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综合正文

中国光伏为何成为欧美的众矢之的?

2012-10-12 09:06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光伏双反光伏产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就欧盟来说,因为中国的光伏产品绝大部分是往欧盟出口的,涉案金额会达到200亿美元,如果其“双反”裁定的话,将会给中国光伏带来巨大的打击。而为什么欧盟也会卷入这个风波呢?

目前看来,欧债危机的爆发让欧盟各国用于建光伏电站的补贴大幅削减,这不仅影响到了国内光伏市场的出口,更让其本土的光伏企业生存受到直接冲击。据统计,去年以来,迄今全球光伏领域的60家顶级厂商,已有12家关闭和破产。近日,又有一家全球15大太阳能组件制造商之一的德国Sovello公司宣布破产,并将解雇所有1000名雇员。该公司负责人称表示,目前除停产外已没有其他办法。此番对华光伏“双反”的主角Solarworld状况同样不容乐观,去年全年亏损额达39.365亿美元(约合235亿元人民币),去年以来已先后关闭了美国和德国的多条光伏组件生产线。

业内分析指出,欧美光伏企业破产潮的涌现或将倒逼针对中国产品的“双反”举措成为现实,以缓解其企业的生存压力以及破产倒闭后可能引发的就业和人员生活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光伏企业的现状

光伏业作为新能源的领军人物,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也引起了很多企业的跟进,并获得了成功。然而从千禧年前后开始的太阳能市场启动和光伏电池全球竞争在短短的十多年中却经历了一个大喜大悲的轮回。首先是日本企业败走麦城,2004年还拥有50%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全球份额,仅两年就跌落到25%,此后一路滑坡不止。借绿色新政吸金无数的美国太阳能制造商2011年突然玩起破产多米诺,就连奥巴马亲自注入5亿多美金联邦贷款的加州光伏电池企业SolyndraLLC也未能幸免,样板企业的倒产給反对派提供了攻击总统经济政策的把柄。4月3号Q-CELLS申请破产,世界为之哗然。昨天的领跑者,今天竟然被淘汰出局,太阳能江湖可谓是风云莫测。

目前,光伏产业链中从硅片到模块领域的现货交易价格仍然偏低,大部分厂商都处于咬牙苦撑的状况国内光伏企业目前开工率不足30%,中小型企业基本停产,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企业也大都处于限产或半停产状态。据估计,2011年全球太阳能光伏市场安装量达到19吉瓦,但产业整体的库存量将超过一半,仍严重供过于求。90%市场依靠海外的中国光伏业尤其头疼。

政策是否对光伏产业“拔苗助长”?答案是肯定的。2011年12月初,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赛维陆续发布了第三季度财报,四家公司亏损2.9亿元,他们面对的普遍困境是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与地方政府大规模的补贴政策有关。政策倾斜之后,企业都来淘金,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避免。

2011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指出,将太阳能多晶硅等行业从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删除,但同时将薄膜电池、太阳能集光镜、200毫米单晶硅及抛光片生产、太阳能空调、太阳能干燥装置、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站列为鼓励外商投资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双反查看更多>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