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企业正文

吉阳新能源发文谴责:击鼓鸣冤还是不打自招?

2012-12-03 09:43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吉阳新能源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更令人惊讶的是,中联科伟达一位强调不要写他姓名的高管说,这里离市场和原材料都很远,也不知道领导当初为什么要在这里搞光伏产业。除非到国家发改委争取到搞顶层光伏项目——光伏电站、上电网的批文,投几百亿搞大的也许有效益。但国家发改委那里,每天全国同行把他们的门槛都踏破了,有几个能搞到批文,花多少钱才能得到那样的批文呢?那条路,现实点说,几乎无望。

“引导政策长期缺位,而地方又过度溺爱(越位),这是我国光伏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认为,当前我国光伏行业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行业自身缺乏规范管理,企业盲目扩张和无序竞争造成的。

20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文章称,该报笔者日前对光伏行业的双重依赖症做了深入的调查发现,光伏“寒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越位和缺位所致。一方面,政府深度介入,过度扶持,另一方面,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又缺乏相应的规划和引导,造成一哄而上,产能急剧扩张,并最终酿成危机。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冲动下,光伏企业获得了“保姆式”的政策扶持,从土地到融资都获得极大便利。而地方政府同时承担着“黑转绿”、“重工业转高科技”的发展转型和招商引资双重责任,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有“一箭双雕”之效,但地方政府大多缺乏专业知识和评判手段,只是单纯以投资额、年产值为标准,对企业来说,申报项目规模越大越能得到扶持。不过业内专家表示,光伏行业的此次危机未尝不是一个有益警示,即政府如何摆正在经济发展中的位置,从政府主导归位到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也许这段话值得兴安县领导和该县光伏企业决策者反复拜读和深思,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

吉阳到底何许公司?

吉阳新能源此次弄虚作假的事情被《中国企业家》曝光,引起强烈的反响。这一方面是光伏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企业家》杂志资深的影响力巨大。其实,吉阳新能源的忽悠、造假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青岛吉阳新能源240兆瓦晶硅电池生产线投产

2011年4月28日,由吉阳控股集团投资的青岛吉阳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吉阳)一期240兆瓦晶硅电池生产线在山东青岛即墨市北部工业基地投产。青岛吉阳宣称,计划投资18亿人民币,建设30条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总产能将达到1.2GW。其中一期240兆瓦项目包括6条生产线;二期18条生产线将在同期开工建设。

青岛吉阳于2010年7月31日正式落户青岛北部工业基地,规划了30条生产线,总产能1.2GW。一期生产线投产后,二期项目将在2011年底建成,产能为720兆瓦,投资额为11.4亿人民币。项目全部建成后,青岛吉阳将实现110亿人民币的产值。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吉阳新能源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