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光伏光伏系统工程电站EPC评论正文

聚焦国内外光伏行业热点(五)

2012-08-07 09:32来源:OFweek太阳能光伏网关键词:光伏电站光伏企业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光伏业困境是全球化挑战

截至2011年年底,中国光伏产品出口额已经达到3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7.38%,其中对欧洲出口204亿美元,占据光伏总出口额的56.95%。

瞿晓铧坦言,目前光伏行业是全球化分工,中国光伏产业中所使用的多晶硅、银浆以及生产设备等,主要来自欧盟,诸如瓦克化学、杜邦等企业等。“像阿特斯的组件自动化设备就来自欧洲企业,我们还有一些生产线的设备就来自德国、西班牙等欧盟企业”。

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光伏企业从欧盟各国进口原材料、制造设备等金额达到了75亿美元。据不完全统计,欧盟目前与太阳能产业相关的岗位有28万-30万,其中大部分岗位直接或间接来自于中国企业。

SolarWorld董事长Frank Asbeck在近期接受采访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企业,他认为中国企业获得政府近200亿欧元的支持,使得前者以低于市场价在德国市场倾销产品,该公司正力图联合其他欧洲同行向欧洲委员会竞争机构提起诉讼。

浙江一位光伏企业高管对此提出反驳,中国光伏企业多为上市公司,财务极为透明,“纵使像科技补贴也是各国的通用惯例”,相反,SolarWorld在过去的12年中,从欧洲政府拿到1.36亿欧元补贴,中国政府应该对此予以严查。

“实际上,在全球光伏产业链中,中国只占据了中段,附加值很低。安装在欧美的一套发电系统,价格大概在2美元/瓦-3美元/瓦,其中在中国的增加值大概只有20-30美分,大致只有10%的比例。”瞿晓铧称,中国大规模制造只是全球产业分工中附加值最低的一部分,德国技术主导的地位没有改变。

真正商业化肇始于2001年的中国光伏产业,用10年的时间在硅片、电池片、组件等领域上做到了世界第一,并助推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2012年7月,晶硅组件价格降至0.8美元/W,较之2010年底的1.70美元/W下跌53%。

在各国政府扶持政策转向、产能严重过剩的不利形势下,光伏业进入了“最坏的时代”。2012年以来,欧洲各国纷纷对本国光伏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如德国7月起一次性调降收购电价15%或21%。

在光伏市场进入寒冬之下,Q-Cells、Sovello、Solon、SolarMillenium等德国光伏企业纷纷倒闭,并且这份名单还在不断添加新的成员。

与之相似的是,中国目前1/3光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多家企业倒闭。以多晶硅为例,自2011年9月以来,国内80%中国企业已停产,影响波及整个行业超过500亿投资,造成失业人数超过5000人。

“国际经济严峻,大家日子都不好过了,于是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对整个行业伤害特别大。”瞿晓铧分析,欧盟的光伏装机容量大致占到了全球的70%,美国占了接近10%,这两个市场如果对中国关闭大门,那么中国光伏企业将遭受致命打击。

“中国光伏行业到了千钧一发的危险时刻,我们只有丢掉任何幻想,积极抗争。”瞿晓铧对记者表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电站查看更多>光伏企业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