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组件太阳能电池评论正文

光伏三巨头“躺枪” 预警美国对华制裁加码?

2013-10-10 11:29来源:solarF阳光网关键词: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旧恨未报又添新仇

对于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来说,此次平白惹上官司可谓是“旧恨未报又添新仇”。去年10月,一家早在2011年9月便宣告破产、名为Solyndra的美国光伏企业就曾经向它们提起反垄断诉讼。在当年的起诉文件中,诉讼理由更加耸人听闻,Solyndra指控三巨头与多晶硅生产商、金融机构和中国政府共同组成卡特尔垄断组织,使得光伏组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在美国销售,对该公司造成了15亿美元的营业损失并导致其破产。

鲜为人知的是,Solyndra并非泛泛之辈,曾经被美国当作能源创新样板,在2009年还得到过美国能源部批准的5亿美元联邦贷款担保。正因为此,Solyndra的破产案当年曾在美国政界引起轩然大波,牵连到了白宫甚至影响到总统奥巴马2012年的大选。2011年11月3日,美国众议院能源与商务委员会还曾投票通过决定,要求白宫交出所有与Solyndra有关的文件协助调查。当时美国就有分析人士指出,Solyndra之所以对三家中国公司发难,无疑有政治力量充当幕后推手,目的在于推卸和转嫁“新能源样板”倒闭的责任。

应警惕美国对华光伏制裁加码

看来,“枪打出头鸟”这句话,在美国也同样适用。作为中国光伏军团的领头羊,这些企业在美国的销售业绩的确不俗。尽管遭遇了全球性的光伏行业危机,以英利来看,其2010-2012三年间在美国的营收分别达到人民币12.16亿元、21.37亿元、16亿元,占公司销售份额的比重更是从9.7%逆势攀升至14.1%;同期,天合光能在美国的营收业绩,占公司销售份额的比重也从14%跃升至25.5%,同样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即便是美国对华光伏产品实施“双反”也并未动摇中国光伏组件在美国的有利地位,对美出口仍逐步攀升。英利曾公开表示,今年在美国市场的销售额有望取得250%的爆发式增长。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中国企业规避有方。因为按照美国的“双反”规定,只要中国对美出口光伏组件的原材料并非产自中国大陆,就不会招致惩罚性关税。即便是在海外设厂或者代工,以成本及运费来计算,中国光伏组件的售价仍然可以低于美国同类产品。反观美国,由于价格竞争力不强,大型光伏组件生产商已经所剩无几,现在成气候的也就是FirstSolar和SunPower两家。

其实,美国人何尝不知,Solyndra也好、ECD也罢,技术落后经营不善、缺乏竞争力,才是这些企业最终破产的根本原因。然而,在美国经济整体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运营不善的美国公司向中国竞争对手泼脏水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而从美国对华光伏“双反”后的表现来看,他们并未从贸易制裁造成的“双输”困局中吸取教训,更没有从中欧光伏争端握手言和的双赢结局中得到启示,反而想着进一步扎紧藩篱、为中国光伏产品进入美国设置更高门槛。

今年以来,已经有一些迹象表明,美国正试图为对华光伏“双反”打补丁,彻底封堵中国企业合理避税的“漏洞”;虽然目前为止尚未付诸行动,但仍然需要引起中国光伏业界的高度警醒。就眼下尚德、英利与天合光能遭遇的这场官司来看,对方的真实意图绝非表面看来的索赔那么简单;时值美国对华光伏“双反”届满一年的敏感时刻,这起诉讼案的背后,隐约潜藏着一股为重新炒热中美光伏贸易争端而推波助澜的势力。中国有句老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对于可能到来的新一轮中美光伏贸易摩擦,中国光伏企业还需早作准备、严阵以待。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