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十四五”新增光伏装机约424MW!广东东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出台

2022-06-20 12:38来源:东莞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十四五广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强能源供应安全保障

(一)提升能源多元供应能力

按照“依托省网、立足本地、技术先进、环保节能、适度超前、留有备用”的基本思路,合理布局支撑性电源,加快推进供热负荷区域和“煤改气”集中区域天然气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升级扩建负荷中心保障性支撑电源,提高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加快补齐电力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电力供应保障能力。

——持续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工作。稳步推进沙角电厂燃煤机组退役,提前谋划实施保障电力安全供应、调峰气电机组及抗灾保障电源建设工作,重点在西南片区、西北片区等负荷密集区规划布局气电项目建设,推动电力供应保障对象从煤电机组转为气电机组。稳步推进工业领域用能结构清洁低碳转型,有序推进玖龙纸业、理文造纸、金田纸业等项目自备电厂“煤改气”工作,同步完成“煤改气”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确保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煤改气”、煤电退役相关工作。“十四五”期间,玖龙纸业、沙田丽海纺织等制造业企业用气需求大幅提升,全市将新增超 60 亿立方米用气需求,2025 年天然气消费量将超100 亿立方米。

——积极发展天然气发电。积极发展天然气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项目,鼓励大型建筑、工业园区建设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重点建设东莞中堂天然气热电联产及二期项目、东莞宁洲天然气热电联产电源项目、高埗电厂改扩建项目、洪梅热电联产项目、东城电厂扩建等项目。提前谋划实施保障电力安全供应、调峰气电机组及抗灾保障电源建设工作,尤其在西南片区、西北片区等负荷密集区规划布局气电项目建设。推动建设谢岗华能二期天然气发电项目、东莞华润大朗天然气发电项目、谢岗沙角 C 电厂替代调峰项目、樟洋电厂扩建及三期项目等。“十四五”期间,新增天然气发电装机约 1326.4 万千瓦,到 2025 年,天然气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约 1584.4 万千瓦。

——挖掘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潜力。积极推动“整县光伏”,创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推广与建筑相结合的并网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在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公共机构、重点用能企业等建筑屋顶建设应用,与用电负荷相匹配,就近接入,就地消纳。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优势,推动应用深度融合,扩大“光伏+”多元化利用范围,鼓励采用多样化的太阳能利用技术,推进太阳能综合应用,满足城市电力、供热、制冷等能源需求。“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约42.4万千瓦,到2025 年,光伏发电总装机规模达到约80万千瓦。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固废焚烧发电项目。在确保安全可靠、先进环保、省地节能、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合理规划布局固废焚烧发电项目,适当建设污泥掺烧耦合发电示范项目,推动形成生活污泥全过程处置闭环。“十四五”期间,新增固废焚烧发电项目装机约14.1万千瓦,到2025年,固废焚烧发电项目总装机规模达到约36.6万千瓦。

——积极争取外调绿电。积极争取藏东南水电,在保障电力供应安全情况下,适度增加调入电量。加快建设输电通道,大力推进乌东德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广东电网直流背靠背东莞工程(大湾区南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生态输变电工程、滨海输变电工程等重点能源工程建设。

专栏 3 电源重点工程列表

气电:新增东莞中堂天然气热电联产二期、东莞宁洲天然气热电联产电源项目、高埗电厂改扩建项目、洪梅热电联产项目、东城电厂扩建等项目。综合考虑调峰需求和建设条件,合理规划调峰气电布局,推动建设谢岗华能二期天然气发电项目、东莞华润大朗天然气发电项目、谢岗沙角C电厂替代调峰项目、樟洋电厂扩建及三期项目等。

(二)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按照“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化智慧城市电网建设目标,构建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网架。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进一步完善“三芯六瓣”玉兰花目标网架,配电网与输电网、电源规划相协调,增强各层级电网之间的负荷转移和相互支援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重过载、低电压等突出问题,提升电网电能质量和满足供电可靠性要求。全面推进新建变电站智能化,推进电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打造大湾区一流智能数字电网,提高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构建适应新能源发展的坚强主网及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积极探索智慧能源生态建设。加快完成电网数字化转型建设,构建数字电网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面向内部规划建设、调度、运维、客服的数字化应用系统,从而提升对外三商支撑能力。推动在智慧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构建能源小生态。智慧能源方面,联合能源供应商,打造供给侧的综合能源供应,形成区域的综合能源优化能力;联合能源服务商,打造能源消费侧的能源服务平台,聚合柔性负荷资源实现多维度的需求侧响应,降低用能损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绿色能源水平。车网互动方面,分阶段推进单项有序充电、双向有序充放电、车网智能互动,缓解电网建设压力、聚合资源形成一定需求侧响应能力,满足绿色电力交易需求,降低弃光情况出现。

——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示范项目。积极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推动 V2G、智能微电网等示范项目建设,开展需求侧电气化程度提升下电网适应性研究,大力推动南方区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布局的示范项目,面向松山湖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服务松山湖园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打造拥有“优质电力、数字电网、能源生态”三大显著特征的区域级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加快电网数字化转型,提升清洁能源占比及资源配置能力,同时创新电力市场机制。到2025年,全面建成松山湖智慧能源示范项目,清洁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5万千瓦,核心区客户年平均停电时间小于1.5分钟;灵活性资源容量超过10万千瓦,需求侧响应参与主体数量超过100个,同时借鉴示范项目经验,有序向全市镇街(园区)推广。

——提升电网安全高效电力保障能力。积极推动智能电网建设,通过增强电网的灵活可控能力,保障新能源发展,提高电网安全稳定水平,增强供电保障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通过全方位客户服务互动平台建设,加强“云大物移智”等新技术应用,提升信息融合水平,满足用户多样化用电服务,适应售电侧改革发展,提升供电水平和服务质量。

到 2025 年,电网安全方面,高压存量风险将得到有效解决,220千伏及110千伏主变N-1 通过率均达到了100%;监控系统安防覆盖率和主变状态监测覆盖率为 100%。可靠电网方面,户均停电时间降低至 1 小时;电压合格率、自动化覆盖率、馈线自动化覆盖率均达到 100%的规划目标。绿色电网方面,水能、风能、太阳能利用率均为 100%,各种可再生能源均得到充分的有效利用。高效电网方面,电网综合线损率整体下降趋势明显,2025 年东莞电网综合线损率下降至 1.70%;智能电表覆盖率、低压集抄覆盖率保持 100%覆盖的成绩;各电压等级规划容载比均满足电网负荷发展的需求,并留有最够的裕度。

——500千伏主干网架。坚持以坚强可靠和适度超前为目标,加快推进 500 千伏受电通道和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切实增强500千伏电网受电和送电能力。配合协调乌东德广东受端交流配套工程和南通道直流背靠背工程等省重点能源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建 500千伏变电站3座,增容改造500kV变电站1座,共新增500千伏主变容量合计900万千伏安,新建500千伏线路389.2公里,改造500千伏线路116公里。至2025底,全市建成500千伏变电站 8 座,变电容量达 2850 万千伏安。

——220千伏网架。进一步完善网架结构,推动220千伏网架优化和变电站建设,优先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提升变电容载比,有条件的逐步消除220千伏终端站,降低电网运行风险,合理规划输电通道,消除输电瓶颈,以50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形成环网或链式结构。“十四五”期间,新增220千伏变电站20座,扩建及增容改造变电站6座,新增220千伏变容量共1128万千伏安,新增220千伏线路 873.3 公里。

全市建成220千伏变电站57座,变电容量达3816万千伏安。到 2025 年,220千伏电网形成以东莞、水乡、莞城、横沥、纵江、崇焕、生态、滨海共8个500千伏变电站为供电中心的分区供电网络,每个供电区域之间均有 2~4 回 220 千伏联络线路。

——110 千伏配电网。构建安全可靠、能力充足、适应性强的配电网架结构,满足系统安全及经济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配电自动化技术路线,差异化开展配电自动化建设,建成数字化平台和泛物联网应用,逐步实现配电网的“可观、可测、可控”,适应新能源、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发展需求。“十四五”期间,新建110千伏变电站64 座、改造(扩建或增容)变电站10座,变电容量增加1075.1 万千伏安。到2025年,全市建成 110 千伏

变电站 233 座、变电容量3639.8万千伏安、容载比2.17。

——中低压电网。提升中低压配电网的网络结构水平、负荷供应能力、装备技术水平。“十四五”期间,新建及改造中压线路1678回,线路7139.09千米,开关柜4206面,新建及改造配变 5157 台,容量 403.605 万千伏安,低压线路 5678.43千米,低压开关柜19036面,建设智能电表8.676万只,低压集抄1.841万个;建设三遥自动化开关柜 4998 面,三遥自动化柱上开关 692 台,三遥自动化终端 7819 套;建设配电网光缆 2010千米。

专栏 4 电网重点工程列表

500千伏项目:建成投产崇焕输变电工程、广东电网直流背靠背异步联网东莞工程(南通道)、生态输变电工程、滨海输变电工程、横沥至莞城线路工程、东莞站升级改造工程等。

220千伏项目:建成投产崇焕站 220 千伏出线配套工程、冠和输变电工程、中堂燃气热电联产电厂接入系统工程等 39 项工程。

110千伏项目:建成投产 110 千伏乌沙输变电工程、110 千伏新马莲输变电工程、110 千伏稔子园输变电等 123 项工程。 (三)持续优化油气运输网络——天然气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天然气输送网络布局,在工业聚集区新建、扩建门站,同时新建储气库,保障电力、造纸业等行业企业天然气安全供应。市政高压管道形成四个闭环,两个半环的管网格局,新建高压管道 188 公里,中压管网互联互通,建成高压管道340公里,次高压管道48公里,合计388公里。推进扩建高埗、谢岗、樟木头门站,新建清溪门站;新建高-高压调压站2座,高-中压调压站 13 座,扩容 1 座;新建大朗清管站 1 座。形成以西二线、九丰 LNG、大鹏 LNG、省管网管道气为基础气源的供气能力。

——整合成品油储运设施。整合石油管道、油库、码头等资源,研究建立适当石油储备,落实成品油批发企业社会储备责任,建立以企业储备为主的成品油储备体系,确保市场供应充足、稳定。

(四)提升能源应急抗灾能力

——提升天然气应急储备能力。健全政府储备与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有机结合、互补联动的储备体系。重点推进由市属国有能源企业在东莞立沙岛主导投资建设不小于20万立方LNG

储备库及其配套码头项目建设。推进东莞九丰LNG扩建项目等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常正、大朗、横沥LNG储配站建成投产,拓展气源供应渠道,增加上游气源供应量。鼓励充分依托利用现有石油码头,将其合理改造为 LNG 应急调峰气源站,并接入城市燃气管网,保障我市天然气供应安全。到 2025 年,东莞市天然气储备能力达2.25亿立方米(气态)。

——增强电力抗灾保障能力。提升电源测调节能力,推进配置 FCB 抗灾保障电源建设。加强电网侧的抗灾能力,提升电网抗灾保障水平,新增中堂二期燃气电厂黑启动路径;加快推进110千伏中心站至银丰体育开关站双回线路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抗灾保障新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开展储能技术在我市保底电网中的应用研究。

专栏 5 天然气管网重点工程列表

门站和调压站:推进扩建高埗、谢岗、樟木头门站,新建清溪门站;新建立沙岛和水乡高-高压调压站;新建大朗、大岭山、麻涌、中堂、沙田、威远岛、黄江、凤岗、道滘、万江、石排、茶山、常平等高-中压调压站,扩容厚街高-中压调压站。

LNG储配站:推进建设长安、高埗、麻涌、东坑、常平、大朗、横沥、常平朗洲LNG 调峰储配站。

储气设施:推进建设东莞立沙岛 LNG 调峰储备库、东莞九丰 LNG 扩建项目。 第二节 推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坚持能源节约与高效利用并举,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大力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开创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用能新局面。

(一)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稳步推进沙角电厂燃煤机组退役,积极有序推进玖龙纸业、理文造纸、金田纸业等项目自备电厂“煤改气”工作,同步完成“煤改气”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十四五”时期全面完成“煤改气”、煤电退役相关工作。到2025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约为 523 万吨,“十四五”期间压减煤炭消费量约589万吨。

——继续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积极培育天然气市场,进一步增加天然气在城镇居民用气、工业用气等领域的高效利用。

加快推进玖龙纸业(东莞)有限公司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广东理文造纸有限公司自备电厂煤改气项目、东莞市金田纸业有限公司煤改气项目、东莞港新沙南益海嘉里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等自备电厂“煤改气”工程建设。由点带面逐步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在城郊结合区努力实现天然气管道全覆盖,偏远居民集中地区可采用LNG、CNG点供模式先行供气,并预留远期接入管道天然气的相关设施。加快推进载货汽车和水运行业等交通领域“油改气”。加强餐饮行业管道天然气置换政策引导,试点餐饮行业管道天然气置换。到 2025年,全市天然气消费总量约为100亿立方米,“十四五”期间天然气消费量增长约 69亿立方米。

(二)深挖工业领域节能潜力

加快建设具有东莞特色的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发展;持续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审核,加大“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开展绿色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全方位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整改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严控增量项目,不予审批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稳妥推动造纸行业等高耗能行业存量项目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支持引导作用,推动全市节能技术改造工作深入开展,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节能技改项目申报工作;加强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引导主要耗能行业积极参与全国、全省能效对标活动,以工业行业产出能效为核心,按照“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的要求,强化各工业行业能效控制,带动各行业能效提升;继续推动市级能源管理中心平台建设,扩大企业能源管理中心覆盖面以及提高管理质量。

(三)加快建筑领域节能发展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建建筑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绿色节能材料、装配式建筑,新建建筑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 100%。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建设示范,鼓励超低能耗建筑集中连片建设。加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鼓励有条件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积极发展光电建筑一体化(BIPV),积极推动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在民用建筑中广泛应用。做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监测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禁实限粘”、“混凝土禁现”和“砂浆禁现”工作,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限制使用粘土类墙材制品,推广应用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

(四)推动绿色交通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多式联运比重。加快发展绿色货运与现代物流,支持绿色环保物流技术的推广和普及,推动建设“绿色物流”片区。倡导绿色出行,深化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提高出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交通运输用能方式变革,加快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应用,推动交通用能实现多元化、清洁化、智能化和电气化。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进充电设施标准化、充电网络互联互通,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市建成充电桩约34000个。研究推动氢能源汽车应用和加氢站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成29座加氢站。推动运输船舶 LNG清洁动力和纯电动改造,全面推广港口岸电,新建、改建、扩建码头的岸电设施能配尽配,推动广东石龙铁路国际物流中心、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和常平大京九物流园LNG加注站、东莞港区LNG岸基加气站建设。

(五)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

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督促电网企业根据年度电力电量节约指标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工作。鼓励并引导电网企业、能源服务公司、电力用户等共同参与,改变用电方式,减少电力消耗,提高终端用能效率。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在全社会推广节约用能理念,形成节能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科学用能。推进终端用能领域以电代气、以电代油,推广新能源汽车、热泵、电窑炉等新型用能方式,探索全电园区(小区、景区)港口岸电等项目建设。

(六)培育高效用能社会氛围

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进一步拓宽节能宣传渠道和范围,创新宣传方式,做好每年度的节能宣传工作,重视节能技术及节能技巧的成果宣传,继续将节能宣传工作往技术和成效方面深耕。加强绿色出行宣传和科普教育,加强绿色交通宣教行动,深入宣贯相关理念、目标和任务,开展绿色出行宣传月活动及“无车日”活动,制作发布绿色出行公益广告,让绿色出行成为风尚。政府应当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以及节能的产品和服务。切实执行国家各项节能价格政策,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减排。

第三节 加快构建智慧能源系统

(一)推动能源系统智能化建设

——推动能源生产智能化。鼓励传统发电厂智能化升级改造,鼓励建设智能光伏电站等设施,实现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化生产。

——推动集中式与分布式储能协同发展。开发储电、储热、储冷、清洁燃料存储等多类型、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长寿命储能产品及系统。推动建设小区、楼宇、家庭应用场景下的分布式储能设备,实现储能设备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网。

——加快推动能源消费智能化。鼓励建设以智能终端和能

源灵活交易为主要特征的智慧路灯、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支撑智慧城市建设。普及智能化用电监测和诊断技术,加快工业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建设家庭、园区、区域不同层次的用能主体参与能源市场的接入设施和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普及智能终端机接入设施。实现电能、热力、制冷等能源消费的实时计量、信息交互与主动控制。丰富智能终端高级量测系统的实施功能,促进水、气、热、电的远程自动集采集抄,实现多表合一。规范智能终端高级量测系统的组网结构与信息接口,实现和用户之间安全、可靠、快速的双向通信。

(二)加强综合能源网络建设

建设以智能电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交通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率先布局,确保综合能源网络结构合理、运行高效。推动支撑电、冷、热、气、氢等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化、高效存储、智能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展电动汽车应用新模式

探索研究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在储能电站等储能系统实现梯次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因地制宜建设新能源充放电站等基础设施,提供电动汽车充放电、换电等业务,实现电动汽车与新能源的协同优化运行。

(四)积极推动双碳示范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双碳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推动滨海湾新区、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屏新区建设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推动滨海湾新区、银屏新区建设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建设,提升园区供能效率。探索打造滨海湾新区国际低碳合作示范区,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突破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鼓励发展零碳低碳绿色能源产业项目,建设可再生能源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发展的国际合作基地,探索净零碳能源供应模式,将低碳示范区打造成为新型低碳产业聚集区和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

(五)打造低碳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优化能源供应方式,推进高碳高耗能区域打造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制定差异化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造纸业等较高能耗产业聚集的区域减碳方案,打造低碳产业示范园区。重点推进松山湖智慧能源生态系统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升级东莞松山湖智能电网示范区,打造集光伏、储能、智能微电网、电动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为一体的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大力提升园区内工业领域终端电气化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屏新区、塘厦新兴产业基地、松山湖等高耗能区域打造 3~5 个低碳产业示范区,充分利用园区内屋顶、墙面及有条件地方布局光伏及储能设施,推广应用热电联产、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等集约供能方式,建成与电子信息制造业、造纸业等其他高耗能制造业多能互补、供需协调的智慧能源系统,提升区域用能效率,多元化降低区域能源消费及碳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

专栏 6 智慧能源重点工程列表

双碳示范项目:推动滨海湾新区、银屏新区建设 2~4 个光储一体化等多能互补项目,推动滨海湾新区国际低碳合作示范区建设。

低碳产业示范项目:推动松山湖智慧能源生态系统示范区第二阶段、滨海湾新区智慧能源生态系统示范区等项目建设,在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银屏新区、塘厦新兴产业基地、松山湖等高耗能区域打造 3~5 个低碳产业示范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广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