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湖北黄冈市:增加农田碳汇 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

2023-04-06 13:35来源: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关键词:分布式光伏碳减排湖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4月4日,湖北省黄冈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意见稿提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壮大光伏产业,进一步推进大别山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光伏示范区。重点支持红安麻城、黄州等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组件、光伏装备等。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以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风力发电产业,在武穴、红安、黄梅等地重点布局风力发电项目,支持龙感湖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开展地热、干热岩等清洁能源勘察。支持英山、罗田、浠水联合推进地热能开发。加快推进黄梅紫云山、罗田平坦原以及上进山等抽水蓄能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同时,增加农田碳汇。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技术,改进和优化耕作措施,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存。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继续开展测土化验、肥效试验和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参照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探索开发测土配方碳汇交易项目。

探索“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大力推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汇+”交易机制,不断探索以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沼气碳减排为交易主体的“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开辟碳交易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发挥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全面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整体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全面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和退耕还湿,遏制湿地流失和破坏,稳定湿地碳库。深入开展农村沼气推广工作,加强农村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完善第三方机制,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开发机构开发碳减排项目,不断深化碳交易抵消机制,扩大抵消范围和使用数量,推广试点经验,助推乡村振兴。

原文如下:

关于公开征求《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

根据《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市生态环境局组织编制了《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现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各界可通过电子邮箱形式反馈意见和建议。

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时间为:2023年4月4日至2023年4月7日,意见和建议请发送至电子邮箱:46906193@qq.com。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

联系人:蒋金

电 话:0713-8668196

附件: 《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黄冈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4月4日

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十四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根据《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黄冈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黄冈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从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强能源节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加碳汇能力、提升适应气候水平、健全工作体制等方面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加速能源结构优化,积极落实节能减排

我市加速调整各领域能源结构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在工业领域,严格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加快现役燃煤发电机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淘汰关停了不达标的小型燃煤发电机组。2015年以来,全市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2019年煤炭消费占比同比下降1.26个百分点。全市范围内退出煤炭生产,开展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开展工业窑炉专项整治,加快燃料清洁低碳化替代。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为20.7%,超额完成15%的目标任务。在交通领域,加快推广新能源调整运输结构。截止2020年年底,全市1756辆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达到1270台,占比72.3%,黄冈城区已全部新能源化。推进港口码头和船舶碳排放治理。推进全市港口码头岸电设施新建和改造,按照新建码头全部同步推进配套建设岸电设施的标准。在居民生活及建筑领域,开展推进天然气、电能替代,减少散烧煤和燃油消费。推进天然气管网、储气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气源保障和储气调峰能力,在落实天然气“县县通”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气化乡镇”工程,稳步提高了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低碳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20:34.56:45.24,“十三五”期间工业增量提质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全市七大省级重点成长产业集群完成产值增长15.1%。全市完成淘汰落后产能、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工作。循环经济发展提速,针对工业园区,积极推广集中供热,热电联产,落实清洁生产及能源的循环利用的要求,稳步推行多个开发区、园区制定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迅速。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2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4个,新增2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升级。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罗田列入全省“智慧旅游”建设试点县,黄梅禅宗文化旅游区上升为省级战略。麻城孝感乡移民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电子商务新业态快速成长,“淘宝特色中国·黄冈馆”运营、1号店·黄冈馆上线。低碳化建设全面推行。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设计与工程验收标准》,实现城镇新建建筑绿色化全覆盖。2020年,城镇竣工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的65.09%。全面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全市多个建筑与省能耗监测平台联网,实时记录能耗数据,推动建筑节能运行。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市以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主导,地(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系统、空气源热水系统等应用形式共同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

(三)适应水平持续提升,碳汇能力持续增强。

气候适应水平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100%。发挥温室气体减排与大气污染防治协同效应,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8.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完成省定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比2015年下降3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2,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湿地保有量12.88万公顷。城镇环境碳排水平有效控制。全市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推进陈量垃圾治理,提升垃圾末端处理能力,开展铁路沿线排查,建立健全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十三五”城镇废水处理和循环化利用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一级A提标改造全面完成,基本实现市区全收集、全处理。低碳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严格空间用途管制。“三线一单”的全面划定,实现环境空间的精细化管理,从源头上把经济活动、人类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载的限度内,引导区域和产业的健康发展。在龙感湖退耕还湿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向全市主要保护区域推进归还河湖生态空间的工作。林业碳汇能力持续增强。开展“绿满黄冈”、“精准灭荒”等绿化行动。2020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21%,绿地率为37.56%。

(四)切实压实工作责任,工作体系不断健全

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二氧化碳强度年度降低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黄冈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强化降碳指标约束力。印发各年度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的通知和黄冈市“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县(市、区)政府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大检查督办力度,组织开展对各县(市、区)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强化组织及经费保障。建立健全由全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生态环境局归口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县(市、区)各行业广泛参与的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市生态环境局增设大气环境科(应对气候变化科),专门负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市财政部门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增设“应对气候变化管理事务”科目,同时整合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以奖代补”省级专项资金、省级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等各渠道应对气候工作资金,用于机动车尾气管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全国低碳日”宣传等应对气候变化事务。健全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生态环境、发改、统计等部门在清单编制、碳排放强度考核等方面积极合作,形成了常态化工作机制。市区县配备专人从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基本满足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工作需要。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

当前,黄冈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

(一)发展机遇

全面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带来气候变化新局面。国际,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气候治理凝聚各国智慧和力量,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领域,各国推动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现疫后绿色经济复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国内,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到2020年气候雄心峰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举措,将应对气候变化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展示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重构了气候治理的世界新格局,彰显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

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带来气候治理新思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让绿色低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实现高品质生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黄冈抢抓武汉都市圈东移重大机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老区振兴崛起、加快建成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关键时期。黄冈区位优势明显,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空间格局不断拓展,为气候治理提供多方面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亟待增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现阶段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仍以减缓为主,对适应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在基础设施、农业、林业、水资源、生态保护、人体健康等领域适应能力发展不均衡,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亟待增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亟待调整。总体上黄冈市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未来加快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工业短板,升级现代化服务业任务十分艰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大,能源供给清洁能源比重偏低,未来与武汉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临空经济蓄势起飞,在能源消费需求旺盛、减煤空间收窄的背景下,对低碳循环节能的发展方式和完善清洁高效能源供应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来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处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叠加期,机遇大于挑战。深刻认识我市适应气候变化的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广泛汇聚全社会力量和智慧,以推动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为契机,做好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着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加快提升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为推动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绿色崛起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基本原则

——系统观念,合力推进。以系统观念为指引,统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气候风险防控,加强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相统一。

——加强统筹,协同增效。加强统筹联动,协调各区域、领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城市基础建设规划相关工作,探索建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不断提升气候治理能力。

——目标导向,倒逼转型。坚持近期任务与长远发展战略相结合,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稳妥有序推进,倒逼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公众参与,切实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第三节主要目标

到2025年,温室气体与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能力明显增强,全市碳排放强度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且持续下降,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扎实推进,甲烷、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管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近零碳排放区等试点示范取得积极成效,绿色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深度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气候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第三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第一节开展二氧化碳减排行动

(一)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引领,科学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开展全市碳排放峰值预测、达峰时间表和路线研究,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分析研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碳排放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结合疫后重振和绿色发展要求,进一步摸清“家底”,统筹设定合理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科学编制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制定并逐步落实全市“十四五”期间的碳排放达峰工作计划、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和手段措施,持续推动实施。

(二)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改造,推动医药化工等产业绿色化改造,鼓励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创品牌增效益,加快建材等优势资源产业提档升级和边角废料资源化利用。坚持“以气定改”的原则,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推行鼓励园区进行集中供热,继续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鼓励多方参与供气、储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储气服务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市场化。针对水泥、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鼓励从原料、工艺等方面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生产过程中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全面推行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清洁生产、绿色化改造。

构建绿色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发挥水运占地少、能耗低的优势,减少重载柴油货车运输占比。依托湖北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黄州铁路枢纽和内河港口,发展多式联运,建设区域物流枢纽。统筹农村交通、邮政、商务等网络资源,建设“多站合一”物流节点。持续大力推广新能源公交和公租车。完善城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形成衔接便捷、覆盖广泛、布局合理的公交场站格局,建设城东新区路口公交停保场。优化调整城区公交线网结构,努力形成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多元需求的营运服务体系,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全面建设公交都市。

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全市保障性住房项目、中心城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执行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创建省级、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加强部门联动,建设白潭湖片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区。

(三)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规划新增煤电机组全部按照超低排放标准建设,加快落后煤电机组淘汰。加快现役煤电机组“三改”(节能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对煤炭、煤共伴生资源、煤矸石、矿井水等实施协调开发和综合利用。推进油品质量升级,严格落实2023年执行国VI车用汽油B阶段标准,有序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培育天然气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持续壮大光伏产业,进一步推进大别山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国家级光伏示范区。重点支持红安麻城、黄州等地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组件、光伏装备等。积极推进“光伏+”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发展以大型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公共设施、居民住宅等为主要依托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推进风力发电产业,在武穴、红安、黄梅等地重点布局风力发电项目,支持龙感湖建设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地热能,稳步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合理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全面开展地热、干热岩等清洁能源勘察。支持英山、罗田、浠水联合推进地热能开发。加快推进黄梅紫云山、罗田平坦原以及上进山等抽水蓄能项目,力争尽早开工建设。

第二节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

(一)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强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管控,通过工艺技术改进、设备提升改造、末端治理等多种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控制氢氟碳化物等温室气体排放。

(二)控制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

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减少农业领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推广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先进节肥技术。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因地制宜推广全量还田利用技术模式,稳步减少稻田甲烷和农田氧化亚氮排放。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高碳氮养殖废水处理,推动建立畜禽粪污全链条养分管理制度,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畜禽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稳步减少。

(三)控制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

进一步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系统。统筹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集中做好城乡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分别做好农村易腐垃圾就近堆肥(沤肥)利用处理,城区餐厨垃圾专项处理。推进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和生活垃圾分类系统“两网整合”,实现垃圾收集处理源头减量、回收利用便捷高效。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垃圾渗滤液、工业污水处理中积极引入厌氧消化池,加快甲烷转化、脱氮等技术应用,提高甲烷回收、利用效率,控制氧化亚氮排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分布式光伏查看更多>碳减排查看更多>湖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