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政策正文

光伏装机将达到300MW!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出炉

2022-01-25 11:30来源: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关键词:光伏发电十四五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发展重点

基于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面向产业发展趋势与机遇,务实前瞻布局新兴产业,聚焦优势产业创新提升,集聚发展氢能产业,聚焦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联动发展陆海风电,融合发展智慧能源与储能,突破发展特色优势新能源,培育壮大新能源重点产业集群,加速新区能源结构优化,推动新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集聚发展氢能产业

1.发展方向

打造氢能创新发展试验示范区,依托泊里、董家口区域资源、区位、港口等优势,推动氢能创新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发挥引领带作用,打造泊里镇氢能产业示范区,因地制宜在全区范围内加快氢能产业布局,联合相关地市积极申报山东省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完善氢能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加快下游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加速氢能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培育一批一流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整车生产企业,形成制、储、运、用的全产业链系统布局。氢能生产方面,执行由“资源型”向“技术型”制氢转换的长远战略,利用新区工业副产氢优势,大力发展氢气回收、提纯利用技术,同时研究发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生物制氢、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甲醇高效催化制氢等绿色制氢技术;技术研发方面,积极搭建产学研金对接平台,鼓励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强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攻关与核心技术实质突破。推动成立青岛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联盟,强化与氢能科研院所联合研发,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燃料电池技术及氢气储运技术,着力提升氢能源及燃料电池领域核心技术研发能力,重点支持加氢机、燃料电池体系检测、氢气品质检测等关键装备和技术、工艺研发,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业化;装备制造方面,引进国际化工业气体公司及具有高压供氢、加氢或液氢制备加注核心技术的企业,重点发展高压储罐、氢气压缩机、液氢泵等核心储氢装备及成套储氢设备,优先发展车载高压储氢装备和加氢站储氢装备,发展用于船舶的大规模氢气运输技术和装备,依托海西湾造修船基地,打造氢能船舶研发、制造基地,探索培育氢能品牌汽车,重点研发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环卫车等多种车型,培育新的增长点;氢能应用方面,不断拓宽氢能应用领域,重点研究拓展氢能在轨道交通、特种车辆、汽车、港口等领域应用,探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备用电源等领域发展。2022年,氢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2亿元,推广各类燃料电池车辆300辆;2025年,氢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100亿元,累计推广各类燃料电池车辆1000辆。

2.重点推进项目及招引企业

依托董家口化工园区副产氢优势和美锦氢能科技园等项目,重点招引制氢设备、氢气液化、加氢站、储氢装备、固态储氢材料、燃料电池、储运设施等制、储、运、用产业链知名企业或高技术初创企业。

1.png

(二)聚焦发展中高端新能源汽车

1.发展方向

依托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力神(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以智能化、网联化为方向,以新能源汽车中高端品牌整车厂招引培育为主要任务,发展品牌新能源整车、“三电系统”及核心部件、智能驾驶系统与网联应用,巩固提升微车竞争优势,发展新的整车制造项目,以纯电动汽车企业为重点,推动新能源品牌汽车整车产业化,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打造知名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差异化发展中高端、新型专用车,配套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化关联服务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集群化发展,打造形成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装备、正负极材料、隔膜、电池电解液到动力电池成品制造,从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控、电源、电动总成到整车制造,从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到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依托青岛汽车口岸优势,大力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8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产值达65亿元;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23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规上产值达130亿元。

2.重点推进项目及招引企业

推进新区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隔膜等产业重点项目,着力补齐产业集群链条,提高本地配套率,重点招引国内外知名新能源中高端品牌整车制造、锂电材料、智能控制以及智能网联技术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知名企业。

1.png

(三)联动发展陆海风电

1.发展方向

统筹新区内风能资源、能源需求,有序推进陆上分散式风电开发,以海上风电项目为突破口,推动风电开发应用走向深远海,助力新区打造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和海洋经济国家合作先导区。依托风电机组、塔筒等风电装备及关键部件产业基础,促进风电装备产业走向集群化、高端化,推动形成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开发利用、运维服务于一体的风电全产业链条。加速风电与各产业融合创新,打造海上风电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基地。

推进陆海风能开发利用。坚持消纳优先、陆海统筹,加强就地利用,推进六汪镇、铁山街道等区域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发挥新区海洋优势,推动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示范基地项目尽快获批建设,并配套建设10%储能项目,依托该项目加强高端关键设备及零部件技术研发,围绕风资源评估、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风电场设计建设施工控制运维等重点环节加强布局,推动下游海上风电运维市场发展。

打造风电装备及应用产业集群。以高端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围绕风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等重点环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独立创新、联合创新,培育风电装备龙头企业,主轴承、主控系统、液压系统、变压器、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生产领域加快布局集聚,鼓励支持企业本地配套,加强在高效智能自动装备、大尺寸叶片、控制系统、风电机组设计和工艺改进、叶轮捕风能力和风能转换效率方面的技术研发。以需求为导向,依托新区雄厚的装备制造产业基础,研发海上风电装备运维船等具备市场潜力的装备及技术,培育风电装备细分市场行业龙头。以中枫丹风力发电机零部件项目等装备制造项目以及大唐、国电、国华等风场运营企业为依托,做强中下游风电机组、零部件生产及应用,结合新区分散式风电规划,引导开发运营企业加强与本地企业在风机及零部件采购等领域加强合作,加大本地化采购,提高本地配套率,促进新区风电产业集群式、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促进风电融合创新。促进风电产业与装备制造产业、互联网产业深度融合。重点依托分散式风电开发项目加快区域智能微网建设,形成区域良性循环;结合海上风电开发项目,研发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海上风电场集群运控并网系统,建立海上风电大数据中心平台。推动风电产业向高效、智能、自动方向发展,促进风电并网消纳,降低本地弃风率。同时,开展海上风电与海上养殖、风能制氢、智慧能源、储能、物联网以及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示范,探索风电海水淡化(分离式)以及风力直接驱动海水淡化(耦合式)项目的商业化、规模化运营,最大限度发挥海域资源效益,实现海上风电开发应用智慧化管理,培育壮大海上风电产业链。选择无人岛规划建设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集成以海上风电为主的多种新能源,探索海岛新能源综合供给模式。

2022年,风电产业规上产值达到60亿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9.5亿千瓦时;2025年,风电产业规上产值达到70亿元,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30亿千瓦时。

2.重点推进项目及招引企业

依托大唐、国电等风电场开发运营项目和风机、塔架等装备制造项目,围绕分散式风电及海上风电开发利用,重点引进叶片、风塔、减速器、风机等设备、核心零部件以及创新融合发展领域知名企业和分散式风电开发运营企业。

1.png

(四)创新发展光伏产业

1.发展方向

推动光热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民用走向工商业应用、从单一能源走向多能互补综合利用,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工作,探索海上光伏发展,研究发展光热发电技术与模式创新,加快分布式智慧能源产业化。

推动光伏智慧应用场景。加强在农业、养殖业、建筑、生态治理、扶贫、工业园区、建筑等领域的渗透融合,不断丰富光伏水泵、光伏路灯、光伏树及光伏消费品等光伏应用产品型态,以海尔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及太阳能工厂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光伏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太阳能+”多能互补智慧能源模式规模化、产业化。

加强光伏产业智能装备发展水平。加快提升光伏产业智能制造水平,鼓励先进光伏电池组件及部件、太阳能玻璃等光伏装备业发展,提高光伏产品全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生产线集中监控与智能化管理调配。

2022年,太阳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214亿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年发电量4.1亿千瓦时;2025年,太阳能产业规上产值达到247亿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40万千瓦,年发电量16.8亿千瓦时。

原标题: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和改革局关于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十四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