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2025年新增光伏装机2.4GW!山东泰安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出台

2022-01-18 17:08来源:泰安市人民政府关键词:光伏装机量十四五山东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推动多领域节能增效

(1)全面推进工业节能。对钢铁、化工、焦化、建材、电力、热力等重点行业,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系列工程。加强电机系统节能、能源系统优化、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提高单位产品的能效水平,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实现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实施产业园区节能升级工程,推动企业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原料与产品耦合。推动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建设绿色微电网,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强数字信息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耗增长管控,提高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幅度达上级约束性指标。

(2)大力推广建筑节能。实施城镇节能降碳工程,以老旧小区为重点,对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进行节能升级改造,推动建设低碳、韧性、海绵城市。全面执行居住建筑节能75%、公共建筑节能72.5%的建筑设计标准,深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全面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推广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现行绿色建设标准,逐步提高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比例。促进建筑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深度融合,实现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扩大供热、燃气等能源基础设施覆盖范围,提升建设水平,加快工业余热在城镇供热的规模化应用,推广可再生能源供热、水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清洁取暖方式。在有条件的办公建筑和居民小区试点开展多能互补智能微网工程。

(3)深入推进交通节能。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完善充换电、加氢等基础设施。积极推广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提升电动车用电效率,完成氢能源汽车推广任务。深入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支持重点化工、建材、物流园区和企业建设铁路专用线。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积极运用大数据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到2025年,推广电动汽车3万辆,其中公交、物流、环卫等车型1.4万辆。

(4)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机制,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用能系统和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全面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支持具备条件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率先利用建筑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到2025年,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比2020年分别下降5%和6%。

3.倡导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合理用能,逐渐形成注重节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倡导以节约高效的能源消费观念引领清洁高质的日常生活,鼓励公众购置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型住房,采取共享约车、共享单车等共享出行模式,倡导公用单位节约用能、群众节约水电物。

(六)坚持以管促防,保障能源领域安全生产。 加强煤炭、油气、电力安全管控,全面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提高能源行业安全生产整体水平,加快构建牢固健全的能源安全管控体系。

1.加强煤矿安全生产

(1)强化煤矿安全基础管理。以煤矿本质安全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全员参与的煤矿安全长效体制机制。强化煤矿安全行政执法检查,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建立完善安全许可准入、警示教育、专家查隐患、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常态化驻点检查和驻矿监管等机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细化现场管理,强化班组、区队建设,加强动态监管。深化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实施安全技能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持续提升。

(2)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管理。规范产能核定工作,合理确定煤矿开采强度;鼓励煤矿通过智能化改造方式扩能,支持优质产能合规释放,新增产能必须实施产能置换,实现机械化开采;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复杂矿井的产能只减不增,及时清理纠正不合规产能。督促在产煤矿严格按照核定的生产能力组织生产,坚决杜绝煤矿超能力生产。

(3)深化煤矿重大灾害防治。牢固树立区域治理、综合治理、超前治理的治灾理念。推行老空水防治“四步工作法”,严格落实“三专两探一撤”措施,推广水患区域“四线”管理;冲击地压矿井落实“三限三强”“两面三刀”“16/9限员”、卸压解危等综合防冲措施;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提高通风设施构筑质量,强化防灭火措施管理,做好自然发火防治工作。加强机电提升运输薄弱环节安全管理,预防坠罐、跑车、电气火灾等重大事故。

(4)深入开展煤矿安全专项整治。针对煤矿安全风险和问题隐患进行系统性研判和排查,持续完善更新问题隐患和制度措施“两个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和要求,做到边查边改、立查立改。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采取“双随机一公开”“四不两直”等方式,深入开展异地互查、全覆盖执法检查、重点抽查和“回头看”检查,建立隐患清单、整改清单和职工排查处置隐患奖励清单。严格落实事故隐患省级直报制度,对重大隐患和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联合惩戒、停产整顿、行刑衔接等措施,依法依规严厉惩处。强化对拟关矿、停产矿、技改矿的监管,实行“一对一”驻点盯守。实施煤矿安全生产有奖举报,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激励一线员工参与隐患和违法行为举报、排查、处置,实行重奖严惩。加强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坚持严控增量、治理存量相结合,综合采用农业复垦、生态治理、产业治理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新泰农光互补治理区、肥城土地复垦与城市功能区开发等采煤塌陷区域治理。到2025年,新增治理面积6万亩,已稳沉塌陷地治理率达到100%,未稳沉塌陷地同步治理率达到30%。

2.加强油气管道保护

(1)健全管道保护制度体系。深入贯彻落实油气管道保护“一法一条例”,落实责任主体,明确责任界限,保证人员、技术、设施及教育培训、劳动防护和事故援救的投入。严格执行管道保护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制度,明确第三方施工审批,竣工测量图备案等权责清单、办事流程和工作规范,严格行政执法。广泛宣传管道安全知识和风险隐患,公开曝光整治不力单位,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营造安全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氛围。

(2)健全管道巡护体系。加强对油气管道高后果区管段的监管,全面打通鲁宁线、鲁皖线、港枣线专用巡护通道,持续加强管道保护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法履行管道保护职责,做好管道外部重大安全隐患的组织排除工作。依法依规履行管道保护监管职责,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管道企业履行管道保护主体责任。

(3)健全管道保护监控体系。加强油气管道监控能力建设,严肃查处管道沿线乱建、乱挖、乱钻等违法行为,整治管道占压、管网交叉、穿越人口密集区等隐患。推进信息化一张网,实现政府、部门、企业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中石油、中石化的行业平台与市“智慧安监”平台的互联互通。到2022年,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管段保护全部实现动态视频监控。

3.加强电力安全运行

(1)加强电力安全风险管控。推进电力系统规划管理,按照“分层分区、合理布局、结构清晰”的原则,统筹衔接电源、电网、用户接入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时序,统一标准、强简有序、远近结合、分步实施,全面提升供电互济能力和可靠性。加强储能系统的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完善储能设备安全处置方案。深化电力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电网安全风险研究试验,提升“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能力,提高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水平。加强新能源涉网管理,提升新能源功率预测能力,积极发挥分布式能源支撑保障作用,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灾难抗灾能力。

(2)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责任制,落实企业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全方位加强网络安全。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体系,加强电网工控系统安全防护和网络安全专项技术监督,提升新能源和中小电力企业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建立7×24小时网络安全自主化监测机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应急响应和恢复能力。健全网络安全风险辨识、应急处置机制,从安全可信可控、实战对抗、纵深防御等方面完善数字化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加强全场景安全主动防御,筑牢电力系统网络安全防线。

(3)提高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厂网协同大面积停电应急机制,编制电网事故拉路序位,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防范措施。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开展政企联合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加大应急保障资源投入,完善应急设施、健全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经费,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紧急事故能力。建立健全应急预警机制,推进电力系统应急指挥中心接入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建立应急联通会商机制,加强与气象、水文等部门信息共享,以信息化手段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七)坚持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能源发展新体系

1.创新可再生能源开发模式。建立资源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有效整合资源、资金、技术、产业和市场要素,加强规划引领、电网接入、土地审查、产业配套、项目审批、政策扶持等领域的统一管理。

2.探索用能权交易改革。认真落实可再生能源消费替代煤炭指标政策,开拓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空间。按照“先煤炭、后其他,先增量、后存量,先有偿、后交易”的原则,有序推进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按照省煤炭消费压减总体要求,积极推进用煤权有偿使用,探索建立覆盖所有能源品种的、用能单位之间的用能权交易制度。

3.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健全能源运行分析和动态监测机制。持续推动电力市场化交易,做好完善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市场等工作。落实燃煤发电机组上网电价改革政策,加快电力市场建设。推动配售电业务全面放开,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

4.深化油气市场化改革。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积极以市场化方式融入国家管网,推动油气基础设施公平开放,实现油气资源统一高效集输。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支线管网延伸。积极培育发展油气市场,参与建设油气交易平台,支持城燃企业、大用户与上游签订直供直销合同,深化直供制度,减少转输层级,降低企业用气成本。

5.创新能源管理模式。深入推进简化获得电力等专项行动。完善油气管网运行调度机制,强化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加强能源法治体系建设,修订完善相关政策。加快制订修订能源领域标准,完善能源标准体系。积极培育配售电、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碳交易等新兴市场主体。稳妥推进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企业活力动力。

(八)坚持为民导向,强化能源服务惠民利民。 持续推进能源惠民利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乡用能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居民共享能源发展成果。

1.提升电网服务水平。围绕服务居民用电需求,实施城市核心区高可靠供电保障工程、新型城镇化供电能力提升工程,提高供电可靠性。适度超前推进配套电网建设,持续提升“简化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力保障重大项目用电需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结合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布局,加强配套电网建设,增强电网运行调节能力,保障户用光伏在内的分布式光伏无差别并网。推动电网工程与市政设施、城区管廊等协调融合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电网。到202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4%,户均故障停电时间缩短30%以上。

2.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居民小区和办公场所充电为主、城市公共充换电为辅的综合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居民小区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扩大充电服务示范小区试点范围,鼓励采用“统建统营”模式利用小区公共车位统一规划、建设、运营与维护充电设施;探索充电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引导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充电商业服务新模式。到2025年,全市充电桩保有量达到4100台左右。

3.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行动。结合农村资源条件和农户用能习惯,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抢抓国家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全面实施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广电气化大棚、畜牧水产电气化养殖、电采暖等电气化应用。推进燃气下乡,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乡村储气罐站和微管网供气系统建设。推进农林牧生物质资源的能源化利用,加快生物质天然气、生物质能清洁取暖等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供暖(供冷)、太阳能供暖项目。推广光伏与畜禽渔业养殖、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在暂不具备清洁能源使用条件的山区积极推广洁净煤。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装机量查看更多>十四五查看更多>山东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