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近日,安徽省发改委印发《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指出,将推进区域能源互济互保,推动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加快推进绩溪、金寨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有序推进桐城、宁国、岳西、石台、霍山等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深度融合。开展风光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微电网技术研发,实现分布式能源高效、灵活接入以及生产消费一体化。
全文如下:
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
党中央、国务院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擘画了新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改革开放空间格局,对增强长三角地区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更好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安徽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分别占长三角的39.1%、28.1%,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全域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提升了安徽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为更好发挥比较优势、增添发展动能、实现整体跃升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但也要看到,安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是安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要牢牢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上海龙头带动下,联手苏浙,扬皖所长,主动作为,彰显安徽担当,发挥安徽作用,作出安徽贡献。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结合安徽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范围包括全省16个市,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8个市为中心区。计划期为2019—202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规划纲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按照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基本原则,坚持上海龙头带动,联手苏浙,扬皖所长,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绿色发展样板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建设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重要开放枢纽,为打造“一极三区一高地”作出安徽贡献,奋力开创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在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四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落实国家战略,主动担当作为。坚决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坚决把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规划纲要》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同时,聚焦最需率先突破、最能增强群众获得感的领域,加强改革举措集成创新,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探索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路径与格局。
坚持全面等高对接,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决破除条条框框、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措施、重大平台、重点项目等方面,与沪苏浙全方位对标对接。同时,强化分工合作、推进错位发展,发挥优势、拉长长板,在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力,增添产业新活力,提升生态竞争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坚持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创新引领。放眼全球、立足大局,更高水平扩大开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同时,始终把创新摆在应对环境变化的突出位置,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对标顶级、创造一流、打造卓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
坚持中心区率先突破,全省域一体推进。中心区要拉高标杆、率先接轨、争先进位,加快与沪苏浙中心区联动,辐射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同时,充分激发各地积极性、创造性,主动对接沪苏浙,强化产业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形成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集成推进的良好态势。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保持前列,人均水平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心区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省域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城乡区域、科创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联动协作、城乡融合发展、优势充分发挥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合肥都市圈能级和同城化水平显著提高,“一圈五区”高效联动。中心区人均GDP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的80%,全省人均GDP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中心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控制在2.23:1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
——科创产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对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高效运转,加快形成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全省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6%左右。
——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提升。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省际公路通达能力明显提升,机场布局和功能定位不断优化,港口航道一体化协同性进一步增强,能源互联互通、互济互保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慧应用加快拓展,水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加强。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力争达到4.85公里/百平方公里,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左右。
——生态环保共治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发展生态本底进一步夯实,长三角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环境治理联防联控体系更加紧密健全,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协同监管体系基本建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完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达到国家考核要求,设区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下降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民生共享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人均公共财政支出增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
——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有效破除。资源要素有序流动,统一开放市场初步建立。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四最”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到2035年,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机制高效运转,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充分释放,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构成,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基本建成。
二、高质量推进“一圈五区”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立足比较优势,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加强与沪苏浙对标对接、合作共进,形成核心引领、板块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一)高质量建设合肥都市圈。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建设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1)增强合肥引领带动力。加快科技、产业、制度创新,提升绿色、开放、共享水平,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持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聚集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联通中西部重要开放枢纽的节点城市。(2)推进都市圈同城化步伐。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积极建设合芜、合马、合铜、合滁、合桐发展带,有序推动都市圈扩容提质。以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为引领,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卡通为着力点,构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优质生活圈、功能疏解承载地。(3)深化与长三角都市圈协调联动。重点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典范。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对标对接,深化与杭州、宁波都市圈互动互补,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二)加快发展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大众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区,更好引领和服务全省创新发展。(4)加快产业创新升级。以G60科创走廊为依托,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着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建立健全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全产业链合作,合力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以合肥、芜湖、蚌埠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园区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品牌园区。支持蚌埠依托高新区创建科技创新特色园区。(5)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与浙江、上海闵行、苏南等现有示范区对接,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6)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用活用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果,进一步完善科研组织管理,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7)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创业孵化链条,支持科学家和企业家联合开展科技创业,搭建共享融合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育爆发式成长的企业主体,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三)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突出“承接”导向、“示范”功能和“中心区”定位,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扎实推进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打造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8)增强发展新动能。对接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和G60科创走廊,强化合肥、芜湖“双核”要素集聚力,提升马鞍山、铜陵、池州、滁州、宣城等城市能级,强化创新驱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错位承接、高端承接、链式承接、集群承接,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未来产业布局上不断突破。(9)提升发展支撑力。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优化沿江产业布局,加快推进长江(安徽)经济带绿化美化生态化。对标对接沪苏浙产业园区,推动各类开发区特色发展,制定促进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改革创新发展实施方案,支持集中区与沪苏浙开展合作共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面对接沪苏浙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5G全覆盖。加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创优营商环境,增强引领高质量发展“软实力”。(10)加强安庆区域重点城市建设。强化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装备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绿色安全综合性化工产业基地,成为带动皖西南、辐射皖赣鄂交界地区的重要增长极。
(四)高水平打造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充分发挥皖北地区粮食主产区、劳动力、煤电资源、消费市场等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区域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11)集中集约承接。制定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遴选一批条件较好的开发区与沪苏浙开展园区结对共建,强化土地供给、环境容量、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重点发展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大健康、医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积极承接沪苏浙中心区工程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升级转移,有序承接新型、绿色重化工业,力争骨干企业迁移布点、相关企业配套跟进,实现全产业链高质量承接。(12)夯实承接基础。紧密结合中原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全面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谋划推进皖北城际轨道和综合运输枢纽建设。提升蚌埠、亳州、宿州、淮北、淮南等城市能级,增强集聚力、带动力。加快推动园区提质增效,补齐配套短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劳动职业技能培训。(13)加强阜阳区域重点城市建设。依托商合杭、郑阜高铁开通运营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现代医药、精细化工、再生资源利用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重要的国家综合物流枢纽载体城市,成为带动皖北、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五)大力振兴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依托农林、矿产、生态、旅游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和旅游康养地。(14)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六安城市能级。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大别山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做好“水文章”,促进水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做大做强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大健康等特色产业及配套产业,整合开发铁矿等优势矿产资源,提升发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档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制造业。(15)强化红色文化传承。把弘扬大别山精神与弘扬红船精神等结合起来,深度开发红色、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鼓励引导各类资本布局建设一批健康医疗、养生养老项目,打造长三角高品质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康养基地。(16)提升精准脱贫基础支撑力。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推进连接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铁路、高速公路、支线机场建设。
专栏1 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通通道建设工程
加快合肥—安庆—九江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六安(北)—合肥—南京段、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城际铁路等项目,开展合肥—襄阳—安康、沿淮铁路、安徽北沿江铁路、宿松—望江—宣城城际铁路、安庆—枞阳—铜陵市域铁路等项目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
加快G42S沪汉高速公路无为—岳西段、G40沪陕高速公路合肥—大顾店—叶集段、G4212合安高速公路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进宣商高速公路合肥—金寨—商城段、合武高速公路天堂寨支线、合肥—霍邱—阜阳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开展安庆—九江高速公路、北沿江高速公路无为—安庆段等项目前期研究。
推进新建金寨机场、迁建安庆机场前期研究。
(六)高标准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深入实施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17)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国际旅游城市标准,提升黄山城市能级。着力推动示范区生态、文化、体育、旅游、科技融合互动,建设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皖南川藏线、石台原生态最美山乡等,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发展质量和国际化水平。(18)深化与沪苏浙旅游合作。推进苏浙皖、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和全域旅游协作,联合打造跨界文旅精品、风光廊道、黄金线路,规划建设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皖浙一号风景道”等精品旅游线路。(19)积极打造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全面加强生态修复,强力推进污染防治,实施森林和湿地资源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加快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形成以生态旅游、徽文化、大健康、绿色食品等为主导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推进黄山市融入杭州都市圈,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带。
三、强化创新能力建设,合力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构建“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融通发展,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一)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着眼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为牵引,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为重要载体,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20)加快国家实验室创建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以合肥为总部,统筹各方创新力量,加快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争创相关领域国家实验室,探索国家实验室运行建设模式。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21)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设。加大对火灾科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支持力度,推进在皖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和新布局,培育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预备队”。(22)支持各类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安徽陶铝新材料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的核心创新平台纳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范围,加快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安徽研究院等建设,推进国家临床试验医院(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申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落户,共建中科院芜湖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围绕重大科技设施,打造一批指向明确的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支持各市着眼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与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专栏2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程
以合肥、上海张江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推动原始创新,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同创”推动技术创新,以沪通、宁苏锡、杭甬、合芜蚌“多组团联创”推动产业创新。推动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委员会,共同出资成立长三角创新发展基金,建立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常态化对接机制。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协作力度,联合破除一批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的制度障碍,共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合作园区,攻克一批“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形成机制高效、协同创新、成果共享、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共同体。
专栏3 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工程
编制完善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总体规划,建立高效率运行机制,积极构建高质量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教育科研集聚区、产学研用创新成果孵化加速转化区“四个先行区”,集中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前沿研究平台,配套建设国际化的教育、医疗、文化、商业、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打造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展示窗口。聚力建设现代化的道路交通体系、绿色空间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智慧治理体系“四个体系”,打造现代城市建设新高地。聚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四个产业群”,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积极争创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
专栏4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工程
加快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建设,争取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等预研项目纳入国家相关规划,谋划推进一批新的重大基础设施预研,提升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等已建成设施性能水平。开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促进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化发展和开放共享机制建设,实现现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共用,进一步提升装置运行水平和效率。
(二)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发展重点领域,聚焦“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组织联合科技攻关,力争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和前瞻性突破。(23)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及其交叉领域,重点支持战略性前沿基础研究和新兴产业的应用基础研究,着力突破一批带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革命的前沿科学问题。联合争取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等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24)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对接国家计划,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通过一市三省联合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专栏5 “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充分发挥相关政策叠加效应,以高科技攻关为方向,以新领域产业创新为落点,以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建设为支撑,建立健全“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库,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实现三类项目“信息共享、分层管理、科学评估、动态调整、融通发展”,加快形成集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为一体的项目体系和科技创新全链条格局,为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支撑。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区域联动,推动技术市场互联互通,促进更多科技成果汇聚转化。(25)加快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体系建设。打造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浙江科技大市场联动发展,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安徽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平台,支持合肥、芜湖、宣城等市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共同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和专利信息资源库,促进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26)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实施支持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等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限时转化机制,鼓励设立各类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保险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供保险服务,联合培养技术转移管理人员、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等人才队伍,建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及其他平台重要科技创新成果技术熟化、产业孵化、企业对接、成果落地的完整机制,常态化举办大院大所对接活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等,大力支持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专栏6 安徽科技大市场打造工程
依托安徽创新馆,强化科技成果展示、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孵化服务功能作用,整合全省各类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平台主体,组建法人主体运作、线上线下互动的安徽科技大市场。通过集聚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要素,对接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完善技术转移与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定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对接交易活动,打造全国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安徽科技大市场。
专栏7 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
聚焦公共安全、食品安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智慧城市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强化与沪苏浙科技创新衔接,畅通共性技术交流渠道,加快共性技术的成果开放与共享。积极推进服务长三角跨境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开发及示范应用。针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纺织印染、化工材料等领域,共同在高新区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及资源化利用方面开展试点工作。
构建科技惠民技术服务体系,在防灾减灾、城镇化与城市发展、质量安全、保密科技等领域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开发公共服务数据,形成各类民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着力破除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科技金融支持方式,充分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27)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完善科研组织管理、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激发创新人才活力、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强化科技金融支撑、促进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推动长三角全域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积极推广安徽经验,共同开展体制机制先行先试。(28)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积极参与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建设,完善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大型仪器中心与实验装置、分析测试平台等共享机制,逐步构建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区域性创新券服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的网上注册、合同备案、创新券申领和兑付等一体化服务,推动创新券通用通兑。(29)加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深入推进科技金融试点,支持引导科技创新投融资交易服务平台建设。改革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创新活动。扩大创新创业投资规模,支持省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培育和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在国家级高新区设立“科技支行”。实施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对接上交所科创板工程,推动具备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30)探索科技创新合作模式。鼓励与沪苏浙合作设立“创新飞地”,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探索建立研发在外、落地在皖合作模式,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合作。
专栏8 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与上交所科创板对接工程
发挥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平台作用,制定实施与上交所科创板相对接的挂牌条件、审核标准、信息披露等运营规则,构建匹配企业成长阶段的基础层、培育层、精选层的分层挂牌机制,建立省市县三级科创板企业挂牌后备资源库,大力推动入库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银行、证券、保险机构为区域科创板挂牌企业提供信贷、投资保险等金融服务,打造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安徽预备队”,孵化培育更多科技创新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首发上市,服务全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主动对接和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积极承接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疏解和苏浙产业转移,整体融入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充分利用沪苏浙人才、科技和资金优势,围绕产业链承接产业转移,补齐、壮大、拓展创新型现代产业链条,争创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共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制造业集群。(31)明确重点发展领域。聚焦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人工智能领域,携手打造若干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装配式建筑等领域,强化区域优势产业协作,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32)推动“龙头+配套”。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提升产业集群的产业分工地位和整体竞争力。(33)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参与制定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基地多源多点对接创新资源,与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及长三角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基地竞赛计划。强化“基地+基金”支撑体系,完善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协同创新、竞争发展机制。
专栏9 重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
智能家电。以合肥、芜湖、滁州为依托,进一步提升安徽在智能家电领域的基础制造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强产品创新能力、电商营销能力建设,增强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在全球的影响力。
电子信息。积极参与国家集成电路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重点围绕存储、驱动、模拟等芯片领域,迅速提升集成电路制造规模和能级,支持新型显示龙头企业通过超高清、柔性面板及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等量产技术研发带动产品创新,提升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基础支撑能力,打造“屏—芯—端”高效协同联动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支持江淮、奇瑞、华菱星马等企业加快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战略布局,加速壮大产业规模,加强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配套能力建设,积极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率先开展智能汽车测试,实现自动驾驶汽车产业化应用,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机器人。推动机器人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加速壮大,加快工业机器人智能化升级,拓展智能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产业化应用,依托芜湖机器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动合肥、蚌埠、马鞍山等地分工协作,加快培育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坚持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依托“中国声谷”、合肥智能语音基地等集群,吸引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企业等,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专栏10 芜湖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和通用航空基地建设工程
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聚焦航空器维修保障需求,依托芜湖宣城民航机场、芜湖三元通用机场等,围绕航空器维修保障、航空教育培训等领域,加速打造商飞大飞机配套基地、航空地面装备生产基地、飞机循环再制造基地,着力打造航空器维修保障中心。
通用航空基地。集聚发展通航研发制造产业链,重点布局通用航空、临空产业、空港物流和航空高端服务业,着力建设航空小镇和生态航空港,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建设。积极对接世界先进航空制造企业,合作发展通勤飞机、基础教练机、直升机、公务机、水上飞机、航空模拟器等产品,优先发展长航时、多用途、大载重的中高端无人机,实现通航发动机、航空电子和螺旋桨产品系列化发展,加速集聚机载设备、航空部件制造、特种材料等配套产业,全力打造国家通航研发制造产业基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近日,内蒙古天楹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风光储氢氨一体化产业园示范项目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产业园宝龙山工业园区内。项目总投资37.0亿元,建设内容为新建一座氢氨工厂及其配套设施,共配置33套制氢单元,每个单元配置4套1000Nm3/h电解槽设备。合成氨建设规模为45万吨/年,其分为3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吉电股份12月12日晚公告,公司全资子公司内蒙古吉电智慧能源有限公司的出资企业-怀安正润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怀安正润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200兆瓦风光储一体化项目,该项目工程动态投资12.6亿元。吉电股份表示,项目工程动态投资125,995.29万
从第五师双河市政府网官微获悉,12月3日13时18分,国家电投第五师双河经开区低碳转型250MW风光储一体化项目—100MW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据悉,项目由国家电投集团广东电力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单体投资额、到位资金、当年形成实物量在师市历年招商引资项目中名列前茅。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1
近日,重庆工程公司承建的河北围场“风光储氢热一体化”项目(光伏200兆瓦)全容量投产。该项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内,是河北承德市百万清洁能源基地建设重点项目。项目总装机容量为200兆瓦,新建一座1×200兆伏安的220千伏升压站,配置储能30兆瓦/60兆瓦时,光伏区建设66个方阵,由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近日,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就“天楹风光储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柔性制氢系统签署合作协议,阳光氢能将为项目提供16套1000Nm/hALK柔性制氢系统。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江苏海通经贸有限公司董事长茅洪菊,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新能源技术小组组
11月16日上午,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电力集团淮能电力凤台丁集矿采煤沉陷区二期光伏电站项目开工仪式正式举行。据了解,丁集二期光伏项目设计直流侧装机容量达31.66万千瓦,交流侧24.32万千瓦。该项目作为安徽淮南市凤台县风光储一体化试点项目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光伏+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建设过程中
金秋送爽,巴林草原上重点项目建设再传喜讯。11月1日,华能赤峰市200万千瓦自建调峰能力风光储多能互补一体化+荒漠治理基地项目(巴林右旗30万千瓦风电项目区)开工仪式在查干诺尔镇楼子嘎查举行。旗四大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华能蒙东公司、中电建成都勘测设计院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及干部群众代表170余人
10月22日,华润海原呱呱山90MW风光储一体化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光伏项目光伏场区(不含光伏组件采购)EPC总承包工程中标候选人公示。第一中标候选人:宁夏荣光电力工程有限公司,投标价格:90660966.16元,折合每瓦单价1.007元/W;第二中标候选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投标价格:92854800.57元折
10月21日,华润海原呱呱山90MW风光储一体化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光伏项目异质结光伏组件采购中标候选人公布,第一中标候选人浙江润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投标价格93150000元,单价0.828元/W;第二中标候选人安徽华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标价格93825000元,单价0.834元/W。本期项目交流侧备案容量90MW,
新能源发展已进入全新的阶段。当前,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正以迅猛之势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趋势,在能源领域的变革浪潮中,新能源装机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跃升为我国第一大电源。然而,随着新能源装机量的持续攀升,系统平衡难度及系统调节成本上升的矛盾愈发凸显,一场为破解消纳瓶颈而掀起的市场化变革
10月16日12:30分,林洋河北平泉风光储一体化45MW/180MWh储能项目正式并网运行。该项目依托平泉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风电光伏装机总容量达到300MW,实现了风能与光能两种清洁能源的协同互补,目前光伏项目(150MW)已成功并网。同时,项目共配套45MW/180MWh储能系统,配置了36个5MWh液冷储能电池舱,这些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2月24日,福建龙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龙岩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多元储能、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应用。鼓励具备条件的
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兴胜村,一栋栋乡间别墅错落有致,屋顶上的深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做饭不用煤炭,农机不冒烟,屋顶能发电,余电还卖钱”已成为兴胜村村民生产生活的新方式。据悉,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近零能耗与零碳建筑大会”上,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宝丰镇兴胜村被评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24日宏润建设公告,与国电电力于近日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拟搭建深度合作平台,集聚各自资源优势,按照市场化原则,在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产业基地、零碳产业园、风光储、综合能源等领域开展重点项目合作。根据披露的协议主要内容,双方以国家大力发展清洁、智慧能源为契
12月10日,南通崇天纺纱公司微电网项目投运,并成功接入能碳管理平台。该项目是南通投运的首个高端纺织制造微电网项目。这个微电网项目位于南通综保区,是南通市发改委携手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共同打造的首批“数智化”微电网试点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数智化管理平台整合用户侧分散能源资源,实现用户侧对内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湖北省生态环境厅等印发《进一步促进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加快微电网、虚拟电厂、源网荷储一体化、“光储直柔”试点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加快锂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12月17日,全球最大微电网算力中心示范项目在青海启动。据悉,该项目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南郊,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联合开发,总投资约10.69亿元,主要建设算力中心和配套电源。其中算力中心规划建设高功率机
河北涉县合漳水光储微电网示范巍巍太行,红色赤岸。曾经,这里创造了“九千将士进涉县,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如今,这里闯出了一条山区清洁能源发展的新路子。01总体情况国网河北电力围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锚定“安全、绿色、经济”三大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微电网,推动大电网与分布式微电网
12月10日,南通崇天纺纱公司微电网项目投运,并成功接入能碳管理平台。该项目是南通投运的首个高端纺织制造微电网项目。这个微电网项目位于南通综保区,是南通市发改委携手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共同打造的首批“数智化”微电网试点项目之一,旨在通过数智化管理平台整合用户侧分散能源资源,实现用户侧对内
在电力行业持续变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将创新与后勤保障视为推动企业进步的两大关键要素最近,公司职工董事、工会主席吕文杰赴常州溧阳对职工创新和后勤等工作进行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前行路径,绘制一幅宏伟蓝图,为企业在新时代的稳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典范标
12月17日,江苏省南京市举办“阳光电智慧能”电力宁满意营商环境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国网江苏南京供电公司服务智能微电网发展的典型实践。今年以来,南京供电积极开展试点示范,依据当地资源禀赋,打造了车网互动型、建筑能效型、智能制造型、园区源网荷储型和微电网汇聚协同的虚拟电厂等智能微电网示范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2月19日,黑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电力市场运营规则及配套实施细则(试行2.0版)》的通知,包括《黑龙江省电力市场运营规则》以及《黑龙江省现货电能量市场交易实施细则》《黑龙江省电力辅助服务(调频)市场实施细则》《黑龙江省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衔接实施细则
12月25日,安徽省能源局公开征求2025年度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实施方案意见的公告。原文如下: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2024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24〕598号)等文件要求,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组织编制了《安徽省2025年度可再
12月20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安徽省2024年度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竞争性配置中选结果公告》、《安徽省2024年度风电项目建设规模竞争性配置中选结果公告》。根据公告,风光规模共计6.075GW。其中光伏预中选项目37个,规模为3.075GW;风电预中选项目33个,规模为3GW。具体见下:
依据《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安徽省能源局关于进一步优化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等有关事项的通知》,自2024年4月1日起执行新版分时电价政策。按照峰谷分时电价新政,工商业用户的1月、12月用电峰平谷时段发生了变化,容量315千伏安及以上执行工商业两部制电价和峰谷分时电价工业用户的1月、12月用电将执行尖峰电
日前,有网友咨询,关于光伏备案的有效期是如何规定的,安徽能源局对此做出回应。原文如下:来信:我省关于光伏备案的有效期是如何规定的来信人:韩**来信时间:2024-12-09我省关于光伏备案的有效期是多长时间?以什么为起止日期?到期前如何办理延期?回复部门:能源局回复时间:2024-12-11尊敬的网友
12月12日,安徽省芜湖市住建局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要求,提出建设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应与建筑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的建设标准和日常管理需符合国家、行业及省最新有关标准
日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发布分布式光伏及县域节能项目招商延期公告,项目称,为使各潜在合作人充分地了解该招商项目、编制更为翔实的招商合作文件,项目实施方案、合作方案及业绩证明材料等文件递交截止时间延期至:2024年12月23日17时30分。原文如下:宿松县分布式光伏及县域节能项目招商延期公告宿
12月5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关于征求安徽省绿色电力交易实施方案(2025年版)意见的函。文件指出,新能源发电企业方面,平价集中式上网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2025年1月1日以后备案的“全额上网”和“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平价工商业、非自然人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企业原则上均应参与绿色电力交易(以下
12月6日,安徽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通知。通知要求,坚持应建尽建、安全可靠、协调美观、经济适用的原则,以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拓展建筑光伏应用场景为抓手,推进建筑光伏规模化应用,做强做大光伏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
12月6日,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千百亿”企业培育行动方案(2024-2027年)》的通知。到2027年,力争在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领域培育2家千亿级领军企业、20家以上百亿级重点企业、4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省先进光伏和新
12月5日,安徽省芜湖市发改委公示《2024年芜湖市光伏发电和储能推广应用补贴项目》,共涉及芜湖雅图科技园(2MW光伏+1MW/4MWh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示范项目等11个项目,补贴总额380.33万元。详情如下:2024年芜湖市光伏发电和储能推广应用补贴项目公示根据《芜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光伏发电推广应用的实施
11月26日,安徽省能源局发布关于2021年和2022年部分批次竞争性配置项目拟调整情况的公示,此次拟收回、调整风光项目共计1120MW。具体来看,拟收回14个风、光项目,建设规模总计1036MW。其中,光伏项目12个,总规模886MW,主要受国家光伏用地政策调整影响,项目无法实施;风电项目2个,总规模150MW,为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