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市场正文

观点研究|绿色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难点与路径思考

2022-02-11 09:30来源: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作者:马佳丽关键词:绿色金融光伏融资光伏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引言:绿色发展是人类通过变革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断降低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目的的一种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发展必须要依托产业,依靠市场。因此,绿色发展最后的落脚点必定是绿色产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绿色产业与一般产业存在本质上差别,如何更好地解决双方供需关系的矛盾,需要根据绿色产业的发展特性“量身定制”绿色金融制度与工具。

(来源:微信公众号“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 作者:马佳丽)

绿色产业的特征

1、兼具环境与经济双重特性

绿色产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绿色技术的采用为其内在需求,以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外部成本,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其目的的企业及其相关组织的集合。主要包括生态环保产业、节能减排产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等。具体包括污水、垃圾和土壤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的技改提升和技术变革;光伏、风力、核能等清洁能源产业链健全投产;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等等。从本质上来讲,绿色产业具有环境与经济双重特性。

2、前期投资大,回报期长

很多绿色产业均涉及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的前期投资,总体上呈现前期一次性投资大,后期经营性回报期长的特点。例如污水处理厂、光伏和风力发电站建设等,一次性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后期收益主要来源于标准化的污水处理费和并网电费,运营风险较小,但时间较长。甚至有些绿色行业投资规模大,但属于支持性和改善型项目,后期回报难以用经济利益计量,或者需要依附在主要生产性主体上收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最美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提升改善工程、钢铁和焦炭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脱硫脱硝等减排项目等,主要考虑的是环保要求和生态效益。这些行业产业的发展,如果仅靠项目公司的自有资金投资建设或者依靠财政补贴,必然导致项目进度缓慢,产业发展受阻。

3、广泛的渗透性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普遍性和生态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绿色产业是一种渗透性极强和跨度极大的产业。它不仅渗透于社会和产业的各个部门,跨越各个产业部门,而且融合于生态环境技术生产部门、直接生态环境部门和间接生态环境部门,跨越物质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和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成为物质、精神、生态生产与再生产的高度统一与融合发展的典型。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清洁生产、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绿色标志等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绿色产业不再局限于末端治理,传统产业也呈现了绿色化趋势。“绿色”体现在越来越多的产品设计、生产、销售、消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生态农业、工业生产的清洁化、第三产业的绿色化日益得到重视,充分体现了“绿色”的全方位渗透性。绿色产业已成了既包括狭义的环保产业,又包括传统产业绿色化的新兴产业。

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难点

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转型,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资本驱动力。目前金融服务绿色产业还存在较多难点和障碍。

1、绿色公益性的补偿制度尚未建立

由于绿色产业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应,带有显著的公益性,其产品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因此而受益,而消费者享受生态环境改善的好处并不会产生任何成本。金融服务绿色产业本身的利润并不会因为其产品和服务的正外部性而增加,反而提供绿色金融服务会产生成本,如对绿色项目进行额外认证等。如果不对绿色产业的公益性价值进行补偿的话,金融业实际提供的绿色产品和服务将无法满足社会的最优需求,即供给不足。

目前对绿色产业的公益性尚未有系统的补偿制度。其困难在于产业的绿色性界定和评价标准的统一。2021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的通知》,并随文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绿色债券标准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与国际接轨。目前,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标准和评价尚未统一,许多地方也出台了地方绿色标准。金融机构在业务开展中发掘绿色企业、服务绿色企业成本较高,选择和识别难度较大的情况,或者陷入已经服务了涉绿企业却无法正确归类到绿色金融的困境。在目前信息共享渠道比较匮乏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很难批量发现和识别涉绿企业,从而给予精准支持,客观上形成了双方供需愿望和实际的脱钩现状。

2、绿色产业投资风险因素多

当前处于绿色产业发展初期,市场、技术、商业模式、标准等尚不成熟,绿色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众多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方向尚不明朗,更多新的绿色产业还在萌芽中。环境效益的测算和价值也还不统一。在一个产业发展初期,最需要金融的投入来培育市场和研究技术,需要大量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产业的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决定了初始投资规模大,后期回报周期长,从而带来更多的期间风险因素和干扰因素。金融机构是经营风险的,尤其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更是风险敏感型资金融出机构,本金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对风险的态度和判断的差异,成为绿色产业投资和金融机构支持两者之间缺乏互相合作的现实问题,也是核心问题。

当前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激励措施欠缺,诸如碳排放权、绿色电力证书等权益交易市场推进缓慢,碳金融等金融服务相对滞后,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间缺乏创新产品的载体。对绿色金融的激励措施,很多都需要借助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最重要的调控手段之一,对整体经济运行具有较大影响。虽然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一些定向工具,但这些定向货币政策工具对整体经济运行有什么影响,定向政策实施过程是否会产生渗漏,以及实现这一过程是否会带来较高的成本或新的风险,这些都还有待观察。

3、金融机构绿色服务能力不足

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专业能力不足,许多地方金融机构尚难以有效识别绿色项目和开发相应产品和服务。由于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对融资对象环保信息的判断、环境风险的评估和金融产品的定价,专业性很强,需要环保技术、法规和金融兼备的复合型能力来实施。据了解,一些金融机构严重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也不具备相关的系统设施和知识储备,难以从生态环保技术角度对绿色项目进行可行性评估和风险识别并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成为其发展绿色金融的一个障碍。

金融服务绿色产业的路径思考

金融机构是社会资金吸纳吞吐的总阀门,必须善于掌握资金价值杠杆,运用价格信号激励惩罚机制引导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各类企业和个人经营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爱护生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充分发展。

1、促进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标准和评价体系统一

一是对标国内绿色产业,二是对标国际绿色金融标准,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引领国际的绿色金融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层面的“绿色项目评价体系”。同时,加快研究出台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善的绿色核算和账户体系。进一步强化碳数据信息管理,明晰每笔绿色融资的“碳足迹”。另外,建议国家生态环境部设立碳监测局,健全电力、钢铁、建筑等行业碳排放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构建全面系统的开放性碳排放数据库,更好地支撑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支持绿色项目融资。

2、探索绿色价值的补偿制度

引入社会资本和拓宽融资渠道成为绿色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建立绿色价值补偿机制能够有效鼓励绿色产业中企业的积极性,引导绿色产业获得合理的经济回报,发挥经济杠杆调节社会生产的作用,使绿色产业通过价格机制达到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平衡。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要合理界定生态环境权利,按照受益者付费的原则,通过市场化、多元化方式,促进生态保护者利益得到有效补偿,激发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绿色范围大于生态环保,借鉴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探索建立绿色资产市场,完善绿色资产的市场交易机制。推动绿色权益市场建设,实现碳排放权、排污权、节能量等权益的价值变现和便捷交易转让,从而形成担保融资工具或直接融资工具,拓宽企业绿色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实现银行债权在证券市场的交易,提高绿色资产的流动性,进一步为金融机构注入投放动力。推广绿色产业链金融模式。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符合绿色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信贷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和机构发行绿色债券。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参与绿色补偿。

3、优化市场环境,形成良好的绿色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在政府方面,可以建立省级或市级的专项绿色担保基金,通过财政资金杠杆,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担保。并给予财税、利率等优惠,使得金融机构和产业担保基金形成合力,共同做大绿色金融规模。企业方面,绿色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进行项目联合,通过政府增信、第三方增信或其他创新型增信方式,联合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等。

同时,积极推进绿色保险工作,比如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普及,以绿色保险增信绿色信贷,采用风险分担补偿机制,通过绿色信贷保证保险,协助解决“贷款贵、贷款难”问题,用保险促信贷的方式发展绿色金融。

4、提高金融机构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

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背景下,建议金融机构在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支持数字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提高各行业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在产品创新方面,建议在继续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的基础上,对绿色保单、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绿色消费等进行深入探索。创新发展节能减排项目应收账款证券化、绿色资产支持票据等产品;研究推动绿色金融资产跨境交易,提高国内绿色金融产品流动性;丰富绿色保险产品,鼓励保险资金投资绿色领域。积极跟进参与碳市场建设,开发碳基金、碳信托、碳指数、碳远期等碳金融产品;积极培育碳资产管理机构和专业投资者,帮助各类市场主体构建碳资产负债表,引导开展碳核算,更好地推动碳市场交易,助力降低“绿色溢价”。此外,部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地区的机构可以尝试以中欧可持续金融分类共同标准作为产品贴标的基础,推出面向全球市场的中国绿色金融产品。

在金融服务和绿色项目对接方面,建议建立专门的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绿色产业发展有融资需求,金融机构有投资需求,但双方信息沟通不畅,难以高质量对接。为此,由政府或第三方社会主体牵头搭建绿色信息共享平台十分必要,撮合绿色企业(项目)和绿色金融机构实现高效合作。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包括环保执法、安全生产、能源管理和金融等,披露相关涉绿企业的污染排放、环境违规、安全生产、节能减排及绿色建设等信息,助力金融机构精准识别并支持企业绿色发展。

参考资料

[1]李卫武, 张安忠. 绿色产业投资机制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3):4.

[2]金辉. 探索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J]. 当代金融家, 2021(8):3.

[3]刘国涛,张金智,史佩钊.论绿色产业的特征[J].中国环保产业,2003(12):43-45.

[4]张柏杨.绿色金融的困境与创新[OL].金融时报,2019-05-27.

[5]生态价值补偿机制是绿色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性制度基石

[6]四方面发力建设绿色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绿色金融查看更多>光伏融资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