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中国光伏可走的“五条路”

2012-09-12 10:13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中国光伏光伏行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技术升级

发展薄膜太阳能技术

9月6日,欧盟刚刚针对中国光伏晶硅组件、硅片、电池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使产量占世界60%的晶硅太阳能企业雪上加霜。面对美国的双反和欧盟的反倾销,中国光伏产业的出路何在? “薄膜太阳能之父” 拉尔斯•斯托特(Lars·Stolt)的回答是:应以技术升级应对反倾销,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新产品上找到突破口。

9日,拉尔斯•斯托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光伏企业为全球光伏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光伏企业在降低光伏产品价格方面的贡献巨大,降低产品价格创造了更大的市场,而扩大的市场对各方都是有益的。”他说。

面对眼下欧盟已经发动的反倾销调查,拉尔斯·斯托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将发展薄膜太阳能作为走出当前危机的突破口。在其看来,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阳能发展的整体趋势。他表示,在美国硅谷,目前已经很少有研究公司在进行晶硅的研发,多数转而研发薄膜。

“我们相信薄膜的未来,因为它的成本低,此外,它还有温度系数好,弱光发电性强等优点。” 拉尔斯强调,“此外,薄膜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广泛的应用在新能源建筑一体化(BIPV)等方面。”

长久之计

产能外迁

但中国的光伏产业产能过剩太甚,而且严重依赖于海外市场,确是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看起来强大无比,其实安全性非常低,海外市场只要稍有风吹草动就造成中国整个光伏产业的大地震,甚至危及存亡。因此,现在看来,在产业前景难以根本好转的情形下,中国光伏企业,如果要想取得长久的生存和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把相当一部分产能迁移到海外,迁移到光伏产品需求的地方去,“现场生产、现场销售”。

实际上有不少光伏企业已在谋求外迁了。就在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光伏电池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前一天,有报道称:在准备积极应诉的同时,河北、江苏、江西等地的光伏企业,已在谋划产业外迁。某企业声称:“为了有效应对欧洲即将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带来的影响,我们不得不选择在欧美投资建厂;”某光伏企业高管表示,该公司在美国市场占据约20%的销售份额,企业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已建有工厂,未来将扩建,用于生产在美国销售的光伏组件。

把在全球已经严重过剩的产能部分迁移出去,对于中国的光伏产业和企业都是利大于弊的。首先,这样能使得由中国资本掌握的光伏产业的安全性大为上升。当中国已趋于过剩的光伏产业转移到光伏产品的主要需求地欧洲、美国以后,美国和欧洲就再也无法使用任何贸易救济手段来对中国资本控制的光伏产业制裁了,而且这些产能迁移到主要光伏市场欧美以后,从当地来看,产能并不过剩,所以盈利空间也大得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光伏查看更多>光伏行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