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广西南宁:“十四五”新增集中式光伏装机不低于200万千瓦 新增分布式光伏并网装机不低于50万千瓦

2023-04-13 11:33来源:南宁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十四五广西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增效

积极推进传统工业节能改造。重点在化工、机械、汽车、食品、医药等传统行业,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工业基础好的产业园区,加快实施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技术改造,加快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车间。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持续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规范引导建材、冶金、能源企业协同开展城市及产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

探索建设零碳产业园。鼓励工(产)业园区通过提高绿电比例、节能减排设备应用、资源循环化利用、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力争在园区内部基本实现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探索重点碳排放企业开展碳捕捉和封存、碳资源化、固碳等技术应用,促进废弃物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统筹使用全市林业碳汇资源。

提升建筑领域能效。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全面执行城镇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依托老旧小区改造、新建住宅建筑和公共机构建筑,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推动绿色能源和技术应用,鼓励采用太阳能等多种能源耦合利用技术。以新建厂房和商业楼宇、办公建筑、交通场站等大型商用或公共建筑为重点,积极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推广光伏幕墙、光伏采光顶、光伏瓦、光伏建筑遮阳等产品,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标准化。“十四五”时期,争取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

提升公共机构能效。创建节约型机关,严格落实公共机构节能管理体系。着力推行绿色办公,通过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强化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的日常用能实时监测和智能调节,实现低碳用能、精准用能。

推进交通运输领域绿色出行。打造现代都市多元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加大清洁能源运输工具在公共交通、城市物流配送、市政工程等领域应用,通过电价扶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新能源汽车在私家车领域的应用。深化交通运输领域节能,推进LED灯具、风光互补照明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公路、航道、桥梁、隧道沿线中的应用,推进交流变频变压传动装置、冷热一体化变频空调、非晶合金变压器、变频扶梯等节能装置应用。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加强宣传教育,运用社区论坛等信息化媒介,定期发布倡导绿色生活、节约用能等主题宣传。积极推进节能节水改造、生活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工作。

第四节 积极建设智慧能源体系

一、加快能源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一)提高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提高传统能源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加快信息技术和能源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展电厂、电网、油气管网、终端用能等领域设备设施的智能化升级,提高能源系统灵活感知和高效生产运行能力。

(二)全面建设智能电网。

建设安全高效输变电系统。建成投产南宁市第四座500千伏变电站,推进构建“四心两环三T”安全可靠主网架。建成一批智能输电、智能变电示范项目,深入推广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在变电站、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方面的应用,推广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输电线路巡检运维智能化技术,在220千伏线路长度超过50千米的高压输电线路实现行波测距功能覆盖。至2025年,全市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无人机巡视比例达100%,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实现智能故障监测,智能电网各项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建设灵活可靠的配电网。全面建成网架坚强、配网自动化及通信网络全覆盖的灵活可靠配电网,在全市开展智能配电房及台区规模化应用,配电自动化覆盖率、配电通信网覆盖率均达到100%。提升配电网装备水平,通过提高电缆化率及架空线路绝缘化率、大力推广无人机巡视向配电化应用等措施,实现配电网无人机巡视全覆盖。

全面提升电网可观可测水平。着力加强智能量测体系高级应用,智能电表覆盖率保持100%,提升计量自动化采集范围、数据采集频率及精确度。建设全面贯通的通信网络,建设全光骨干通信网络,建设一批保底通信网络、地区级光缆优化网络项目,至2025年实现光传输网双平面覆盖率100%,光缆覆盖率100%;建设全面覆盖的接入网,与配电网同步建设配电通信光缆,加强中压配电通信网的光纤建设,利用5G、4G无线通信资源,形成智能用电通信网络全覆盖。拓展智能电网在电力调度、保修、电力精准负荷响应、多能互补、节能降耗等多个场景应用。

(三)推进数字能源平台建设。

建设完善综合能源数字平台。持续建设集电、油、气等各类能源于一体的综合能源数字平台,持续完善南宁市能耗双控碳脑建设,完善能源各板块生产运行监测情况。实时掌握能源调度与经济运行、监管与预警等信息,实现能源产、供、储、销信息的全面接入。

建设集成共享的数字电网平台。构建统一协同的调控体系,深化南宁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及应用。深度参与广西数字电网建设。推进南宁电网电力应急联动中心与广西电网数据灾备中心数据平台、广西电力大数据与宏观经济运行分析应用平台融合,提升南宁市电力应急备用智能化调度能力。

二、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服务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和南宁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建设。按照南宁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将充电基础设施作为未来城市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重要入口,促进充电基础设施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探索扩展增值服务。服务南宁新能源汽车城建设,加快构建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体系,鼓励建设运营企业利用自有或租赁土地建设集中式充换电站,布局新一代大功率高压充电站,持续提升南宁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充电能力,提高新能源汽车出行便捷度。以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带动南宁智能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做好武鸣、凤岭环线等云巴、有轨电车路线的供电保障。

加快构建电动汽车智慧充换电服务网络。加快城镇人口集中区充电设施布局,从中心向边缘拓展布局,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合理、智能高效”的充电服务网络。积极响应国家新能源汽车下乡战略、城乡融合发展战略要求,按需布局乡镇充电基础设施。优先推广公共停车场、大型商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区域充电桩,加快满足工业园区、旅游景点等优先发展区域的充电桩接入需求,推进小区住宅、老旧小区改造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公共充电桩1.23万个,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7.78万辆。合理建设独立占地的充换电站,开展换电站应用试点。有序推广充电桩与双向互动智能电表集成式基础设施。

推动车-桩-智慧能源融合发展。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与电力调度、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储能系统高效协同发展,鼓励开展车-桩-电网互动(V2G)、虚拟电厂、储能互动等新模式示范应用,推动电动汽车与气象、可再生能源电力预测预报系统信息共享与融合。充分利用“云大物移智”等信息技术,将充电设施作为未来车联网的重要入口,强化充电数据、汽车用电数据、路程行驶数据等互联互通,打通桩、车、人、路等数据交互,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全区充电运营服务有序发展;鼓励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车、桩、网一体化公司,专业化运营充电服务。

打造综合供能服务生态圈。推动充换电、加氢、加油、加气综合供能服务站与新零售等业态融合共建,创新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用户体验及充换电加氢生态。按照“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在客货运枢纽、主要景点、城市新区等区域,推进加油站、LNG加注站向具有加油、充换电、加气、加氢等两种及以上功能的一体化综合供能服务站转型。到2025年,新建和改造综合供能服务站数量达到32座。创新综合供能服务站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油气场站等资源,建设具备加氢功能的综合供能服务站不低于2座,适度超前布局加氢站网络。在新中信泰中国智能医药物流网络关键节点等开展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综合供能服务站示范2座。开展综合供能服务站与大型商超、增值服务一体化商业示范。

三、开展智慧能源创新示范

(一)冷热电智慧联供系统试点。

建设配电、配气、热力一体化能源网络,加强分布式能源公平接入,在南宁六景工业园区等冷热电负荷集中园区实施冷热电智慧联供系统试点,在五象新区物流保税园冷链物流开展基于智能用电管理的分布式储能试点,利用大数据、5G、储能等技术,构建能源高效存储、智能协同的综合能源控制系统,强化智能用电管理。

(二)开展园区“光储充”一体化示范。

开展分布式发电、储能和电动汽车充电一体化技术建设,试点光储一体化智慧车棚,重点推进南宁会展中心、北部湾科技园、江南工业园区、富宁经济园等“光储充”智慧车棚一体化示范。充分利用园区的建筑屋顶铺设光伏组件,服务园区内充电桩和日常用电,推进五象电商产业园区“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建设,打造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站。

(三)智慧楼宇示范工程。

鼓励工(产)业园区开展智慧楼宇综合能源试点。推进五象新区电力应急联动中心智慧楼宇等试点工程,建设能源智能管控云平台,光储充直流微网系统、智慧用能管理系统、智慧楼宇监控系统,实现清洁能源、储能、用电负荷的高效耦合以及用户用能的柔性控制。

专栏8 智慧能源重点项目

智能电网

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无人机巡视比例达100%;配电自动化覆盖率、配电通信网覆盖率均达到100%。

“光储充”一体化

南宁会展中心、北部湾科技园、江南工业园区、富宁经济园“光储充”智慧车棚一体化示范;五象电商产业园“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充电桩

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工程,新建公共充电桩1.23万个。

综合供能服务站

综合供能服务站,新建和改造32座,其中具备加氢功能的综合供能服务站不低于2座;物流枢纽、物流园区综合供能服务站2座。

智慧能源系统

开展南宁六景工业园区冷热电智慧联供系统试点,五象新区物流保税园冷链物流智能用电储能试点,鼓励新中南宁国际物流园等探索开展冷热电智慧联供系统试点。

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促进各类能源基础设施多元融合发展。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合并同类项”形成融合各类能源的新型基础设施。推动天然气与氢能基础设施融合发展。加强多种电源与储水、储热、储气设施集成互补,推动电、热、气、水系统集成互联示范工程建设。建设覆盖电网、气网、热网等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基础设施。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处理。打造基础设施闭环,依托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江南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垃圾焚烧发电规划园区,统筹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城乡废弃物,以及危险废物处理设施与配套发电、供热、供气基础设施一体化设计、集约化管理,构建“静脉”基础设施体系。

构建能源与通信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领域探索能源与城市融合方案,依托既有能源设施建设5G基体,推进杆塔复用、综合管廊应用。依托既有变电站建设充(换)电站,推动数据中心多站融合变电站、配电房储能与充电桩融合,充(换)电站、退役电池回收站、储能电站与光伏电站“多站合一”。

积极推动交通供能智慧融合。加快推广充电桩与双向互动智能电表集成式基础设施。依托综合供能服务站建设构建交通领域智慧能源服务体系,加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促进站内基础设施与储运设施、交通工具、智能设备间的信息互联,建设库存动态、油品采购、物流调度、运行安全一体化监测平台。

积极探索能源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抽水蓄能、变电站、风电、综合供能服务站等能源基础设施与环境景观融合改造,融合时代发展及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景观式站点。

五、开展智慧能源技术创新应用

开展分布式能源技术创新应用。加快开展分布式能源集成设计研究、园区级储能充放电最优策略与聚合控制、电动汽车与电网能量双向交互调控、新能源汇集输送的多端柔性直流输电、输电线路动态增容、园区微电网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

开展综合智慧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应用。开展智能传感、智能测量、能源大数据与云计算、能源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支撑能源数字平台建设。开展多场景多能源转换耦合机理、多能源互补综合梯级利用、能源系统能效诊断与碳流分析等能源生产、转化、运行技术应用,支撑建立面向多种应用和服务场景的区域智慧能源系统,全面提升能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碳排放。

第五节 打造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立足全区、辐射西南、面向东盟地区,重点发展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配套服务,与北部湾沿海临港大工业装备制造,形成差异竞争的能源产业集群,与南宁都市圈“六轴”城市形成产业协作合力。就近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布局一批技术先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上下游带动性强、发展速度快的产业,重点推进储能、智能电网、太阳能、风电等高端核心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能源服务业,着力培育氢能、生物质等前沿性、先导性新能源产业链。“十四五”时期,初步建成集科技研发、装备制造、综合服务于一体的现代能源装备产业基地。

一、打造储能产业基地

(一)产业发展重点。

力争形成百亿级储能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储能装备产业园区,以中游储能系统成套装备为重点,大力引入比亚迪等国内龙头储能整机设备制造企业,带动高效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储能变流器和能量管理系统全产业链发展,积极推进储能应用,提前布局废旧储能电池回收产业。到2025年,储能关键装备具备产业化规模化生产能力,加快辐射全区和周边省份,提高新能源配套储能装备本土化率。

推进新型储能电池多场景应用。开展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应用示范,以横州多能互补一体化项目、平陆一体化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为重点,通过储能协同优化开展大规模风电、光伏发电并网消纳和容量支撑示范。发展煤电既有厂址和输变电设施建设新型储能示范,配合开展调峰、调频及多场景应用,提升电厂运行特性和整体效益。开展关键电网节点示范,在负荷密集接入、大规模新能源汇集、调峰调频困难和电压支撑能力不足的节点合理布局新型储能,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开展用户储能应用示范,在化工新材料等重点用能企业建设新型储能设施,引导用户配置储能错峰用电、降低用户综合用电成本。开展分布式储能多元化应用,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大数据中心、5G基站、充电设施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智慧电厂、虚拟电厂、电动汽车双向互动等多种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专栏9 储能产业发展重点

高效电池组。以100-1000兆瓦时锂离子储能电池设备及其材料为重点,大力引入比亚迪等储能系统集成龙头企业布局储能电池产业链,鼓励多氟多等驻邕电动汽车锂电池研发企业开展储能电池产业布局及技术攻关、电池研发,积极引入宁德时代、天奈科技、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锂电池及新型材料龙头企业。重点突破循环寿命长、转换效率高的储能电池技术,开展超级电容储能、超导储能、先进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先进储能电池研发。突破光储集中式逆变器技术,研究光伏、储能通用标准接口,推进光伏发电子系统及管件部件模块化设计。

电池管理系统。依托电池组设备研发,积极研发体积小、集成度高的电池管理芯片,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通用性、集成度、电池SOC估算精度,提高均衡系统的电流等级。

储能变流器。研发具备高能量密度、高容配比、和大方阵性能的储能变流器,提高储能设备效率,降低储能投资成本。

能量管理系统。依托逆变器能量智能管理单元,提升系统集成设计对各类技术路线电池的兼容性,实现不同设备统一管理和调度的数字化融合,对核心部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寿命预测,做到“早发现、早维护”,降低发电量损失和运维成本。

储能电池回收。鼓励企业围绕储能电池回收建设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培育循环科技企业,提前布局退役储能电池回收产业,开展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解决方案研究,突破选择性提锂、萃余液除油、含重金属氨氮废水处理、放电废水处理等关键技术,解决退役动力电池短程利用难题。

其他关键部件及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石墨及碳素制品、新型膜材料制造;高纯元素及化合物、新材料技术研发;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塑料制品、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

(二)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中游储能系统集成和下游储能电池回收产业,打造储能装备制造核心基地,形成在广西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先进储能装备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六景、伶俐、邕宁、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储能装备制造产业,加快推进弗迪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项目达产稳产,重点推进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等核心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制造,在隆安、武鸣布局相关配套产业,打造若干个储能科技园。鼓励在邕企业围绕储能电池回收产业建设创新创业平台。

二、大力发展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一)重点发展产业。

围绕全区智能电网升级改造、智能微电网建设、轨道交通电气化、新能源接入消纳等电网需求,着力发展智能配网、智能输变电装备、智能运维等三大产业。

支持电力装备企业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制造服务商,成为具备系统解决方案能力的电力装备提供商。推进直流与交流输电设备及关键部件、智能变压器、智能化开关设备、智能电表等智能电网技术装备。推进智能电网产业与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储能技术深入融合,推动智能输变电设备和智能配电产业向成套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到2025年,输变电装备配套能力、成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智能配电核心装备自主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建成自治区级特色智能电网产业基地。

专栏10 智能电网产业发展重点

智能配网装备。大力引入国电南瑞、国电南自、许继电气等国内龙头企业、以配网自动化设备及系统为重点,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电表、智能计量终端和自动化系统,实现有序充电、负荷监测、智能费控。应用宽带载波、5G、光纤通信等高速远程通信技术,提升终端运维、边缘计算能力。以配网设备功能一体化、模块化、接口标准化为重点,优化升级配电变压器、开关设备等核心装备,形成新型非晶合金变压器、高过载能力变压器、调容变压器等设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探索配网终端远程智能运维、5G配网差动保护、多功能集成一体化云边融合终端等技术。

智能输变电装备。促进智能输变电装备与通信、环境监测等技术集成,重点推进智慧杆塔产业化,引导华为公司等驻邕国内龙头企业在南宁开展智慧杆塔产业布局。积极研制海底电缆等特种及专业(复合)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高低压成套智能开关设备,发展高压换流变、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装备,重点引入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国电南自、湘电股份等国内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灵活交流输电、分布式能源并网、电网调度平台、智能变电站监控等智能电网核心装备生产自主化,研究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电力接入电网的关键技术和装备。提升电网信息智能传感器、输电线路可视化设备、故障录波设备制造能力。

智能运维。建设智能电网运维培训中心,培育专业化运维团队,开展输电线路在线检测服务、电工装备工厂化检修等服务。开展智能电网大数据分析,推进智能变电站成套装备和输变电设备的状态诊断。大力发展电力巡检机器人、无人机巡视等智能化装备,开展无人值守变电站智能巡检、电缆管道巡检、线路故障巡检等试点示范。研究智能化电力运行监测管理技术,推动融合光伏、充电设施、智能用电设施等绿色能源发展,培育基于智能电网的新业态。

(二)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智能配网装备信息化技术集成产业环节,智能输变电设备的特种装备制造环节,以及下游多样化智能运维服务,与柳州智能电网工业园区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格局。

依托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发展智能配网装备产业集群。依托黎塘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具备上游零部件生产链的工业园区,发展智能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

三、打造光伏产业集群

(一)产业发展重点。

利用“南宁渠道”,为南宁市及周边城市光伏产品提供最便利的出口贸易窗口。与东盟光伏发电市场相结合,立足光伏发电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光伏电池和组件、光伏逆变器、智能管控和运维、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回收等四大产业链环节。鼓励光伏电池组件、光伏逆变器等配套装备制造企业与北部湾沿海光伏玻璃、硅片等原料供应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健全产业链条。延伸光伏系统全生命周期智能应用产业链,形成系列化产品,健全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强与东盟市场的供需衔接,推动光伏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品出口东盟,打造面向东盟光伏产业聚集新高地。

专栏11 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重点

光伏逆变器。引导华为公司等驻邕国内龙头企业利用集团技术储备优势在南宁开展逆变器产业布局,大力引入隆基、阳光电源、上能电气、特变电工、科士达、正泰电源系统等国内龙头企业入邕入园。重点推进1500伏逆变器等高频高功率密度逆变器产业化,研发碳化硅为主流的新一代光伏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装置、智能组串逆变器等,全面满足各种类型光伏组件和电网并网要求,高效稳定运行于太阳辐照、温湿度、降水、风沙、污染物等各种自然环境。

光伏电池和组件。依托经开区、宾阳县,建设光伏发电科技园。重点引进晶科能源、晶澳科技、隆基股份、保利协鑫、天合光能、通威股份、东方日升等龙头企业入邕。以硅片、电池片、PERC光伏组件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效率晶体硅电池、N型单晶、新纳米离子电池等高效率晶体硅电池、新型薄膜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光伏电池生产设备和辅助材料创新研发,逐步提高光伏生产装备、电子集成。大力扶持光伏企业光伏组件生产能力,支持晶飞等光伏企业发展壮大,积极推广使用本地制造产品,力争将宾阳县等打造成先进光伏组件生产基地。

数字化系统和智能运维管控。依托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五象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研发从踏勘、设计、集成到运维的全流程智能管控产品。优化光伏电站集中控制效率,重点研发智能子阵控制器、智能光伏管理系统等智能集控系统。提升光伏系统效率、降低踏勘运维成本,应用无人机开展无人踏勘,深入研究光伏电站无人巡检技术,研发智能清洗机器人、智能运维机器人等智能产品,替代人工运维管理,智能诊断设备故障。开发智能发电监控系统,实时远程监控光伏电站运行状况、故障检测、分析和预警等。鼓励开发智能化光伏设计系统、智能光伏施工管理系统,实现不同设计方案模拟对比、工程进度和成本实时控制等智能化应用。

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回收产业。依托光伏电池产业体系,研究电池片老化特性,以精细拆解和基于液电效应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等为重点,结合储能电池回收,提前研究环保、高效、节能的新型太阳能电池板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研发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成套技术和装备,形成一系列解决方案,适时布局产业链,形成规模化处理能力。

(二)发展布局。

重点布局光伏发电产业中、下游产业链,打造光伏电池研发和智能集成运维一体化产业集群,与北部湾沿海光伏玻璃等上游产业链形成补链布局。鼓励打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地、跨境产业合作工业园区等,建立双向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机制,深度对接东盟光伏发电产业市场。

以经开区、宾阳县为依托,打造光伏电池研发和逆变器研发产业集群,提前研究、适时布局废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回收产业,建设光伏科技产业园。以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五象新区为依托,重点推进一批智能集成和运维产品。

四、打造风电产业集群

(一)重点发展产业。

以广西海上风电基地和“两个一体化”基地开发为契机,重点发展发电机制造、风控系统、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运维、海上风电技术研究等四大产业链环节。

吸引国际国内各环节龙头企业在邕落地,鼓励全市已有配套企业融入产业链条,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服务全区风电装备实现采购生产本地化、高端化。推动风电产业集聚发展,打造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工程总承包、运维服务等于一体的风电产业链,实现风电产业规模化、关键技术自主化、市场销售国际化、运营服务一体化,力争形成风电创新产业集群。

专栏12 风电产业发展重点

发电机制造。建设风电科技园,引进金风科技、广东明阳、运达股份、中车株洲电机、中车永济电机、许继电机、盾安电气、永电电气等主流风机企业,重点发展大功率发电机,研发低风速高效风电发电机,形成批量生产规模,以专业化协作促进本地配套企业聚集。

风控系统。以发电机制造为载体,延伸发展风电控制系统。研发主控制系统、变桨距系统、变流器系统、智能监控系统、高可靠性通信系统、紧急停机后备系统等技术集成的智能风电控制系统,突破风场级高精度模拟技术、多级智能控制技术、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等技术,提高本地化风机的环境适应性和抗电磁干扰等能力。

风电场咨询设计建设施工运维。重点开展咨询、设计、建设、施工、运维等专业化服务。发挥工程总承包多专业集成管理优势,推动本地化第三方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拉动服务产业发展。重点研发全生命周期智能运维系统,研发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风电场功率预测、远程监控、能量管理、区域集控系统等。提前布局废弃风电机组材料的无害化处理与循环利用产业,保障风电资源大规模、可持续开发。

海上风电技术研究。依托驻邕高校、科研院所,广西海上风电测风平台等企业科研平台,以及华为、浪潮等驻邕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突破海上测风技术、漂浮式海上风电底座架构和安装研究、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海上风电集群运控技术等,引进或建设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分中心)、国家海上风电装备研发设计中心(广西分中心)等机构,打造成面向东盟的海上风电研发基地。

(二)产业布局。

立足广西,面向东盟,打造风电关键设备研发和配套服务一体化产业集群,补齐北部湾沿海整机制造产业链,与北部湾沿海风电塔筒制造、叶片、海上风电安装船等大工业制造环节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依托经开区,打造风电电机及控制系统产业集群,建设风电科技园。依托高新区、五象新区,建设风电工程应用中心、风电数字化服务中心、风电培训中心和风机运行维护中心,打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运维一体化服务产业集群。依托高新区,打造海上风电技术研究中心。

五、积极培育生物质能产业集群

(一)产业发展重点。

依托广西生物质资源,结合全区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天然气等生物质能领域的深入推进,重点发展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加快培育一批具备系列化产品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

专栏13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

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依托广西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博世科、神州环保等驻邕环保龙头企业,建立自治区级生物天然气等生物质能行业协会。重点突破高效低成本的原料预处理、混合原料高效厌氧发酵、生物天然气提纯、能源作物本土种植等关键技术瓶颈,开展生物质高效低氮燃烧、纤维素乙醇、生物质航空煤油、气化耦合发电、生物质烯烃、生物质石墨烯等生物质能热转化和生化转化关键技术研究。

应用示范。围绕热电联产、供气、燃油等领域规模化应用,重点推进分布式生物质热电联产、高效沼气厌氧发酵、生物天然气提纯、生物质液体燃料及化工原料生产等关键技术应用。依托神州环保、中能建等驻邕企业,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城乡资源综合利用制备生物质天然气、沼气发电等示范。有序开展生物柴油、纤维素燃料乙醇、油藻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燃料、生物质石墨烯等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示范。

(二)产业布局。

依托武鸣区、宾阳县、隆安县等县(市、区),打造生物燃气示范区和生物燃油示范区。依托上林县打造生物质热电联产应用示范区。依托西乡塘区双定循环经济产业园、六景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区。依托西乡塘区科研院校聚集区和高新区,打造自治区级生物质高效利用重点科研平台和技术研究基地。

六、积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

(一)产业发展重点。

积极推进氢能中游、下游产业链环节,延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及整车研发,在交通等领域率先开展应用示范,拓宽氢能应用场景,积极培育氢能市场。到2025年,形成一批氢能利用及装备研发试点项目,探索形成商业化运行效果较好、可复制推广的发展模式。

专栏14 氢能产业发展重点

氢能燃料电池及整车研发。依托申龙汽车等驻邕国内龙头企业,加快推动氢能与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突破,培育氢能装备制造、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整车生产产业。大力引进北汽福田、宇通客车、中通客车、吉利商用车等龙头企业,形成氢能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系统集成、整车生产、运营与配套服务等产业集群。依托产学研等合作方式,重点支持研发氢燃料电池整车及核心零部件的本地企业,扶持企业进行产品升级迭代。

交通等领域应用示范。积极开展公交大巴、重卡、物流车、城市环卫等特定交通领域进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优先针对邮政、城建及头部物流企业开展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集中应用。在城市新区、新能源汽车园区、交通服务区等建设具备加氢功能的智慧型综合供能服务站示范1-2座。与沿海沿江LNG产业基地、氢能产业上游材料制备和铝新材料企业合作,制作运输储氢罐等,打造氢能产用一体化模式示范。

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制氢。探索利用南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多能互补项目等可再生能源富余电力制氢,探索低成本、高效制氢模式示范,探索开展质子交换膜、碱性水电解槽等制氢技术应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制氢转化效率和单台装置制氢规模。

储氢罐。针对车载和非车载应用场景,探索研发金属内胆纤维环向缠绕气罐(II型储氢罐)、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罐(III型储氢罐)、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罐(IV型储氢罐),提高氢气运输安全性,减轻储气罐重量,提高储气罐质量储氢密度。研究储氢罐质量认证和检测技术。研究制氢过程碳捕集和封存处理技术。

(二)产业布局。

补齐氢能产业中游、下游产业链,与北部湾沿海地区上游化工制氢产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

依托邕宁区汽车产业园,引导申龙汽车等驻邕国内龙头企业布局氢能燃料电池及氢能汽车整车研发产业。依托国电投、中石化等国内氢能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展氢能汽车、加氢站应用示范区。

第六节 建设能源综合服务基地

依托南宁市能源科研技术、高端咨询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聚集优势,充分发挥首府首位度和辐射能力,大力发展能源数字经济,能源工程高端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能源交易中心,建设辐射全区的能源综合服务。

一、大力发展能源工程技术服务业

从辐射全区新能源建设对工程技术配套服务需求,发挥广西能源电力领域工程技术服务业头部企业集聚南宁的优势,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行以工程技术服务业牵头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能源咨询、设计、施工、管理深度融合,通过全过程工程咨询促进咨询、设计、监理、造价、招标代理等行业深度融合。

二、大力发展能源综合服务

开展园区级综合能源管控。依托南宁市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优势,促进能源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面向园区和大用户,重点研发综合能源管控系统。供应侧整合风电、光伏等电力系统,以及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系统,需求侧汇集用能大数据,满足电、气、热、冷等能源实时用能需求,对园区负荷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调节,实现多能互补、节能管理。依托园区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开展园区或园区间储能集控调度,实现多种分布式能源储能设施共享。

培育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市场。开展智慧配电服务示范,依托配电基础设施智慧互联,开展配电运维服务、节能服务、购售电服务,用电安全管理等业务,大力培育第三方服务主体。

三、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和监测体系

建设市级能源消费与能效统计动态监管平台,在线监测和管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筑业等行业重点建设项目的水、气、油、电等能源消费情况,力争年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工业企业、年用电量100万千瓦时以上企业能源利用数据在线接入,加强监测数据的整合、分析和应用,实现能源数据统计分析、能源消费在线管理、能源预警预测,促进数据共享和能耗监管工作联动。

建立完善各类能源统计和监测体系。推进能源数字监测应用和平台开发,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电力、热力、燃气、煤炭、油品等全能源品种的统计和监测,强化部门协同,增强数据的时效性。

四、建设综合能源商品交易市场

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在油气、电力、用能权等领域积极培育形成运营规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交易平台。依托自贸实验区南宁片区、五象新区等金融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贸易、调度、投融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商品交易市场,为自治区电力、天然气、用能权等多种能源商品市场化改革提供支撑。积极培育交易咨询、代理等市场第三方服务产业。到2025年,推进广西绿色电力交易中心落地南宁市,按照自治区天然气、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建设情况,争取相关能源商品交易平台落地南宁市。

专栏15 综合能源商品交易市场建设重点

天然气交易市场。以服务自治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广西天然气交易中心落地南宁市。以建设市场公平交易平台为重点,为市场各方自主交易、自主选择输气路径提供交易平台,适时推进天然气期货等大宗商品交易品种。形成主体多元、竞争适度、价格合理、统一开放的天然气市场体系。

电力交易市场。依托广西电力交易中心,丰富交易品种,提高交易频次和灵活性,充分挖掘电力市场交易潜力。积极融入自治区电力市场建设,推进电力现货交易市场、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电力绿证交易等多类型交易市场落地南宁市,实现全区电力大范围优化配置,将南宁市打造成开放、精准、高效的数字化交易平台,争创南方区域一流电力交易平台。

用能权交易、碳交易市场。以落实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制度、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为目标,适时推进用能权、碳交易市场建设。以覆盖水泥、造纸等耗能较高行业为重点,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推出用能权有偿使用、绿色配额用能等系列交易商品,保障优质产能加速释放。

培育市场第三方服务产业。积极培育能源交易咨询、代理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产业,重点发展售电、售气、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发展综合能源服务产业,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设计、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多能源的信息共享、互相转化和优化配置,降低客户能耗水平。

第七节 构建支撑乡村振兴的农村能源体系

一、构建农村可再生能源体系

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以及耕地保护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加快推进农村风电资源富集区域和消纳条件较好区域的陆上风电规模化开发。以县域为单位,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小容量、低电压等级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重点组织屋顶资源,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分布式屋顶光伏,启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提升乡村就地绿色供电能力。提高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在种养殖集中区、农作物加工集中区组织农业、林业专业化企业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燃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

二、巩固提升农村能源基础设施

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持续推进主要供电指标未达标地区、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左右江革命老区(隆安县、马山县)的电网巩固提升,重点解决现有电网供电能力不足和供电质量差等短板。全面加强一般农村地区、偏远农村和城郊等农村电网薄弱地区电网,优化农村电网网架结构,提高农村电网装备技术、智能化水平,消除供电薄弱环节,持续提高城乡供电均等化、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推进适应农村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大量接入的配套电网建设和改造。持续提高农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农户使用节能高效用电设备的供电能力。

有序推进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补齐农村燃气基础设施短板,在气源有保障、经济可承受的情况下,有序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支持建设安全可靠的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提升燃气覆盖和普遍服务能力,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气条件。

三、加强能源与农村环境协同治理

积极推广太阳能路灯等节能设施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探索农村绿色节能建筑,提升农村公共设施用电质量。通过农村农业生物质废弃物能源利用,支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盘活利用闲置农村户用沼气池,引导农户开展农村垃圾就地分类,倡导农户使用户用沼气池消纳生活有机垃圾,最大限度实现有机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向农户提供绿色生态燃气和有机肥料,提升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四、积极发展农村能源经济

鼓励农户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拓宽减支增收渠道,通过土地租赁、参与电站运维、农场劳务等增加收入。鼓励采取“公司+农村能源技术推广站+农户”模式加强合作,促进农村分布式光伏布局、建设和运维,实现互利共赢。采取“公司+村镇+农户”等模式,支持在农村地区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鼓励有资金、技术和建设经验的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选择合适新能源品种和发展模式,为县(市、区)、乡镇、村提供一揽子供能用能解决方案。统筹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农村集体经济,培育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支持建立收益共享等机制,支持通过农村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设可再能源项目。

第八节 形成能源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促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融入北部湾国际门户港能源走廊,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起点,强化与西江航道衔接,加快推进平陆运河建设进度,加快形成联通内陆能源大通道,降低运输成本。

二、打造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展示窗口

发挥广西先进核电、水电、清洁煤电、新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集中开发示范效应,作为面向东盟展示中国企业全球化形象的窗口,展示推广多品类、多技术、多模式和多业态清洁能源开发技术,将南宁打造成国际清洁能源技术展示窗口。在优化能源结构、清洁智慧能源发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吸引东盟国家和地区深入开展能源领域全方位合作。

三、深化能源产业深度合作

依托能源产业政策及招商引资政策,发挥首府总部经济优势,加深能源全产业链渠道合作。积极探索绿电与工业协同发展模式,以保障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创新“绿色能源+产业”模式,探索大工业用户、园区售电企业与新能源发电企业开展绿电合作,通过绿电直购、绿电直供、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基金、市场合作等方式参与绿电市场交易和“绿电园区”建设,有效降低用电成本,促进项目落地。加强项目整体策划,推进若干个风光水储一体化基地项目落地实施。鼓励驻邕企业积极参与能源产业链项目投资,推动与国内龙头企业、国内先进省份的技术共享、供应链深度对接,保障上游原料供应来源稳定、中游技术水平对接国内先进、下游销售渠道多样化。

四、开展能源项目、投资合作

鼓励能源企业走出去,依托驻邕中央企业及有实力的能源企业,以产能合作和能源工程为重点,积极推动与能源生产大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沟通合作,与东盟合作推进一批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太阳能发电、储能、智慧电网等绿色能源实践项目。鼓励驻邕企业与区外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能源资源企业开展长期合作,通过资源联合开发、能源资源项目投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方式,建立稳定的跨区能源供需关系。用好RECP、综合配套改革、保税物流、产业转型、金融创新等支持政策,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投资。

五、促进能源合作对话平台向更高水平迈进

发挥南宁市在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全面提升南宁市“能源枢纽”作用,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高端要素合作平台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合作中心,增进能源领域多边对话和技术交流,探讨建立储备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国际能源供应不稳定风险,推进能源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持续完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开放平台和高层对话机制,为多边应对气候变化、地区环境保护、公益性事业交流合作搭建桥梁,深度融入中国—东盟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建设。

六、深化能源科技、技术、标准合作

优先辐射东盟地区,积极构建储能等产业链供应链,推进清洁能源产能走出去。支持先进技术设备、管理理念引入,促进中国—东盟产业链协作、产业深度融合。支持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合作平台,注重国际能源标准制定合作,推动标准对接与认证,助力我国技术标准国际化进程。

七、推动能源人才合作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积极开展面向东盟的人才资源开发合作,打造东盟能源人才培训和合作基地。以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等高端人才合作为重点,依托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广西基地,与驻邕高校合作,通过专项培训、教育援助计划等,培养一批高素质人力资源,为能源产业、项目、投资等合作提供支撑。开展中国—东盟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试验区试点,拓展劳务合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方面交流合作的路径。

第九节 深化能源关键领域改革

一、融入天然气体制改革

落实天然气市场化运营体制机制改革要求,积极推进天然气市场化直接交易改革。积极推进有色金属、铁合金、玻璃等重点工业领域天然气大工业用户参与天然气市场化直接交易,加快完善市场化价格机制,持续扩大市场规模,降低购气成本。探索产业园区作为大用户参与市场化上下游直接交易,降低重点园区中小企业用气成本。重点推进东部新城比亚迪、多氟多、潮力铝业、太阳纸业等一批用气大户参与天然气市场化交易,支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站等气电机组参加天然气市场化交易,通过上下游直接交易、中游管网代输方式,与气源方直接签订长协合同,力争低价气源,保障气源稳定。规范城镇燃气市场秩序,加快完善全市配气价格成本监审,有效降低全市用气成本。

二、深化电力体制改革

深度参与电力市场化建设,持续扩大全市电力市场交易规模。紧跟自治区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进全面放开经营性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完善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积极参与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市场,积极推进市内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展绿色电力交易,增加环境收益,引导企业积极购买绿色电力产品,形成主动消费绿色电力共识,优先组织、优先安排、优先执行、优先结算绿色电力。落实抽水蓄能两部制电价机制和独立储能的电价支持机制,合理疏导储能成本。落实峰谷电价政策,引导企业做好需求侧管理和移峰填谷工作。

三、建立公平开放准入机制

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排查、系统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完善以竞争性方式确定投资主体的准入机制。

第四章 环境影响

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预期效果

规划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预计到2025年,本地清洁电源年发电量达到100亿千瓦时,与燃煤发电厂相比,相当于节约标煤29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4万吨,有效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排放。通过采取各项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更好的控制对环境的影响,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第二节 预防和减轻环境影响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把建设生态文明融入能源生产、转化、利用、消费全过程,努力预防和减轻能源对环境的影响,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作出贡献。

加强能源规划环评工作保障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在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基础上,统筹“三线一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工作,严格执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和环评制度,加强能源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强化安全监管责任,推动环评、施工期环境监管、后评价的有效实施,推动能源企业落实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政策要求,加大项目环评违法处罚力度。

加强能源开发建设环节的环境保护。能源项目建设过程要做到环保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投运项目做到环保设施全负荷、全时段稳定运行。建设过程优化施工方式,截污治污,尽量避免穿越环境敏感区,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减少耕地、林地等土地占用,采取水土保持等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结束后做好地形、地貌恢复和土 地复垦工作,尽最大可能减小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能源生产和转换环节的环境保护。严格新建机组环保准入和环保设施运行监督,新建燃煤发电机组均按超低排放标准设计配建先进高效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采用废弃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加强煤渣(灰)和脱硫脱硝副产物的利用处置,减少对土壤、水体的影响。通过改进机组设计、优化厂址微观布局、合理安排防护距离等措施,降低机组运行噪音和电网电磁辐射等环境影响。

加强能源运输和存储环节的环境保护。输变电工程合理安排防护距离,降低电磁辐射、噪音等环境影响。油气管道工程加强安全监理、隐患整治,防止发生泄漏、爆炸、火灾等事故对环境的影响。煤炭运输系统提高“公转水”和点对点直达运输能力,减少煤炭运输过驳产生的损失浪费和环境污染。加强对火电项目运行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其他废气、废水、废固等环境污染物的治理。加强风电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修复,采取措施降低风电、变电设备运行噪音和电网电磁辐射等区域性环境影响。液态能源产品存储设施严格按照安全、卫生防护距离进行选址,按照工艺、材料和安全标准设计建造,设置消防、绿化、防渗、防溢、防泄等防护措施。固态能源产品存储设施重点加强防尘集尘、截污治污、预防自燃措施。

第三节 应对气候变化分析

加快能源低碳转型,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应对气候变化。加大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电力、油气等传统行业优化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积极应对潜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影响,提高供电、供气等系统的设计标准,加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参与修订地方输变电设施抗风、抗压、抗冰冻标准,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对电网安全运行和油气等能源领域的气象服务。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领

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南宁市决策部署,加强工作统筹,强化协同联动。加强与相关专项规划、空间规划的衔接,将能源产业建设项目纳入相关园区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等,统筹保障能源项目合理用地。加强能源规划引导,建立能源规划与项目一体化管理机制,县(市、区)规划的能源部分要加强与南宁市能源规划衔接。积极力争将能源重点建设项目纳入自治区有关规划和重大项目库,作为重大能源项目实施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由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

二、完善政策体系

加强政策协同。以促进太阳能光伏、风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严格按照国土空间相关政策,充分保证能源重大项目用地、用林、接入等配置要素需求。加大税费支持力度,进一步建立资源税费改革及有关节能环保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对新能源项目持续实施财税优惠政策,大力力争国家、自治区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加强金融、价格、环保、产业等相关政策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支持将具备条件的新能源项目纳入专项债券重点支持范围,更好发挥稳增长、稳投资的积极作用。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加大能源资源勘探、技术研发和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完善政府对能源前沿性科学、关键共性技术、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应用的支持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重点研发计划,将能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示范应用等纳入南宁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方向。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创新券、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补助等政策,对在能源产业领域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支持。

三、加大金融支持

鼓励扩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供给,持续开展“银税互动”贷款模式,拓宽融资渠道,用好“壮美广西·金融云”,支持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民营银行、社区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增信体系“信易贷”金融产品。支持民营资本按市场化方式参股或组建相关基金支持重点能源项目建设。

四、加强能源管理

动态调整修编能源重大项目滚动投资计划,及时调整完善能源项目储备库。完善规划实施跟踪评价和定期评估制度。鼓励能源企业加快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管理改革,加强能源战略决策和统筹协调能力。加快适应随市场化改革推进出现的综合能源新形态,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动监管机制,提高涉及多监管部门的综合能源项目管理效率。进一步强化基层能源管理的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及时跟进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加强政策解读,准确把握政策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升基层能源管理的效率及专业化水平,有效指导工作实践。

五、优化营商环境

以供电、供热、供气等公用供能行业为重点,持续优化报装审批流程,精简报装材料,压缩办理时间,推行全程代办、“一网通办”,提高能源获得感,力争“电力获得感”跻身全国前列。加快绘制新能源产业树全景图,精准招商,补齐新能源技术装备产业链条,持续对标自治区“简易办”“减一半”要求,压缩审批时限,持续推进行政许可等重要事项平均法定办结时限持续下降,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六、强化科技创新

鼓励能源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能源开发企业、研究设计单位、施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打造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探索培育新能源孵化器,强化人才创新创业、加速成果转化载体。夯实能源领域创新人才基础,将能源领域创新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引进和培育重点,丰富国内外人才柔性引进手段,加大对能源领域亟需高精尖人才的培育引进力度。引导高校、企业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在风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充电桩、海上风电、储能、氢能等领域,培养研发、咨询、设计、建设、维护等高知识高技能人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广西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