

落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设湖州特色八大新兴产业链,实施智能物流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配套关键零部件生产、特性新材料等领域项目,逐步健全和完善区域产业供应链,创建“链主”企业,构建低碳高效的现代新兴产业体系。

(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工程

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减少资源消耗和降碳协同作用,实施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利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零部件再制造、铅蓄电池回收利用、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项目。依托湖州自身禀赋,探索湖州特色“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实施竹子制新材料、竹木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项目,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

(五)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聚焦绿色低碳建筑建设,实施高星级、超低能耗、近零能耗等新型建筑项目,探索既有建筑节能降碳改造示范项目,打造湖州特色高星级建筑示范阵地。聚焦服务绿色低碳建筑发展,实施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领域项目。聚焦环境基础设施提升,实施城乡污水处理设施节能改造、中水回用等领域项目。

(六)交通领域低碳发展工程

聚焦内河航运体系低碳转型,实施航道整治提升、港口岸电建设、港口智能化升级、近零能耗水上服务区等领域项目。聚焦运输结构调整,实施多式联运物流港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等领域项目。聚焦交通枢纽低碳化转型,实施交通智能化应用场景等领域项目。

(七)低碳农业及固碳增汇工程

推动现代化低碳农场建设,发展一三产深度融合新模式,实施低碳农场、循环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项目,降低农业碳排放水平。聚焦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工程,实施竹林碳汇、湿地生态修复、固碳产业化等领域项目,提升生态环境价值,落实生态经济转化工作。

(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聚焦绿色低碳技术高能级平台搭建以及成熟技术产业化,实施超低氮燃气锅炉产业化、新型储能设备产业化、碳达峰关键技术研究、新能源电池包轻量化技术以及高性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等领域项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湖州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协调推进碳达峰试点创建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建立湖州市碳达峰试点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统筹推进试点建设重点工作任务。

(二)加强政策支持

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聚焦碳达峰试点建设过程中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结合《湖州市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促进条例》制定,将绿色金融、资源要素“蓄水池”、绿色储能示范基地、低碳水上服务区、工业碳效管理等标志性成果以法规条款形式固化,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工作法律保障。

(三)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低碳服务、低碳发展能力建设等领域工作。鼓励本市企业、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家、省重大专项科技计划,政府按规定提供配套资助。鼓励金融机构对低碳发展重点项目提供资金和信贷支持。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在国内外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新三板上市。

(四)加强监督考评

加强对低碳发展工作监督管理,继续完善对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机制,实施定期监督、检查与考核。将碳达峰工作推进情况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范围。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充分发挥考核的传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管理

建立试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库,每年明确年度重点实施项目清单,滚动推进项目实施。定期调度年度重点项目实施进展,建立重点项目实施保障机制,强化项目要素保障,确保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实施。

(六)加强宣传引导

定期组织开展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共谋共商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总结试点建设先进典型及成功案例。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宣传,主动传播和分享低碳发展“湖州经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浙江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