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其他政策正文

打造光伏产业基地!河南印发“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2-01-27 13:46来源:河南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政策光伏发电河南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七节 节能环保

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万亿级节能环保装备及服务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研发生产和服务基地。

节能产业。以节能电机与变压器、节能锅炉、节能制冷装备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建设远程运维智慧平台,形成“装备+平台+服务”发展模式。加快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服务内容由单一设备、单一项目改造向能量系统优化、区域能效提升拓展。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自动化成套设备及产品。

环保产业。以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污泥及土壤综合防治、生活及医疗垃圾处理装备研发为重点,突出成套化、模块化,形成涵盖工程总承包、核心设备研发与制造、设施运营、药剂研发与供给的环保产业链条。积极开发危险废物处理利用技术装备和适应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分散式、小型化技术装备。搭建环保大数据平台,推动开发区大气污染物监测系统应用,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模型化、精细化、准确化。

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热能综合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和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的技术与装备。规范再制造市场秩序,推进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高端机电产品等再制造关键工艺与技术研发,推动静脉产业园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第五章 聚焦新领域,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加强跨周期战略谋划,加快开辟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新赛道,形成“研发+产业+应用”全链条推进格局,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第一节 氢能与储能

发挥我省化工、煤焦化产业基础优势,提高工业副产氢利用率,推动生物质制氢及风光发电制氢多元化制氢模式联动发展。大力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设备,研发液氢存储、运输技术和装备,以及液态有机化合物化学储氢技术,探索推进高效、智能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和运营。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加速发展电堆、空气压缩机、双极板、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等技术和装备,促进氢能燃料电池技术链、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加快完善加氢站设计、建设管理相关标准规范,鼓励郑州、洛阳、濮阳等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先行先试,支持以郑州为中心城市群创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形成客车为主,货车、环卫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全面发展的格局。积极发展安全有效的储能技术,坚持储能技术多元化,加快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化,布局一批储能设施,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第二节 量子信息

依托省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重大研究测试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量子信息领域标准制定,集中突破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机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建立以量子计算和量子传输为基础的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开展“经典+量子”超融合计算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研发与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超级计算系统进行协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打造国内领先的新型高性能计算平台。培育量子通信产业,建设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河南段及郑州量子通信城域网,架设智能能源、空中交通管制、银行和医疗保健行业的量子保密通信接入网,探索量子安全政务、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场景应用,推动形成量子信息产业链。

第三节 类脑智能

发挥我省数据资源优势,加强基础研究,构建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支持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建设专业化检验检测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计算机、类脑智能机器人、脑控设备、智能假体等研发和产业化。开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研究和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发基于类脑智能的时空大数据处理高性能复杂系统。加速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应用,持续推动类脑技术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等领域集成应用。支持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创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第四节 未来网络

加强与国内高水平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超前谋划发展第六代通信、碳基芯片、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细分领域,强化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安全隐私计算、跨链互联互通等核心技术研发,建立未来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等发展体系。加强对接合作,引进落地卫星制造和运营产业,推进高分遥感卫星应用保障能力建设,建成多源卫星数据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形成卫星及北斗应用产业链。建立面向产业的区块链基础技术平台及服务体系,加快“星火·链网”超级节点、骨干节点建设,打造区块链产业链,构建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研究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金融科技、商品溯源、智能制造、版权保护、司法存证等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集成创新和突破。谋划建设感知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未来网络应用场景。

第五节 生命健康

聚焦精准医疗、新药创制、冠状病毒感染防治、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和器械以及脑机融合技术及应用、难治性恶性肿瘤新型治疗技术和新药创制、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领域,努力突破生命信息解读、生物合成、基因编辑、靶向递送等关键技术,加快开发应用一批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推动口服抗艾滋病药品、抗乳腺癌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上市。推动细胞技术临床应用、细胞工厂建设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工业应用,加快重组蛋白药物、高性能影像设备、免疫治疗等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智慧诊疗、健康管理、生物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预防化发展。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分子中试及大规模生产平台投入使用,加快建设郑州大学一附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健康领域应用基础研究重大平台和健康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强产学研医合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骨干企业合作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协同创新平台。

第六节 前沿新材料

依托资源禀赋及煤化工产业基础,发展石墨烯及石墨烯复合材料、聚氨酯新材料等高端碳材料。加快超高强韧性钢、高强韧耐蚀耐热有色金属合金、复合耐磨金属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液态金属、先进储能材料等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特种金属材料设计与制备加工核心竞争力,形成优势产品应用示范。突破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系统构建、快速生长、晶径扩大、超硬材料加工等关键技术,布局发展碳化硅、氮化镓、氧化锌、金刚石、柔性晶体管、光子晶体等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打造郑州、洛阳、许昌等地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开展超薄电子箔材、高性能靶材、高端硅基材料及制品、光电材料中间体、超薄电子玻璃纤维布、高性能分子筛等研发和产业化。建设一批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前沿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打造前沿新材料产业链,以新一代材料带动形成新一代技术装备,实现前沿新材料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第六章 攻坚技术新前沿,建设高能级创新生态体系

坚持创新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河南能力”,着力突破一批支撑未来产业的新技术,攻克一批壮大新兴产业的新技术,转化一批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推动一批河南产品进入国内大循环关键环、中高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第一节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力度,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重点培育100家综合实力强、行业地位突出的创新龙头企业,100家发展速度快、成长性好的“瞪羚”企业,挖掘10家“独角兽”(培育)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扩容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壮大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和平台,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引领带动全省企业创新水平整体跃升。

第二节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推进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整合重组实验室体系,争创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特色创新平台,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推行“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在尼龙新材料、氢能及燃料电池、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建设专业型产业研究院,制定本行业技术路线图,开展本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构建全省协同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建设运营步伐,针对我省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遴选认定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产业前沿及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技术转移扩散,为制造业创新提供公共服务。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集技术集成、中试熟化和工程化试验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共享中试基地,强化中试基地开放共享,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统筹军民两方资源,建设军民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军地科研跨领域统筹和共建共用,促进军民双向服务和成果共享。

第三节 集聚一流创新人才

加大科技型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多梯次人才培养体系。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聚工程,灵活运用“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等方式吸引集聚“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团队。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和河南全面技能振兴工程,优化学科设置,推进产教融合,开发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大力培育制造业技能人才,帮助企业引进培育紧缺技能人才,建设“技能河南”。建立制造业人才校企联合培育机制,全面推行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推动高级技能传承,培育“现代工匠”。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升企业家素质,建设一支引领创新创业、具有全球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育百名卓越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万名“金蓝领”高级技工。

第四节 促进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

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突破工程,聚焦世界前沿技术、我省“卡脖子”技术、应用型关键共性技术,凝练一流课题,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和“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制等方式,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加快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落实政府采购支持创新产品政策,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用和“迭代”升级,深化保险补偿机制试点,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以及绿色低碳等领域重大创新产品应用。滚动编制新兴产业亟需突破的技术清单,组织实施一批成果转化应用示范项目。

第五节 推动产业基础再造

滚动发布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工业基础软件等突破清单,围绕提高其性能、质量稳定性与自给保障能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工业“四基”示范应用项目。深入实施基础领域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联合体,围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环节开展协同攻关,推进产品应用迭代升级。加快新一轮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关键生产设备、生产线等多层次技术升级,推广服务型制造和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全面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第七章 提速数字化转型,建设高赋能智能制造体系

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分步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第一节 加快数字化转型

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分行业制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支持企业开展“哑设备”改造,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水平,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打通生产线数据链。引导龙头企业构建产品、设备和产线的数字孪生模型,全面采集和汇聚工艺参数、设备运行、质量检测、物料配送、进度管理等现场数据,实现产品设计和制造环节的虚实交互、动态优化。引导制造业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消费互联网平台合作,利用平台上的行业领域知识库、工具库、模型库以及微服务组件,加快数字化转型。依托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推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带动产业链整体数字化升级。

第二节 深化智能化改造

分行业、分区域推进智能化改造,围绕细分行业和产业集群,选树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探索链式改造模式,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产业集群实现智能化升级,打造智能化改造的产业链标杆和产业集群标杆。持续提升省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水平,开展智能制造成熟度贯标,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分级评价指标体系,面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探索开展分级评价评估,深入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指导企业制定智能化改造提升方案,推动企业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推进、提档进阶。引进培育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平台联合标杆企业探索模块化、低成本、易部署的智能化改造解决方案,鼓励开发轻量应用和微服务,降低企业智能化改造成本。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宣传与培训,制定发布新模式应用实施指南,加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面向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组织新模式应用标杆遴选。引导中小企业开展精益管理提升活动,支持中小企业持续开展针对车间内工序、单元或模块的智能化微改造、微创新。第三节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深入实施“企业上云上平台”提升行动,聚焦企业发展核心和痛点问题,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实现企业保质、增收、降本、提效。开展上云上平台单项应用,打造制造能力共享平台、产品撮合交易、原辅料集中采购、轻量云化应用、经营管理外包和托管、创业服务平台、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等应用场景,帮助企业拓展商机、配套资源,提升企业效率和效益。打通企业生产制造上下游信息链,推广个性化定制生产、设备联网监控、远程诊断监控和维保管理协同、节能降耗数字化应用等场景,推动企业内部互联互通和企业间资源协同。提升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管理水平,扩大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柔性化工厂运营、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云制造产业集群等场景应用,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构建云化产品和服务生态,培育解决方案供应商,强化云服务与云安全保障,建立多元支撑体系,为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第四节布局数字新基建

支持制造企业联合电信运营商开展内外网升级改造,支撑生产装备、信息采集设备、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要素广泛互联,面向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园区打造一批企业内网升级改造标杆和5G全连接工厂,加速构建以通信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和计算设施为核心、以融合基础设施为突破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完善5G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一批5G实验室和创新中心,突破一批“5G+集成应用”关键技术。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郑州)建设,推动洛阳、许昌、漯河、郑州、新乡等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二级节点应用推广,完善标识解析服务体系,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

第八章 培育跨界新业态,建设高耦合“两业”融合体系

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服务型制造,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平台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

第一节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围绕深化“两业”融合,积极培育总集成总承包、综合解决方案、个性化定制、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支持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建设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平台,拓展售后支持、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和产品升级服务。支持纺织服装、家居建材等领域企业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推动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引导食品工业企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支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企业建设“硬件+软件+平台+服务”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鼓励企业开展EPC+M(管理)、EPC+F(金融)等新模式。推动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深化早期研发介入合作,提供定向开发服务。建设面向服务型制造的专业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平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一批服务型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咨询服务机构。

第二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工业软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创意设计、数据分析、服务流量等要素嵌入引领制造新模式。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水平。支持有条件的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企业延伸价值链,搭建工业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生态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平台化服务。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园,吸引工业设计、研发创意、信息服务、软件等业态集聚,打造高能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第九章 提升产业链水平,建设高质量群链共生体系

坚持对标顶级、创造一流、打造卓越,加强载体建设,丰富产业生态,推动群链共生,提升集群能级,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链,打赢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第一节 培育高能级制造业集群

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对标最好最优最先进,锻造集群长板,补齐集群短板,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按照“一群多链、聚链成群”的原则,着力发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绿色建材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汽车制造、现代医药、现代化工3个5000亿级集群。提高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强化前沿引领技术、“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统筹布局30个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实施30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广应用3000个以上集群创新产品。优化集群生态,培土奠基产业生态圈层,推动集群内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共赢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项目、融资、用地等清单,强化“挂图作战”,实施创新强链、数字融链、转型延链、多元稳链、招商补链、生态畅链六大行动,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及专业服务商和集群促进机构。着力锻长农机装备、电力装备、尼龙新材料、工程机械等产业链长板,积极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现代医药、氢能与储能等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短板,加快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行重点集群产业链“群链长制”和产业链联盟“盟会长制”,建设重点集群产业链“智慧大脑”,完善重点集群监测预警机制,积极稳链护链,着力形成安全高效、稳固多元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完善产业链生态,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打通痛点、堵点、难点、重点、关键点,推动五链高效衔接、深度耦合、协同一体,实现流程再造、优势再造。

第三节 提高产业安全水平

统筹发展与安全,建立优势产业链安全监测和预警机制,完善产业链安全动态管理机制,强化优势产业链核心环节管控,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和韧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构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及评估体系,增强工业信息安全风险防控能力。健全工业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持续推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加快发展,加强行业安全监管,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标准安全良性互动。

第十章 打造成长型雁阵,建设高融通企业发展体系

发挥“头雁”企业引领作用,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提升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持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企业雁阵。

第一节 做强做优“头雁”企业

培育千百亿级“头雁”企业。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围绕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培育一批创新水平高、质量效益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建成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质量标杆企业、中国质量奖获奖企业。以千百亿“头雁”企业为引领,带动一批成长性高、体量大的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和深耕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形成一批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现代化产业链,群链主导力显著提升。

发挥“头雁”企业引领作用。引导“头雁”培育企业加大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主导或参与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推动成为行业创新领导者。编制“头雁”培育企业重点产品目录,加大重大工程采购目录内产品力度,扩大其市场规模。推动“头雁”培育企业平台化发展,增强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掌控能力。引导“头雁”培育企业打造开放式双创平台,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提供资金人才支持等,形成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的融通发展格局。鼓励入库企业加大对省内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促进企业间配套协作发展,带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瞪羚”企业等。支持“头雁”企业创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模式,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二节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引导“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对接“头雁”、单项冠军等企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体系,提升细分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核心竞争力。实施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提升工程,引导创新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策源地。依托开发区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

第三节 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实施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行动,围绕供应链整合、创新能力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产业发展关键环节,打造一批融通发展新模式,推进中小企业产业链对接、价值链衔接、供应链连接。依托开发区搭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平台,分行业探索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产业联盟,引导大中小企业围绕优势产业链集聚发展。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联合体参加政府在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招标采购,引导大企业加大中小企业产品采购力度。

第四节 大力发展优质制造

深入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支持制造业“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整合国内外优质品牌资源,加快打造世界级知名品牌,鼓励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准独角兽”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快向国内一流品牌迈进,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建区域高知名度品牌。实施制造业标准引领行动,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重点支持未来产业、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提升行业发展引领力,掌握行业发展主动权。支持制造业企业参评中国质量奖、河南省长质量奖。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与开发区建设商标品牌示范基地,培育品牌产业集群。实施“豫货畅天下”计划,支持企业与知名消费互联网平台、工业品电商平台等加强战略合作,拓展线上市场,培育新兴品牌。

第十一章 做强开发区载体,建设高水平产业平台体系

突出开发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构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两级体系,加快形成“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发展格局,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载体支撑。

第一节 做强开发区制造业主导产业

结合新一轮开发区设立、调整与扩容,进一步明确各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原则上,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开发区,每个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制造业主导产业,重点培育1个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围绕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筹建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专业园。引导各开发区结合主导产业定位,有序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强化延链补链强链。支持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开发区加快产业高端化转型,加快布局一批省级以上重点研发机构,提升主导产业创新能力。支持开发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主动融入全省重点新兴产业链条布局体系。鼓励资源型主导产业开发区加快向新兴产业链拓展、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终端产品,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实现优势再造,建成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第二节 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功能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原则,盘活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标准化厂房,实现入区企业“拎包入驻”。完善道路、能源、信息、供排水等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开发区与周边城区联动建设交通物流网络,打造区域流通中心节点。加快开发区布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场景应用等新型基础设施,在开发区试点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全方位构建高水平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开发区智能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加快传统设施数字化改造,打造高效运转的智能化园区。第三节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开发区属地政府与开发区管委会的关系,强化开发区管委会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主业主责,依托属地政府开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职能边界清晰、相互协调共享的合作机制。深化开发区薪酬制度和放权赋能改革,进一步激发开发区发展活力。加快推进开发区公司化、市场化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管委会+公司”等改革路径,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合理分离。创新开发区投融资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运营主体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联盟,以“区中园”等形式实行整体性开发运营。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开发区以市场化方式,输出先进管理模式,整合或托管其他开发区。

第十二章 深化制度型开放,建设高层次开放合作体系

融入与服务新发展格局,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扩大“四条丝绸之路”开放通道,放大“枢纽+开放”优势,大力承接国内外制造业产业转移,打造国内循环的关键枢纽和国际循环的重要节点,实现河南制造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第一节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充分发挥我省人力资源、内需市场、交通区位等优势,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推行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高端科研平台、先进科研成果、领军科研团队招商等新模式,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实施产业链招商。坚持外资与外贸联动,高水平承接境内外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出口型项目。深入推动跨区域协作,继续加强和巩固周边合作,持续推进与京、沪、苏、浙、粤港澳等地战略合作,与主要增长极牵手互动、借势发展。

第二节 引导优势产业“走出去”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合作,鼓励我省优势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发起“一带一路”出海联盟,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结伴出海”建设境外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深化全球精准合作,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整合配置,开展全球并购,设立境外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集聚国际要素资源助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打造开放载体平台

更好发挥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平台作用,争取更多国际会议、国际高端展会和展商等落地,支持各地、各部门举办务实管用的节会招商活动。积极组织企业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厦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借助域外高端开放平台深化产业合作,支持知名品牌展会在我省举办专题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区中园、一区多园等建设运营,加快形成一批以外资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产业园。支持各地与省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引导省外优势产业园、高新区、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在我省建设“飞地园区”。鼓励发展“反向飞地”,引导各地在沿海地区创建创新园、孵化器等,探索“研发在沿海、生产在河南”“孵化在沿海、产业化在河南”协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经济功能区的招商平台主体作用,最大限度放权赋能。积极争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创新联动区。

第十三章 聚焦低碳化发展,建设高覆盖绿色制造体系

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发展绿色制造,以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为重点,以促进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为目的,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第一节 发展绿色制造

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引导企业建设绿色设计平台、应用绿色工艺与材料、开发绿色产品。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一批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的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打造一批覆盖完整产业链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探索基于工业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的绿色供应链发展模式。培育绿色园区,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实现园区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构建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培育壮大第三方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咨询、检测、评估、认定、审计等专业化绿色服务平台,搭建绿色制造供需平台,为企业提供绿色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深入开展能效、水效“领跑者”对标达标活动,培育一批全国能效、水效标杆企业。

第二节 推进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

开展重点产业链绿色化改造,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为重点领域,完善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机制,重点开展锅炉窑炉、电气电机、内燃机等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水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实施清洁生产提升计划,加强节能、节水、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强化电器电子、汽车等产品中有害物质源头管控,推动原料药集中生产、污染物集中处理与监管。实施工业低碳行动,落实能耗“双控”,率先在钢铁、水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碳达峰,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领域支持建设一批碳中和园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

第三节 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拓展工业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尾矿、煤矸石、工业复产石膏、钢铁冶炼渣、赤泥等高值化利用,加快郑州、洛阳、安阳、焦作、平顶山等地建设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推进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动力蓄电池、废轮胎等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加强开发区余热余压废热资源回收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建设资源共享、废物处理公共平台,支持各地建设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完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动再制造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第四节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

建立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化解严重过剩产能,把淘汰落后产能和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占有率统一起来,加快退出低端低效产能。加快钢铁、煤电超低排放改造,以危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推动沿黄制造业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强化沿黄制造业污染监测与治理,推动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化发展。

第十四章 引导差异化布局,建设高协同区域发展体系

遵循产业链、价值链布局优化规律,引导全省制造业空间重组、链条重构、优势重塑,打造“一带主副引领、四区协同支撑、多点联动发力”制造业发展空间布局,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区域协同体系。

第一节 突出“一带主副”引领

培育沿黄河制造业绿色发展示范带。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推动沿黄优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和数字化赋能,搭建产供需有效对接、产业上中下游协同配合、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紧密衔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平台,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的创新平台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探索创建碳中和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筹建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

突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引领作用,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作用,加快与许昌、新乡、焦作、平顶山、漯河融合发展步伐,链接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企业总部、创新平台、核心制造等高附加值环节落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增强数字经济新动能,集聚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产业能级,打造服务全省、联动全国、链接全球的高端制造业增长极。推进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制造业优势再造,汇聚先进生产要素,激发大院大所大企业内在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和新兴产业重点突破,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基地。发挥南阳副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融入西安、武汉等大都市圈,形成区域联动,建设高水平区域协作产业基地。支持郑州都市圈联合创建国家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郑洛智造走廊”。

第二节 推进“四区协同”支撑

推进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错位发展、协同布局。打造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以洛阳为中心,带动三门峡、济源,加快老工业基地转型,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优势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建设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以南阳为中心,与信阳、驻马店对接淮河、汉江经济带,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构建生态工业网络。培育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商丘、周口等东部城市强化与三大城市群对接,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安阳、鹤壁、濮阳一体化发展,构建协同机制,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产业对接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建设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支持大别山、太行等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创建革命老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用好特色农林优势资源,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加快能源和矿山资源产业绿色发展,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动资源就地转化和综合利用。提升新材料、装备、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层次和能级,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创建革命老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加快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 注重“多点联动”发力

注重县域制造多点发力,深入贯彻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引导各县(市)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全面参与市场分工,在细分市场中找到产品定位,培育地标性优势主导产业,打造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鼓励县域依托优势探索形成头部带动型、配套基地型、块状集群型、出口加工型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色模式。支持县域产业协同布局,打破行政区划布局生产力,引导县域之间联合培育产业合作园区,构建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网络。积极开展县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以“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为核心,推动县域制造业对标改造、提档升级。持续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有影响的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区(县)、产业园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政策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查看更多>河南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