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原材料及辅料多晶硅政策正文

辽宁营口:重点开展光伏电池片、多晶硅等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

2022-04-21 16:32来源:营口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辽宁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jpg

图4 镁产业创新链

创新引领培育壮大“新字号”。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优先培育和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提升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创新。以沿海产业基地、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营口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深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创新,突破高端智能成套设备核心技术与关键工艺,引领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推进新材料产业创新。以营口高新区、北海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构建“企业+产学研+军民融合”相结合的支撑引领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极为目标的产业体系,实现新材料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推进“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新能源产业创新。以沿海产业基地、仙人岛开发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针,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和产业上下游协作,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以营口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紧抓国家“两新一重”建设契机,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在我市应用,大力培育信创业,构建自主研发的高可靠软件体系,吸引国内信创龙头企业落地,促进产业集聚区形成。

——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创新。以沿海产业基地、大石桥市、营口高新区为重点发展区域,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强化绿色发展、绿色创新,以科技手段遏制高耗能、高排放,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技术创新,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1.png

第三节 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大力促进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施农村科技特派行动,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

促进高效农业发展。依托各县(市)区优势资源,开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和储备一批高附加值、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形成产业发展支撑体系。推进实施中俄粮食走廊、粮油加工产业园、畜禽产品加工、海洋食品加工等重大项目,做大做强“营口海蜇”品牌,着力培育一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带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推广经济高效、灵活多样的种养结合模式,形成有效衔接、相互匹配的种养业发展格局。推广应用农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提高水产养殖饵料利用率。

1.png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创新型县(市、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依托载体,联合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辽宁省杨树研究所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完善农作物种植资源产业链、技术链,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加速果蔬、粮农作物等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机装备和作业水平,延长农产品和食品的仓储保鲜,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科技创新基础较好、产业创新发展特色突出的大石桥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实施农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高质量建设一批农村创新创业和孵化实训基地等各类返乡入乡创业载体,引导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入乡人员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新创业,带动劳动者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大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合作经济联盟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星创天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利用线上线下平台载体开展农村创新创业综合服务。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行动。发展“科技小院”“科研+龙头企业”和“产研基地+农户”等乡村创新模式,帮助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节本增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人才振兴。坚持把科技特派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深化农村科技特派行动,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机制和支持激励政策,加强科技特派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实现科技特派与服务对象的精准对接和高效运转。依托省级科技特派团项目,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骨干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培育。打造“互联网+农业科技”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科技特派团线上线下服务全覆盖,开展线上技术指导,整合信息资源,让信息热点“走进来”,让农产品“走出去”,形成上下游相衔接、服务生产流通全流程的科技特派体系。

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围绕绿色生态、建筑节能、新能源开发利用、水质保障、垃圾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等重点领域,研发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和产品,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先进制造、民俗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魅力小镇,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就近城镇化。开展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新型城镇化的试点示范,以创新型县(市、区)、高新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依托载体,开展现代农业体系示范、新能源应用示范、信息网络应用示范、新型智能交通体系示范、生态宜居科技示范、环境保护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智慧城市建设示范等。

第四节 推动服务业质量水平提升

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发展,增强服务经济发展新动能。

整合技术服务。鼓励技术优势企业开展技术转让与技术推广等技术服务业务,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制造为主向“制造+技术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技术服务”转变,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网络营销、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维护支持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和模式。实现企业产业链价值由生产向服务转移,鼓励优势企业成为智能化改造服务商、现代产业链供应商、产业链整合服务商。

强化技术开发。加强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可集成和重用的安全认证、在线征信、商务搜索、计量计价、在线支付、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服务组件的研究开发,形成配套的服务及服务接口技术标准和符合性测试工具,为信息平台的建设提供基础技术支持。强化电子商务与物流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究开发电子商务交易与平台技术、客户关系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现代物流过程优化与监控技术等,加大无线移动、射频识别、智能终端等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强化数字内容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究数字内容版权保护与管理、数字内容智能分类和搜索、各种业务模式的交互和数字媒体内容转换技术,加快数字媒体技术与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建设,为数字动漫以及数字影视创作、数字作品整合和营销、面向公众的内容综合应用服务提供支持。

推动服务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和应用,打造一批面向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提升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引导传统服务业企业改造升级,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服务能力。鼓励业态和模式创新,推动智慧物流、服务外包、医养结合、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围绕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创造。

深化产业融合。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制造业龙头企业技术研发、工业设计、采购分销、生产控制、营运管理、售后服务等环节向专业化、高端化跃升;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鼓励有条件的制造业企业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商转变;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引导服务业集聚区升级发展,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临港制造业,形成特色临港产业链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海洋精细化工产业,优化提升特色精细化工产业,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推动营盘石化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人才支撑。鼓励服务业从业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畅通非公经济组织人员和自由职业者职称申报渠道。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对海外高端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运用股权激励递延纳税等政策,鼓励服务业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留人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政策。

1.png

第五章 强化社发领域科技创新

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和平安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资源环境、卫生健康、公共安全、城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助力美丽营口、健康营口和平安营口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节 助力美丽营口建设

以构建生态文明、宜居宜业为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总体要求,加快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建设绿色低碳的交通网络、建筑体系和工业体系,从源头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强对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重点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提供保障。加强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针对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产业,积极引导开展联合攻关,攻克利用玉米秸秆制备PLA、生物降解改性材料等关键技术,鼓励包装生产、电商、快递等上下游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推进塑料包装绿色转型。深入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引导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开展生态修复,重点推广应用菱镁矿、硼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矿产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开展的渤海生态环境保护、辽河流域水环境改善、工业矿区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系统集成示范,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富民产业发展,建设绿水青山、保护绿水青山、利用绿水青山,打造“海韵林城、生态营口”。

第二节 助力健康营口建设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应急救治、卫生计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重点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出生缺陷与残疾等疾病的监测与防控。积极推广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加快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体系,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中的作用。大力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优化重点学科结构布局,积极推进研究性、学术型医院建设。以临床工作为基础,加强危重疑难病症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引领,加强新技术、新项目应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建立重点医学专科和科技创新项目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大对重点学科和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第三节 助力平安营口建设

加强社会安全、生产安全、重大基础设施、安全应急、防灾减灾等公共安全领域科技攻关,促进不同领域间的开拓、交叉、渗透与融合,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关键设备,提升公共安全科技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深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反恐、交通、消防、城管等城市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力筑牢平安防线。大力推动公共安全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中国北方安全(应急)智能装备产业园布局建设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研发生产新型火灾报警应急通信装备、高精度安全应急预测预警装备、高风险防控与安全防护产品、专用医学救援装备和产品、特种交通安全应急保障技术装备、智能化无人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打造安全门业和耐火防火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安全应急产业特色集群。

1.png

第六章 壮大人才队伍和深化交流合作

强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继续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情,充分发挥人才对创新驱动的核心作用。围绕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化科技交流合作,坚定走开放创新发展之路。

第一节 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全力打造“营智环境”,创造和营造一切有利于人才发展及其智力成果运用的环境,将营口建设成为科技人才“向往地”、“逐梦地”、“栖息地”。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国家人才计划、省“兴辽英才计划”和“营口英才计划”选拔推荐工作,为我市培育一批掌握前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统筹我市各类人才计划和项目,完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扩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数量,加大对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骨干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进一步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鼓励省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类产业基地、创新平台,围绕营口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层次实用技术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模式。坚持效果导向,摒弃以名气、头衔为标准的“跑单帮”引才思维,采取“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引才方式,“一箭三雕”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举办辽宁籍院士专家故乡行活动,系牢乡情纽带,强化乡情感召,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进一步扩大“企业·博士双创计划”院校范围,探索引进科技人才的新平台、新模式、新办法,吸引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来营工作和服务。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不改变省外(海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顾问指导、挂职、兼职、技术咨询、退休特聘等多种形式,吸引人才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支持用人单位设立“人才飞地”,在省外、国(境)外设立研发中心、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形式全职聘用省外(海外)高层次人才。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依托“营口人才信息港”,对接国家、省人才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选拔培训人才服务专员,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政策解读、信息咨询、落户考察、项目申报、创业代理、职称评定、产学研合作等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服务。优化外国专家长期来我市工作办理程序,实施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工程,全力解决人才在户籍、住房、医疗、社会保险、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实际问题。实行领导干部联系领军人才制度,定期开展对接活动,形成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常态机制。

1.png

第二节 深化科技开放交流合作

积极融入“一圈一带两区”和国际国内创新网络,建立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不断拓宽开放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加强省内科技创新合作。深度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在沈阳、大连等重点区域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投融资服务等合作平台,探索与沈阳、大连共建产业园区,完善飞地招商项目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积极融入沈大经济走廊建设,对接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在资源要素配置上向沈阳产业体系核心对接;推动与大连的产业配套,积极承接大连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转移,寻求技术合作。推进营口和大连产业链与创新链衔接发展,形成长兴岛石化原料与营口精细化工产业上游原料生产与下游精细加工的错位发展。推进营口和盘锦协同发展,建立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共享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

加强国内区域创新合作。主动对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强化营口产业空间布局与三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空间支点的连接互动。扎实开展与“两院十校”的合作活动,促进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在营口转移转化。大力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国内经济科技发达地区建立研发分支机构,利用当地人才为我市产业创新发展服务。加大科技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三大区域的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拓宽合作领域,复制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加强深层次交流借鉴。通过建立科研院所分校、技术转移机构、人才引进机构等方式承接科技创新资源转移,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与江苏连云港对口合作,促进双方在科技创新、临港产业、金融物流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争取连云港市高端人才参与我市产业园区等的管理工作,提升园区管理水平。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深化与德、日、韩、俄、以色列、东欧等“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争取更多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在我市落地。依托辽宁自贸试验区营口片区等载体和平台,加强汽保、铝镁等行业企业利用核心技术和优势产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业投资和技术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建立海外研发中心、技术转移平台、离岸孵化器,建立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兼并重组境外科技型企业。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加快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大学、研发机构等来营设立研发机构。

第七章 完善保障措施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保障,营造干事创新的社会氛围,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绝对领导,依法、依政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有效开展。

第一节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大力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的生态环境,打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全社会创新创业的黑土地更加深厚肥沃,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

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动政府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减少对科技项目的直接管理,委托科技事业单位和社会第三方机构承担项目过程管理等事务性工作,赋予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更多权限。建立市直部门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强化创新规划制定、任务安排、项目实施等的统筹协调。建立科技决策咨询机制和创新社会治理参与机制,发挥好科技专家、智库、各类行业协会、基金会、科技社团等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

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构建包括“自然基金+软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人才计划”相互支撑配合的科技计划体系,建立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加强省市科技计划联动,推动建立“省资金+市资金”合并支持计划项目机制以及市直部门科技项目联动支持机制。进一步优化科技计划管理流程,完善“营口市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功能,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减少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的评估、检查等活动,构建覆盖科技计划实施全过程的监督和评估制度。

深化科技评价机制改革。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要求,推动破除“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科研开发的评价制度;推进职称评定、奖项评选等相关制度改革,让真正围绕营口需求潜心攻关的科技工作者得到褒奖。贯彻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

健全科技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科技风险研判机制,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建立健全科技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决策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先期预测、先期评估、先期化解。建立健全科技重大风险协同机制,加强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提高科技领域风险防控协同能力。建立健全科技重大风险防控责任机制,推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领域重大风险防控责任链条。

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推进营口科技市场建设,打造“多家专业机构参与、线上线下功能齐备”的科技服务平台,形成“东北科技大市场—营口科技市场—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产业平台”全生态孵化产业链条。完善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等基础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评估、价值分析、交易、转化、投融资、运营、托管、商用化、咨询、保护等高附加值服务。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建立多渠道高校科技成果培育转化支持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建设。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意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宣传科技工作者创新、奉献的先进事迹,秉持宽容失败精神,鼓励科技工作者大胆创新。加强创新意识和价值观培育,提倡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开展创新创业故事等主题宣传,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大力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创新氛围。加强科学普及活动,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落实,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群众和社会基础。

第二节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发挥政协参政议政的作用,加强规划实施统筹协调,保障规划任务目标顺利实现。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建设能力的提升推动科技事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解决。强化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市、县(市)区科技力量建设和创新工作统筹协调。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把保障“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落实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确保重点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科技投入支持。建立稳定的市、县(市)区两级科技创新资金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只增不减。创新科技项目资助方式,采取“事前拨付”“事前立项、事后拨付”和“奖励性后补助”结合的方式开展创新活动。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探索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成立天使基金和候鸟基金等,吸引社会资金、金融资本参与和支持创新,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的放大效应。

加强政策推进落实。推动建立与国家、省相衔接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强化依法推动科技创新的意识,健全科技政策落实的法治环境。加强普惠性政策制定,进一步扩大科技、人才、金融等政策的覆盖范围。建立全市“科技创新联系人制度”,充分调动各县(市)区、开发区(园区)科技主管部门服务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科技政策执行效果评价,建立科技创新政策执行部门责任制、领导负责制、联动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加强依法推进实施。全面落实《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规划实施要与年度科技计划支持紧密衔接,未列入规划支持发展范围内的科技项目原则上不予支持。建立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的法律监督、民主监督,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加强规划评估,建立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多晶硅查看更多>太阳能电池查看更多>辽宁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