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专栏6 环境风险防控重大工程
(一)危险废物处理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九江市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等危险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和九江浦泽废盐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在永修等地化工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立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补短板工程。
推进九江市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建设,完善乡镇医疗废物收集转运体系。
(三)“无废城市”工程。
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第十章 深化改革创新,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补齐我市环境治理体系短板,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一节 完善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
落实领导责任机制。落实党政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各级党委、政府坚决扛起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对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党委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研究部署。政府要强化责任、抓好落实。统筹推进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职责清晰、分工合理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协同推进各项任务。深化完善区域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将环境质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非化石能源比例、碳排放强度等纳入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强化企业责任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环境行为纳入信用评价体系,禁止环境失信企业向政府提供产品和服务。排污企业应主动承担污染防治主体责任,积极践行绿色生产方式,加大治污减排力度,切实提高治污水平,坚决做到达标排放。切实加强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引导企业持证排污、按证排污,实现“一证式”监管。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实现固定污染源全覆盖。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立非固定源减排管理体系,实施非固定源减排全过程调度管理,强化统计、监管、考核。
完善社会治理机制。全面推进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监管部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开设环境保护新闻报道专栏,公开曝光环境违法事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有序行使环境监督权。畅通环境信访、12369环保热线、网络邮箱等投诉举报渠道,推行环境破坏和环境违法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公众监督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提升全民参与环境治理意识和能力。强化社会团体参与。发挥各类社会团体作用,引导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第二节 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配套措施
完善环境法治机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体系。以《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及其它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出台《九江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严格环境执法。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执法等机制,加强环境执法机制创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统一监管职责,督促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执法、监管、整治和协调工作职责履行到位,构建监管统一、执法严明、多方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依法追究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者的法律责任。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全面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完善生态环境政策体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等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加快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实施,加强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落实“三线一单”,建立动态更新和调整机制。完善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的环境政策。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督执法“两个正面清单”制度化、规范化,落实环评审批提质增效,支持服务绿色发展,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严格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建立新上“两高”项目论证复核制度,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狠抓重点领域节能,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全覆盖。有序推进“两高”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价,逐步建立“两高”项目动态管理台账。
健全市场运作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对待各类生态环境治理市场主体。推进简政放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各类主体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合作和竞争。规范市场秩序,减少恶性竞争,坚决防范低价中标、治理费用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等异常情况。规范环保中介服务市场,健全对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服务企业的监管制度。
创新环保投融资方式。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等模式,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治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保市场。推动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壮大绿色债券发行体系,建立和完善绿色信贷制度。落实碳市场建设要求,推动企业履约;完善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交易制度,推进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市场化交易。完成涉危废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鼓励其他企业积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第三节 夯实生态环境治理基础能力
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标准化建设,统一着装,推进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更新执法设备,推动执法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实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行非现场监管方式,利用在线监测、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做到管理无死角、监察无盲区、监测无空白、执法全覆盖。探索第三方辅助执法、深化网格化监管、健全公众监督等机制。严肃查处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对重大违法案件零容忍。推动构建跨区域跨流域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全面推进执法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规定统一执法制式服装和标准、执法执勤用车(船艇)等装备。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和完善涵盖大气、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土壤、温室气体、噪声、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以及城市、乡村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优化水环境监测断面(点位)和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水生态监测体系,推进鄱阳湖、柘林湖、长江干流、沿江湖群等重点河湖实施水生态监测。优化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配备高性能环境应急监测车等相关设备,定期开展应急监测演练,增强实战能力。强化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快核与辐射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完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监测和应急监测相结合的辐射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预警应急管控能力建设。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建立自动监测系统应急预警联动机制。推动污染源监测与排污许可监管、监督执法联动。规范排污单位和工业园区污染源自行监测监控,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台账制度。健全监测信息报送及信息公开制度,依法做好环境质量信息报送及公开工作,加强社会监督。
提升生态环境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以“智慧环保”建设为核心,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环境监测监控、移动执法、污染物综合管理、危废智能监管、环境应急、环保信息发布等信息化应用建设,建立一套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环保大数据平台,形成数据获取、传输、处理、分析、决策、服务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提升环保信息化、智能化、科学化水平,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执法监督、行政审批、政务管理等提供支撑,实现生态环境精细化、规范化和协同化管理。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数据中心,融合国家、省级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汇聚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公安、农业农村、卫生等市级部门相关生态环境数据资源,支撑生态环境统一监管、业务应用和管理决策分析,提高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能力。
增强生态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调动各方主体广泛参与。加快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专业化高水平环境科技创新智库,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专家库的共享。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与修复、土壤与地下水防控、危险废物协同处置、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流域综合治理、环境应急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攻关,组织实施一批科技计划项目,推进模式创新,形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适用技术成果和典型示范经验。深化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周边城市的环保交流与合作,建立区域环境合作长效机制。强化现有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完善我市科研院所用人机制。引进和推广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科技支撑水平。
第四节 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安排,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班开设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推动各类职业培训学校、职业培训班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环境保护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对党政领导干部、党员、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环保志愿者的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各类人群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保科学素养。加大生态文明宣传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力度,结合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开展生态环境科普活动,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生物多样性日、植树节、湿地日、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生态文明宣传月等,广泛开展宣传和文化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典型人物的宣传力度。
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应积极动员广大职工、青年、妇女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环保社会组织的引导、支持和培育力度。推动环保社会组织提供环保公益性服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科学化,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现代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发展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队伍。引导具备资格的环保组织依法开展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活动。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规章制度。
专栏7 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一)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1.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全市地表水环境自动监测网络,推进“十四五”国控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完善全市主要江河湖库及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提升水生态监测能力,稳步实施重点江河湖库水质理化性质监测、水生生物监测和物理生境监测,建立鄱阳湖、柘林湖、长江干流等水生态监测体系。
2.大气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各县(市、区)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在有条件的城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体系;全面完成乡镇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建设;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黑烟车抓拍系统。
3.土壤和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市、县级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在土壤质量监测点位实行污染物监测。推进地下水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4.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推进市、县级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配备环境监测设备、专业监测人才,获得环境监测资质,能够基本完成市、县级事权监测事项。
5.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市级环境应急指挥平台建设,配备高性能应急装备,补充实验室应急监测仪器设备、重型防护装备、流动监测车辆改装等设备,更新已老化、面临淘汰的仪器设备。组建各县(市、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二)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全市环境执法监管平台。市、县环境综合执法机构配足配齐便携式检测分析仪器、环境执法用车、卫星定位仪、执法记录仪、卫星电话、望远镜、暗管探测仪、报警装置等设备,强化无人船、无人机、遥感设备、自动化分析设备等信息化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开展秸秆焚烧可视化监管系统建设。
(三)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工程。
推进生态环境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实施生态环境智能监控应用建设、大数据分析及应用平台建设、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平台建设、环境应急指挥管理系统建设、环境执法系统建设等。
(四)环境保护宣教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环境教育交流与合作基地,包括生态文明、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等。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本规划是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总体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纲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指标、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并公布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各县(市、区)之间、市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评估和考核规划实施情况,研究解决推进规划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属地负责,分级实施,形成上下良性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完成规划任务。
第二节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统筹生态环境各类资金,保障环境保护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运行,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投资重点,切实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治理、环境监管、农村环境保护等环保薄弱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市、县两级生态环境监测、应急和执法能力建设,配备现代化监测执法装备,建设全市生态环境自动监测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储备库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展绿色信贷、PPP模式等融资形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强化环保项目资金监管,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追踪检查和审计监督,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
第三节 加强队伍建设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气象等部门和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职业道德水准,建设专业全面、职责明确的铁军队伍。各部门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着力加强县区、乡镇等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提升队伍素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固体废物和化学品管理、土壤环境管理、农业农村环境保护管理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挂职锻炼、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生态环保人才业务本领。
第四节 提高公众参与
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投入,拓展公众参与渠道,扩大公众环境参与权。加强环境舆情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自觉落实污染治理主体责任。积极发挥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形成环保正向合力。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制发阿坝松潘阿俄光伏发电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项目总用地1.2194公顷,其中农用地1.2194公顷(不涉及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设用地0公顷,未利用地0公顷。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的批复,为项目取得建设用地手续奠定了基础。据悉,阿坝松潘阿俄光伏发电项目位于松潘县上
新能源差价结算差价结算机制:对纳入机制的电量,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或高于机制电价的部分,由电网企业开展差价结算。《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下文简称《实时方案》)细化了136号文关于机制电价的相关规则,区分存量增量项目,具体如下:(来源:兰木达电力现货作者:王瑀
近日,山西省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在吕梁市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绿电园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规划,岚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建设总装机容量达45万千瓦的新能源项目集群,涵盖10万千瓦集中式光伏、35万千瓦集中式风电、3万千瓦屋顶及地面分布式光伏,同步配套建设新能源升压站、输电线路工程及50
5月16日,六安市发改委印发《六安市发改委(市粮食物资局)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的通知,通知指出,有序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因地制宜发展集中式光伏。规范有序、统筹开发风、光、水等新能源项目,稳步实施园区适宜建筑屋顶光伏全覆盖行动和风电乡村振兴工程,力争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650万千瓦。
5月15日,甘肃能源监管办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措施备案指南发布。原文如下:甘肃能源监管办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措施备案指南为进一步做好甘肃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措施备案工作,现将有关事项说明如下:一、备案依据(一)《电力监管条例》(国务院令第432号)(二)《电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
近日,永福股份旗下子公司永福运维成功中标两大重要运维项目:华电新能源集团广东分公司2025-2026年光伏项目生产运维外委服务,以及三峡精工宜昌国诚涂镀板分布式光伏项目运维服务项目,彰显了永福运维在新能源运维领域的综合实力。华电新能源项目覆盖广东区域“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集中式光伏电站
日前,云南省广南县2024年第二批、第三批新能源项目优选投资开发主体公告。具体来看项目范围,第二批为已列入《云南省2024年第二批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方案》规划清单的4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1万千瓦,其中:坝庄村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13万千瓦;石尧村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3万千瓦;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5月12日,上海崇明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张江高新区崇明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打造绿色低碳特色产业。推动绿色低碳技术产业化,依托上海碳中和技术创新联盟,设立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碳中和技术创新孵化基地和产业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康巴什区)实施方案发布。根据方案,通过3年创建,达到以下要求:确保康巴什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目标,2023年康巴什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碳排放增长趋势减缓;到2025年康巴什区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GDP碳排放下降率均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目标任务,先行先试推进
集邦储能获悉,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5年1-3月我国逆变器出口金额共计122亿元,同比增长6.6%;3月,我国逆变器出口金额45亿元,同/环比分别增长6.8%/39.5%。其中,一季度累计出口规模来看,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阿联酋、沙特阿拉伯是我国逆变器出口亚洲的前五大地区。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共识下,各类新
日前,有网友咨询,河流淹没区、调水渠和引水渠上是否能架设集中式光伏,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对此做出回应。原文如下:问题:根据政府文件《水利部关于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的指导意见》(水河湖〔2022〕216号)第三点第五条: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等项目不得在河道、湖泊、水库内建设。请问调水渠
2025年5月21日,南京桥北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竣工验收,该项目由南京金环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设计,湖南筱豪新能源有限公司承建。项目位于南京市江北新区,通过深度融合污水处理厂空间资源与新能源技术,采用5492块天合光能最新一代N型i-TOPCon双面
5月16日,“生态共创、智富未来#x2014;#x2014;天合富家智慧能源2.0时代生态伙伴大会”在常州盛大召开!三百多位合作伙伴齐聚一堂,就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展开深度探讨。会上,天合富家重磅发布创新产品、模式及全场景解决方案,携手广大生态合作伙伴,在全新的产业发展周期持续砥砺奋进,致力推动能
5月14日,琼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琼海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服务指南,文件指出,分布式光伏备案提供信息,备案信息填报要点以及备案流程。备案流程中显示,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由自然人选择备案方式,可由琼海供电局集中代理备案,也可由自然人自行备案;非自然人户用、一般工商业、大型工
2025年5月7-9日,德国慕尼黑太阳能光伏展览会在当地展览中心盛大举行,作为国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展览会之一,为参展商与专业人士打造了专业交流平台。迈贝特亮相展位A5.210现场,展示了众多前沿技术和创新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为光伏行业的发展注入活力。此次展会上,迈贝特展品主要展现了以下三大
2025IntersolarEurope于当地时间5月6日至9日盛大举行,主要厂家仍是展示N型TOPCon、HJT产品、以及BC产品,与去年相比产品面向略有调整。因西班牙断电事件反思,今年光+储能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一、市场趋势与政策背景本次实地调研,欧洲今年需求相比去年维持或许出现缩减,主要国家支撑来自法国、意大利
5月13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人民政府印发《博罗县“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建设开发模式;新建各类园区实现分布式光伏全覆盖,新建公共机构屋顶光伏覆盖率不低于50%;建成具有良好示范效果的农房不少于1000户,年度新增装机规
2025年5月7日至9日,在德国慕尼黑智慧能源展的聚光灯下,兴晟能源以创新技术实力与全球视野,再度掀起行业热潮!展会期间,兴晟能源与多家国际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进行了现场签约,标志着其全球化战略迈入全新阶段。图1:兴晟能源德国慕尼黑智慧能源展现场五大产品齐亮相,拓展光伏应用新边界展会现场,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自鹤山市委市政府官微获悉,5月8日,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江门鹤山供电局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址山镇政府正式签署《深化“电管家”智联服务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合作协议》。这是江门市首个聚焦光伏建筑一体化的政企合作项目,预计每年可推动超30万平方米建筑体实现光伏化改造。据介绍,
当地时间5月7日至9日,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的新能源行业盛会——2025慕尼黑国际光伏展(IntersolarEurope)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下称“电站集团”)携太阳能、氢能、多元储能等全矩阵产品及一站式解决方案重磅亮相,与全球能源行业领袖共探清洁能源技术革新与零碳未来。可复制解
近日,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1996.02kW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项目和上海华电闵行虹梅南路全影型隔声棚1.35MW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分布式光伏项目相继正式并网,为上海工业及交通领域注入绿色电力。高斯图文分布式光伏项目高斯图文印刷系统(中国)有限公司1996.02kW光伏建筑一
“光伏的建材就是让建筑既体现它的功能性、美观性,同时这个建筑能够发电。我相信零碳建筑未来会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潮流。”近日,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参加央视财经频道“绿”动未来#x2014;#x2014;《对话》栏目录制时表示,全球深度脱碳的大背景下,零碳建筑将成为潮流并对全球深度脱碳意义重大。当天的
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获悉,5月7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发改委公布了该县2025年4月备案项目信息。经统计,共包含18个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17.00195MW,总投资6453.12万元。项目详情如下:
4月25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开征求《关于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拟按季节进行峰平谷时段调整。根据文件,拟将3~11月的午间时段设置为谷电时段。其中,11:30—12:00为低谷时段,12:00—14:00为深谷时段。全年高峰、平段、低谷浮动比例统一调整为1.6:
4月17日,山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公示。文件表示,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模式包括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三种。自然人户用、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可选择全额上网、全部自发自用或者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严禁
4月1日,江西发改委发布《2025年第一批省重点建设项目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安排544项,总投资147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857亿元。建成投产项目159项,续建项目212项,新开工项目168项,预备项目5项。其中共有17个风电、光伏项目入选。其中,光伏项目2个,分别是华润广昌千善光伏发电项目和赣能南昌赣江
3月28日,江西省南昌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公布列入南昌市2025年第三批屋顶光伏项目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根据文件,此次公布项目规模59.8MW,项目业主涉及华电等企业。通过优选项目应在纳入建设计划后一年内建成并网,超出时限自动作废。各地要落实《江西省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工
近日,江西省新余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印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管理实施意见(暂行)》的通知。提升新能源项目开发主体承担消纳责任意识,确保全市分布式光伏当年新增项目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当年省定目标(2025年为95%),完善“备案一电网接入一竞争优选”全流程管理体系。明确七级优
3月6日,江西南昌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公布列入南昌市2025年第二批屋顶光伏项目竞争优选结果的通知。根据公示文件,此次列入南昌市2025年第二批屋顶光伏项目共计26个,规模40.146MW。入围企业包括国家电投、江西缆胜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深圳润能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文件明确,通过优选项目应在纳入建设计划
3月4日,江西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2025年全省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意见的函,文件指出,拟设定2025年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不低于95%,实现我省新能源最大利用和平稳消纳。原文如下:江西省能源局关于征求2025年全省新能源利用率目标意见的函各相关电力企业: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
2月27日,赣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公告显示,以赣州经开区、南康区、赣县区、定南县为重点,抢抓能源革命机遇,重点布局太阳能、氢能等领域。太阳能加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光伏建筑一体化等新型太阳能技术、材料和装备研
2月10日,江西发改委发布关于逾期在建新能源项目申请参与市场化交易的公示。根据工作安排,江西发改委组织各设区市对辖区内2024年12月20日及以前到期项目进行了梳理,对各地上报的申请参与市场化交易项目进行了审核,拟同意渝水区珠珊风电场项目等13个项目继续建设并参与市场化交易,现予以公示。项目
12月27日,江西省能源局关于抓紧完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信息的通知:根据国家关于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2024年全覆盖工作要求,我局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赣能新能字〔2024〕109号),各地各单位认真落实通知要求,已基本完成了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