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日前,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在氢能、氨能与燃料电池、智能电网及储能系统、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等方向,开展先进制氢技术及装备、储氢技术及装备、微电网系统及智能化检测设备、钒液流电池、生物质能源制备、生物质原料高值化利用、太阳能光伏利用、寒地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设备研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绿色多元的新能源体系,引领寒地零碳能源转型发展。
原文如下: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
黑政办发〔2022〕41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8月22日
黑龙江省科技振兴行动计划(2022—2026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推进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设创新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科技振兴行动计划”,坚持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奋力跑出创新引领振兴发展的加速度。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把创新作为龙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基点,坚持科技“四个面向”,服务“六个龙江”建设,围绕“八个振兴”“九个坚定不移”重点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全社会协同联动为手段,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根本,通过科学技术突破引领支撑振兴发展,实施“七大行动”实现优势转换,使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振兴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提升能力。坚持自主创新的战略基点,强化原创成果产出的导向,布局“补短板”和“扬长板”并重的创新链,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和供给能力,有效支撑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把握创新和发展主动权。
——坚持支撑发展。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坚持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全面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推动新经济业态“换道超车”、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强化科技创新对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支撑。
——坚持人才为本。坚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深入落实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把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改革出发点和政策着力点,做优创新人才体系,营造良好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为我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内生动力。
——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部省、省市、部门联动,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全面部署,构建完善科学规范、运行有效、衔接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体系化能力和重点突破能力。
(三)发展目标。
到2026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科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成为全国创新发展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和东北亚创新交流合作基地,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全社会研发投入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年均增长率力争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在产业振兴、农业振兴、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突破200项关键核心技术。
——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高质量转化1500项科技成果,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亿元。
——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突破60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
——科技创新平台取得新突破。到2026年,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60家。
——区域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推动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二、重点任务
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机遇,充分激发创新潜能,突出科技的引领性、先导性和实效性,组织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学技术新突破引领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一)提升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能力,新经济业态领域攻关取得新突破。
1.数字技术。瞄准数字孪生、人机协同、边缘计算、区块链、6G等数字科技前沿,布局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和前沿基础理论研究,重点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自适应长期生存软件的基础理论、数据与智能科学的理论体系、智能感知与传感理论、半导体集成化芯片系统、第三代功率半导体封装等研究,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充分发挥我省数据、科技、人才、平台、场景等优势,组织优势单位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数字化关键环节的应用技术攻关,力促数字技术与我省重点产业深度渗透融合,攻克一批工业软件、机器人、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慧农机、智慧农业、网络安全等领域应用技术难题。依托数字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升级,在医疗康养、教育、文旅、展览、物流等方面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和“互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增强数字技术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各市(地)政府(行署)。以下均需各市(地)政府(行署)配合,不再列出〕
2.生物技术。把握生物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组织和引进相关机构,创新发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和干细胞工程、再生医学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计算、类脑及人工智能工程等前沿生物工程技术,深度推进“数字经济+生物经济”(IT+BT)融合工程,着力解决前沿战略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瞄准生物领域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围绕未来能够产生重大成果,并能带来产业升级换代或具有市场潜力的颠覆性技术开展创新,开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创新,突破生物育种计算设计、基因合成、高通量筛选和基因功能鉴定、蛋白质细胞工厂等关键技术,推动其在大健康、创新药物开发、核心菌种、生物育种、环境保护、能源供应和生物基材料开发等领域应用,提升产业层级,支撑龙江生物产业快速壮大。〔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
3.冰雪产业技术。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紧密围绕国家极地战略需求,积极促进冰雪资源产业化,开展极地装备及寒区设施、极地科学考察、冰雪等方面技术研究,抢占极地寒区科技前沿制高点。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冰雪装备材料技术研究,开展冰场雪场设施装备、应急救援装备、维修保养装备、竞赛竞技装备、辅助训练装备、虚拟滑雪装备、电子竞技系统、智能运动信息系统、智能雪场以及冰雪运动器材、冰雪资源监测与评估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发,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
4.创意设计产业技术。推动创意设计理念、方法、内容、业态、模式等变革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支持高校院所、企业加强创意设计理论、方法、技术等基础研究,研发设计软件、建模渲染、虚拟现实、样板制造等设计工具。推动工业软件建模引擎发展,促进专用设计及仿真软件应用。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开展文化形态与体验集成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与业态融合方法、渠道与用户关联关系的跨平台协同挖掘技术、基于认知计算的全媒体推荐分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数字红色文博、“XR+”教育、医疗,“5G+VR”直播的先导应用。〔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宣传部〕
(二)打造龙江振兴发展新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攻关取得新突破。
1.航空航天技术。加强航空航天核心技术突破,围绕航空航天材料及加工装备、航空飞行器、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卫星应用、在轨服务与维护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培育壮大航空航天产业,构筑创新发展新优势。支持龙头企业全面参与国家北斗低轨卫星导航增强系统所用卫星的制造、组网,开展5G互联网试验星的研制,开展高时空谱分辨率数据产品生成、天空地一体化遥感智能协同处理、多源遥感数据融合与应用、基于北斗导航与遥感图像协同的智慧农业信息应用、新型遥感对地观测和科学载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卫星等产业加快发展。〔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2.电子信息技术。加强电子元器件及专用材料关键技术研发,拓展传感器、集成电路、电子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条。围绕数据及新一代人工智能,加快推动制造、交通、生态、医疗、社会治理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智慧应用,研发自主开源工业软件,突破芯片材料、智能感知、物联组网、边缘计算等工业互联网硬件核心技术。加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技术攻关,开展人机交互、机器智能、集群协同、智能化焊接、柔性传感器与驱动器、机器人与激光复合制造等装备研制,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物流与仓储、网络设备资源协同制造、智能成套生产线建设。〔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3.新材料技术。推动新材料产业向轻量化、智能化、极端化方向发展,在碳基新材料、金属新材料、增材新材料、生物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半导体封装材料、电机绝缘高压材料等领域开展无氟高纯石墨制备、宝石级和电子级人造金刚石制备、煤制石墨烯、石墨烯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高导电铝基石墨烯导电板材料制备、高强高韧铝合金制造、特种焊接材料制备、钛基耐热耐氧化复合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向精深加工领域延展,实现新材料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4.高端装备制造技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精密超精密、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制造领域部署研发方向,重点开展精密铸锻造技术与工艺、特种材料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燃气轮机、航空发动机、水电装备、核电装备、高效新能源发电系统、高温超导发电机、高端焊接装备、数控机床在线高精度测量装备、数控设备智能化运维、数控刀具智能管控、机器人与激光复合制造、船用高功率智能高中低速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装备的研制,推动制造业向“智造”转变,为工业强省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5.农机装备制造技术。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支撑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加强高端农机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开展农机齿轮、轴承、高性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促进主要农作物、规模养殖、设施种植等高端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蔬菜、马铃薯等大田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全程高端智能机械化装备和农业机器人。开展农机物联网、高精度农机作业导航监测、机械式苗间除草装备与技术、精准施肥装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视觉传感、北斗导航、智能显控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重点机具上的应用。〔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三)科技助力新旧动能转换,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攻关取得新突破。
1.能源技术。在氢能、氨能与燃料电池、智能电网及储能系统、生物质能、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等方向,开展先进制氢技术及装备、储氢技术及装备、微电网系统及智能化检测设备、钒液流电池、生物质能源制备、生物质原料高值化利用、太阳能光伏利用、寒地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设备研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绿色多元的新能源体系,引领寒地零碳能源转型发展。开展绿色智慧交通、低碳建筑材料技术研发。加强页岩油气开发,开展陆相页岩油开发、试油气工艺、页岩油下游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研制。开展煤炭资源安全高效智能开发、矿山及地下工程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抢险、煤与煤层气共采及瓦斯高效抽采利用、褐煤梯级综合循环利用、煤矸石清洁高效燃烧技术、煤炭洗选及工业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低品位能源充分利用和高效供应。聚焦负碳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开展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碳汇核算技术和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林草局〕
2.化工技术。坚持“油头化尾”“煤头化尾”,推进石化产业和煤化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围绕油气与石油化工,开展高性能非贵金属润滑油加氢异构化、乙烯裂解炉抑制结焦、天然气直接催化转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设备研制,支撑石化产业集群式发展。依托东部地区煤焦化副产品,开展中低温煤焦油深加工、新一代煤制化学品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推动煤炭从燃料到原料到材料,助力产业链条向高附加值延伸。〔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
3.食品加工技术。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研发绿色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特色食品和大豆蛋白“人造肉”等产品,开展绿色有机品种种植区域布局、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加强杂粮、高品质畜禽产品、绿色蔬菜、特色食用菌、野生坚果与浆果、山野菜、休闲保健食品、特色饮品等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强化水稻、玉米、大豆、蔬菜、马铃薯、乳制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撑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省农业农村厅〕
4.医药产业技术。开展生物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抗体药物、抗肿瘤药物等生物创新药物研发。开展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慢性疾病防治药物、重大骨病药物、抗感染类药物、抗抑郁类药物、靶向制剂、微生物源药物、益生菌(后生元)药物、检测试剂盒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药物研发。加强优质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培育、寒地道地药材质量评价与开发利用、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中医药疗效评价、中药临床价值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中药新药研发,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技术开发,开展中医药在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服务及精准医疗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
5.汽车产业技术。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重点围绕汽车电动化、网联化和智能化开展技术研发。开展智能无人驾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电驱动车载系统装备、高速驱动系统、轻型电磁离合器、电动汽车低温管理系统、混动专用高效发动机、智能化特种货车、新能源特种汽车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装备研制,支撑汽车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建设。〔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
6.轻工产业技术。加强汉麻产业的科技创新,围绕汉麻种质资源创制、生物育种、高效生态种植技术、碳足迹和碳汇效应、麻纤维基复合新材料、纤维加工、籽叶花深度加工、竿芯根制品特色食品研发、大麻素酚类物质利用等方面依法依规开展技术研发,不断延长汉麻产业链条、提升汉麻产业附加值,推动建设汉麻轻工产业新高地。〔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
(四)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农业现代化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1.黑土保护与利用技术。实现“藏粮于地”,落实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围绕地力提升、水土协同调控、保护性耕作等任务开展黑土区土壤保护及产能提升、黑土污染修复、生物肥料关键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土壤冻融伴生过程及冻融侵蚀、化肥精准施用与减量增效、现代生物肥、生物有机肥产品技术研发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2.现代育种技术。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业安全”,开展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细胞工程、分子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现代种质资源保护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高产优质及适宜食品加工的大豆新品种和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抗倒伏水稻新品种,以及高产优质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开展优质马铃薯、蔬菜、杂粮杂豆、食用菌、特色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小浆果、林木良种、园林花卉、木本油料、优质牧草等新品种选育。加强现代畜禽新品种繁育,开展“两牛一猪一禽”新品种种源繁育选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3.智慧农业与绿色高效种植技术。落实“藏粮于技”,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风险数字化预警监测、智慧农业信息关联、智慧农业大数据模型理论与数据处理、饲喂精确监控与智能网控、“互联网+牧场”智慧化管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绿色生态栽培、特色品种绿色有机栽培、设施果菜花栽培、生物农药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研制,开展畜禽水产高效绿色养殖、生态循环养殖等关键技术研究。〔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4.粮食贮藏技术。重点开展粮食贮藏减损理论与技术、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与追溯技术、全谷物加工和粮食副产物加工增效关键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基于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粮食质量追溯平台,建立粮食安全危害因子主动防控技术体系,研制高效节能智能化加工新技术装备,为粮食产后贮藏减损和安全评估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粮储局〕
5.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聚焦畜产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和净化、人兽共患病源头治理和宠物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需求,构建动物健康和生物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开展牛、猪、禽等畜产动物重大疫病防治技术和种源疫病净化技术研发,狂犬病和布鲁氏菌病等重要人兽共患病源头防控技术研发,以及伴侣动物健康新技术研究,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
(五)支撑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领域科技攻关取得新突破。
1.重大疾病防治技术。围绕我省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大需求,整合优势力量,重点开展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多元化精准干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寒地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精准防治,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肿瘤标志物筛查精准诊断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传染性疾病中西医协同防治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医学影像、基因检测、病原快速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重大慢性病防治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我省慢性病防控体系。〔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卫生健康委〕
2.公共安全技术。支撑龙江特色公共安全网络构建,围绕公共卫生,开展重大、新发传染病等公共健康安全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围绕防灾减灾,开展灾害监测、预警控制、城市工程系统抗震韧性提升等领域研究。围绕技术管网治网能力建设,开展互联网谣言治理、网络反诈、数据泄露追踪溯源、数据跨境流动监测等研究,提高技术管网治网能力。围绕社会治安,加强政法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政法科技信息化标准统一体系和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切实增强公共卫生、生物安全、核安保、社会治理和防灾减灾的保障能力,全面支撑我省公共服务的科学化、社会化、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委网信办、省公安厅〕
3.污染防治技术。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开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处理,大气灾害污染源容许排放综合管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设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及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体系。围绕水污染防治,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地下水污染溯源,工业废水零排放资源化综合利用,城市终端二次供水水质保障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水质监测与预报预警技术体系建设。围绕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服务功能提升、湿地保护与受损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强森林、湿地、草场等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围绕农村饮用水安全、农村污水处理、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分布式功能、农村厕所革命、寒地人居环境等关键技术研究,推动“互联网+”等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加快数字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
三、实施路径
通过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载体和创新生态建设“七大行动”,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培育壮大振兴发展新动能。
(一)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
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落实惠企奖励等政策,不断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研发投入积极性,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发挥政府引导激励作用。充分调动和优化全省科研力量,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与科技部通过部省联动、联合设立基金对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一批具有我省特色、国内领先的创新团队,不断提升承接国家重大重点科技任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大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综合运用项目支持、基金引导、风险补偿、支持上市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市县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将研发投入纳入考核指标并不断提高分值比重、开展重大重点攻关任务省市联动等,不断引导激励市县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建立产学研联盟、明晰企业承担和参与省级各类科技计划的资质条件、联合企业共同出资通过“揭榜挂帅”解决技术难题、引导企业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强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和科技创新券等专项资金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部门协同。统计、科技、教育等部门联合开发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各相关部门资源整合和数据共享,提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项目监测分析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培训辅导,不断规范全社会研发(R&D)经费统计归集;定期通报研发投入活动情况,为各级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工信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委军民融合办、省税务局、省统计局、省国资委、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及我省发展需求,以改进和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作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有效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产业“蛙跳式”发展。发挥产学研联盟作用。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产学研联盟。鼓励企业牵头,与优势特色学科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作为产学研联盟协同创新的高效载体,牵引各类科技创新力量优势叠加,推动企业成为前沿需求及关键核心技术的“出题者”,高校院所作为“答题人”,联合攻关、联合转化、联合生产、联合拓展市场,财政资金跟进支持。改进科技项目立项方式。加大技术预测研究,准确把握未来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对我省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领域和社会民生领域需求的专题调研和分析预测。建立全链条设计的科技创新项目生成机制,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对接,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实行省级科技计划重点专项(项目)“联动、联审、联查、联评”工作机制,发挥省科技咨询委员会作用。继续优化完善项目评审遴选全流程,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更科学、更公平、更有效率。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推行项目管理主体多元化,对于行业特色突出且任务边界清晰的重大项目,采用“业主制”管理,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织实施。选择符合条件的科研管理类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管理专业机构,提高专业机构的项目管理水平。重大科技项目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加强项目关键环节评估。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依据各类科技专项目标定位,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等不同类型成果的差异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调整、优化、清理各类科技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牵头单位:省科技厅,配合单位: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统计局、省营商环境局、省林草局、省税务局〕
(三)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行动。
充分发挥龙江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产业化。强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成果策源地作用。推动高等院校人才、科研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充分发挥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多渠道对接企业,通过技术转让、作价入股和合作实施等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落地产业化。鼓励中直科研院所技术溢出,落地转化,生成企业,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省属科研院所利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加快熟化一批存量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孵化企业等多种形式,加速实现存量科技成果价值化。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强化央企技术溢出效应,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向民用领域产业化应用;鼓励国有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紧盯产业变革趋势和重大战略任务,不断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带动产业链技术溢出和成果产业化。建强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载体。依托高新区布局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汇集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育成等资源要素,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高质量成果转化平台。集聚需求、成果、政策、投资、服务等各类要素,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交易网络平台。促进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产业技术需求加强技术研发、中试熟化和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聚焦关键产业链的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等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探索构建市场化视角下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体系,促进科研与市场评价相适应,客观评价科技成果预期价值,推动成果持有者与企业、金融资本等建立合作互信关系,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健全科技成果供需精准对接机制,完善省级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对接平台,丰富平台功能,提高信息获取效率,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信息汇交和发布。探索开展科技成果咨询、分析服务,配备专(兼)职专家分析供需信息,提出成果评价意见,引导供需双方沟通,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为后续开展金融服务提供支撑。〔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委军民融合办,配合单位:省发改委〕
(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
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聚焦科技型企业量质齐升,完善科技型企业孵化培育、成长扶持、推动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政策体系,将科技型企业打造成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重要力量。生成一批科技型企业。激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研人员、高校大学生和毕业生通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参股入股等方式创办科技型企业,争取留学归国人员、省外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来我省创办企业,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到我省投资创业,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为科技型企业。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统筹安排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鼓励各市县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支持企业自建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头部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联合体,帮助企业用好省内政策吸引高端、关键人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研发人员比例和获得核心知识产权。实施“紫丁香计划”,遴选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纳入省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强化对入库企业精准扶持和全方位科技金融服务,加快科技型企业上市。招引一批科技型企业。推动市(地)成立科技招商专班,形成合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营商环境,用好省内各项惠企和高新区政策,吸引创新能力显著的龙头企业进驻龙江。创新招商方式,围绕省内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瞄准产业链上下游精准招商,引进一批质量好、投入产出比高、带动作用大的科技型企业和具有造血强链功能的重点产业项目,推动科技型企业项目加速落地见效。搭建科技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科技政策精准推送、科研设备共享共用、科技服务机构线上对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开展应用场景及公共算力开放、政府购买云服务引导企业上云等,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掌握科技政策动态提供精准服务。〔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人社厅、省营商环境局〕
(五)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行动。
围绕国家战略部署和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区域特色与优势,构建梯次结构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创新平台在推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创新人才与创新团队集聚等方面的载体作用。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国家实验室基地。对标我国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我省未来发展的需要积极谋划争取承建国家实验室基地。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网络安全等我省优势领域,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在我省布局,积极谋划争创现代规模化农业种植、大豆生物育种、大庆陆相页岩油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哈医大缺血性心脏病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按照国家重组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推进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全国重点实验室。鼓励和支持行业产学研联合体、骨干企业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建设,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高标准谋划建设省实验室。瞄准国家战略和我省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集中全省优势力量,筹建省实验室,为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打好基础。探索与其他地区、单位联合共建省实验室联盟,协同全国优势资源力量,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布局。聚焦我省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特色产业,优化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绩效评估,通过以评促建、优胜劣汰,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运行高效、开放共享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对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业绩优良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奖励。大力发挥新型研发机构作用。瞄准当前最急需、最前沿的技术难题,着力打通产学研通道,在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卫星应用等重点领域,大力建设一批功能定位明确、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服务新型研发机构,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新型研发机构。〔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改委、省工信厅,配合单位:省税务局〕
(六)实施区域创新载体建设行动。
发挥区域创新载体的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重要功能以及技术、产业、业态的策源地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及政策创新,提升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加强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在重大科研设施布局、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将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老工业基地和创新型城市转型示范区、创新创业生态标杆区、对俄及东北亚协同开放先导区,支撑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挥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作用。充分发挥佳木斯国家农高区创新高地优势,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以黑土地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水稻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样板区、水稻产业科技创新引领区、寒地黑土农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集聚区,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加快稻作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黑土粮仓”建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索示范,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省级高新区提质增效。推动佳木斯、牡丹江等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支持和引导其他市(地)围绕区域特色创建省级高新区,推动省级高新区市(地)全覆盖。按照“一区一主导产业”推进省级高新区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形成区域特色鲜明、产业技术体系完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省市协同联动,促进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牵头单位:省科技厅〕
(七)实施创新生态建设行动。
整合创新资源,调动社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培育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沃壤。树立大科技观。进一步整合、叠加龙江各方面创新资源,打破固有的行政、部门、条线、门第等框框,叠加高校、企业、政府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真正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牵引各类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配置,提升现代科技治理能力,推动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让科技创新更经济、更有效。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发挥科技部门、科协组织作用,依托电视台及网络新媒体,探索开展科学推广、技术对接、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宣传、培育龙江创新文化。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崇拜创新英雄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营造创新环境。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用心用情用力关心科研人员,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在龙江营造一种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科研环境。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支持科普事业发展,发挥科普基地、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载体作用,带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推动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大军。〔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工作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科技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黑龙江省科技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协调解决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科技振兴计划落实落地。强化省市(地)、部门联动,建立沟通顺畅、协同高效的组织模式,协同解决科技振兴各项行动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市(地)政府(行署)要将科技振兴计划纳入重点工作,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加大支撑保障和落实力度,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协调机制,落实好各项工作部署和任务。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贯彻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重点任务,围绕龙江全面振兴战略需求,以创新科技资源配置为突破口,落实省级科技计划管理改革重点任务,建立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下的科技管理机制。优化各类科技计划体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加强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研究。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精简优化财政科研项目申报和过程管理,扩大“禁止事项清单+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三)强化科技攻关支持。
坚持需求导向,从全省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优化配置资源,协同推进全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构建新型科技攻关体制机制。综合运用公开竞争、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多种团队遴选方式,面向全国组织具有优秀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科研团队承担重大项目。健全科技政策体系,围绕创新链完善政策链,在增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等方面加强政策研究,适时制定出台综合性或专项政策措施,构建有利于科技攻关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
(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
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开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深化高校院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和转化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设置专业岗位和合理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推动高校院所建立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职务科技成果的对外转让、作价投资入股等事宜,建立事企分开、管理规范的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规通道。
(五)强化科技金融服务。
加快构建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点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建立财政、金融、科技与产业部门长效协同联动机制,加强对科技金融市场的规划和引导,积极稳健推进科技金融机构改革,试点复制国内先进经验,强化科技金融创新,促进我省科技金融市场繁荣。继续加大投入并发挥好政府性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入更多创业资本投资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建立专利权质押贷款、初创期科技企业投资、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新技术产品科技保险等科技投融资产品的风险补偿和风险平衡机制,吸引省内外投融资机构投资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协调的科技金融产品结构,助力产业加速发展。
(六)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落实“龙江战略科学家头雁支持计划”“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加快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夯实龙江振兴人才基础。完善支持创业相关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及其创办的小微企业设立创业担保贷款,为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创新和离岗创业提供便利条件。提升企业承载创新人才能力,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强创业孵化载体,以平台聚人才。赋予科研人员成果转化自主权,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充分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七)加强科技对外合作。
完善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机制,提升我省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搭建国际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引入外部创新资源服务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外国专家引进力度,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发挥哈尔滨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优势,支持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提升对俄合作承载能力,加快俄罗斯高新技术成果引进集聚步伐。深化与欧盟国家和东北亚国家的创新合作,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开展联合研究。加强国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与广东省对口科技合作,推动广东省与我省共建装备制造业研发基地。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央企、高新技术企业等在我省设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省院合作。深度融入东北区域创新网络。鼓励我省自创区、高新区与发达地区相关载体建立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
(八)加强科技宣传。
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刻理解实施科技振兴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提高站位,凝聚共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深入解析、解读行动计划和系列保障政策,编辑“政策包”为各类创新主体送政策“上门”。加大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代表企业、典型事例宣传力度,激发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定以科技强实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最终提振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五、推动落实
建立工作落实“四个体系”,加强重点任务推进落实,全面建立领导责任、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督导问责体系,确保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地。
建立健全领导责任体系。省科技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科技振兴计划,省科技厅具体负责对科技振兴计划的年度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并组织实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科技振兴计划纳入重点工作,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负责同志履行抓落实直接责任,科技部门负责具体任务落实到位,构建自上而下、逐级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建立健全工作推进体系。建立科技振兴重点工作清单管理制度,实行任务台账管理机制,将科技振兴重点任务逐条分解,明确具体措施、责任单位及完成时限,提升重点工作落实的全面性、实效性、精准性。建立科技工作调度机制,省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定期开展调度工作,做好组织协调、动态管理等工作。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以科技振兴重点工作任务为基础,结合市(地)、各部门科技创新实际工作,遵循实事求是原则,科学设定年度工作考评目标,制定考评细则。建立日常考评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把科技振兴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综合绩效考评体系,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市(地)和部门评优激励、干部提拔等重要参考,使考核结果成为抓落实的刚性约束。
建立健全督导问责体系。建立健全督导问责体系。将科技振兴重点任务纳入督导范围,建立定期信息反馈制度。采取“四不两直”等形式,重点督导各市(地)、部门关于科技研发投入、科技型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突出问题导向,对于经督导仍整改不到位的市县和部门及时约谈。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安徽省能源集团阜阳正午镇60兆瓦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预计年发电量可达6900万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9.73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58万吨,对优化当地能源结构,带动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该项目由皖能股份公司下属的安徽省皖能能源交易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自2022年10月开工以来,在
11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受国务院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关志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防沙治沙工作情况。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支持更加有力,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
2024年11月7日14时深能北控禄劝县茂山镇娜拥、斗乌、至租村160MW光伏电站项目顺利完成升压站及光伏区倒送电工作,16时顺利实现首批光伏方阵并网发电。深能禄劝县160MW光伏电站项目于2023年6月13日通过云南省发改委与云南省能源局优选评估,取得项目建设指标。本项目规划容量为160MW(交流侧),新建220
根据《贵州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的通知》(黔财建〔2024〕70号)文件要求,现对拟下达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分配情况进行公示。附件: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地方资金预算分配情况表.xlsx
近日,厦门西柯水质净化厂318.8kWp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投运,该项目是厦门区域首座“光伏+污水处理厂”项目。西柯水质净化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市政环科公司加快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具体实践。市政环科公司综合研究厦门域内、域外污水厂“光伏+”模式的最优布置方案
日前,由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与仪征化纤公司合作建设的25.76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全部建成并网。据了解,仪征化纤光伏发电项目包括厂区屋顶及停车场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25.76兆瓦光伏,是目前中国石化装机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全部投运后每年发电能力超2700万千瓦时,节约标煤8316吨
最近,盐城供电华源公司承建的大丰悦达华辉华旭渔光互补发电项目顺利投产,共完成220千伏主变2台、110千伏出线1回、220千伏出线1回、110千伏升压站35千伏出线5回、220千伏升压站35千伏出线10回等,新建110千伏线路3.25千米,新建220千伏线路5.281千米,为大丰区产业乡村振兴“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我们
11月4日晚间,金开新能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近日收到独立董事寇日明先生的辞职报告,寇日明先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独立董事以及董事会相关专门委员会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因寇日明先生辞任将导致公司独立董事人数低于董事会人数的三分之一,且公司独立董事中缺少会计专业人士。根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1月1日,涞源26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储能系统设备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项目储能系统按电站交流容量20%配置,放电时间2h,总配置容量为52MW/104MWh。石家庄恩创商贸有限公司位列第一中标候选人,投标报价8800万元,折合单价0.846元/Wh;山东中星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位列第二中标候选人,投
11月1日,国家林草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4—2030年)》专家论证会。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论证。规划以防沙治沙法、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在深入总结我国新能源建设和防沙治沙经验成就、科学研判当前形势的基础上,与《全
近日,北京产权交易所网站显示,国家电投下属集团转让济南中电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洛阳华美电力有限公司、上海中电长兴未来发展有限公司三家新能源公司股权。据悉,中电(山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均为国家电投子公司。中电(山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转让
硅料本周硅料价格:单晶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7元/KG,单晶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5元/KG;N型料报价为41元/KG。交易情况:交易量处于较低水位线。拉晶厂为降低成本,随采随用,且更偏好于低成本的混包料。中尾部厂商库存负担较轻,前期低价签单,基本维持正常流通;头部继续挺价,但整体看签单难度增
硅料价格价格方面,硅料环节采买情况变化不大,仍然是新签单需求和数量并不积极,多数买家仍然以消化使用前期采买原料为主,反应在价格方面为整体与前期价格弱势维持。国产硅料主流价格每公斤价格37-42元范围,均价弱势维持在每公斤40元左右,但是市场中不乏低于该价格范围的二三线以及新厂家的交易价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11月6日最新报价,单晶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保持在37元/KG,单晶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5元/KG,N型料报价为41元/KG。本周M10硅片主流成交价格依旧为1.1元/片;G12价格保持在1.65元/片。N型182单晶硅片人民币价格为1.03元/片;N型210单晶硅片人民币价格为1.45元/片
11月6日,InfoLinkConsulting发布本周光伏供应链价格。价格说明
11月5日,硅业分会公布最新高纯石英砂/石英坩埚价格。
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新能源研究中心2024年10月30日的报价,单晶复投料人民币价格为RMB37/KG,单晶致密料人民币价格为RMB35/KG,N型料人民币价格为RMB41/KG。非中国区多晶硅料美金价格为US$19.8KG。M10单晶硅片人民币报价保持在RMB1.1/Pc;美金报价为US$0.139/Pc。G12成交价格为RMB1.65/pc;美金报价
10月31日,年产5000吨高效光伏焊带项目正式签约。据了解,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8亿元,该项目固投主要为购置拉丝机、一体化高速涂锡机生产设备和部分装修,预计上30条生产线,达产达标后预计年产值可达5亿元以上,实现税收350万元以上,并可提供约200个就业岗位。
11月冬阳光稀,照耀人间温如春,而此时,百余家光伏上市企业第三季度答卷也已全部揭晓,寒意仍旧之外,丝丝暖意袭来。从114家光伏企业披露的第三季度业绩来看,光伏行业延续上半年颓势,企业业绩普遍承压。总体来看,114家光伏上市公司营业总收入超32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
10月31日,集邦新能源发布最新光伏产业链价格。硅料本周硅料价格:单晶复投料主流成交价格为37元/KG,单晶致密料的主流成交价格为35元/KG;N型料报价为41元/KG。交易情况:上下游交易延续低迷情绪,拉晶端依旧处在艰难去库阶段,对硅料实际需求有减无增,仅少量低价料有实际交易。近期硬性管控政策出台
硅料价格本月上游硅料环节整体氛围冷清,本期市场环境维持该特点。需求方面,买方并不急于签单,与前期需求方库存囤积有关,另外也与当前行情低迷、拉晶稼动普遍下降导致用料需求量萎缩有关。供应方面,行业自律相关呼吁和会议仍在初期和发酵阶段,对于四季度中后期供应量的下修幅度其实暂时仍不清晰,
10月30日,InfoLinkConsulting发布本周光伏供应链价格。
日前,七台河市公布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情况,公示显示,接网预警等级评估为“受限”的县(区)共4个,占比100%,其中3个为市辖区、1个为县。评估为“受限”的主要原因为县(区)内全部220千伏变电站出现功率上送,导致该县(区)无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原文如下:关于七台河市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
11月4日,黑龙江省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黑龙江省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及配套实施细则(试行2.0版)》意见的通知。文件明确,参与中长期市场化交易的国网黑龙江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直调的公用燃煤机组均以机组为单位参与现货市场。其中:10万千瓦及以上的为竞价燃煤机组,通过“报量报价”的方式全电量参与
10月18日,黑龙江五常市湘安新能源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举行开工仪式。据了解,湘安新能源200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计划总投资8亿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人民币,利润600万元人民币,安排劳动就业约150人。
10月14日,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措施有关事项的通知。根据通知,峰谷时段划分对每日用电时段划分进行调整,具体为:高峰时段:7:00-8:00、9:00-11:30、15:30-20:00;低谷时段:12:00-14:00、23:30-5:30;其余为平时段。本通知自2025年1月1日起执行。全文见下:黑
9月18日,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完善峰谷分时电价有关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4年9月24日。内容显示,根据黑龙江电力负荷特性和新能源消纳等情况,对每日用电时段划分进行调整,具体为:高峰时段:7:00-8:00、9:00-11:30、15
8月22日,黑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黑河)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因地制宜发展集中式与分布式光伏,利用集中连片的未利用地及垦区农场空闲场地、鱼塘水面等空间资源建设集中式光伏项目,有序引导有条件的县(市)开展屋顶光伏开发。发挥生物质能减煤替代作用,提倡生物质能就地收集、
7月5日,汤旺县发展和改革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情况的公告,公告显示,伊春市发改委组织国网伊春供电公司进一步明确了汤旺县分布式光伏项目按红、黄、绿色划分开发建设接网预警等级,完成了汤旺县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汤旺县评估等级为红色。按照规定,红色等级
近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省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结果。结果显示:黑龙江全省有86个县(区/市)为红色等级区域,21个县(区/市)为黄色等级区域、16个县(区/市)为绿色等级区域。据此前,黑龙江最新发布的截至2023年11月底评估结果,全省有81个县(区/市)为红色等级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自黑龙江省发改委官网获悉,目前,黑龙江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成装机规模已经超过煤电。据介绍,在新能源开发上,黑龙江推进“一带一群”基地化开发模式,充分利用哈大齐绥集中连片盐碱地、油田用地等土地资源,高标准建设哈大齐新能源产业带,充分利用佳木斯、鸡西、双鸭山、七台
12月13日,黑龙江省发改委印发《黑龙江省开展新能源产消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明确,试点项目负荷应为新增负荷,即未向电网企业报装的负荷,且新增负荷项目符合国家和省相关产业政策。原则上新增负荷容量应不低于50兆瓦、年用电量不低于1亿千瓦时。全文如下:
12月25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情况的公告。根据公告,黑龙江发改委对全省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能力开展评估工作,将12个地级市和一个地区截至2023年11月底全省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结果予以公告。此次公布的125个县(市、区)中,红色等级区域81个,占比达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