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单晶组件评论正文

没有标准成不了光伏强国

2014-05-14 09:06来源:中国能源报 红炜关键词:光伏认证光伏企业现状光伏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光伏产业的兴起,使得相关会议不断。3月15日的一个会议虽未引起业内热议,却是意义非凡,以致让笔者想到“载入史册”一词。这就是国家能源局、国家认监委召开的光伏产品质量政策研讨会,商讨落实两部委于2月8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光伏产品检测认证工作的实施意见》。今年以来,分布式光伏电站推广不利,检讨之声不断,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国家从严标准的决心可鉴。

标准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光伏再进一步的关键。毋庸置疑,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和年度安装国,2013年,组件出口量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的同时,安装量也占据着全球的28%。从体量上看,迅速增加,势不可挡;从体能上看,已从附属性的单一生产国家,进入具有完整光伏产业及市场的国家。不无遗憾的是,与此变化不相适应的是光伏产业标准的严重缺失,它已经带来两方面致命的结果:

其一,国内光伏电站质量令人担忧。目前中国已建光伏电站总量是16GW,资金投入至少1600个亿,而这些电站能否按要求使用25年,组件衰减程度能否达标却是业内人士心照不宣的事情。国内电站建设质量不佳的集中表现之一,当属去年网上热传的一篇《一个老EPC眼中的光伏电站真相》:“这个项目用的组件全是清仓和退货,组件功率190W、220W、230W不等,全部贴成245W来充数。支架、汇流箱、逆变器、10KV升压变等光伏电站设备都是自家的集团企业生产的,‘做的牛头不对马嘴’,由此可见电站质量,迟早会出事的。”对此,老EPC惊呼:“为什么能够做好的东西就是乱搞呢?”,“国家为什么不监管好每个项目?”

其二,大规模资本止步于光伏电站市场。首先任何市场都离不开资本的支持,光伏产业概莫能外;其次光伏电站市场是一个标准的金融产品市场,“标准”的皮之不存,金融产品的毛将焉附。目前投融资问题,业已成为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展的重大障碍,一边业内呼吁资本进入,一边资本欲进又止,其根本原因还在标准的缺失。一家金融公司意欲进入光伏电站市场,组织了40人对全国光伏电站进行深入考察,结论却是“中国光伏市场融资环境尚须成型商业模式支撑”。原因是:“30%建成的3年以上的电站都不同程度出现了问题,建设1年的电站成本、收益都出现了较大的波动,有的建成三年的电站设备衰减率甚至达到了68%!”对于光伏电站市场的融资,笔者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无论产业基金、资产证券化,还是其他,这些金融产品的呼之不出,不是止步于法律政策的不具备,多是止步于标准的不具备。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监管不到位,老EPC说:“财政部、发改委、科委、住建部、电力等部门对电站的施工工艺和验收要求不了解,根本就没有办法组织单体实验和系统调试,装模作样罢了”;一方面是不知如何管,“我们的光伏组件安装在铝合金上,铝合金与镀锌钢结构支架连接,接地本身就很牢固了,但验收专家就是要我们用接地线,再在组件上接到支架上,这不是完全脱离现实吗?”

是中国光伏企业做不出好产品吗?当然不是。德国和日本是出了名的要求严格、办事认真国家,过去,中国的大宗商品或者进不去,或者进去了只能进低端市场;现在,中国的光伏产品一改这一历史,产品质量及品牌已经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过去,许多中国光伏企业销售市场份额的60%在德国;现在,中国光伏产品又占据了日本市场40%强的份额。为了巩固在日本市场的这一成果,许多中国企业甚至不断提供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开始有企业提供30年20%的功率保障,晶科、英利等提供了10年92%的功率保证,或者其他企业给出了12年90%的功率保证。这比常规的10年90%、20年80%功率保证普遍提升了。”

可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国外标准完善,国内标准缺失。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认证查看更多>光伏企业现状查看更多>光伏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