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能源电力行业作出的部署,为新一年能源电力行业发展划出了重点、制定了目标。
开局关乎全局,如何在开局之年迈好第一步?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探讨能源电力如何保供电促转型、稳经济惠民生。
稳——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筑牢高质量发展能源根基
自由贸易试验区蓬勃兴起,沿海地区踊跃创新,中西部地区迅猛发展,东北振兴步伐加快……放眼神州大地,消费需求、市场流通、工业生产、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经济增长企稳向好,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此前,人民网评出今年全国两会十大热词,“扩内需促消费”入选,参与投票的人中有45.9%表示希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几项重点工作中,第一项即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各地也在积极部署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交通、能源、水利、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电力发、供、用等各个环节,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各个方面,对于稳住经济大盘意义重大。”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表示。
电网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不仅能稳经济,发挥投资拉动作用,同时也能固根基,更好满足高质量发展用电需要。新的一年,经济复苏带来用电需求增长,保供电、保安全、保稳定的责任更加重大。
山西聚集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要求,“十三五”以来加快新能源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政涛建议完善煤炭和煤电价格传导机制,促进煤电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发展,同时新增纳规一批煤电项目,满足中长期保供需求。
扩大内需、发展经济,要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还需着眼需求侧,持续推动消费增长。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93.4%。
消费侧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全国人大代表、中创新航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静瑜重点关注新能源产业和动力电池技术发展。她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成为我国制造业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电网公司持续优化充电网络布局,完善充电设施接入流程,打造车网互动等应用场景,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服务保障者、积极参与者、有力推动者。
扩大内需、保障供应,既是国家层面的部署,也是代表委员的呼声,更是能源电力行业的积极行动。眼下,穿山越岭,一批重大电网工程建设有序开展;追风逐日,电网企业为新能源发电并网消纳提供优质服务;山间筑坝,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国家电网公司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保供和转型,全力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电需要,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
绿——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电机组超过10.5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由6.5亿千瓦增至12亿千瓦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由20.8%上升到25%以上”……过去五年,我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第一场“部长通道”上介绍,我国是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关于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绿色低碳发展的部署,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一直以来,煤电在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宋海良在关于加快推进绿色新型煤电建设、支撑“双碳”战略落地的提案中表示,探索创新绿色新型煤电,应统筹做好煤电规划布局,完善煤电健康发展长效市场机制,结合煤电定位转变,推动煤电相关技术体系、设计标准革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带来了一份关于加快能源转型、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的提案。在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他建议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时空互补性,最大限度减小其间歇性和波动性,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友好性;充分发挥大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平台作用,加强跨省跨区电力运行统筹协调,实现电力余缺互济。
储能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钟铮提出关于新兴储能产业的建议。她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建议建立新型储能共享传统抽水蓄能容量电费机制,同时探索储能辅助服务盈利模式。
电网连接电力生产和消费,是各类能源转换利用和优化配置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服务新能源发展、推动能源绿色转型,电网企业不仅具备良好基础条件,也将有更多探索实践。
目前,国家电网已成为世界上输电能力最强、新能源并网规模最大的电网,经营区内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均居全球第一。今年,公司将加快电网向能源互联网升级,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更好助力新型能源体系规划建设。
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高质量发展既要有绿色含量,也要有科技含量。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第一场“部长通道”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在新方法提出、新科研范式形成、新领域研究、新现象解释等方面,以及这些成果怎么转化成技术、转化成高科技产业的各个阶段,都要发挥主体作用。
“国家电网公司成立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与社会各界聚焦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的前瞻性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对于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起到带动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王立平表示,在进一步打通产学研用链条方面,应在人才联合培养中加强合作,推动基础研究和现场应用相互促进,形成优势资源共建共享、重点领域联合研发的良好合作环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从加强基础研究到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到提升创新管理水平,不少代表委员探讨如何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进科技强企人才强企。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天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能源科技创新与建设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政府应加大对科技领军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面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创新联合体。
实现“双碳”目标,既需要先进的技术,也需要先进的管理。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志伟认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必将催生大量新业态、新模式,电力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流程必将重塑。他建议打造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交流共享平台和高端管理创新智库团队,为我国能源电力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
强基础、稳经济,促转型、谋未来,抓创新、增后劲……2023年,能源电力行业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新的动能,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3月8日,60多家境外媒体以视频连线形式集中采访四川代表团代表,对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进行“云访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发展,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通威深耕农业和新能源两大领域,水产饲料、高纯晶硅、高效电池三大
“基于国家能源局对以往光伏装机数量的统计,按照光伏组件20-25年的设计寿命预测,2025年前后我国首批光伏组件将陆续退役,废弃光伏组件的回收与无害化处理成为急需面对的课题。”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环保投资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利文对记者说道。张利文介绍,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很多早期投
“中国光伏产业要实现进一步发展,需构建全球化的发展能力,从而更好地‘走出去’。”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李东生表示,目前,光伏产业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周期性,未来仍将面临周期带来的产业震动和影响,具体表现为供应与需求错配、部分供应链价格震荡等。
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提交了关于加快能源低碳转型、助推“双碳”目标有效落地的提案。他建议,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提高能源、气候安全预警能力,同时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张兴赢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
3月4日至5日,2023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全国政协委员、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围绕风光基地项目、水面光伏、户用光伏、绿色建筑等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22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突破12亿千瓦,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新能源装备制造已实现完全自主,其中多晶硅、硅片、电池、逆变器、风电装备等产品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我国占比均
水面光伏土地占用少、发电量高、宜与渔业产业相结合,具备规模化开发潜力,目前已成为地面、屋面应用的重要补充。全球水面光伏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据机构预测,全球水面光伏需求量将以年均22%的速度增长,2030年水面光伏年新增装机量将超30GW。我国内陆水域面积约1750万公顷,水面光伏电站作为因地
伴随着2020年“双碳”目标的提出,当“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规划蓝图徐徐展开时,抽水蓄能成为了这个庞大规划体系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针对推动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快速发展,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打造提出了相关
“十四五”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转型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国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以下简称风光基地项目)建设,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双碳”目标实现。2021年12月至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光伏发电行业进入了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户用分布式光伏装机迎来爆发式增长。2022年,户用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25.25GW,同比增长17.3%。户用光伏累计装机量接近70GW,约350万户,每年可发绿电达700亿度。户用光伏已成为推动我国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如期实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近日,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2023年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指明要加大储能配置力度。《方案》指出,2023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573.5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项目建设规模373万千瓦。包含风电60万千瓦、光伏278万千瓦、光热3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讯:近日,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发布关于印发《2023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为切实保障区内电力安全供应,根据各地(市)申报的项目库储备情况和区内电网接网、并网条件,2023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573.5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项目
近日,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印发《2023年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的通知。通知表示,2023年新增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规模573.5万千瓦。保障性并网项目建设规模373万千瓦。包含风电60万千瓦、光伏278万千瓦、光热35万千瓦,纯光伏配置最低储能规模144.4万千瓦时
5月13日,温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筹建温州市新能源学院的批复》,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与温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成立的“温州市新能源学院”正式由市政府批复成立,这也是我省高职院校中首个正式设立的新能源学院,今年秋季将进行专科招生。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副
中煤集团按照国家能源发展和新能源产业政策要求,聚焦能源生产端,发挥联营示范优势,围绕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及“绿电+无煤化”示范工程。围绕传统矿区,利用采煤沉陷区、复垦区和自有屋顶资源,开发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分布式光伏项目,推动新能源+生态治理新模式。推动氢能、储
4月4日,云南省能源局发布《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流程说明》,说明指出,州(市)人民政府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招商引资需要,组织编制开发方案(包含组织形式、企业基本条件和优选评审参数等)。根据文件,年度方案的制定由省能源局会同各州、市根据项目成熟度和接网条件,对省级项目库的项目进行建设时序排序
2023年4月25-26日,由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纤维复合材料再生分会在山西太原组织召开“2023新能源复合材料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创新发展论坛”圆满落幕。论坛聚焦“双碳”目标,以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的时代为背景,加快以复合材料循环利用为核心的新能源绿色循环产业发展,提升新兴产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5月9日上午,江苏连云港板桥街道举行美达新能源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工仪式。据悉,美达新能源100MW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工程占地面积约1880亩,总投资5亿元,总装机容量100MW。按照《连云港市分阶段办理施工许可实施意见(试行)》文件精神,项目试行分阶段开工,预计2024年6月实现全容量并网
5月8日,陕西吴堡县人民政府与中广核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在深圳市中广核大厦,签订了风光储多能互补项目投资开发框架协议,总投资39亿元。据悉,吴堡县风光储多能互补项目包括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0万千瓦、蓄能项目容量200MW/400MWh。本项目建设周期为5年
5月6日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西北分部获悉,今年1~4月,西北电网新能源项目投产规模达1106万千瓦,其中,风电211万千瓦,光伏895万千瓦,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西北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西北电网是我国新能源发电占比最高的区域电网。预计今年,西北电网新能源发电总装机规模将超2亿千瓦,占比超5
五大发电集团清洁能源装机攀升,发电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日前国电电力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五大发电集团2022年年报均已公布。记者梳理发现,2022年,五大发电集团中3家企业实现扭亏转盈。在火电成本端改善助力业绩回暖的同时,低碳转型趋势明显。营业状况均有好转国电电力2022年年报显示,2022年实现营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但局部地区能源供应紧张情况时有发生。基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国情,如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更好发挥煤电支撑保障作用,结合近年来国家能源集团在电力市场建设与能源保供方面的工作实践
——访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高级工程师杨成、薛浩岩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的快速增加,其带来的并网难、消纳难、长距离传输能效低、损耗大、设备利用率低、系统增容投资边际效率差等挑战越来越大。为了实现风、光、生物质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充分消纳,构建智慧型能源综合利用局域网,提高能源综合利
日前,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电力需求侧协调控制技术联合实践基地正式成立。该基地依托中国电科院用电与能效研究所和杭州供电公司融合创新中心实体运营。据介绍,电力需求侧协调控制技术是一种解决异质负荷资源统一交互、精准预测、安全调控、效果核证等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30日表示,中国经济社会完成低碳转型“挑战最艰巨”。在当天举办的2023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杜祥琬就中国如何实现“双碳”目标分享观点。他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正深刻影响全球的价值体。以“双碳”目标驱动中国实现
日前,青岛印发《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高新能源电力消纳能力,打造以高比例外电送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和调控为发展方向的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发展新型储能。全文如下:青岛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
一、能源行业数字化应当起到“转型先锋”作用《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下称《规划》)鲜明提出了“2522”的整体框架,制定了规划目标和实现路径。通过对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大循环畅通的规划,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数据要素、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将全面对经济、政治、文化、
正值春茶采摘季,5月16日,福建南安市仑苍镇制茶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低压互联装置实现台区容量共享,可以缓解用电高峰时段的供电压力。”国家电网福建电力“双满意”(泉州海丝之光)党员服务队队员来到南安理想茶叶基地开发有限公司,介绍台区共享储能型微电网的应用优势。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化石能源依然重要。因此,在此期间,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需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构建有韧性的能源体系,保证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近日在“能源中国——能源转型再出发:先立后破,稳步推进”专题研讨会上做出上述表示。当
台州占了浙江1/3的海岸线,滩涂资源丰富,拥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适合建设渔光、农光互补电站,沿海和岛屿有效风时高达7000小时/年以上。得益于资源禀赋,台州新能源正在快速发展,台州明确新能源城建设的目标,瞄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潮流趋势。新能源高速发展给当地电网带来哪些挑
5月24日,江苏省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政策的通知,其中提出,全面做好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的能源电力保供,更好地引导工业电力用户削峰填谷,服务保障民生用电需求,促进用能绿色低碳发展,现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政策,具体内容如下:一、优化工业用电季节性尖峰电价。为加大力度引导工
经济复苏、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战略和政策目标相互叠加,如何在诸多目标之间统筹协调、在推进落实中安排好衔接次序,成为热点问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化石能源依然重要。因此,在此期间,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需协调互补,先立后破,构建有韧性的能源体系,保证当前和长远的能源安全。”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