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第三节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一)促进工业升级转型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全市持续落实“散乱污”整治行动,完善清单动态管理,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开展重点行业技术工艺改造,把制造业作为强市之本,加快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水泥行业实施高固气比熟料煅烧、大推力多通道燃烧等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玻璃行业在产生产线使用清洁能源比例及余热综合利用比例,推广应用玻璃窑炉烟气脱硫脱硝除尘预热发电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
持续推行企业清洁生产。将清洁生产促进工作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建立健全企业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审核机制,扩大自愿审核范围,对超标、超总量排污或单位产品能源消耗超过限额标准或使用、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重点企业有效实施强制性审核。推进产业升级改造。重点加强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冶金建材、机械装备等传统行业升级改造,推动产能向优势企业、资源产地、品牌产品聚集,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持续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创建一批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示范工程。
推进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按照生态化的要求,推行绿色生产,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关联紧密、资源共享、物质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加快推进黄冈高新开发区、浠水经济开发区、红安经济开发区、罗田工业园、团风经济开发区、英山经济开发区6个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推进产业机构调整优化,加快建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行业低碳排放转型。推进蕲春节能灯工业园、中国页岩砖都节能示范区、中国高新节能机电产业园、黄州废橡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支持龙感湖、武穴田镇、黄梅小池等循环经济试点和蕲春、黄冈、麻城低碳产业园建设,在园区内实现不同产业、企业间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形成循环的产业链和废弃物利用链。到2025年,基本完成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园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水循环利用率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推进生态农业建设
推进生态种植业建设。依托自身特色,高效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背靠“大别山区域”,开辟大别山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药材园、桑园、花卉苗圃等。大力实施“一片一品”战略,培育各县乡镇特色产业。加强黄冈城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扩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的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大力开发保健型、有药用价值山野菜的生产、加工和储藏、保鲜。大力发展以沿江经济带7个县市区为骨干的滨江滨湖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强力推进“一县一品”“一业一品”,重点打造2个市级区域公用品牌、4个县级区域公共品牌。
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和集成化养殖。持续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黄冈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整市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发展环保高效型畜牧业,提升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推进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目标至2025年,全市畜禽业标准化、规模化和集成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废物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比例持续提升,基本完成产业转型。
(三)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坚持落实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推进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落实落细。全力推进黄冈最美长江岸线建设,扎实推进“八大重点任务”。加大与省各资金平台的对接力度,争取资金支持,实施一批环境整治、生态修复项目,将黄冈市打造成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推进武汉城市圈、黄团浠生态环境保护与一体化发展。对接武汉城市圈,严守资源利用上线,推进“一区两带”城镇发展,不断推动黄冈长江经济带、黄冈市临空经济区和黄冈大别山革命老区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黄团浠一体化,积极推进“规划共绘、设施共建、环境共治、联防联控、信息共享”,提高区域一体化发展质量,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项目、资金安排和先行先试等方面优先考虑黄团浠,使之建成为大别山“两山理论”实践试验区中的“试验区”。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合三地长江岸线资源,提升开发层次,打造黄冈临港经济核心区。围绕长河、巴河两条跨境河流,开展沿河流域统筹规划和一体开发,将两河流域打造成黄冈全市水生态样板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带。
(四)大力发展循环低碳经济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在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开发绿色低碳产品,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废弃物综合利用。
第四节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一)倡导低碳生活
实施绿色低碳生活行动计划,倡导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全面实行居民用水、用电、用气阶梯价格,推广节能家电、高效照明等绿色产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收运体系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立完善绿色信贷机制,鼓励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形成全民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持续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二)宣传推广低碳文化
开展低碳主题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低碳节能意识,培养学生低碳生活习惯;充分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创建并推广低碳微信公众号、微博公众号及报纸专栏,构建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户外广告多重覆盖的立体宣传网络。积极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全国低碳日”、“节能宣传周”等活动,组织低碳理念宣传和科普的专题讲座、研讨会,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低碳科普宣传和媒体传播渠道,强化公民低碳意识。
第五节增加生态系统碳汇
(一)增加森林碳汇
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增强国土绿化系统碳汇能力。全面实施造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推动长江两岸新造幼林抚育工作,对长江两岸造林绿化进行补植补造巩固提升。将长江两岸造林绿化纳入黄冈市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重要内容,以开展补植补造为契机,进一步提升造林档次,打造区域亮点。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路,大力实施山地、坡地、城市、乡村、通道、沿海“六大森林”建设,着力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扩大城市建成区核心片林规模,提高公共设施绿地中乔木林比重。
(二)增加湿地碳汇
合理运用湿地公园等保护方式,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修复,保持湿地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增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植被绿化的生态功能,推动湿地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湿地保护生态体系。以赤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武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湿地公园保护、建设、管理和发展等工作,持续改善湿地生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野生物种的保护,推进湿地修复工程建设,增加湿地碳汇能力。
(三)增加农田碳汇
开展农业农村减排固碳行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进农光互补、光伏+设施农业等低碳农业模式。研发应用增汇型农业技术,推广二氧化碳气肥等技术,改进和优化耕作措施,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存。开展耕地质量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碳储量。继续开展测土化验、肥效试验和化肥利用率田间试验,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参照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计量方法指南,探索开发测土配方碳汇交易项目。
第四章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第一节强化基础设施适应气候能力
(一)强化市政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海绵城市和韧性城市。在新建和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审批和管理维护等环节,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中长期影响,进行科学布局、合理配置和适应性调整,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将灾害适应性纳入城市基础建设,同时加强适应性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提高城市给排水、供电、供气、交通、信息通讯等生命线系统的建设运行标准,加强稳定性和地基稳定等方面的建设标准。积极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鼓励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方式增强建筑集水、隔热性能,保障极端气候条件下室内环境质量。加快装配式建筑的产业化推广,鼓励大型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推动城市全过程低碳生态更新,倡导以综合整治、功能提升为主导的更新方式,适度推行拆除重建,节约资源能源。
(二)强化水利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组织开展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与保护工作,率先对黄冈市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114个湖泊的沿湖大堤以内因地制宜开展湖区退渔还湖、退耕还湿工作。推进太白湖、长河等重点河湖库生态治理,实现岸线复绿、滨岸带生态修复和水体环境修复。实施生态修复、水面清理、种植沉水植物等入湖口水质净化工程,提升湖泊水质。完善环境质量监测与预警系统,全面建成污染源智能监控体系,实现黄冈市污染源点位全覆盖。科学调度水资源,加强节水措施,加强供水管网铺设、水厂修复、管网改造等抗旱工程建设。
(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积极打造韧性交通,健全智慧交通、绿色交通长效机制建设。提高洪涝、地质和生态灾害高发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强化城市道路排水排涝能力。健全道路照明、标识、警示等指示系统,增强交通车辆、公交站台、停车场和机场等对高温、严寒、强降水、大风、大雾等防护能力。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的科学管理、养护及常态化安检工作,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
(四)强化能源基础设施适应能力
强化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以特高压、充电基础设施为切入点,加快骨干网架优化提升,推进城市供电能力提升和智慧化,补齐农网短板,构建现代化电网体系。完善煤炭跨区域运输通道和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完善油气互联互通网络。加强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对新能源生产设备、高压电设施、管道、输电和配电网等基础设施的防护,强化重要能源设施、能源网络安全性与稳定性。
第二节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水平
(一)农业领域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底线,在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50亿斤以上。优化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快以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广地膜覆盖、集雨补灌、膜下滴灌、灌溉施肥、抗旱抗逆等旱作农业技术。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力度,推广化学农药替代、精准高效施药等科学用药技术。培育优选耐高温、抗寒冷、抗旱、抗涝等适应能力强的作物品种。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田的排灌系统、人工增雨防雹能力建设,加大农田水土流失防治力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提高旱区农业适应能力。
(二)林业领域
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改善天然林和人工林比重,完善高速公路沿线等地的森林布局。加强林业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生产,大力推进林地保护利用和林木采伐管理。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开展生物物种资源本底调查和评估,加强有害生物防控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高珍稀物种、濒危物种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护与治理。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建立森林火险预警响应机制。
第三节加强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一)加强气候灾害的监测评估
以县为单位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调查、重点隐患排查,摸清全市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和抗灾能力,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分类编制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区划图。按要求编制市县两级地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治区划图、不同尺度的气象灾害危险性分布和风险评估分布图。建立地质灾害、洪涝灾害、火灾等灾害灾难的风险研判、风险评估和论证机制,落实安全设防标准,加强对致灾风险、安全隐患级别、承灾体脆弱性、灾害链特征等分析评估,开展灾害情景构建,提升评估的精准性和防控能力。
(二)强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
加强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点布局,充分利用遥感、互联网等技术,实现重大风险和隐患在线动态监测。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共建共享,建立统一完善的风险和隐患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长江洪涝、山洪、水旱灾害、森林防火、城市消防、重大工程建设、危化行业、公路交通、地质灾害、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重点领域重点风险的精准动态管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研判会商,健全灾害事故分类监测和分级预警制度,统一监测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强化针对特定区域、特定人群的精准发布能力,提升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精准度和覆盖面。
(三)加强自然灾害防治
认真落实《湖北省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工作方案》,推动重点任务、工程治理措施高质量实施。提升城乡建筑抗灾能力,重点加强麻城、团风、蕲春、浠水等高烈度区房屋设施抗震加固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内学校、医院、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及文物保护单位等的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推动综合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灾害多发易发县市区交通、水利、通信、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抗损毁和快速恢复能力。加快推进全市重点江河,大、中、小型水库,大中型水闸,蓄滞洪区,湖泊等防汛抗旱治理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森林火灾高风险县级行政单位森林防灭火能力建设,完善以水灭火管网、防火道路网、林火阻隔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红安、浠水、蕲春三个县级护林站(点)建设。
(四)完善气候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响应工作机制
建立“上蓄下挡、蓄泄兼筹、分级设防、保弃有序”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抗旱应急工程建设,提高应急供水保障能力;构建健全的风险管理体制和巨灾保障模式。加强应急通道、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等建设,提高救援响应速度、应急救援覆盖率等应急管理水平,增强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能力。
第五章推进试点示范
第一节完善近零碳试点示范工程建设
以黄州区赤壁街道办事处建新社区近零碳社区试点示范和黄冈师范学院近零碳校园试点示范项目为样板,积极探索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在城镇、园区、校园、社区、商业五个领域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示范。选取工作基础好具有一定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基础且减碳空间较大、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试点区域和领域,探索各具特色的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多领域多层次推动“近零碳”发展。到2025年底,在全社会各行业引领近零碳排放发展新风尚。
第二节探索“碳汇+”项目开发试点
大力推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碳汇+”交易机制,不断探索以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沼气碳减排为交易主体的“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开辟碳交易项目申报绿色通道。加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持续发挥光伏发电的碳减排效应。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理,全面开展森林抚育经营,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整体质量,增强森林碳汇功能。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的开发管控制度,全面强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和退耕还湿,遏制湿地流失和破坏,稳定湿地碳库。深入开展农村沼气推广工作,加强农村沼气工程运行维护。完善第三方机制,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开发机构开发碳减排项目,不断深化碳交易抵消机制,扩大抵消范围和使用数量,推广试点经验,助推乡村振兴。
第三节推广碳管理及碳交易市场
(一)深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结合湖北省碳市场制度的设计建设,协同推进黄冈市碳排放交易的推广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高效管理碳资产,严格落实企业交易费减免,严密监控碳交易市场风险。保持碳市场流动性,积极引入各类市场主体入市,防范市场风险。结合湖北省一系列政策,开展碳市场试点项目,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规模化、制度化的向国内成熟的碳市场交易靠拢。
(二)建立健全碳数据管理机制
围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排放源定期调查与数据监控、碳数据管理基础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快构建黄冈碳数据管理机制,进一步推进全市每年排放核查工作,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与核算。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强化能源、工业、农业、林业、废弃物处理等相关统计,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和能力建设。
(三)推动减污减碳协同共治
以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引导重点行业和产业园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为目的,结合碳强度考核、碳市场建设、气候投融资、碳汇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政策措施和节能降碳工程技术发展状况,规划实施产生的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提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规划优化调整及碳减排建议。
第六章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第一节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
(一)夯实协同减排工作基础
以碳达峰、碳中目标愿景为重要抓手,协同开展温室气体与大气、水和固废的治理。探索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治理路径,加强废水截污纳管和持续推进"污水零直排"工作,实现源头控制废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稳定提升的目标。通过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危险废物"点对点"试点等多种手段,做到源头控制固体废物,减少固体废物处置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建立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推进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和排污许可证以及碳报告核查制度和排污许可执行制度的融合工作。推动重点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相互补充、交叉校核。加强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监测和排污许可证自行监测的协同效应。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减排专项研究,探索协同减排最优策略和方法。加强协同减排典型案例推广和应用。
第二节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制度
(一)探索建立碳排放监管制度
针对黄冈市重点碳排放行业,建立碳排放评价制度。开展全市主要行业碳排放强度专题研究,并建立碳强度数据库。加强碳强度数据库应用,严格控制碳排放强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落地。定期对市重点碳排放企业进行碳排放跟踪评价,要求碳排放强度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通过项目结构优化、生产设备提升改造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碳排放。推动碳交易企业披露配额履约、碳排放数据等情况。探索将碳市场的违规违法信息纳入企业环保信用信息。
(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统计工作
建立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统计数据发布制度、温室气体基础数据使用管理制、市级能源平衡表编制等。持续完善各县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机制,为推进碳排放考核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积极参与配合建立黄冈市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提升能源、工业、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废弃物等领域碳排放原始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确保核算体系在统计、汇总、审核、分析以及报表输出后的数据准确性。
(三)加强应对气候目标责任制考核
将碳排放强度下降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强化指标约束。在碳强度基础上,结合市碳达峰行动方案,接轨“能源双控”考核,不断完善碳强度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办法。
第三节主动适应应对气候市场机制
(一)积极开展碳交易基础能力建设
配合开展企业碳报告、碳核查、碳复查工作。鼓励企业开展活动水平数据和排放因子等数据的本地化检测工作,进一步夯实数据基础,提高碳报告质量。组织县(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培训,切实提高基层专业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碳资产管理水平,加强全国碳市场适应能力。
(二)积极配合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
明确碳排放交易责任目标,配合做好碳配额的分配工作,督促企业及时完成碳配额履约管理。鼓励开展碳资产开发。鼓励企业主动开展各类形式碳资产开发,包括林业碳汇项目碳减排量、节能项目碳减排量等。加强碳资产管理工作,建立碳资产管理部门,配套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本地碳市场服务业发展。
第七章强化组织实施
第一节加强统筹协调
健全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碳达峰专班,强化责任落实、协同联动、资金筹集等工作,推动资源整合利用和信息数据共享。明确任务,倒排节点,制定任务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定期调整落实进展,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
第二节强化监督考核
将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等纳入到各县级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规划实施年度、中期、期末监测评估体系,及时掌握规划实施进展,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强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制,并把评估结果作为改进政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三节加大财政支持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资金支持,落实资金保障。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在时代前进的浪潮中,能源领域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和变革都引人瞩目。近日,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铁电气化局集团西安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成功中标广西北流市轻工产业园50MW分布式光伏项目EPC总承包,为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注入了新的能源动力。这一中标背后,是实力的彰显,也是努力的回馈。在竞争激烈的
11月8日,中国电力招标网发布山西大同、朔州600兆瓦分布式光伏EPC项目招标公告,本项目拟利用农业养殖场、运动场等建筑物屋顶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总装机容量600MWp,其中,大同云冈区、朔州怀仁县农业养殖企业屋面分布式光伏容量200MWp,大同新荣区亮马台运动休闲公园分布式光伏容量400MWp。
光储盛会,相约齐鲁。11月7日,“聚焦700W+上屋顶,赋能工商业光储蓝海”——天合光能至尊堂中国行第二季·青岛站圆满落幕,现场座无虚席。150多位光储领域的专家、合作伙伴、EPC经销商以及投融资机构等行业精英汇聚于此,共同开启齐鲁大地分布式光储产业发展机遇的深度探讨。天合光能中国区分销总经理
10月29日,国能晋江热电公司耀高体育光伏项目获电网接入批复。这一批复标志着该项目在电网接入方面获得了正式的认可,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未来的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耀高体育项目位于泉州市晋江市内坑镇,规划装机容量为5.99886兆瓦,项目采用“全额上网”形式。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平均发电量为6915.
日前,七台河市公布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情况,公示显示,接网预警等级评估为“受限”的县(区)共4个,占比100%,其中3个为市辖区、1个为县。评估为“受限”的主要原因为县(区)内全部220千伏变电站出现功率上送,导致该县(区)无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原文如下:关于七台河市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
近日,中国能建陕西院总承包的首个沙漠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EPC总承包项目——中石化新星新疆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沙雅县分公司阿克苏地区沙雅县顺北油气田SHB805井5.99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首并发电成功。本项目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哈德墩镇西南侧84千米处,距离沙雅县
10月31日,上海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地铁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源公司”)投资建设的上海轨道交通东宝兴路地铁站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利用既有运营地铁站屋顶建设的上海地铁首座高架车站分布式光伏电站,是高架地铁车站新场景应用,也是完成迈向绿色交通的又一
近年来,华能新能源公司坚定实施集团公司“三六六”发展战略,奋力实现“3855”发展目标,抢抓发展机遇,成为集团公司分布式光伏发展的“先行者”。10月24日,随着一批分布式项目用户并网,公司分布式光伏并网规模突破900万千瓦。公司分布式光伏的发展为33.5万农户扩宽增收渠道,为农户直接提供每年200
11月5日,上海爱旭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旭股份”)与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里扬”)于浙江义乌正式签署60MW分布式光伏项目组件采购协议,该项目分为40MW与20MW两期工厂项目,计划12月31日并网发电。万里扬深耕汽车零部件制造,是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龙头企业。大规模的汽车
11月5日,亚通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审议通过了关于选举董事长的议案,正式选举施俊先生为公司第十届董事会董事长,任期自审议通过之日起至第十届董事会任期届满之日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崇明区目前唯一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亚通股份在业务调整上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光伏新能源领域的发展上。在
近日,厦门西柯水质净化厂318.8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投运,该项目是厦门区域首座“光伏+污水处理厂”项目。西柯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市政环科公司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市政环科公司综合研究厦门域内、域外污水厂“光伏+”模式的最优布置方案
10月15日,巴斯夫表示已获得德国联邦经济与气候保护部批准的约3.1亿欧元资金,用于建设全球最大的工业热泵,热泵将利用蒸汽裂解装置的余热进行无二氧化碳的蒸汽生产。未来几个月,该公司将在鲁道夫港工厂启动该项目的前期建设工作,建设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2027年投入使用。建设完成后,巴斯夫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科技环保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国电电力(为股东,注册资本由约11.52亿人民币增至约53.32亿人民币,同时公司经营范围新增储能技术服务、碳减排、碳转化、碳捕捉、碳封存技术研发、发电业务、输电业务等。国家能源集团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唐超雄,现
2024年10月18日,山西国耀新能源集团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马燕飞在北京出席了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绿色低碳技术专委会联合主办的零碳能源证书自愿核证平台建设推广情况发布会暨国内首张零碳能源消费凭证颁发仪式。会上,在现场领导嘉宾的见证下,集团公司作为出让方
10月13日,国网天津经研院规划评审中心完成碳排放监测技术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在电-碳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将传统统计学方法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方法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天津碳排放监测分析服务平台,面向政府、企业、居民、园区等不同主体,搭建了“助力政府治碳”、“量化能源降碳”、“服务企业减碳”和
10月14日,由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申请设立的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碳减排专委会在京成立。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郝金玉出席成立大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碳减排专委会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下设的电力行业“双碳”领域学术交流与协作分支机构,秘书处设在中国华能能源研究院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10月9日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管理办法》(京环发〔2024〕16号),用于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与监督管理。详情如下: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纳入本市碳排放权交易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量抵销管理办法》的通知,其中提到,重点碳排放单位可用于抵销的碳减排量包括全国温室气体核证自愿减排量、本市审定的自愿减排量。鼓励优先使用本地产生的碳减排量。1吨碳减排量可抵销1吨碳排放量。重点碳排放单位使用本
8月29日,国家数据局会同科技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国家中医药局等部门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第二批28个“数据要素×”典型案例。第二批案例在注重发挥以数据解行业发展难题、促行业效益提升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数据来源合规、治理有效以及
截至9月30日,上海市试点碳市场纳管企业已全部完成2023年度碳排放配额清缴,创造连续11年100%履约的纪录。本市试点碳市场启动以来,现货累计成交2.56亿吨,成交金额50.81亿元。今年,本市围绕三大制度创新,多措并举有效降低企业履约成本、充分调动全社会碳减排积极性。一是碳普惠减排量在配额市场实现
产品碳足迹(PCF,ProductCarbonFootprint)是基于气候变化这个单一环境影响类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得出的产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和温室气体清除量之和。量化产品碳足迹,有助于企业了解产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识别碳排放量大的环节,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实施降碳措施,加强供应链、价值链中的
漳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漳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漳州市生态环境局9月11日印发漳州市石化化工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漳工信规〔2024〕4号),计划到2030年,炼油、乙烯、合成氨等主要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实现规模化应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关
当下,随着光伏发电走入农村,通过自己持有或出租屋顶等方式安装光伏项目成为老百姓实现家庭收入增长的方式。然而,这也引来了一批不法分子的觊觎,他们利用老百姓对光伏知识的匮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炮制出一个个看似诱人实则凶险的光伏骗局。为了充分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避免产生矛盾纠纷,提防上
近日,《湖北省玻璃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发布。《方案》提出,2026年底前,全省8家平板玻璃企业基本完成综合整治工作;2028年底前,光伏压延玻璃、日用玻璃等企业基本完成综合整治工作。全文如下:鄂环发〔2024〕12号湖北省玻璃行业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9月12日,湖北随州市曾都区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户用分布式光伏(包括“全款购”和“光伏贷/融资租赁”两种模式)由居民提供有效身份证明、房屋自有证明、项目自投承诺等材料后备案;租用屋顶的需提供与屋顶产权单位(或个人)签订的合同能源
9月11日,湖北孝感市发改委公布对市政协七届三次会议第6号提案的答复,其中提到,积极争取能源科技创新等政策支持。目前,全市已争取国家新型储能示范试点1个,省级新型储能示范试点3个,其中:中广核大悟县大新镇50MW/100MWh储能电站纳入省级新型储能示范试点。同时,应城、云梦县入选国家能源局整县
8月12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新型电力系统布局规划、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国家自然资源例行督察发现问题整改等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
6月25日,湖北省气象局发布关于湖北省地方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文件规定了分布式光伏发电太阳能资源开发潜力评估指标的计算方法,评估指标包括光伏发电理论可开发量、技术可开发量、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和年平均发电量。该文件适用于
6月7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的实施意见,文件指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推进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创新发展“新能源+储能”。到2026年,光伏发电总装机达到12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标准煤,培育5—10家氢能产业
6月3日,孝感发改委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孝感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意见建议的公告,公告显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核心,实施新能源优先发展工程,有力有序推动新能源成为新增电力供给主体。推动光伏发电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有序开展农村户用光伏建设工作,重点实施一批农(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
5月30日,湖北红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安县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切实保障能源安全。建立能源供需形势监测机制。在迎峰度夏(冬)、极端天气期间做好能源保供监测、研判和调度。完善能源运行监测体系,统筹各类发电资源,加强高峰时段发电顶峰供电能力。推
5月21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鼓励在现有集中式风电场、光伏电站、储能电站等所在镇村投资建设充电设施;结合国家“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利用闲置非耕地、各类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在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项
5月16日,湖北省能源局关于公布2023年第二批新能源发电项目的通知。根据通知,此次公布的新能源项目共16个,容量159万千瓦。其中,百万千瓦基地项目4个,容量40万千瓦,均为风电项目;常规新能源项目12个,容量119万千瓦(风电项目8个、容量8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4个、容量39万千瓦)。从竟配通知来看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