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光伏产业下一阶段 待优胜劣汰

2012-06-18 14:41来源:《瞭望》新闻周刊关键词:光伏产业光伏产品光伏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景:欧美抡起“双反”大棒

出口蒙上阴影

近期,欧美针对我国光伏产品的“双反”“紧箍咒”越箍越紧,让国内光伏业出口蒙上一层阴影。

美国商务部3月下旬作出对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品反补贴调查的初裁,认定中国涉案企业存在2.9%~4.73%不等的补贴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税。两个月后,美国商务部再次宣布新一轮对光伏电池及组件产品反倾销调查的初裁,裁定中国涉案企业适用31.14%至249.96%不等的临时反倾销税率,并将征税措施向前追溯90天。这一次的惩罚性关税将会叠加在3月份宣布的反补贴税之上。美国商务部终裁结果将在今年10月宣布。

坏消息不止这些。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正荣说,欧盟和印度也可能跟随美国的脚步,对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做出类似的“双反”调查,课征惩罚性关税。这将让我国光伏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我国近六成光伏产品销往欧盟市场,一旦欧盟“双反”,我国光伏制造商将遭受摧毁性打击。”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太阳能研究所所长徐征说。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三头在外”产业: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从国外进口;晶体硅材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生产的光伏电池产品主要出口国外。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部分企业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产工艺,多晶硅产量已满足了我国50%光伏电池生产需要,光伏电池生产设备的国产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头在外”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光伏电池产品市场在外的状况尚未改变,许多关键装备和主要原辅材料的对外依赖度仍然很高,这一产业还是过度依赖国外。

史立山认为,今后相当长时间,我国光伏产业主要依赖国际市场的状况难以持续。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达国家除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外,还试图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减排规则、技术标准、劳工标准、社会责任等来强化产业控制主导权,以削弱发展中国家出口竞争力。

实质:耗自己电,节他人能

与遭遇“寒冬”相比,国内光伏业的高能耗危机更让人忧心。“多年来,中国人以高能耗为发达国家节能,这种模式应该反思。”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将这种现象喻为“人吃苹果我食渣”。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光伏产品生产过程中,硅提纯阶段能源消耗量最大。以生产阿特斯功率240瓦的CS6P组件为例,硅冶炼、硅提纯、硅锭及硅片制造、电池品制造、光伏组件制造等阶段的耗电量大致分别为38度、398度、64度、39度和5度,全程耗电544度,这可以让2.2瓦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发光120年(按照每天工作12小时计算)。如果这块组件被安装在光照二类地区,耗电量将在1.9年内收回,并在未来的20多年间,大致产生12098度绿色电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光伏产业查看更多>光伏产品查看更多>光伏查看更多>