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技术正文

科学家尝试突破光伏发电瓶颈:让廉价成为可能

2014-01-20 09:57来源:文汇报关键词:光伏发电光伏发电成本光伏技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当年让哈迪和巴德陷于两难困境的同样障碍。二氧化铁的导电性不是很好,无法靠自身力量将足够的电子往外发送到更能发挥作用的边缘上。它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刺激,一个办法就是从所谓的串叠型电池装置中获取额外的太阳能。1991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洛桑分校的工程师迈克尔˙格雷策尔,利用为强化对光子吸收而用染料经过处理的薄层二氧化钛研制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在没有硅的情况下,这是一条生成电流既简易又廉价的捷径。只要将最终形成的电流反馈给底下的铁锈层,它们就能推出适合对水电解的正确电子。

格雷策尔的装置前所未有地达到了4%的效率。然而,那需要另外使用2个串叠型电池。额外能量对于提升电子形成更高的能级是必不可少的。要是没有这些能量,铁锈就会将电子往回抽吸到结晶阵列中,趁它们尚未变纯净之前重新予以吸收。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稀薄到足以让电子逃逸的铁锈层,其厚度大约为几十纳米。这在1975年甚至稍晚的90年代初期都是不可能办到的。然而,纳米技术在进入21世纪后取得了长足进步,不仅使得操控材料的物理结构成为可能,也催生了不少精致得令人称奇的解决方案。

丹尼森大学的乔丹˙卡茨研发出由几纳米宽的铁锈杆构成的薄涂层。如此窄小的宽度赋予装置以极大的表面积,同时也使水得以渗入锈杆间的纳米微隙中。这样可让电子和洞孔从材料中逃逸,进而同四周的水相汇合。但是卡茨表示,他远没有找到一种效率达到市场需求的材料。

瑞士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了协助电子逃逸,凯文˙希弗拉利用“云”沉淀物创造纳米锈,其中包括给表面喷洒雾状的铁溶液。这种沉淀方法会促使二氧化铁生长成大片的森林,里面尽是呈花椰菜状的显微“树木”,从而形成了那种允许电子逃走、但还可以大批量生产的分形表面积。

去年,希弗拉小组研制成一个工作装置,使用的无非是玻璃这种谈不上昂贵的材料。它的效率达到3.6%,与卡茨的装置不相上下,但无需借助于额外的串叠型电池。希弗拉声称,不出两三年的时间,他就能把效率提高到10%。

但是,他的目标可能会在锈层非常薄时遇到一个悖论式问题而遭受挫折。选用任何电解材料都会面临一个基本矛盾,那就是要同时做得尽可能厚和尽可能薄。如果希望电子有任何逃逸的冲劲,恐怕还是以稀薄为好。若要吸收尽可能多的光子,那就需要铁锈层稍微偏厚一些。20纳米的电解层只会把可吸收的光子总量吸收18%。厚度增加到1微米以后,则能将它们近乎全部捕获,但在那种情况下又难免会形成堵塞。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以色列理工大学的艾夫纳˙罗特席尔德和他的团队转而求助于量子物理学。他们的装置将输入光诱捕到30纳米的铁锈薄膜上。光子进入装置后被迫挤入一个以V形镜面相向的小室内,镜面在那里将它们来回地折射到被吸收为止。更何况,随之而来的是向前后传播的光波以及它们之间进一步增强吸收效应的干扰,尤其是在靠近薄膜表面的部位上,电子和洞孔有可能在重新结合前轻易地抵达表面。装置幸亏经过这一微调才得以将输入光吸收71%,同时又薄得能让电子逃逸,最终形成了4.9%的理论效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发电查看更多>光伏发电成本查看更多>光伏技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